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鈞惠 |
---|---|
論文名稱: |
從記憶的礦山到歷史的影像:析論吳念真小說與電影《多桑》中的礦區經驗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
口試委員: |
陳惠齡
黃儀冠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15 |
中文關鍵詞: | 吳念真 、礦區經驗 、多桑 、凝視 、鄉土文學 、記憶 、寫實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共五章。旨在透過析論吳念真的小說,理解其「礦區經驗」與其創作之間的關連性,並探討此一「礦區經驗」從小說到電影影像的兩次運用過程,期望通過對兩種處理媒介的對照,為吳念真的這段「礦區經驗」尋得一歷史與文學之間的可能定位點。
第一章以「作品定位問題」以及「多桑:鄉土意義的追尋」為問題意識的展開,透過分析其礦區經驗與敘述礦區的作品,來呈現他在台灣當代文學上藝術創作的地位,並為其小說在鄉土文學脈絡的上尋得一可能的定位點。第二章則以「時間」為主要的考察軸線,循著吳念真的成長過程與經歷,梳理其家庭背景、求學生涯、踏入文壇、職場工作等,並以延續到到目前的創作生涯為一個脈絡,從而顯現他對文學與創作始終未變的着迷與處處充滿故事的人生。
第三章以「歷史之礦」的角度析論吳念真小說創作的歷史空間,企圖走入當時的台灣時空氛圍裡,理解當時的台灣社會與台灣北部的九份礦區之間的發展歷程;並以吳念真小說中的「記憶之礦」深入其生命裡的「礦區空間」,探索此一「礦區空間」與小說創作中的鄉土、鄉人與鄉情。第四章則把時間軸線拉到九○年代的電影《多桑》來深究其與小說中的鄉土世界交相輝映的精神與意涵,希望藉由析論吳念真七○年代的小說創作與九○年代的電影《多桑》,找到兩者之間的一股鄉土質感之潛流,同時也期待透過種種觀看「多桑」的方式,找到吳念真創作心靈裡對「鄉土」的一股不變的凝視。第五章則為結論。
參考書目
(一)吳念真作品
1.小說部份(依出版年排列)
吳念真,《抓住一個春天》,台北:聯經,1977。
吳念真,《邊秋一雁聲》,台北:遠景,1978。
吳念真,《吳念真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81。
吳念真,《特別的一天》,台北:遠流,1988。
吳念真,《多桑:吳念真電影劇本》,台北:麥田,1994。
2.散文部份
吳念真,《針線盒》,台北:號角,1982。
吳念真,《台灣念真情之尋找台灣角落》,台北:麥田,1997。
吳念真,《台灣念真情之這些地方這些人》,台北:麥田,1998。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台北:圓神,2010。
3.影音部份
吳念真,《多桑:A Borrowed Life》,台北:得寶,1994。
(二)專書(依姓氏筆劃排列)
王拓,《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
王拓,《金水嬸》,台北:九歌,2001。
李欽賢撰述,《礦夫畫夢──蔣瑞坑》,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4。
季季,《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77。
季季,《六十八年短篇小說選》,台北:爾雅,1980。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12。
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06。
島田洋七著、陳寶蓮譯:《佐賀的超級阿嬤》,台北:先覺,2006。
孫瑋芒,《感情事件:孫瑋芒短篇小說集》,台北:爾雅,1993。
黃春明,《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1989。
黃慧鳳,《台灣勞工文學》,台北:稻鄉,200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台北:前衛,1996。
葉石濤,《台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
瘂弦主編,《小說潮 ── 聯合報第三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8。
瘂弦主編,《小說潮 ── 聯合報第四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
楊青矗著,Thomas B. Gold譯,《中英對照楊青矗小說選:SELECTED STORIES OF YANG CH’ING-CH’U》,高雄:第一,1983(改訂再版)。
楊青矗著,施淑、高天生編,《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2。
嘉門安雄編,呂清夫譯,《西洋美術史》,台北:大陸書店,1986(八版)。
臺灣礦業史編篡委員會編,《臺灣礦業史(上、下)》,台北:臺灣省礦業研究會,1960。
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六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
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八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
蘇偉貞主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
(三)專書單篇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Thomas B. Gold著,〈楊青矗小說中所反映的「現代化」問題〉,收於,《中英對照楊青矗小說選:SELECTED STORIES OF YANG CH’ING-CH’U》,高雄:第一出版社,1983.12(改訂再版);亦收於
李景順,〈病房〉,《台港小說鑑賞辭典》,北京:中央民族學院,1994。
山田敬三著,涂翠花譯,〈作家王拓 ── 當代台灣文學管見〉,收於《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
林文淇,〈侯孝賢早期電影中的寫實風格與敘事〉,《1996台北金馬影展:華語影片觀摩展專題特刊》,台北:金馬獎執行委員會,1996;亦收錄於《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台北:麥田,2000。
洪醒夫,〈吳念真「公休」日賞析〉,《洪醒夫全集九-評論卷》,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1。
高天生,〈草地囝仔與都市人──楊青矗集序〉,收於《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楊青矗集》,台北:前衛,1992。
高天生,〈新社會的旗手──王拓集序〉,收於《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戰後第三代:王拓集》,台北:前衛,1992。
高天生,〈工人小說家楊青矗〉,《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
夏志清,〈正襟危坐讀小說〉,收於馬各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
陸士清,〈台灣鄉土作家王拓的小說創作〉,《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
陳芳明,〈七○年代台灣文學史導論:一個史觀的問題〉,《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4。
陳建忠,〈悲情鄉土的召喚:鄉土寫實時期小說析論〉,《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2007。
尉天驄,〈寫實主義的必要與偏差:談「邊秋一雁聲」〉,《吳念真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81。
許南村(陳映真),〈吳念真的機會問題〉,《吳念真自選集》,台北:世界文物供應社,1981。
莊萬壽、陳萬益、施懿琳、陳建忠等編撰,《台灣的文學》,台北:群策會,2004。
舒國治,〈台北游藝〉,《七○年代懺情錄》,台北:時報,1994。
楊照,〈鄉土文學的宿命困境〉,《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
趙遐秋、呂正惠,〈第七章 復歸左翼文學傳統的鄉土文學思潮〉,《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鄭清文,〈吳念真和他的作品〉,《1980(上集)》,台北:文豪,1977。
(四)期刊、研討會論文(依姓氏筆劃排列)
Darrell William Davis(戴樂為)著,王智明譯,葉月瑜校訂,〈借用後殖民:《多桑》與記憶之礦〉,《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04。
Darrell William Davis(戴樂為),葉月瑜,〈吳念真訪談〉,《中外文學》,第28卷第11期,2000.04。
小野(李遠),〈礦工之子.吳念真〉,《文訊月刊》,第2期,1983.08。
王郁林,〈雁子捎來的訊息──評吳念真的「邊秋一雁聲」〉,《書評書目》,第91期,1980.11。
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和王拓〉,《中外文學》,第6卷第11期,1978.04。
吳念真口述、陳良榕整理,〈吳念真:世界大停電,解茫、療傷最重要〉,《財訊月刊》,第322期,2009.01。
金沙寒,〈談談吳念真小說〉,《書評書目》,第68期,1978.12。
林素芬,〈蘸滿感情的筆尖──吳念真導演專訪〉,《幼獅文藝》,第84卷第3期,總第519期,1997.03。
紀淑芳,〈吳念真:人生屁規劃啦!〉,《財訊》,第301期,2007.3。
施琴琴等,〈專題:中國時報.聯合報副刊評議〉,《書評書目》,第17卷第66期,1978.10。
袁瓊瓊,〈專訪73年度金馬獎最佳編劇:吳念真〉,《自由青年》,第665期,1985。
陳建忠,〈受難圖:洪醒夫鄉土世界中的苦難與神聖〉,《洪醒夫作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2。
張耀仁,〈父親,最最遙遠的人間條件──訪吳念真〉,《聯合文學》,第25卷第2期,總號第290期,2008.12。
張耀仁,〈始終相信『愛情』──訪吳念真〉,《明道文藝》,第394期,2009.01。
許薌君,〈工作•衝動•觀察力──吳念真的訣竅〉,《幼獅文藝》,第63卷第5期,總第389期,1986.05。
黃儀冠,〈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4。
黃儀冠,〈台灣鄉土敘事與「文學電影」之再現(1970s-1980s):以身份認同、國族想像為主〉,《台灣文學學報》,第5期,2005。
楊澤,〈回歸的可能與不可能:試論現代鄉土文學中的土地經驗與社群意識〉,《鄉土文學論戰廿週年回顧研討會》,台北:文建會,1997。
廖俊逞,〈吳念真「情義」打造「通俗」好戲〉,《PAR表演藝術》,第192期,2008.12。
鄭清文,〈天生的作家〉,《書評書目》,第54期,1977.10。
滕淑芬,〈說故事高手──吳念真〉,《光華雜誌》,第21卷第4期,1996.04。
鄭雅云,〈飛越鄉土文學:試評「吳念真自選集」〉,《文藝月刊》,第159期,1982.09。
蔣靜文,〈生命因旅行而真實:論吳念真《臺灣念真情》〉,《書評》,第41期,1999.08。
鍾肇政、陳恆嘉對談,沈慧娟整理,〈從日本的芥川賞到兩報的文學獎〉,《書評書目》,第17卷第68期,1978.12.01。
沈明進,〈批評的態度〉,《書評書目》,第17卷第68期,1978.12.01。
應鳳凰,〈聯合報第三屆小說獎一、二獎讀後〉,《書評書目》,第18卷第69期,1979.01.01。
(五)報紙資料(依出版年排列)
《臺灣日日新報》,大正4年8月9日,5436號,版4。
王拓,〈擁抱健康的大地讀彭歌先生:「不談人性•何有文學」的感想〉,《聯合報》,1977.09.10-12。
吳念真口述、吳錦勳採訪,〈如果小孩子沒有笑容〉,《聯合報》,2009.08.29。
陳嘉宗,〈雁聲裡的信息,評「邊秋一雁聲」〉,《自立晚報》,1979.02.25。
賴宥霖,〈吳念真談生命故事 都不在計畫中〉,《台灣醒報》,2009.11.24。
(六)學位論文
林淇瀁,〈文學傳播與社會變遷之關連性研究:以七○年代台灣報紙副刊的媒介運作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林稚揚,〈吳念真舞台劇《人間條件》系列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莊珮柔,〈日治時期礦業發展與地方社會以瑞芳地區為例(1895-194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張雅娟,〈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張曉惠,〈解嚴以降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1。
陳維文,〈基隆地區民間文學與礦工生活〉,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楊淇竹,〈《寒夜三部曲》電視劇研究:文本書寫到影像傳播之跨媒體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鍾育姍,〈《臺灣民報》有關教育言論之研究(1920-1932)〉,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
謝錦萍,〈瑞芳金礦的開採與聚落社會,1889-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8。
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七)會議紀實
桂文亞紀錄,〈聯合報第二屆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1977.08.30,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六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7.10。
桂文亞、彭碧玉、丘彥明紀錄、整理:〈聯合報第四屆短篇小說獎總評會議紀實〉,1979.09.02,聯合報編輯部編選:《聯合報叢書:聯合報六六年度短篇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