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裕豐 |
---|---|
論文名稱: |
中輟高危險群學生的缺課歸因、處境需求及其對參與處遇方案之回應 Dropout High-risk Students’Attribution of Absence,the Situational Needs and their Respons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Treatment Program. |
指導教授: | 劉淑瀅 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5 |
中文關鍵詞: | 中輟高危險群學生 、缺課歸因 、處境需求 、處遇方案 、回應式評鑑 |
外文關鍵詞: | dropouts high-risk students, the attribution of absence, the situational needs, treatment program, responsive evalu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了解中輟高危險群學生的缺課歸因與其處境需求,並探討其對參與處遇方案的回應。採半結構的訪談方式,分別對兩位研究對象進行四次訪談,並搭配田野訪談札記,根據訪談資料分析與探討,得到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中輟高危險群學生的缺課歸因:
(一)缺課與家庭教養、學校課程與管教、同儕與社區,以及自我調節等因素息息相關,從動機理論分析,乃因歸屬、樂趣、自主與尊嚴等需求受阻,以及課業的壓力與同儕的慫恿,加上自我調節失當等因素交錯之影響,造成經常性的缺曠課。
(二)兩位個案的缺課外在歸因多於內在歸因,對缺課的解釋風格偏向消極。個案認為學校課程與個人志趣不合以及用功讀書的投資報酬不高,為其缺課的重要歸因。
二、中輟高危險群學生的處境需求:
(一)處境需求內容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及個人等四個層面,其中對於學校方面的需求最為殷切,包括:學校課程的多元化與實用化和彈性化,以及教師上課與考試方式的改革。
(二)需求的面向傾向主觀的想要或慾望,較少思考「需要」與「想要」之間的差別;亦較缺乏內在的深刻覺察,很少提及有關提升學業成就與出席的改善計畫。
三、中輟高危險群學生對參與處遇方案的回應:
(一)從資源式中途班課程活動獲得正向的經驗與感受,但回歸主流課程面臨諸多困難。
(二)對於家訪及親職諮詢的感受從負向轉為正向,親子關係獲得改善。
(三)認同輔導教師在諮商上的付出,其中一位受訪者自陳諮商效益良多,包括:自我覺察及情緒管控能力的提升,生涯視野拓寬。另一位受訪者認為,改變的關鍵在於自我的決心,覺得諮商的效益有限。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教育與心理輔導實務工作上的若干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ropout high-risk students’ attribution of absence,the situational needs, and their response to the involvement in the treatment program.This study collects information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There are four interviews with two participants,and field interviews with note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data,the results obtained are as follows:
1.Dropout high-risk students’ attribution of absence:by
(1)Absences are mostly related to family upbringing, school curriculum and discipline, peer and community,and self-regulating factors. Analysis from the theory of motivation,the needs towar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enjoyment, autonomy, and dignity are blocked.They are bound by academic pressure and seduced by the peers.Their self-adjustments are inappropriate.Many factors interlock the influence.
(2)The attribution of absence of these two cases is more due to external factors than internal ones. Explanatory style of absence is negative.They thought that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and that got low rewards on the investment of studying hard.
2.The situational needs of the dropout high-risk students:
(1)The situational needs contain family, school, peer and individual . Their most ardent desire is from the school. They hope that the school curriculum can be more diversified ,practical and flexible.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are also expected.
(2)The situational needs tend to be subjective desire, involving less think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eed to” and “want to”.They lack of internal awareness and rarely mention about the improvement plan of more presence at school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3.The response of dropout high-risk students participated at the event of the program:
(1)From the resource-type-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y got a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feeling. But they face many difficulties in adapting when returning to the mainstream curriculum.
(2)The feeling of home visits and consultation turned from negative to positiv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mproved.
(3)They identified with individual counseling teacher. One of the interviewees stated that receiving the counseling helped a lot, including self-awareness and emotional control improvement. His career horizons were broadened.The other interviewee felt that the change came from self-determination. He thought that the benefits of counseling were limi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a number of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on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一、中文部分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999)。失學的年少,失學的青春-中輟生關懷手冊。台北: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牛格正(1991)。諮商專業倫理。台北:五南。
王志寰等(譯)(2004)。G.Corey,M.S.Corey,& P. Callanan著。諮商倫理。台北:桂冠。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王慶中、萬育維(合譯)(2000)。L.Doyal & I.Gough著。人類的需求。臺北:洪葉。
王麗雯(2000)。國民中學中輟生復學模式之分析研究—以中途學校與高關懷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寶墉譯(1998)。J.J.McWhirter等著。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伍振鷟主編(2008)。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朱森楠(2001)。ㄧ位國中生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與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創刊號,171-202。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池旭臺(2004)國民中學中輟學生返校復學成功案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孟倫(2005)。資源式中途班處遇措施對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碧(1995)。輔導教師如何決定處理策略協助高危險群個案。學生輔導,41,70-79。
吳武典(1993)。青少年問題與策略。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吳美枝(2001)。中輟學生問題與輔導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麗月(2006)。國民中學中輟生輔導策略之個案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怜慧(2002)。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理州譯(1998)。北澤康吉--北澤美娑子著。逃學的孩子並不一定壞。台北:商智文化。
李冠蓉(2003)。個案管理中輟預防方案對於國中一年級高危險群中輟傾向的影響。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茂興(譯)(1998)。G.R.Lefarncois著。教學心理學。台北:弘智文化。
李素卿(譯)(1999)。T.L.Good & J.Brophy著。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淑娥(譯)(1998)。D. Hamachek著。面對自己。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慧君(2009)。冒險學習應用在危機邊緣少年社會工作方案之評估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汪昭瑛(2001)。國中復學女學生之中輟與復學歷程研究--由家庭與學校經驗詮釋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月清(1998)。身心障礙者福利與家庭社會工作-理論、實務與研究。台北:五南。
林正文(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玉茹(2005)。偏差行為少年之休閒心理特質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杏足(2006)。我國中介教育課程與實施策略之有效因素。全國中輟學生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電子報。
林劭仁(2008)。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與探究。台北:心理。
林家興(1996)。學校為本位的高危險群青少年輔導方案。1995年輔導工作國際比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07-11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林清文(2005)。學校輔導。台北:雙葉書局。
林清江(1998)。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之序言,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
林瑞欽、黃秀瑄、蔡崇振(2005)。自我調控行為對少年犯罪的區別效力研究。李連文教基金會研究專案報告。
林曉芸(2001)。其實你不懂我的心~~中輟少年學習經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邱珍琬(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施淑慎(2004)。成就目標、自我效能以及策略使用在考試焦慮上所扮演之角色。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7(1),355-378。
洪雅琴(2001)。危機青少年發展困境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09,12-16。
洪慧芳(譯)(2004)。R.Brooks & S.Goldstein著。挫折復原力。台北:天下。
洪蘭(譯)(1997)。M.P.Seligman著。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台北:遠流。
胡惠(2002)。台南市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
翁慧圓(1995)。影響國中少年中途輟學因素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存根主編(2001)。醫學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
高迪理(譯)(2009)。P.M.Kettner,R.M.Moroney, & L.L.Martin著,第三版。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台北:揚智。
高強華譯(2005)。載於黃光雄主譯,系統的評鑑:理論與實務的自我教學指引,243-299。D.L.Stufflebeam & A.J.Shinkfield著。臺北:師大書苑。
涂靜宜(1999)。臺北市自願中途輟學國中少年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哲(譯)(2005)。R.E.Slavin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學富。
張貝萍、陳麗芬、郭碧雲(1999)。中美對中輟學生因應措施之比較。兒童福利論叢,3,178-216。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梅禎(2000)。中輟復學生與一般生在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傳琳(2003)。現實治療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德銳編(2007)。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台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3-2010)。中小學學生輟學、復學及實際尚輟人數統計表。教育部訓育委員會電子報。
教育部(2007.9.10)加強預防中輟—教育部呼籲學校積極追蹤輔導。取自http://epaper.edu.tw/news/960910/.ahtm.
連廷嘉、連秀鸞(2001)。高危險群青少年偏差行為與其輔導方案。諮商與輔導,109,2-6。
連廷嘉、黃俊豪(合譯)(2004)。F.P.Rice & K.G.Dolgin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學富。
連廷嘉(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衡鑑量表編製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昭佑(2007)。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台北:五南。
郭靜晃(2004)。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秀麗(2004)我國國民中學中途輟學生處遇模式及其成效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璇(2002)。溢出常軌之後~中輟生的生涯與自我認同議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奎伯、顏思瑜合譯(2009)。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A.M.0 Donnell,J.Reeve, & J.K.Smith著。台北:雙葉書廊。
陳恆霖(2005)。中輟復學生生態系統觀輟學成因及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雲芬(2005)。效益管理導向之活動計劃模式對國中生復原力與自我控制力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碩士論文。
陳嘉雯(2008)。中輟高危險群學生評定量表之編製暨輟學危險因子及保護因子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勝傑(2002)。台東一布農部落國中輟學生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3,91-136。
章勝傑(2003)。中輟現象的真實與建構:一些討論與反省。台北:心理。
彭月茵(2007)。研究生學術動機歷程模式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森明(1994)。如何輔育危機學生。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71,71-74。
曾玉(2002)。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自我態度、偏差。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惠(2002)。教育評鑑模式。台北:心理。
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台北:亞太。
程小蘋(1995)。危險群學生問題之肇因分析。學生輔導,41,60-69。
程秋梅(2000)。漫漫復學路--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賀孝銘、林清文、張亦瑾、陳嘉雯及劉佩瑜等(2007)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成果報告(95 年10月1日至96 年9月30日)。
黃松林(2009)。社會工作方案設計與管理。台北:華都。
黃源協(1999)。社會工作管理。台北:揚智。
黃嘉雄(2010)。課程評鑑。台北:心理。
黃德祥、魏麗敏(1995)。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
黃韻如(2000)。遠離恐懼—從校園勒索事件談高危險學生之輔導策略。北縣教育,35,81-89。
楊瑞珠(1997)。高危險群青少年文化特質與甄別量表編制之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瑞珠(1998)。從高危險行為之初期徵候看中輟生的辨識與輔導,163-206。載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主編,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台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印行。
楊蕙萍(2005)。資源式中途班實施成效探討----以屏東縣的一所國中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怡雯(2000)臺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復學生之歸因歷程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玉珠(2010)。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廖芷蘭(2008)。苗栗縣中輟學生高關懷團體輔導方案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賓靜蓀譯(2008)。L.Ischta著。學習動機-決定孩子學習成敗的關鍵。台北:天下。
趙雍生(1997)。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
劉學禮(2004)。四位青少年的中輟過程~一位國中教師的觀察與經歷。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志彥(2005)。中輟學生復學輔導措施之效能與困境—嘉義縣中輟學生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德輝(1996)。犯罪學。台北:五南。
蔡慶興(2002)。屏東縣國中中輟復學生輟學原因、學校生活適應與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煌發(2001)。國中生輟學成因及其與偏差行為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蕭文(1999)災變事件的前置因素對心理復健的影響—復原力的探討與建構,測驗與輔導,156,3249-3253。
蕭文(主編)(2005)。諮商與特教實務有聲學習手冊。台北:心理。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香港:培生。
賴文英(2007)。國中中輟生高危學生輔導行動研究~以優勢取向個案管理方法為核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卿(2008)。國中經常缺課學生生活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秀玉(2001)。中輟復學生適應歷程之探討--以台北市一學園型中途學校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維仁(2006)諮商人員參與國中中輟學生復學輔導方案之評估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藍采風(2000)。壓力與調適。幼獅文化。
顏郁心(2001)。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希聖、鄭怡世(合譯)(2005)。C. Robson著。方案評估—原理與實務。台北:洪葉。
羅國英、張紉(合譯)(2007)。R.G.Carey & E.J.Posavac著。方案評估—方法及案例討論。台北:雙葉。
二、英文部分
Abramson,L.Y.,Seligman,M.E.P. & Teasdale,J.(1978).Learned helpl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87,49-74.
Bergeson,T. & Heuschel,M.A.(2006).Helping students finish school.Office of Superintend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Olympia,Washington.
Brainard,E.D.(1996).A hands-on guide to school program evaluation.Phi Delta Educational Foundation.Bloomington,Indiana U.S.A.
Bron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owning,H.& Vette,O.L.(1994).An investigation of at-risk students' reasons for staying in school,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 development,33(2),83-88.
Dryfoos,G.D.(1990).Adolescents at risk: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New York:Oxford.
Gallagher,C.J.(2001).Stories from the strays:What dropouts can teach us about schoo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western E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October,24-27.
Gewertz,C.(2006). High school dropouts say lack of motivation top reason to quit. Education week,25(26),1-14.
Gleason,P.& Dynarski,M.(2002).Do we know whom to serve?Issues in using risk factors to identify dropouts.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7(1),25-41.
Goldberg,M.E.(1999).Truancy and dropout among Cambodian students: Results from a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 Social work in education,21(1),49-63.
Hammond,C.(2007).Dropout risk factors and exemplary programs-A technical report.National Dropout Prevention Center/Network.
Ketter,P. M.,Moroney,R. M.& Martin,L. L.(2008)Designing and managing programs:an effectiveness-based approach.3rd.CA:Sage.
Larrivee,B.&Bourque,M.L(1991). The impact of several dropout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n at-risk students.Education,112(1),48~63.
Mc-Whirter,J.J.,Mc-Whirter,B.T.,Mc-Whirter,A. M.& Mc-Whirter,E.H.(1998).At-risk youth: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New Y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eligman,M.E.P.,Peterson,C.,Kaslow,N.J.,Taneubaum,R.L.,Alloy,L.B. & Abramson,L. Y.(1984).Explanatory styl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ldre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93,235-238.
Smith,A.J.(1997).Washington state coordinated service initiative for at-risk youth and family.Executive Summary.ERIC ED410348.
Stake,R.E.(2000).Program evaluation,particularly responsive evaluation.in D.L.
Stufflebeam,G.F.Madaus, & T. Kellaghan(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PP.343-362).Norwell,M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Stufflebeam,D.L.(2000).Foundational model for 21st century program evaluation In
D.L.Stufflebeam,G.F.Madaus,& T. Kellaghan(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PP.33-83).Norwell,MA: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06).What Works Clearinghouse(WWC)Intervention Report.
Weiner,B.(1979).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1(1),3-25.
Weiner,B.(1992).Human motivation:Metaphor,theories,research.Newbury Park:CA:Sage.
Woolfolk,A.E.(2007).Educational psychology(7th ed.),Boston,MA: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