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連沛琪 LIEN PEI CHI |
---|---|
論文名稱: |
運用詞彙教學策略提升二年級學童詞彙書寫表達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Vocabulary Teaching Strategy to Promote Written Expression Ability of the Second Yea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陳惠邦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2 |
中文關鍵詞: | 詞彙教學 、詞義理解 、文句脈絡法 、語義擴散 |
外文關鍵詞: | Vocabulary instruction, Vocabulary understanding, Context clues, Semantic extens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運用文句脈絡法、詞義聯想法,從上下文連結詞彙間的關係,擴散語義學習辨別近義詞與反義詞,進而提升二年級學童詞彙書寫表達能力,同時檢視教學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有關詞彙教學的知能發展。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二十五名二年級學童為對象,自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為期五個月,進行詞彙教學提升詞彙書寫表達之教學行動研究。經由觀察、歸納與分析學童的造句表現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提供圖像、影片及角色扮演法補充先備知識,有助詞義理解。
二、教師設計關鍵提問,有助學童以文句脈絡法提取關係詞句。
三、連結上下文推測詞義,並提供情境與句型,有助詞彙書寫應用。
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小二年級詞彙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n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ocabularies from context, to extend semantic learning and to identify synonyms and antonyms by context clues and meaning association method. Furthermore, it promoted the second-year students’ expression ability in writing. Meanwhile, it also examined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vocabulary instruction research of the teaching researchers.
In this study, the Action Research was adopted and the subjects were the students in second year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strategy was in progress to improve the written expression ability for the period of five months since September 2015. After continuous observation, induction and analysis of sentence mak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ings:
1. Supplementary prior knowledge by images, videos and roles playing method could help vocabulary understanding.
2. Design the key questions could help connec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ocabularies from context.
3. Connec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vocabularies from context and supplementary could help written expression.
Study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serv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studies in vocabulary instruction for the second yea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中文部分
尹玫君、簡楚瑛(1984)。三種生詞教學法的比較研究。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編印),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一輯(1-49頁)。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方金雅(2001)。多向度詞彙評量與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秋雅(譯)(2010)。嬰幼兒的讀寫發展~0至8歲嬰幼兒的讀寫發展(原作者:Beverly Otto)。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7)
方瑾(2008)。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方麗娜(2003)。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南師學報,37(2),1-16。
方麗娜(2004)。華語詞彙的認知途徑與教學策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17,139-158。
王士元(2008)。語言湧現:發展與演化。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王士元(2014)。語言、演化與大腦。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1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永德(2002):基於認知發展的詞彙習得過程。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4(4),1-4。
王年雙(2012)。以詞彙為主的閱讀寫作教學。國文天地,27(9),27-31。
王彤(2012)。四歲幼兒語言的語義研究。北京:世界圖書。
王玲玲(1995)。詞滙教學與詞滙的習得。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論文集,國立臺東師範學院,213—222。
王國維(2012)。人間詞話(頁 3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
王翠鈴(2012)。繪本共讀提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王瓊珠(2012)。台灣中文字詞教學研究之文現回顧與展望。 教育心理學報,44(2),253-272。
北京語言學院(1990)。現代漢語詞頻率詞典。北平: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朱志平(2006)。怎麼教漢語詞彙。載於白荃、李彤、申東月、朱志平(合著),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要素篇(頁81-114)。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崴慈(2008)。國小國語教材語法教學內容之分析以康軒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宗雄(2005)。國民中小學學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與核心技能之研究﹘知識管理的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吳敏而、趙鏡中、魏全財(1998)。國民小學兒童常用字詞彙資料庫之建立與初步分析(Ⅲ)。臺北市: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研究室。
吳雅婷(2012)。五歲典型發展兒童與語言發展遲緩兒童表達性語法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錦釵(1976)。國小一年級國語課本字彙與學生習後識字情形之分析。臺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叔湘主編(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剛(2010)。普通話動詞重疊形式早期習得的過程與機制。華文教學與研究,3,22-32。
李永烈(2011)。行動研究。載於梁坤明、黃儒傑、謝傳崇、賴文堅、林曜聖與李永烈譯,教育研究法-分析與應用(頁20-1-20-8)(原作者:Gay,L. R., Mills,G. E. & Airasian,P. W.)。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9)
李宇明(2004)。兒童語言的發展。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李利津(2006)。兒童詞彙處理能力與華語教學設計。臺灣華語文教學,1,6-14。
李連珠(1995)。臺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11,37-68。
李惠珠(2000)。國小低年級兒童詞彙能力表現情形和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李維(譯)(2007)。思維與語言(原作者:L.S Vygotsky)。臺北市:胡桃木文化。(原著出版年:1934)。
李慧慧(2006)。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先備知識、詞彙量、工作記憶、推論能力與閱讀理解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汪榮才、汪宇琪 (2007)。幼兒語言發展與全語言教學。教育學術彙刊,1(1),51-86。
谷瑞勉(譯)(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原作者:Lisbeth Dixon-Krauss)。臺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6)。
具孝靜(2009)。現代漢語複合詞的研究與教學應用。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周亞民(2009)。漢字知識本體在漢字教學的應用。華語文教學研究,6(1),
91。
周荐(1996年8月)。詞語表達色彩的性質和顯映方式。載於《詞匯學新研究》編輯組(主編),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匯學術討論會選集(51-66頁)。北京:語文出版社
周國光、王葆華(2001)。兒童句式發展研究漢語研習得理論。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周兢(2014)。學前語言教育的新取向:重視兒童學業語言的發展。學前教育研究,6,39-44。
周靜琬 (2010年9月)。閱讀與寫作教學之運用策略。載於教育部國語文課程與輔導諮詢團隊,閱讀評量與寫字教學(頁47-66)。臺北市:五南
周薦(2004)。詞匯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競、余珍有(2004)。幼兒園語言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尹(2007)。文字學概說。臺北市:正中書局。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載於元智大學主編《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4-70),中壢。
林政霓(2010)。以詞帶字教學法與詞彙教學法對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語詞與生字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美珍(1996)。兒童認知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家玉(2006)。兩種詞彙教學法對智能障礙學童詞彙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慧玲(2012)。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林寶貴、錡寶香(2000)。國小學童書寫語言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8,53-74。
竺家寧(2009)。詞彙之旅。臺北縣新店市:正中書局。
邱于芳(2008)。擴詞活動及其結合基礎寫作之教學研究—以花蓮縣白兔國小二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市。
邱小芳(2007)。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邱小芳、詹士宜(2009)。詞彙導向之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0,75-117。
邱淑媚(2006)。圖畫書交互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宣崇慧、盧台華(2010)。直接教學法對二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與應用詞彙造句之成效。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3),103-129。
施蘊珊(2009)。 幼教課程與幼兒語言發展之關係-以方案課程與蒙特梭利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柯華葳、詹益綾、張建妤、游婷雅(2008)。臺灣四年級學生閱讀素養:PIRLS 2006報告。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
洪嘉馡、黃居仁(2004)。「聲」與「音」的近義辨析:詞義與概念的關係。漢語詞彙語意研究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洪蘭(譯)(2002)。詞的學問-發現語言的科學(原作者:George Miller)。臺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6)
洪蘭(譯)(2008)。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原作者:Steven Pinker)。臺北市:商周。(原著出版年:1994)
胡萃苹(2010)。現代漢語指示詞"這"與"那"之探析及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香港教育局(2007)。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香港:香港教育局。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1982)。兒童常用詞彙研究¬¬-國民小學低年級。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8)。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北京:商務印書館。
常敬宇(1996年8月)。論詞的表層義和深層義-兼論詞義系統。載於《詞匯學新研究》編輯組(主編),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匯學術討論會選集(29-40頁)。北京:語文出版社。
康雅淑(2004)。詞彙語意對於外語閱讀的效果:上下文中習得未知動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張旭(1996年8月)。解釋與翻譯。載於《詞匯學新研究》編輯組(主編),詞彙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匯學術討論會選集(227-236頁)。北京:語文出版社
張和生(2006)。漢語可以這樣教¬¬-語言要素篇。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春興(201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琬渝(2014)。強韌詞彙教學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詞彙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雯惠(2006)。國小學生詞彙聯想與造句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1998)。國小學童常用字詞頻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國小學童常用字詞頻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民小學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priori.moe.gov.tw/download/01-%E5%9C%8B%E5%B0%8F%E5%9C%8B%E8%AA%9E%E6%96%87%E6%A0%B8%E5%AE%9A%E7%89%88.pdf
教育部(2012)。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容-國民小學語文學習領域(國語文)。臺北市:教育部。未出版。
教育部(201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bdic/index.html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彙編(2000)。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1999)。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八十七年口語語料調查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符淮青(2008)。現代漢語詞彙。臺北市:新學林。
莊玉因(2011)。詞彙教學與閱讀理解-語意構圖教學法與文句脈絡教學法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許秀霞(2008)。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長謨(2010)。漢語語言結構義證──理論語教學應用。臺北市:里仁。
陳正治(2008)。國語文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泠錡(2003)。從上下文推論字義教學對高職學生英文字彙學習之影響: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烜之(2007)。認知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詩穎(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與一般兒童書寫表達能力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耀南(1994)。書面中文的本質與應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陸儉明(2005)。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秀文(1997)。小學一年級學童書寫型式與概念之研究。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21-154。
黃秀莉(2010年9月)。對話策略在國小閱讀理解教學之研究。載於教育部國語文課程與輔導諮詢團隊,閱讀評量與寫字教學(頁79-95)。臺北市:五南。
黃美津(2004)。幼兒語言能力的評量研究—以光譜計畫的語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黃琡華(2005)。現代漢語動助詞之語義與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瑞琴(2008)。幼兒讀寫萌發課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黃鈴婷(2014)。自閉症幼兒家長詞彙教學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市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靜惠(2010)。文化回應教學與國小讀寫課程設計。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黃麗儀(2011)。現代漢語詞彙搭配與以學習者習得認知過程為中心的詞彙教學實踐。中原華語文學報,8,43-57。
楊怡婷(1994)。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芝瑜(2010)。記憶廣度與語境效應對閱讀歧義句的影響:來自眼動的證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楊雅婷(2011)。共讀方式與口語詞彙量對幼兒故事體理解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裕貿(2006)。增進低年級學童詞語習得與寫作應用之教學策略。南投文教,25,76-79。
楊曉玲(2011)。資訊融入詞彙教學與文句脈絡詞彙教學對識字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葉信鴻(2008)。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葛本儀(2001)。現代漢語詞彙學。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廖晨惠(2011)。閱讀研究議題八:以LSA為基礎之電腦化閱讀認知測驗及AutoTutor建置。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100-2420-H-142 -001 -MY3。臺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廖晨惠、黃忻怡、曹傑如、白鎧鋕(2012)。國小低年級學童聲韻覺識、聲旁表音覺識、造詞能力、斷詞能力、與中文閱讀之縱貫性研究。測驗統計年刊,20(下),31-65。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英茂(1978)。文句脈絡對於詞義學習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20,29-37。
劉英茂、莊仲仁與王守珍(1975)。常用中文詞的出現次數。臺北:六國出版社。
劉楚鳳(2013)。國小四年級兒童的語言學習經驗與學業語言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劉嘉玲(2012)。潛在語意分析於兒童記敘文詞彙教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劉駿畿(2008)。漢字部件併詞彙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劉麗莉(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二年級學生國語文造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歐素惠(2003)。三種詞彙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歐素惠、王瓊珠(2004)。三種詞彙教學法對閱讀障礙兒童的詞彙學習與閱讀理解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271-292。
蔡佳穎(2011)。文章上下文對大學生之推論字義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欣儒(2009)。國小四年級學童識字量多寡與語用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蔡美智、黃居仁、陳克健(1996)。語料庫為本的語意訊息抽取與辨析以近義詞研究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第 281-294 頁。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雅丰(2012)。熟悉度、可分析性和語境對中文成語理解的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麗玉(2000)。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蕭惠帆(2004)。從語法到教學論詞彙來去的趨向和情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慶雄(1989)。認識字詞語。臺北市:國語日報。
錡寶香(2000 )。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語言能力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69-96。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臺北市:心理。
謝孟岑、吳亞恆、江燕鳳(譯)(2005)。幼兒語文讀寫發展(原作者:Lea M. McGee & Donald J. Richgels)。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4)
謝美鈺(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能願動詞「能」之教學語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國平(2012)。語言學概論。臺北市:三民。
謝錫金(主編)(2008)。香港幼兒口語發展。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簡宜榛(2008)。場域獨立和場域依賴認知風格的學習者在上下文字彙學習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原大學,桃園縣。
簡郁岑(2006)。以眼動型態探討背景知識對詞彙辨識的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顏麗娟(2006)。板橋地區越南籍新住民子女中文語言發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魏金財(1997)。詞義習得和詞義教學的思考。研習資訊,14,81-88。
魏金財、吳敏而(1993)。小學國語課文字彙數量、次序的安排與比較分析,國教學報,5,1-31。
魏錦虹(2003)。論0~3歲兒童義理解的幾個階段。淮南師範學院學報,5(4),118-120。
魏錦虹(2005)。低齡兒童詞義理解度的發展與其他。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6-99。
羅秋昭(2005)。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三版。臺北:五南。
邊琯植(2014)。現代漢語動助詞的分析與教學(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蘇雲惠(2012)。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西文部分
Anderson, S.R. (1985). 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 Volume III 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the lexic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Bowerman, M & Levinson, S. (2001).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85-289)
Chang, Li-Li, Keh-Jiann Chen and Chu-Ren Huang. (2000). Alternation Across Semantic Fields: A Study of Mandarin Verbs of Emotion.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5.1:61-80.
Clay, M. M. (1975). What Did I Write? Beginning Writing Behavior. Portsmouth, N.H. : Heinemann Educational.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CCSS) Committee. (2012). Literacy implementation guidance for the ELA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White paper]. Retrieved from http://www.reading.org/Libraries/association-documents/ira_ccss_guidelines.pdf
Lea M, M., & Richgel, D. J. (2008). Literacy's Beginnings-Supporting Young readers and writes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ackard, J. L. (2001).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ay, Cattell. (2007). Children's Language : Consensus and Controversy(2th ed.). London : Cassell.
Slegers, B. (1996).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on Emergent Literacy. ERIC, (ED397959).
Willem J.M. Levelt. (2013). A History of Psycholinguistics: The Pre-Chomskyan Era.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09-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