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子新 |
---|---|
論文名稱: |
檳榔島:敘事、品味與儀式性的分析 |
指導教授: | 張維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檳榔 、檳榔文化 、敘事 、品味 、儀式性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各型論述中,「檳榔」是當代台灣政府機構打造良善風俗、醫療健康與環境正義等文明價值的重要負面材料,也是(準)知識分子們維護自身智慧、道德與美感之高度的重要批判對象,檳榔的「惡質性」就是在以現代西方之文明與進步為圭臬的施政與教育方針下才獲得了制度性的生成。檳榔論述的這種「正當化」無論體現為檳榔在日常生活領域中獲致之「規範性意義」的原因或結果,都意味一個人「吃」或「不吃」檳榔將由生活環境決定、而遠非自由的選擇。其中,值得探討的並不只是論述正當化的條件以及正當化論述所能帶來的影響(諸如文化等級次序、符號權力、階級支配、文化再生產等),還必須追問:在規範性意義的作用下,「吃/不吃」究竟分別體現為哪些差別條件?
從檳榔惡質性之製造者經常都「不吃」檳榔這個事實出發,檳榔論述便成為透露「非嚼食者」所持價值觀、審美觀與生命歷程的重要窗口;相反地,在這個能夠正當地厭惡與仇視檳榔的時空中,「檳榔嚼食者」的存在又該作何解釋?
檳榔論述中所展現出來的權力與支配關係,或者能在「吃/不吃」之間創造並鞏固某種文化等級次序,但卻無法在編派給檳榔嚼食者「被支配者」的身份之餘,對其「存在」做出任何解釋。我們依然不知道檳榔與檳榔嚼食者的「存在理由」!
在過去的台灣漢移民社會中,嚼食者讓檳榔的交換擔綱起「解紛」的功能,讓檳榔本身成為一種「超越利益的表象」,並讓檳榔的嚼食成為對某種「雄性氣度」的象徵佔有;而今,檳榔不但依然在各種「相請」的情境中構做出超越利益的表象,更使人們能夠在檳榔的嚼食活動,象徵地佔有那古老的雄性氣度乃至精神氣質;加上當代檳榔規範性意義的作用,對檳榔的使用與佔有將嚼食者象徵地同一到某種漠視禮教的反抗形象上頭。總此,在一次次的檳榔嚼食活動中,我們不單喚醒了古老的野性,更在活化地方文化脈絡的同時,發現反抗西方文化殖民的可能性。
參考書目
壹、網頁資料:
九年一貫網站,不詳,http://www.cles.hcc.edu.tw/91/30.htm。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8日。
胡德夫資訊網,不詳,http://puyuma.com/kimbo/。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9日。
徐雨村,2002,〈原住民與檳榔–從諸羅縣志番俗圖談起〉。《史前館電子報》(3),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網站http://www.nmp.gov.tw/enews/no3_e.htm,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8日。
高雄市901檳榔總站資訊網,2002,〈我們有話要說/檳榔業的嚴正聲明〉。http://www.901.idv.tw/02.htm,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8日。
薛順雄,1999,〈台灣清代〈竹枝詞〉價值研討〉。頁數不詳,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引自http://www.nchu.edu.tw/~chinese/EO12.HTML,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8日。
不詳,不詳,〈檳榔的深入研究〉。http://w3.loxa.com.tw/ga85023/web/002.htm,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8日。
貳、電子資料庫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紙影像資料庫
http://140.114.72.16/
古今圖書集成全文資料庫
http://140.113.39.64:9483/bookc/ttsweb.exe?@0%5E0%5E1%5Ebook1@@0.559606515853112
古典情懷
http://www.mood.twmail.net/read_it03.html
台灣文獻叢刊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南康中學語文教學網
http://bhnkzx.nease.net/yuwen/guwen/shizhi/yuwenshizhi.htm
聯合知識庫
http://apx.lib.nthu.edu.tw:8253/library/
參、政府資料、文獻:
行政院主計處,1996,〈台灣地區十五歲以上民間人口最近一個月之抽菸、喝酒、吃檳榔情形-按地區別分〉。頁22-23,收錄於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國民生活型態與倫理調查報告》。台北: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2,〈15歲以上個人健康概況:平時吃檳榔之習慣〉。頁34-39,收錄於行政院主計處編,《民國九十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健康安全》。台北: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3,〈醫療保健:菸酒檳榔消費(1966-2003)〉。頁76,收錄於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民92)》。台北: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4,〈檳榔攤經營概況〉。頁19-20,收錄於行政院主計處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攤販經營概況調查報告(民92)》。台北:主計處。
行政院農委會,1972-2004 《農業統計年報》(原《台灣農業年報》)。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台灣總督府,1921-1941,《台灣總督府統計書》。東京:台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
肆、中文文獻:
布勞岱,2000,《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和不可能(卷一)》。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布迪厄,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布迪厄,2003,《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
韋伯,1997a,《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韋伯,1997b,《民族國家與經濟政策》。北京:三聯。
尹章義,2004,〈臺灣的性格與歷史發展〉,《歷史月刊》201,頁41-51。
王永慶,1997,〈實事求是解決當前三大社會問題〉。聯合報,第17版,06月11日。
王蜀桂,1999,《台灣檳榔四季青》。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何春蕤,2001,〈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1-51。
李恬儀,2003,《檳榔商品化的形成與消費文化轉變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
林奕鼎,2003,《檳榔文化作為一個鬥爭的場域》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崇熙,2004,〈檳榔、知識與社會正義的辯證〉。論文發表於「台灣鄉村社會學年會暨空間不平等與社會包容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民國93年04月30日(星期五)。
林富士,2003,〈檳榔入華考〉。《歷史月刊》(186):94-100。
邱清華、洪錦墩及邱丕霞,1997,〈臺灣地區吸菸與嚼食檳榔的盛行率調查〉。《中華牙醫學雜誌》(16):28-36。
曹銘宗,2003,檳榔族隋唐時代就廣布各階級:中研院研究員林富士指漢人吃檳榔非向原住民學習,撰文「檳榔入華考」反駁官方說法 〉。聯合報,第B6版,05月06日。
郭淑珍、丁志音及陳怡君,2005,〈民眾如何看待健康教育訊息:深度訪談嚼檳榔的計程車司機〉。《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4):239-253。
陳其南,1999,〈檳榔文化的深度探索〉。聯合報,第14版,12月07日。
陳富莉及李蘭,1999,〈台灣地區成年人吸菸與嚼檳榔行為的組合及相關因子探討〉。《中華衛誌》(18):341-348。
曾麗娟,2000,《檳榔之上癮作用:以動物模型探討》。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童元昭,2001,〈「農村」社會分化初探:以屏東長青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7):89-113。
傅祖壇及黃萬傳,2000,〈檳榔之產銷、消費及產業未來走向分析〉。《農業金融論叢》(43):111-145。
傅祖壇及陳信通,1999,〈風險性物品之消費行為:臺灣檳榔之實證〉。《農業經濟叢刊》4(2):223-250。
楊南郡,1996,《台灣百年的足跡》,台北:玉山社。
楊奕馨、陳鴻榮、曾筑瑄及謝天渝,2002,〈臺灣地區各縣市檳榔嚼食率調查報告〉。《台灣口腔醫學衛生科學雜誌》(18):1-16。
楊郁敏及許績天,1996,〈政府政策v.s農民權益--從檳榔消費大戰談起〉。《臺灣經濟研究月刊》(19):50-54。
廖又生,1997,〈圖書館行政法個案:檳榔文化的負效應〉,《書苑》(31):1-4。
鄭呈皇,2003,〈吃檳榔、騎重型機車的阿莎力董事長〉。《商業週刊》(817)。引自http://magazines.sina.com.tw/businessweekly/contents/817/817-012_1.html。
蔡錦昌,1995,《活在知識中的人──知識分子新論》。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錦昌,1998,〈身體與意義〉,Cultural Anthropology.收錄於蔡錦昌「西而優則中」個人網站學術作品目錄,http://home.pchome.com.tw/togo/reschoi5/CatalogA.htm,取用日期:2006年04月19日。
潘美玲,2001,〈台灣的檳榔消費文化〉。頁221-231,收錄於朱燕華、張維安編著,《經濟與社會:兩岸三地社會文化的分析》。台北:生智。
蔣淑如,2002,《清代台灣的檳榔文化》。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興南,2004,《台灣「檳榔西施」的符號與社會意義》。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伍、英文文獻:
Bourdieu, P.,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Durkheim, E., 1951, Suicide. New York: The Free.
Durkheim, E., 199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New York: Free Press.
Geertz, C.,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s.
Ohnuki-Tierney, Emiko, 1993, Rice as Self : 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ooney, Dawn F., 1993, Betel Chewing Tradition in South-East Asia. New Princeton, 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ussure F., 1959,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台北: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