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亞芸
Ya-Yun Chen
論文名稱: 纖維創作的故事-陳亞芸創作論述
Story of Warp and Weft Knitt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rt works by Ya-Yun Chen
指導教授: 蔡長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3
中文關鍵詞: 纖維藝術家庭暴力兒童
外文關鍵詞: fiber art, family violence, childre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現今社會變化迅速,家庭的經濟環境在台灣呈現兩極化的狀態,有的家庭物質生活富庶,但家庭功能薄弱,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迷失;有的家庭陷入貧窮的漩渦,遭到暴力討債或因家中債務問題,父母帶著子女同歸於盡的層出不窮;有的家庭充滿爭吵、暴力、性侵、凌虐…等,像這類的社會新聞近日幾乎一直出現。在這個價值觀多元卻混亂的時代,很多家庭面臨到的問題已複雜許多,這當中孩子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衝擊傷害也越來越大,而兒童或許因為年幼、或許因為懼於暴力脅迫不懂也不敢為自己發聲。

    因此,自己從一位「兒童教育工作者」及「母親」的雙重角度來觀看現代兒童所遭遇到的問題,並將內心的想法轉化為藝術的形式,呈現自己對兒童的關懷,也嘗試喚起觀者對兒童議題的關心。本創作在形式及技法上是採「纖維藝術」的創作形式,以纖維的「形」或「質」,用平面及立體的形態表現之,呈現出故事的內容及創作者的內心想法,以「故事」做為媒介,引領觀者先從展場中故事的閱讀及作品的欣賞,去思考隱藏在社會灰暗角落的孩子,或許為他們發聲,挹或許能藉由作品讓更多人關注到他(她)們的困境,能對於「兒童」多一點關心與關懷。


    Abstract
    Nowadays, the society is changing rapidly and the family financial circumstance is polarized in Taiwan. Some families are rich in wealth but lack of due functions, making children and teenagers' spiritual life poorer and poorer. Some face problems like poverty, violent dunning and indebtedness, resulting in a continuously-emerging phenomenon that parents commit suicide with their children. While others are full of quarrel, violence, sexual exploitation, abuse, etc., which can be always found in social news. In this polynary-values, confused era, most families have to face fairly complicated problems and children have to bear more and mor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hurt. These young boys and girls dear not, also don't know how to speak out their sufferings.

    Therefore,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 child education worker" and a "mother", I carefully think about the problems that modern children have encountered. I transform my ideas into artistic form, to present my solicitude for children and evoke readers' concern about child issue."Fiber Art" is applied to the form and skill of this paper. I use the "appearance" or "nature" of the fiber to express it as a plane and a solid, for presenting the story content and creator's thoughts. The " story" is functioned as a medium. Through reading story and admiring the works, readers begin to think about children who are hidden in dark corner of society. As a result, this paper is aimed to speak out for these children, or make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eir difficulties and give "children" more care and solicitude.

    目次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創作背景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創作範圍............................................10 第三節 創作方法與關鍵字.....................................12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社會議題....................................14 第一節 纖維藝術............................................14 第二節 後現代主義藝術.......................................27 第三節 家庭暴力............................................36 第三章 創作理念............................................39 第四章 作品說明............................................42 第一節 形式與技法..........................................42 第二節 創作內容............................................77 第三節 創作歷程............................................91 第五章 結論...............................................96 第一節 創作研究之總結......................................96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未來......................................99 參考文獻..................................................100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部分

    1. 王建柱(1998)。包浩斯。台北:大陸書店。
    2. 王受之(2001)。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
    3. 吳淑生、田自秉(1987)。中國染織史。台北:南天。
    4. 周文欽(1996)。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大。
    5. 邱永福(1991)。造形原理。台北:藝風堂。
    6. 洪文惠(2006)。人生領航員-協助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台北縣:內政部家庭暴
    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7. 倪再沁(2005)。台灣當代美術通鑑 藝術家雜誌30年版。台北:藝術家。
    8. 莊秀玲(2003)。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材質藝術。台北:文建會。
    9. 黃麗娟(1997)。當代纖維藝術探索Contemporary Fiber Art。台北:藝術家。
    10. 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著(2008)。第56號教室的奇蹟。台北:高寶國際。
    11. 聖經。馬太福音第十三章 1-9節。
    12. 謝東山編(2002)。台灣當代藝術1980-2000。台北:藝術家。

    二、論文部分
    1.蔣建智(2001)。兒童故事中的隱喻框架和概念整合:哲學與認知的關係。

    三、網路部分(依檢索日期序)
    1. 兒童福利聯盟。4月4日「台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告發表記者會。
    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4月8日。
    取自:http://www.cylaw.org.tw/content/news.asp?ser_no=10841。
    2. 華岡超媒體。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2日。
    取自:ttp://media.pccu.edu.tw /ccunews/artinfo/arti20001108-1.htm。
    3. 黃文英。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2日。
    取自:http://appart.tnnua.edu.tw/ appart-c-f-m-m/fiber/professor_w.htm。
    4. 勵馨基金會。沒有嘴巴的孩子。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0日。
    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gohblog/7143597。
    5. 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認識家庭暴力。2007年1月13日。
    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1日。
    取自:http://dspc.moi.gov.tw/ct.asp?xitem= 476&ctNode=567&mp=2#01。
    6. 曾清芸。壓在課業下的孩子 整體教學環境仍未改善。
    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1日。
    取自:http://www.kingcar.org.tw/lecture_txt.asp?NewsID=31&NewsType=1。
    8. 維基百科。現代主義。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7月1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E%B0%E4%BB%A3%E8%89%BA
    %E6%9C%AF&variant=zh-tw。
    9. 賴蓉珊。迷惘的後現代。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7月1日。
    取自:http://home.educities.edu.tw/tsuiyh/go/depo01002.html。
    10. 維基百科。後現代主義。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7月1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0%8E%E7%8E%B0%E4%BB
    %A3%E4%B8%BB%E4%B9%89&variant=zh-tw。

    四、日文書籍部分
    1. 辻 喜代治(Kiyoji Tsuji)(1994)。Fiber Art Japan。東京:Shinshindo Publishing Co.,
    Ltd。
    五、英文部分(依檢索日期序)
    1. Gunta StÖlzl。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日。取自:http://www.guntastolzl.org/。
    2. Designer - Gunta Stölzl。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日。
    取自:http://www.christopherfarr.com/stolzl_640.htm。
    3. Designer - Gunta Stölzl。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1日。
    取自:http://www.christopherfarr.com/stolzl_tapestry.htm。
    4. Magdalena Abakanowicz 。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2日。
    取自:http://www.abakanowicz.art.pl/abakans/RedAbakan+Ma.php。
    5. Magdalena Abakanowicz 。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5月2日。
    取自:http://www.abakanowicz.art.pl/abakans/BigGarmentscycleAbakans.php。
    6. The Warhol。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7月1日。取自:http://www.warhol.org/
    7. american magpie。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7月5日。
    取自: http://americanmagpie.wordpress.com/2009/03/14/vestment-of-flux-and-unrest/
    8. Anne wilson。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7月19日。
    資料來源:http://asuartmuseum.asu.edu/1997/artedge/wilson.php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