研究生: |
李佩倫 |
---|---|
論文名稱: |
橫山大山背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分析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遊客 、旅遊特性 、環境識覺 、空間行為 、大山背 |
外文關鍵詞: | tourist, travel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spatial behavior, Dashanbei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選定的大山背地區位在新竹縣橫山鄉,擁有螢火蟲、梭德氏樹蛙、櫻花、桐花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以及多條歷史悠久的古道,亦是著名漫畫家劉興欽的故鄉,擁有豐富的自然及人文資源,不過因名氣沒有鄰近的內灣響亮,遊客數不如內灣,目前仍亟待開發。
近年來新竹縣政府希望善用大山背的原始生態山林、客家風貌農村、特殊人文史蹟等三大特色來發展觀光,並進行一連串的規劃設計及基礎建設,希望能吸引更多的遊客。但是公部門的規畫及前人研究均缺乏遊客對大山背的感受,因此本研究從遊客出發,希望瞭解大山背地區的遊客屬性,以及不同屬性的遊客對大山背地區的環境會產生何種環境識覺及空間行為。
本研究先對當地資源進行實地調查,後採取結構式問卷調查,於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間的周末對遊客進行問卷抽樣調查,實際發放有效問卷415份。
研究結果顯示,大山背地區遊客教育程度高,遊客大多來自新竹縣市及北部地區,遊客5年內來訪次數多、遊伴人數3-5人最多,10人以上次之;遊伴性質以家人、親戚或朋友、同事為主;旅遊動機以欣賞風景和登山健行為主,遊客對大山背地區的活動識覺及旅遊資源識覺評價高,基礎設施識覺評價則偏低,足見大山背的自然美景是吸引遊客的主因,但遊客認為公廁、涼亭、餐廳及旅遊資訊不足。
本研究透過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學歷、收入、婚姻狀況、居住地、遊伴人數、資訊來源在環境識覺上有顯著差異;透過卡方檢定結果顯示遊客個人屬性及旅遊特性在空間行為上有顯著差異;遊客的活動內容及停留時間與其環境識覺有顯著差異。
In this study, the Dashanbei area, located in Hengshan Township, Hsinchu County, was selected, where there are rich flora and fauna resources, such as fireflies, Sauteris frogs, cherry blossoms, and Tung blossoms, and a number of historic ancient roads. Also, here was the hometown of the famous cartoonist, Liu Xingqin. Even though there are rich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in the Dashanbei area, the number of tourists is not as good as Neiwan since Neiwan is more famous. As a result, there is currently still urgent need of development in the Dashanbei area.
In recent years, the Hsinchu County Government has planned to develop tourism in the good use of three characteristics in Dashanbei, namely original ecological forests, Hakka rural areas, and special historical monuments, and conducted a series of planning, design, and infrastructure, hoping to attract more tourists. However, the planning of the public sector a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lacked feelings of tourists for Dashanbei. Therefore, in this study, starting from tourists, it was expected to understand tourist properties in the Dashanbei area and what kind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spatial behavior that tourists with different attributes would have.
In this study,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was first conducted for local resources. Then, the structured questionnair research was adop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October 2013 to May 2014, questionnaire sampl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tourists, with 415 copies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actually issu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ducation degree of the tourists to the Dashanbei area was high, tourists were mostly from Hsinchu counties and northern Taiwan, the number of tourists’ visiting was great in five years, and the maximum playmate number is 3-5, followed by 10; playmates were family members, relatives, friends, or colleagues; the tourism motivation was mainly to enjoy the scenery and hiking; tourists had high value in activity perception, tourism resource perception and low value in infrastructure perception for the Dashanbei area, representing why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Dashanbei area was the main reason attracting tourists; however, tourists thought public toilets, shelters, and tourist information were insufficient.
In this study, via the ANOV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age, education, income, marital status, places of residence, the playmate number,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n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Via the Chi-square tes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ourists’ personal property and travel characteristics on spatial behavior. Beside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tourists’ activities and tourism time on thei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一、中文部分
Zeisel J. (1996). 《研究與設計-環境行為研究的工具》(Inquiry by design: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關華山譯)。台北:田園城市。
大城環境工程顧問有限公司(2007)。《橫山大山背整體規劃設計-工作成果報
告》。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台北:明文書局。
王素芬、殷秀菁(2012),無痕山林之環境識覺與遊客行為研究-以不同類型步
道遊客為例。《觀光旅遊研究學刊》,第7 卷(第1 期),61-77。
王瓊華、林翰謙、黃翠瑛(2006),遊客特性、旅遊動機與消費行為相關研究-
以嘉義縣瑞里地區為例。《嘉大農林學報》,第3 卷(第1 期),41-54。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
園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田家駒、張長義(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
山植物園為例。《旅遊健康學刊》,第2 卷(第1 期),63-74。
江鴻昇(2011),《遊客及居民的環境識覺之探討-以苗栗縣出磺坑為例》。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政修(2003),《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
理環境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素馨、蘇超群(1999),大坑登山步道遊憩環境與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戶
外遊憩研究》,第12 卷(第4 期),21-42。
吳佩芬(1997),《主題樂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
為例》。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佩蓉(2009),《森林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內洞森林遊
樂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佩蓉、張長義(2009),森林生態旅遊地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內洞
森林遊樂區為例。《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2,43-62。
吳瑋倫(2005),《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子翔(2008),《玉山國家公園環境識覺之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未出
版碩士論文。
林貝珊、張長義(2009),纜車觀光衝擊之研究台北市文山區貓空地區居民識覺
之個案。《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3,33-48。
林妙芬(1998),《社區空間識覺之研究─以大二結社區總體營造為個案》。國
立台灣大學地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韋秀、廖學誠(2005),汐止地區店家的洪患災害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中
華水土保持學報》,第36 卷(第4 期),413-427。
林郁欽、王秋原(2005),從環境識覺觀點分析加油站設置的鄰避效果—台北都
會區的個案研究。《華岡地理學報》,18,3-1~3-32。
林裕彬、林宜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42,
67-76。
周金玉(2007),《綠色運具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理學院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周金玉、張長義(2007),綠色運具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八里左岸自行車
道為例。《修平學報》,14,99-122。
洪政耀、林雪美(2010),新竹縣五峰、尖石鄉坡地災害對居民的災害識覺與調
適行為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25,23-32。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人地傳統及主要的研究主題。《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報告》,6,235-242。
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
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台灣的語言方言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97 年度
台北場)會議論文集》,91-117。
徐美玲、王秋原(1990),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
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
倪進誠(2000),《外在作用力型塑下觀光空間的遊客行為之研究-以澎湖離島
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
高健綺(2009),《淡水鎮休閒農場遊客環境識覺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台北市
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長義(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60。
曹建宇、張長義(2008),地震災害經驗與調適行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南縣白河、
台中縣東勢居民為例。《華岡地理學報》,21,52-75。
梁國常(2002),《遊客對風景遊憩區認知意象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
陳玉馨(2012),國小學童對淡水老街的環境識覺及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淡水
區六年級國小學童為例。《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361-387。
陳永森(2010),極端氣候影響下對臺灣環境規劃與災害識覺之省思-以八八水
災為例。《工程環境會刊》,25,33-44。
陳思倫、歐聖榮、林連聰編著(2005)。《休閒遊憩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陳梅雪(2011),《大台北都會公園遊客的環境識覺與設施使用滿意度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陳憲明、李薰楓(1986),台北市細部計劃通盤檢討:人口、土地利用與居民環
境品質。《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叢書》,10,101-124。
陳錦鴻、張長義、劉英毓(2006),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
覺差異分析-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爲例。《華岡地理學報》,19,85-110。
黃志堅(2000),《不同遊憩機會步道可接受限度指標因子建立之研究-以藤枝
森林遊樂區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黃俊英(2000)。《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淑為、林晏州(1999),影響遊客對登山步道環境屬性偏好因子之探討—以陽
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家公園學報》,第9 卷(第2 期),166-181。
楊文燦、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
遊樂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0 卷(第2 期),67-92。
湯志偉、莊翰華(2008),彰化縣社區居民對城鄉風貌識覺之研究。《北市教大
社教學報》,7,83-100。
詹雲雅(2009),《客家地區生態觀光規劃與思維的探究-以新竹縣橫山鄉大山
背地區產業轉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碩士在
職專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廖宏域(2011),《坪林金瓜寮溪生態旅遊環境識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理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廖學誠、林鴻忠、林香白歷(2009),遊客對宜蘭縣四條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分
析。《中華林學季刊》,第42 卷(第2 期),291-308。
潘桂成(1996),環境在人本主義地理學的意義。《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
37-51。
蒲思穎(2011),《基隆市國中生海洋環境識覺與行為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
學海洋環境資源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國寶(2010),《台灣自行車環島自助旅行者的旅遊行為與環境識覺》。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學位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劉鴻喜、程仁宏(1996),台灣地區製造業廠商環境識覺之研究-以台北縣土城
工業區與高雄市臨海工業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研究報告》,
9,29-132。
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的內涵與發展。《地理研究報告》,13,151-166。
韓菊美(2012),泥岩區農民的生活世界與環境識覺形構-以燕巢、田寮為例。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第3 卷(第2 期),89-126。
蔡進富(2008),《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社會學習
領域教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
藍淑琪(2004),《原住民部落生態旅遊遊客識覺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
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ndereck, K. L., Valentine, K. M., Knopf, R.C and Vogt, C. A. (2005).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tourism impac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2 (4),
1056-1076.
Besculides, A., LEE, M. E. and McCormick, P. J. (2002).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cultural benefits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 303-319.
Downs, R. 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 70-81.
Downs, R. M. and Meyer, J. T(. 1978). Geography and The Mind Human Geography;
Come of ag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 22(1), 59-77.
Gold, J. R. (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ur Geography. New
York : Croom Helm.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97). Spatial behaviour : a geography
perspective.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Goodrish, J. N. (19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ference and perception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 Applicaton of a choice model.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7 (3), 8-13.
Hillery, M., Nancarrow, B., Griffin, G. and Syme, G. (2001). Tourist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nnals of Tourism,28 (4), 853-867.
Kromm, D. E. (1973). Response to Pollution in Ljbl-jana, Yugoslavia.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63 (2), 208-212.
Mitchell, B. (1989). 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 2nd Ed., England:
Longman.
Sonnenfeld, J. (1968). Geography, Perception and the Behavioral Environment.In
English, P. W. and Mayfield, R. C. (Ed.), Man, Space and Environment (pp.
244-25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uan, Y. F. (2001). Space and Place-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Virden, R. J. and Schreyer, R. (1988).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environment prefer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 721-739.
Wall, G. (1974). Complaints Concerning Air Pollution in Sheffield. Area, 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