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元代蒙古人授漢文化影響之研究,學界意見不一,部份學者認為蒙古、色目受漢文化影響不大,如日本學者羽田亨便主張元朝奉行蒙古主義,漢文化在元朝不受尊崇。但有部分學者如傅海波(Herbert Franke)等,同意元朝中後期的帝王對漢文學及藝術有一定的修養。蕭啟慶老師則統合二方說法,提出「多族世人圈」之概念。本文由服飾做為切入點,參考前人研究,整理相關記載、出土文物,藉此觀察元朝的服飾禁令、服飾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發現由服飾進行觀察,元代的蒙古文化及漢文化是同時並存,且各有發展,且其發展,未必是文化交流結果。
元代的服飾禁令,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隨著時間移轉持續增加規定,並且統治者會使用服飾禁令保護蒙古服飾。
服飾文化上,本文將元代服飾分成蒙古服飾及漢人服飾兩類進行整理,兩類服飾在元朝各有發展,此外,觀察出土實物,可見元代服飾的紋樣受中亞文化影響。
服飾與對外關係的討論,本文舉安南與高麗兩國為例。安南此時期已由內屬關係中獨立,由記載觀察到的穿著品項基本上與元代漢人服飾相似;高麗與元朝結成「甥舅之好」,先後有八位蒙古公主嫁至高麗,蒙古服飾也進入了高麗貴族中。同時,透過高麗的貢女,高麗的服飾也進入元朝。
古籍文獻:
[宋] 彭大雅、徐霆,《黑韃事略》,板橋市:藝文出版社,1966。
[宋] 陳元靚,元人增補,《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
不著撰人,陳高華等點校,《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2011。
不著撰人,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元] 脫脫等著,《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65。
[元] 汪大淵,汪前進譯著,《島夷志略》,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
[元] 黎崱著,武尚青點校,《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0。
[元] 周達觀,夏鼐校著,《真臘風土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元] 楊瑀,余大鈞點校,《山居新語》,北京:中華書局,2006。
[元]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 袁桷,《延祐四明志》,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1991。
[元] 王元恭,《至正四明續志》,北京:中華書局《宋元方志叢刊》,1991。
[元] 王禎,《農書》,板橋巿: 藝文出版社,1966。
[元] 司農司,馬宗申譯著,《農桑輯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元] 魯明善,《農桑衣食撮要》,板橋巿:藝文出版社,1966。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2005。
[元] 吳師道,邱居里、邢新欣校點,《吳師道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元] 姚燧,《牧庵集》,台北: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1201冊。
[元] 馬祖常,李叔毅點校,《石田先生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元] 張養浩,李鳴、馬振奎校點,《張養浩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元] 許衡,淮建利、陳昭雲整理點校,《許衡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元] 揭傒斯,李孟生標校,《揭傒斯全集》,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6,豫章叢書集部第7冊。
[元] 劉敏中,鄧瑞全、謝輝校點,《劉敏中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元] 蘇天爵,《元文類》,台北:世界書局,1989。
[元] 蘇天爵,姚景安點校,《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元] 蘇天爵,陳高華等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元] 徐元瑞,《吏學指南》,台北:華印書局,1970。
[元] 熊夢祥,《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明]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 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 王圻纂輯,[明] 黃晟重校,《三才圖會》,
[清] 姚之駰,《元明事類鈔》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波斯] 拉施特主編,余大均、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波斯] 志費尼著,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
耿昇、何高濟譯,《伯朗嘉賓蒙古行紀、魯布魯克東行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
馬可‧波羅著,梁生智譯,《馬可‧波羅遊記》,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
聯經出版社編,《老乞大諺解‧朴通事諺解》,台北市:編者出版社,1987。
[朝鮮] 鄭麟趾,《高麗史》,台北巿:文史哲出版社,1972。
汪微輝編,《朝鮮時代漢語教科書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杜宏剛、邱瑞中、[韓] 崔昌源輯,《韓國文集中的蒙元史料》,桂林市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近人專書:
三宅一郎、中村哲夫,《考證真臘風土記》,京都:同朋舍,1980。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臺北市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陳高華、吳泰,《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方豪,《中西交通史》,台北市: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韓儒林,《穹廬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元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章楷、徐秀茹,《中國古代養蠺技術史料選編》,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
張博泉,《金史論稿》,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繆良云,《中國歷代絲綢紋樣》,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8。
路兆豐,《中國古代農書的經濟思想》,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
沈從文,王㐨增訂,《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
札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魯奇,《中國古代農業經濟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朱新予,《中國絲綢史(通論)》,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2。
姜伯勤,《敦煌吐魯番文書與絲綢之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內北國而外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7。
———,《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台北市:聯經,2008。
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黃時鑒,《東西交流史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尚剛,《元代工藝美術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
——,《古物新知》,北京:三聯書店,2012。
史衛民、陳高華,《中國風俗通史─元代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趙評春、趙鮮姬,《金代絲織藝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
陳國棟主編,《漢文化與周邊民族》,台北市:中研院史語所,2003。
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喜蕾,《元代高麗貢女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胡小鵬,《中國手工業經濟通史─宋元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袁國藩,《元代蒙古文化論叢》,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
趙豐,《中國絲綢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中國絲綢通史》,蘇州市 : 蘇州大學, 2005。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王明蓀,《遼金元史論文稿》,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葉坦、蔣松岩,《宋遼夏金元文化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北京:中華書局,2008。
李治安等著,《元代華北地區研究─兼論漢人的華夷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陳高華、張帆、劉曉,《元代文化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徐良利,《伊兒汗國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10。
高榮盛,《元史淺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北京:中華書局,2011。
劉迎勝,《海路與陸路─中古時代東西交流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楚啟恩,《中國壁畫史》,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2。
近人論文:
Henry Seruys,C.I.C.M.著 ,朱麗文譯
1975〈明初蒙古習俗的遺存〉,《食貨月刊》1975年第五卷第四期。
林麗月
1999 〈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十卷三期。
2004〈大雅將還:從“蘇樣”服飾看晚明的消費文化〉,《明史研究論叢》2004年00期。
趙豐
1987〈元代蠶業區域初探〉,《中國地理論叢》1987年第2期。
2006〈蒙元龍袍的類型及地位〉,《文物》2006年08期。
黃時鑒
2006〈元代纏足問題新探〉,《東方博物》2006年01期。
2008〈從地圖看歷史上中韓日“世界”觀念的差異——以朝鮮的天下圖和日本的南瞻部洲圖為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陳高華
1995〈從《老乞大》《樸通事》看元與高麗的經濟文化交流〉,《歷史研究》1995年03期。
1998〈元代的南海交通〉,《文史知識》1998年09期。
2008〈元朝與高麗的文化交流〉,《韓國研究論叢》2008年02期。
黃純艷、劉玲
1997〈論10至13世紀的東南亞市場、貿易和貨幣〉,《東南亞》1997年第2期。
聶德寧
2000〈元代泉州港海外貿易商品初探〉,《南洋問題研究》2000年第3期。
霍宇紅、劉鳳祥
2001 〈赤峰元墓壁畫人物服飾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
盧辰宣
2004〈從《老乞大》看中國元代的紡織品〉,《東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張曉東、劉振陸
2010 〈蒙元時期蒙古人壁畫墓的確認〉,《內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第1期。
蔡美彪
2010 〈罟罟冠一解〉,《中華文史論叢》第九十八期。
翻譯著作:
[德] 傅海波,[英] 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George Simmel,〈時尚的哲學〉,George Simmel著,費勇、吳鷰譯,《時尚的哲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頁70-93。
Jacques Gernet,劉東譯,《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北京:北京大學,2008。
Timothy Brook,方駿、王秀麗、羅天佑合譯,《縱樂的困惑─明朝的商業與文化》,臺北市:聯經,2004。
[美] 巴菲爾德,袁劍譯,《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蘇聯] 格列科夫‧雅庫博夫斯基著,余大鈞譯,《金帳汗國興衰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西文書目:
Daniel Roche, translated by Jean Birrell, The Culture of Clot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Fred Davis, Fashion, Culture and Ident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Grant McCRACKEN, Culture and Consump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0
Herbert Franke, China under Mongol Rule, VARIORUM press, 1994
James C.Y. Watt, Anne E. Wardwell, When silk was gold : Central Asian and Chinese textiles, New York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 Distributed by H.N. Abrams, 1997
Karl A. Wittfogel and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907-1125),Philadelphia: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6
Mossis Rossabi edited, China among Equal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Robyn Maxwell, Textiles of Southeast Asia-Traditi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 Australian National Gallery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ustralia, 1990.
Thomas T. Allsen, Commodity and exchange in the Mongol empir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Thomas T. Allsen,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