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欣玲
Shin-Ling Chung
論文名稱: 幼兒園教師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研究
Using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preschool
指導教授: 江麗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故事教學在地化課程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storytelling, localized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園教師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的實施方式、教學策略以及課程實施時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本研究採教育行動研究的方法,透過觀察、訪談及各式文件等方式蒐集資料。

    綜合研究結果發現,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老師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經歷三個時期:手忙腳亂期、舵手掌舵期以及游刃有餘期。
    二、踏查參觀以及與耆老互動併用,方得以挖掘在地生活故事。
    三、在地生活故事若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將讓故事教學更加有意義。
    四、透過多元的故事教學活動,更能讓幼兒體驗在地生活故事的內涵。
    五、環境規劃配合故事主題,有相輔相成之功效。
    六、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有可依循之策略。

    研究者根據此研究結論進一步對幼教現場老師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Abstract
    This action research aimed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rategies,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when the preschool teachers used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the localized curriculum in their classroom.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teachers go through the confusion, helmsman at the helm, and capable three periods when they use storytelling to develop localized curriculum.
    Second, using both field trips and seniors interact will excavate the local life stories.
    Third, when the local life story relates to children's experiences, storytelling becomes more meaningful.
    Fourth, children experience the content of local life story better through various storytelling activities.
    Fifth, when the environment planning match with the theme of story has complementary effects.
    Sixth, there are several strategies can be used to develop localized curriculum through storytelling.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preschool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in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在地化課程 9 第二節 幼兒故事教學 29 第三節 文獻的啟示 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3 第一節 教育行動研究 5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 5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3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7 第四章 研究發現 75 第一節 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的全貌 75 第二節 行動時所遭遇的困難與因應策略 107 第三節 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在地化課程之行動策略 147 第四節 行動省思與成長 1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3 第一節 研究的重要發現 183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91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9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99 參考文獻 201 附錄 209 附錄一:教室平面圖 209 附錄二:研究同意書 211 附錄三:故事教學預定網絡圖 212 附錄四:「來食茶打嘴鼓,話三灣老街」預設教學活動 213 附錄五:故事教學網絡圖 224 附錄六:「來食茶打嘴鼓,話三灣老街」教學活動設計 225 附錄七:拜訪紀錄單 237 附錄八:三灣的大碗泡茶故事 238

    中文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
    王文科(2007)。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永慶(2007)。「全球化」與「本土化」之對話:國中英語科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佩玲(1997)。幼兒鄉土教學模式:以台北市社子國小附幼為例。國教月刋,43(9),7-12。
    王美惠(2012)。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品德教育課程-以關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王莉玲(2004)。談幼稚園行動研究的成果發表。幼教簡訊,18,2-3。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民101年10月05日)。
    白碧華(2007)。偶來說故事/多元多樣多層面的說故事方法。臺北縣:菁品文化。
    白碧華(2008)。「大聲」說故事:如何說好一個故事的技巧。臺北縣:菁品文化。
    何三本(1997)。說話教學研究。臺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5)。幼兒故事學。臺北市:五南。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原作者:Marliyn Lichtman)。臺北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吳木崑(2009)。杜威經驗哲學對課程與教學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35-54。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吳靖國、魏韶潔(2007)。從聽故事的心理反應談故事教學之原則。教育科學期刋,7,15-35。
    李欣倫(2009)。《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灘字閱讀觀的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作者:R. C. Bogdan, & S. K. Biklen)。嘉義市:濤石。(原著出版年:1998)
    李美芳、黃立欣(譯)(2008)。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原作者:Laura E. Berk)。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原著出版年:2006)
    李雯佩(2012)。幼稚園鄉土教學之研究:以三峽的一所幼稚園為例。幼兒教育年刋,23,1-22。
    谷瑞勉(譯)(1999)。鷹架幼兒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7)
    余佩玲(2012)。幼兒園鄉土課程之建構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臺北市。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可妮(2011)。幼兒老師進行鄉土教學以建立園所本位課程之協同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ohn 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佩瑤(2004)。幼兒生活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珮珊(2013)。以相片為基礎的互動敘事創作平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林惠娟、孫扶志(2006)。媽祖廟:種子幼稚園的鄉土文化課程。臺北市:心理。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筠菁(2005)。運用故事教學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邱小萍、郭至和(2001)。以鄉土教學活動為核心之統整教學方案。教育研究資訊,9(5),57-76。
    邱翠珊(2004)。故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語文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金在恩、具東、金炳洙(2010)。5歲孩子,決定一生的學習力:你也能教出下一個比爾蓋茲。臺北縣:和平國際文化。
    侯雅婷(2010)。幼老師進行在地化課程之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原作者:John Dewey)。臺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39)
    洪銀杏(2001)。「老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洪麗嬌(2010)。輔導一位幼稚園老師進行主題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3-10)。臺北市:漢文。
    孫玉明(2008)。透過社會建構觀點提升國小學童數學溝通能力之研究─以四年級課後數學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秦麗花(2000)。老師行動研究快易通。臺南市:翰林。
    高碧瑤(2006)。社區觀光資源應用於幼稚園教學之探究:以彰化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莊尤姿、蔣姿儀(2010)。幼稚園社區融合主題教學多元評量實施歷程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1,77-106。
    教育部(2012)。教育部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2013年12月13日,取自:http://www.ece.moe.edu.tw/wp-content/uploads/2012/11/101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題本.pdf
    張乃仁(2009)。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張美惠(2008)。幼兒參與社區關懷主題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德銳(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玉芳(2013,2月25日)。「在地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以嘉義縣茶鄉學校為例。嘉義家職家政群科課程中心學校電子報,64。2013年10月10日,取自http://group.cyhvs.cy.edu.tw/mediafile/403/fdownload/809/1671/2013-2-7-11-35-4-1671-nf1.pdf
    許玉英(2004)。一位幼教老師故事教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許慧貞(譯)(2000)。艾登.錢伯斯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臺北市:天衛文化。
    連明偉(2004)。體驗式教學法與鄉土教學的融合。國民教育,44(6),19-21。
    郭宜男(1977)。兒童教育中故事教學之研究。實踐家政學報,8,101-125。
    郭思妤(2011)。園所本位課程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月文(2008)。說不完的故事:故事媽媽小撇步。臺北市:新苗文化。

    陳昇飛(2004)。社會建構主義在國小語文教學上的實踐與省思。教育研究資訊,12(6),3-31。
    陳玲玫(2008)。老師實行故事教學之研究:以幼兒利社會行為為例。幼兒教育,291,12-36。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與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3。
    陳淑敏(2001)。幼稚園建構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增訂一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朝陽(1996)。鄉土教育與鄉土教學活動。老師之友,37(4),9-18。
    陳朝陽(1999)。鄉土教育的意義與特質。老師之友,40(1),34-43。
    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馮秋萍(1998)。兒童閱讀行為之探討。圖書與資訊學刊,25,63-72。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黃郇媖(2005)。幼兒文學概論。臺北縣:光佑文化。
    黃莉芸(2012)。三灣做山產業記:靠山吃山的經濟生活歷程。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市:五南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幼兒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葛康馨(2008)。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學習單設計研究:以「社會」第三冊歷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12,1-58。
    楊皓、劉雅萍(2011a)。「在地化主題課程」發展歷程分享:以康樂國小附幼為例(上),幼教資訊,245,26-30。
    楊皓、劉雅萍(2011b)。「在地化主題課程」發展歷程分享:以康樂國小附幼為例(下),幼教資訊,246,28-32。
    賈馥茗(1992)。人人可讀的教育經典譯叢。載於經驗與教育(頁1-29)。臺北市:五南。

    葉忠達、蔡秀鷹(2011)。認識自己的成長:相片故事教學對自閉症兒童學習之影響。特殊教育季刊,121,29-37。
    劉子琪(2010)。以故事教學進行國小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劉玉燕(2003)。傳統到開放:佳美主題建構教學的發展歷程。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121-168)。臺北市:心理。
    劉佳琪(2011)。幼稚園實施客家文化之鄉土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燕雯、鄭束芬(2009)。幼稚園實施「社區資源融 入方案教學」之成效、困境與因應之道。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3(2),145-166。
    蔡玉蓉(2002)。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育妮(2004)。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蔡梨萍(2008)。台中縣幼稚園老師鄉土教育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鄭雅丰(2006)。幼稚園教室中的主題教學發展歷程。老師之友,47(2),80-87。
    鄭蕤(1987)。幼兒故事教學教法示例。幼兒教育年刊,1,68-77。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臺北縣:啟英文化。
    賴淑媛(2003)。維高斯基符號中介與心智社會建構理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戴文青(1999)。學習環境的規畫與運用(第四版)。臺北市:心理。
    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臺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157-184。
    謝明昆、賴素惠、楊麗娜、袁麗珠合著(2009)。主題開放教學:孩子與社區融合的課程與教學。臺北市,華騰文化。

    謝惠玲(2012)。運用故事教學增進低年級學生合作行為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顏雅華(2010)。社區大學學員修讀在地化課程與其社區意識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魏韶潔(2007)。故事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蘇愛秋(2003)。學習區與大學習區。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55-120)。臺北市:心理。

    英文
    Baker, A., & Green,E.(1977). Storytelling: Art and technique. New York:R.R.Bowker.
    Berk, L. (2004). The social origins of mental life.In Awakening children’s minds: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make a difference(pp.37-74).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llins, R.,&Cooper,P.(1997). The power of story : Teaching through storytelling. Long Grove, IL:Waveland Press.
    Dale, E. (1946).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New York:The Dryden Press.
    Egan, K. (1986). Teaching as story telling: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milton, M. & Weiss, M. (2005). Children tell stories:Teaching and using storytelling in the classroom. Katonah,New York:Richard C. Owen Publishers,Inc.
    Lenox, M. F. (2000). Storytelling for young children in a multicultural worl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2), 97-2014.

    McIntyre, E. (2007). Story discussion in the primary grades:Balancing authenticity and explicit teaching. Journal of the Reading Teacher, 60(7), 610-620.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u, T. L. (1999). Bringing storytelling into the classromm.Hwa Kang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5,101-110.
    Wright, A. (2001). Storytelling with childre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