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凱喻
Chang, Kai-Yu
論文名稱: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研究
A Study of “Gucheng Jiafu” on “Shanghai Museum’ 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Vol.5)”
指導教授: 黃冠雲
Huang, Kuan-Yun
口試委員: 邴尚白
Biing, Shang-Bair
黃麗娟
Huang, Li-Chu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5
中文關鍵詞: 上博簡姑成家父郤犨欒書
外文關鍵詞: Shanghai Museum’ 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Gu Cheng Jia Fu, Xi Chou, Luan Shu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收有〈姑成家父〉一文,記述春秋時期晉國三郤滅亡一事,此事《左傳》及《國語》亦有所載,惟部分情節與敘述立場甚為不同。是以本文擇定〈姑成家父〉一篇作為研究對象,以期能在認識奇詭多變的戰國楚文字的同時,亦能為「言之鑿鑿」的歷史記載增添更多詮釋空間與可能性。文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分為三節: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本文撰作之因由及目的。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步驟」,闡明本文擇用之研究方法及研究路徑。第三節「〈姑成家父〉當前研究概況」,綜述前賢先達之研究成果,進而提出仍待釐清之處。

    第二章〈〈姑成家父〉之形制、編聯與字跡研究〉:第一節〈形制〉,說明竹簡之長度、完殘狀況及字數,製成【姑成家父竹簡形制表】。第二節〈編聯〉,說明簡序調動之緣由、新簡序以及綴合情形。第三節〈字跡分析〉,從「形體結構」及「書法體勢」兩部分進行分析。

    第三章〈〈姑成家父〉疑難字考釋〉分為三節,具體考釋「為士克行」、「迅強」、「伐是銛達」(兼釋「不銛於吾故」)等疑難字。

    第四章〈人物形象與敘事差異之析探〉,第一節「簡文之人物形象」、第二節「傳世文獻之人物形象」,分析、論述簡文及傳世文獻中之「郤犨」、「欒書」及「晉厲公」形象;第三節「敘事差異之因素析探」,從時代背景、簡本性質及敘事目的三方面進行探討。

    第五章〈結論〉,第一節為「研究成果」,逐章條列說明本文之研究工作與成果。第二節「研究限制與未盡之處」,條列說明本文力有未逮,有待方家補足之處。


    The “Gucheng Jiafu” are listed by the Shanghai Museum’ s collection of Warring States Chu Bamboo Slips (Vol.5), describing the elimination of Xi family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t is also described by Zuozhuan and Guoyu, but the plot development and the point of view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interpretative possibility of histor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methods, steps and the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Two discussed the shape, form and handwriting of “Gucheng Jiafu”. Chapter Three are divided by three section to analyze the unknown characters, including weishikexing(為士克行), xunqiang(迅強), fashixianda(伐是銛達). Chapter Four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Xi chou(郤犨), Luan Shu(欒書)and Duke Li of Jin(晉厲公), and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epoch, property of document, and the narrator’ s purpose.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凡例......................................................1 第一章、緒論...............................................3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三節、〈姑成家父〉當前研究概況............................10 第二章、〈姑成家父〉之形制、編聯與字跡研究...................19 第一節、形制..............................................19 第二節、編聯與綴合.........................................21 第三節、字跡研究...........................................25 第三章、〈姑成家父〉疑難字考釋..............................34 第一節、為士克行...........................................34 第一節、迅強...............................................38 第一節、伐是銛達...........................................41 第四章、人物形象與敘事差異之析探.............................49 第一節、簡文之人物形象......................................50 第二節、傳世文獻之人物形象..................................53 第三節、敘事差異之因素析探..................................68 第五章、結論...............................................75 第一節、研究成果...........................................75 第二節、未盡之處...........................................80 參考文獻..................................................81 附錄一、〈姑成家父〉釋文與翻譯..............................90 一、寬式隸定釋文...........................................90 二、翻譯 .................................................91 附錄二、傳世文獻「郤犨」之相關記載..........................93 一、《左傳》..............................................93 二、《國語》..............................................102

    一、古籍
    【經部】
    〔漢〕毛亨傳,〔漢〕鄭元箋,〔唐〕孔穎達疏:《詩經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1955年,冊三、冊四。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1955年,冊八。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1955年,冊九。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1955年,冊十三。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收入《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1955年,冊十四。
    〔宋〕王皙撰:《春秋皇綱論》,《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70 年景印
    清聖祖康熙十九年〔1680〕刊本。

    【史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晉〕陳壽傳,〔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三國吳〕韋昭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牛鴻恩注譯:《新譯逸周書(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

    【子部】
    〔漢〕揚雄撰,〔宋〕司馬光集注,劉韶軍點校:《太玄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漢〕賈誼:《賈誼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漢〕蔡邕:《蔡中郎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宋〕李昉編纂,夏劍欽點校:《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清〕汪榮寶撰,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小學】
    〔漢〕揚雄撰,〔晉〕郭璞注:《方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1975年。
    〔唐〕陸德明撰,黃焯斷句:《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郭忠恕、〔宋〕夏竦編,李零、劉新光整理:《汗簡 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臺北:學海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宋〕丁度:《集韻》,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金〕韓孝彥、韓道昭撰:《四聲篇海》,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二二九。
    〔明〕梅膺祚:《字彙》,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二三三。
    《康熙字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7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二、專書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平:中華書局,1989年。
    李玉潔主編:《中國早期國家性質》,臺北:雲龍出版社,2003年。
    李守奎、曲冰、孫偉龍編著:《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一──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2002年。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李學勤:《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4年。
    周鳳五:《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林澐:《古文字學簡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山東:齊魯書社,1981年。
    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容希白:《金文編》,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淺野裕一著,佐藤將之監譯:《上博楚簡與先秦思想》,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郭若愚編著:《戰國楚簡文字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繁體版)》,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修訂本)》,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湯余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守中、張小滄、郝建文撰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魏慈德:《新出楚簡中的楚國語料與史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蘇建洲:《《上博楚竹書》文字及相關問題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三、篇章
    李零:〈簡帛古書導讀二:史書類〉,《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張世超:〈「尺」的字源考察與語源問題〉,《漢字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陳偉著:〈《苦成家父》研究〉,《新出楚簡研讀》,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頁228-241。
    陳劍:〈釋上博竹書《昭王毁室》的「幸」字〉,收入《漢學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頁456-463。
    馮曉庭:〈宋人王皙《春秋皇綱論》初探〉,收入李雄溪、林慶彰主編:《嶺南大學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頁571-594。
    葉國良:〈二重證據法的省思〉,《出土文獻研究方法論文集初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頁1-18。
    廖名春、張岩、張德良:〈第四章 失而復得的典籍──上博楚簡〉,《寫在簡帛上的文明:長江流域的簡牘和帛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64-118。
    趙平安:〈戰國文字中的「宛」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143-154。
    趙平安:〈續釋甲骨文中的「乇」、「 」、「 」〉,《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頁37-41。
    顏世鉉:〈上博楚竹書「姑成家父」名字解詁──兼釋三則「讎」與「醜」通假的文獻〉,《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頁379-398。

    四、期刊論文
    李守奎、白顯鳳:〈楚文字的歷史發展與地域文字系統的形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7卷第1期,2017年1月,頁158-174。
    李成市、尹龍九、金慶浩:〈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土竹簡《論語》〉,《出土文獻研究》第10輯,2011年7月,頁174-206。
    李隆獻、蔡瑩瑩:〈《左傳》「弒君敘事」舉隅──以趙盾、崔杼為例〉,《國文學報》第48期,2010年12月,頁1-34。
    李隆獻:〈先秦傳本∕簡本敘事舉隅──以「三郤之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頁31-77。後收入《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頁243-295。
    李運富:〈從楚文字的構形系統看戰國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地位〉,《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頁35-39。
    李學勤、裘錫圭:〈新學問大都由於新發現──考古發現與先秦、秦漢典籍文化〉,《文學遺產》,2000年第3期,頁4-17。
    周鳳五:〈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1-24。後收入《朋齋學術文集:戰國竹書卷》,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頁357-375。
    高佑仁:〈〈姑成家父〉補釋七則〉,《雲漢學刊》第21期,2010年6月,頁1-13。
    湯余惠:〈略論戰國文字形體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年6月),頁9-100。
    曹海東:〈楚簡文字的書法藝術特點及其成因〉,《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9卷第4期,2011年12月,頁70-76。
    陳斯鵬:〈「舌」字古讀考〉,《文史》2014年第2輯,頁251-260、60。
    馮勝君:〈從出土文獻看抄手在先秦文獻傳布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簡帛》第四輯(2009年10月),頁411-424。
    黃人二:〈上博藏簡第五冊姑城家父試釋〉,《考古學報》,2012年第2期,頁163-175。
    黃國輝,〈上博簡《姑成家父》補釋〉,《史學史研究》2013年第3期(總151期),頁121-123。
    黃錫全:〈楚系文字略論〉,《華夏考古》,1990年第3期,頁99-108。
    廖群:〈「說」、「傳」、「語」:先秦「說體」考索〉,《文學遺產》,2006年第6期,頁28-36。
    廖群:〈上海博物館敘事簡與先秦「說體」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38-143。
    劉洪濤:〈上博竹書《姑成家父》重讀(修訂)〉,《學燈》第7卷第4期(總第28期),2013年。

    五、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孟巖:《〈姑成家父〉文本集釋及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湯志彪:《三晉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博士論文,2009年。
    謝雅惠:《《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鬼神之明 融師有成》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暑期教學班碩士論文,2012年。
    鍾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研究概況及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六、網路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沈培:〈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2005年12月23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40。
    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2006年2月18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
    何有祖:〈《季庚子問於孔子》與《姑成家父》試讀〉,2006年2月19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2。
    陳劍:〈《上博(五)》零札兩則〉,2006年2月 21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6
    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組位置的調整〉,2006年2月22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19。
    蘇建洲:〈《上博(五)楚竹書》補說〉,2006年2月23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2。
    陳偉:〈上博五《姑成家父》零釋〉,2006年2月24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24。
    高佑仁:〈《姑成家父》札記一則〉,2006年2月24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0。
    郭永秉:〈《苦成家父》末兩簡文義試說〉,2006年2月24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1。
    沈培:〈關於「抄寫者誤加『句讀符號』」的更正意見〉,2006年2月25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3。
    陳偉:〈《苦成家父》通釋〉,2006年2月26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9。
    禤健聰:〈《上博(五)》零劄(二)〉2006年2月26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
    蘇建洲:〈《上博(五)》柬釋(二)〉,2006年2月28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50。
    楊澤生:〈《上博五》零釋十二則〉,2006年3月20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96。
    蘇建洲:〈《上博(五).姑成家父》簡3「禝」字考釋〉,2006年3月30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5。
    郭永秉:〈說《姑成家父》簡3的「取免」〉,2006年4月19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9。
    張富海:〈上博簡五釋詞兩則〉,2006年5月10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39。
    蕭聖中:〈上博竹書(五)札記三則〉,2006年5月17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5。
    陳偉:〈「苦成家父」小考〉,2006年5月18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6#_edn4。
    冀小軍:〈《苦成家父》補說〉,2006年6月13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63。
    曹銀晶:〈上博竹書《姑成家父》「躬與士處官(從土)」小考〉,2007年3月7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31。
    劉洪濤:〈上博竹書《姑成家父》重讀〉,2007年3月27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40。
    沈培:〈由上博簡證「如」可訓為「不如」〉,2007年7月15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24。
    蘇建洲:〈《苦成家父》簡9「帶」字考釋〉,2008年6月3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35。
    孫偉龍、李守奎:〈上博簡標識符號五題〉,2008年10月14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84。
    羅運環:〈楚簡帛字體分類研究(二)〉,2009年7月28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23。
    陳偉:〈試說簡牘文獻的年代梯次〉,2010年8月20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85。
    劉洪濤:〈上博竹簡釋讀札記〉,201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327。
    李天虹:〈由清華簡《皇門》「古(從老)門」談上博簡《姑成家父》的「強門」〉,2012年7月4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14。
    楊坤:〈跋竹書《苦成家父》篇〉,2012年7月17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19。
    張光裕:〈從簡牘材料談《論語.先進》篇「哂」字之釋讀〉,2012年11月18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Test/Web/Show/1961。
    戶內俊介:〈上博楚簡《姑成家父》第9簡「回」字考釋〉,2012年12月2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http://www.gwz.fudan.edu.cn/old/srcshow.asp?src_id=1319。
    楊坤:〈說竹書「強」字〉,2015年11月27日,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8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