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誠志 |
---|---|
論文名稱: |
宋代地方公共事務:以台州、溫州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敏枝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3 |
中文關鍵詞: | 宋代 、社會救濟 、地方 、公共事務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處於一個轉變和發展的階段,特別表現在社會、經濟和學術等方面。其中在社會方面,因為科舉制度在宋代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會流動。在經濟方面,到了宋代,特別是南宋,經濟重心則轉移到了南方。而在學術方面,兩宋時期也頗為興盛,特別是兩浙、福建地區更是成學術的重心。
除了上述宋代時期所表現的特色之外,在宋代,政府與民間在地方公共事務中的參與和表現也是值得去注意的。在公共事務的內容中,本文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社會救濟;另一為地方事務或建設。就宋代政府(包括中央和地方)來說,社會救濟措施、以及地方事務和建設等,並不是屬於公益事業,而是屬於政府職能。在討論政府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時,不能忽視民間的因素;在討論民間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時,也不能忽視政府的因素在內。
宋代在社會救濟有著不錯的表現,而且從南宋以後,民間在社會救濟上的表現和力量逐漸增強,不過在整個宋代時期,政府還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在以往關於宋代社會救濟的討論中,大多集中於政府的社會救濟機構與措施,並且焦點多注意於傳統的荒政。而從以往關於民間社會救濟的研究方面來看,主要的重點均集中於家族義田、宗教醫療等方面。前面曾提到,民間的社會救濟主體中,士人或者說是士大夫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這是由於宋代士人對於社會關懷的擴大。所以以往在討論民間的社會救濟時,士人或士大夫成為研究之重點,而且所討論的對象大多在地方上的有名的家族或是官宦人士。
地方公共建設或事務中,包括了水利興修、交通和橋樑、學校等等。
在水利興修方面,水利的興修對於當地的經濟開發、農業生產有相當大的影響,因此各地的水利建設成為地方上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地方上許多的水利興修工程雖然是由政府主導,但是也有民間人士的參與,甚至是由民間人士來主掌規劃。以鄰近台、溫州的明州為例,從唐代開始就有大規模的水利開始修築。到了宋代以後,原有的水利設施不斷整修,新的水利工程也持續地進行,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當地人士對於它山堰的整修、掏沙、造閘等工作。另外像在台州、溫州方面,也能夠看到民間對於水利設施的參與修建,例如溫州的平陽縣以及台州的黃巖縣就有地方官府與當地人士合作修建水利的例子。而佛教僧人只要能力可及,舉凡修築堤防、壩、水塘、閘門、斗門等等,也會積極參與。
在交通和橋樑方面,交通的便捷與安全對於地方上相當的重要,所以交通和橋樑的修築成為地方上重要的事務與建設。但是政府可能某些因素,例如沒有經費等等,無暇顧及這些建設時,這些工作就可能由民間來參與修建。例如台州寧海縣桐山石橋以及溫州樂清縣萬橋的興建,就是由民間人士來集資、興建的。除了橋樑方面,驛道的整修也有民間人士的參與。另外佛教僧人也會積極地參與交通建設,他們不僅興建並維護橋樑,也致力於道路的修築。
政府在地方事務或建設中扮演了應有的責任外,從以上的情形我們可以知道,在民間人士中,士人或者是士大夫在地方事務或建設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宗教團體中,佛教僧人也扮演了地方事務和建設中的重要角色。因為這兩者在資料上有不少例子,所以關於這兩者在地方公共事務參與的研究也較多。
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透過政府與民間在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中,除了討論政府在地方公共事務所扮演的角色外,另外就是來看宋代民間力量的興起。在宋代,和民間力量興起有關的,即是宋代政府(中央和地方)對於民間,在社會救濟、地方事務或建設中主導力量的減弱。因而在宋代時期,政府於社會救濟、地方事務和建設方面的主導力量,逐漸轉移到民間,這種情形在南宋更為明顯。
以台州來說,多次水患均給予台州城重創,造成了財物的嚴重損失與百姓的流離失守。而台州城的修築與防護基本上由官方主持,都是針對防治水患方面。而在方臘之亂發生前,當地人士黃襲明提倡增建城牆以防禦方臘之亂,城牆建好後,盜賊果然犯境,最終擊退盜賊且成功保衛了台州城。台州城的治安何以由當地人士倡建而非官方,或許是官方均將台州城防禦的注意力放在了防治水患上。
在台州地區的地方建設方面,水利興修即為其中重要的一項。水利興修對於地方的經濟開發、農業生產有相當大的影響。以黃巖縣來說,黃巖縣的水利興修對於台州地區有極大的重要性,特別是農業糧食生產方面,若黃巖縣的糧食生產充足,那麼台州地區大致可以免於缺糧之苦。黃巖縣的水利興修並不僅於地方官的事務,當地人士若意識到地方建設的重要性時,便會建議地方官來興修,或者是地方官邀請地方人士來共同主持水利工程。當然,也有民間人士獨立興建水利的情形。另外像是橋樑、道路等交通建設,民間人士均會參與興建。
而在社會救濟方面,賑災濟貧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無論是台州或溫州地區,在天災發生或者是平時,均會有地方人士主動賑災濟貧,例如施粥、捐米、提供藥物、平抑糧價等等。以溫州永嘉縣的劉愈來說,他是個讀書人,但由於無緣於功名,便放棄舉業並將興趣移於佛法上,且很積極地參與地方公共事務,舉凡方臘之亂時的率衆討賊、災荒或平時的賑災濟貧、開放自家的山林與土地以給予鄉人有工作機會、上言朝廷求減免鹽課、減少水道的障礙以增加行船安全等等。以劉愈的例子來說,即是一個典型的民間人士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最好例子。
宋代的民間在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表示了宋代在社會經濟上民間力量的興起。民間力量的興起,可能表示了官方對於地方公共事務的態度並非每次均積極以對。前面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五年(西元1169年)夏秋之際台州地區所發生的大風雨,使得財物損失慘重且人員傷亡者甚多,但當時的郡守卻不聞不問而被削職。或者因天災而朝廷派來賑卹的官員因振卹不積極而被朝廷坐免。換言之,當官方在地方公共事務無法提供積極的參與和協助的話,民間對於地方公共事務的態度便表現出主動的一面。儘管有外國學者認為明清時期,才出現了民間在「公共領域」的參與以及活躍的表現,而實際上在文章所討論的內容中,宋代時期民間即在「公共領域」展現出了它的力量。宋代的民間人士對於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最主要還是地方上的士人或豪族所為。如同錢穆先生所言:「世族門第消滅,社會間日趨平等,而散漫無組織。社會一切公共事業,均須有主持領導之人。」
一、 傳統文獻
1. (宋)王十朋 撰,《梅溪王先生文集》(台北:藝文,1975年,四部叢刊第60,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影印)
2. (宋)王 存 等奉敕撰,《元豐九域志》(板橋: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武英殿聚珍版叢第38)
3. (宋)王 柏 撰,《魯齋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
4. (清)王國泰 等修、林占春 等纂,《康熙永嘉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9)
5. (民國)王理孚 修、劉紹寬 纂,《民國平陽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62)
6. (清)王瑞成 等修、張濬 纂,《光緒寧海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37)
7. (清)王壽頤 等修、王棻 等纂,《光緒仙居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48)
8. (明)王 瓉 編纂,《弘治溫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2)
9. (宋)司馬光 撰,《涑水紀聞》(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中國野史集成第8)
10. (漢)司馬遷 撰,《史記》(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二十五史系列第1)
11. (明)朱東光 原修、萬民華補遺、(清)石金和 等增補,《隆慶平陽縣志》(台 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572號)
12. (宋)朱 熹 撰,《朱文公文集》(台北:藝文,1975年,四部叢刊第58-8)
13. (南朝梁)沈 約 撰,《宋書》(上海:上海古籍,1986年,二十五史系列第3)
14. (清)沈翼機 等撰,《乾隆浙江通志》(台北:華文,1967年,中國省志彙編之二)
15. (唐)李吉甫 撰,《元和郡縣圖志》(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畿輔叢書第14)
16. (清)李光益 修、(民國)池仲英 等續修,《民國天台縣志稿》(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32)
17. (清)李 琬 修,齊召南 等纂,《乾隆溫州府志》(台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480號)
18. (清)李登雲 等修、陳坤 等纂,《光緒樂清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61)
19. (宋)李 燾 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0. (宋)吳自牧 撰,《夢粱錄》(板橋: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初編第38)
21. (宋)吳 芾 撰,《湖山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8)
22. (宋)呂祖謙 撰,《呂東萊先生文集》(板橋: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初編第31)
23. (明)宋奎光 撰,《崇禎寧海縣志》(台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503號)
24. (清)杜冠英 等修、呂鴻燾 纂,《光緒玉環廳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 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46)
25. (宋)杜 範 撰,《清獻集》(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四庫全書珍本第302-303)
26. (唐)房玄齡 撰,《晉書》(台北:藝文,1955年)
27. (宋)周必大 撰,《文忠集》(台北:台灣商務,1971年,四庫全書珍本第274-293)
28. (宋)林表民 編,《赤城集》(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四庫全書珍本第278)
29. (宋)林季仲 撰,《竹軒雜著》(台北:新文豐,1988年)
30. (宋)林景熙 撰,《霽山先生集》(板橋: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知不足齋叢書)
31. (清)林 鶚 纂、林用霖 續纂,《同治泰順分疆錄》(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7)
32. (宋)施 宿 撰,《嘉泰會稽志》(台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549號)
33. (明)胡昌賢 纂、(清)王維翰 續編,《咸豐委羽山續志》(揚州:廣陵書社, 2004年,中國道觀志叢刊第19)
34. (清)洪守一 纂,《甌乘拾遺》(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8)
35. (宋)洪 邁 撰,《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1996年)
36. (清)洪頤煊 輯,《台州札記》(台北:新文豐,1996年)
37. (宋)姚 勉 著,《雪坡舍人集》(台北:新文豐,1988年,叢書集成續編文學類)
38. (宋)祝 穆 撰,《方輿勝覽》(江蘇:廣陵古籍,1992年)
39. (元)馬端臨 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1986年)
40. (明)袁應祺 纂,《萬曆黃巖縣志》(台北:新文豐,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
41. (清)徐 松 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1957年)
42. (民國)孫熙鼎 等修、何奏簧纂,《民國臨海縣志稿》(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46)
43. (宋)許景衡 撰,《橫塘集》(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7)
44. (清)陳永清 修、慶 雲 等纂,《乾隆瑞安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 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64)
45. (清)陳汝霖 修、王 棻 纂,《光緒太平續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0)
46. (明)陳 相 等纂修,《弘治赤城新志》(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
47. (宋)陳耆卿 撰,《嘉定赤城志》(台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560號)
48. (宋)陳傅良 撰,《止齋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四部叢刊第 263-267)
49. (清)陳寶善 等修,王棻 纂,《光緒黃巖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 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1)
50. (宋)郭知達 編,《九家集注杜詩》(台北:台灣商務,1983年)
51. (元)脫 脫 撰,《宋史》(台北:中華書局,1971年)
52. (明)作者不詳,《永樂樂清縣志》(台北:新文豐,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7)
53. (明)張孚敬 編纂,《嘉靖溫州府志》(台北:新文豐,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
54. (清)張聯元 主修,《康熙台州府志》(台北:東方文化,1970年)
55. (清)張寶琳 修、王棻 等纂,《光緒永嘉縣志》(南京:江蘇,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60)
56. (宋)梅應發 等撰,《開慶四明續志》(台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576號)
57. (清)黃 瑞 著,《台州金石錄》(北京:文物,1982年,嘉業堂叢書第15)
58. (清)黃 漢 纂,《甌乘補》(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8)
59. (宋)黃 震 撰,《黃氏日抄》(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7、708)
60. (明)曾才漢 修、葉良佩 纂,《嘉靖太平縣志》(台北:新文豐,1985年,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
61. (明)馮惟納 撰,《古詩紀》(台北:台灣商務,1980年,四庫全書珍本第281-302)
62. (清)勞大與 撰,《甌江逸志》(板橋: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龍威秘書編第74)
63. (民國)喻長霖 等纂修,《民國台州府志》(台北:成文,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74號)
64. (宋)楊 簡 撰,《慈湖遺書》(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
65. (宋)葉 適 撰,《水心先生文集》(台北:台灣商務,1965年,四部叢刊本)
66. (清)慶 霖 修、戚學標 等纂,《嘉慶太平縣志》(南京:江蘇古籍,1993年,中國地方志集成之浙江府縣志輯第50)
67. (後晉)劉 昫 等撰,《舊唐書》(台北:藝文,1955年)
68. (宋)樂 史 撰,《太平寰宇記》(板橋:藝文,1966年,百部叢書集成之古逸叢書第27種)
69. (宋)樓 鑰 撰,《攻媿集》(台北:藝文,1975年,四部叢刊第61、62,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影印)
70. (宋)薛季宣 撰,《浪語集》(台北:臺灣商務,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
71. (宋)戴石屏 撰,《石屏詩集》(台北:台灣商務,1966年,四部叢刊第499-503)
72. (宋)謝采伯 撰,《密齋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73. (明)謝 鐸 輯,《赤城後集》(北京:書目文獻,1998年)
74. (清)戴舒庵 著,《康熙天台治略》(台北:成文,1970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65號)
75. (宋)魏了翁 撰,《鶴山先生大全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四部叢刊集部第227)
76. (宋)羅 濬 等撰,《寶慶四明志》(台北:成文,1983年,中國方志叢書之華中地方第574號)
77. (明)顧振宇 纂修,《萬曆仙居縣志》(台北:新文豐,1988年)
二、 近人論著
中日文著作
1. 刁培俊
2004〈宋代鄉村精英與社會控制〉,《社會科學輯刊》2004年第2期,頁91-96。
2. 小野泰
1990〈宋代浙東の都市水利──台州の修築と治水對策〉,《中國水利史研究》1990年第20期,頁25-47。
3. 方儷璇
1999〈宋代浙東沿海的士大夫社會-以明、台、溫三州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2月)
4. 王華艷、范立舟
2004〈南宋鄉村的非政府勢力初探〉,《浙江社會科學》2004年1月第1期,頁193-198並下轉第134頁。
5. 王善軍
1998〈強宗豪族與宋代基層社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3期,1998年9月,頁24-30。
6. 王德毅
1968〈宋代的養老與慈幼〉,《中央圖書館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1968年11月。
1968〈南宋義役考〉,《宋始研究論集》(台北:臺灣商務,1993年),頁253-283。
1970《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年)
7. 方 豪
1971〈宋代佛教與遺骸之收瘗〉,《中華學術院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3期,1971年10月,頁125-151。
1971〈宋代佛教對旅遊的貢獻〉,《東方雜誌》復刊5卷3期,1971年,頁33-44。
1977〈宋代佛教對社會及文化之貢獻〉(上篇)(收錄於張曼濤主編《中國佛教史論集(三)-宋遼金元篇(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頁45-77。
8. 今堀誠二
1956〈宋代の冬季失業者救護事業について〉,《東洋學報》39卷3期,1956年,頁228-257。
9. 戶田裕司
1992〈救荒:荒政研究と宋代在地社会への視角〉,《歷史の理論と教育》1992年84期。
10. 本田治
1984〈宋元時代溫州平陽縣の開發と移往〉,《佐藤博士退官紀念-中國水利史論叢》(中國水利史研究會 編,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年),頁213-236。
2000〈南宋時代の災害と復元システム-乾道二年溫州お襲つた台風の場合〉,《立命館文學》563期,2000年,頁20-45。
11. 吳松弟
1993《北宋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
12. 李文海 等主編
2003《中國荒政全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2003年)
13. 孟昭華
1999《中國災荒史記》(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年)
14. 金中樞
1968〈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樂坊、漏澤園〉,《新亞學術年刊》第10期,1968年9月。
15. 岡元司
1995〈南宋期溫州の名族と科舉〉,《廣島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17,1995年10月,頁1-23。
16. 長守瀨
1983《宋元水利史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3年)
17. 范純武
2000〈兩難之域: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的爭議〉,《史耘》第六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編,2000年9月,頁171-190。
18. 張文
2001《宋朝社會救濟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19. 曹屯裕
1997《浙東文化概論》(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年)
20. 梁方仲
1980《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1980年)
21. 梁其姿
1997《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1997年6月)
22. 梁庚堯
1982〈南宋的社倉〉,《史學評論》第4期,1982年7月,頁1-33。
1992〈南宋城居官戶與士人的經濟來源〉,收錄於《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頁133-188。
1993〈豪橫與長者:南宋官戶與士人居鄉的兩種形象〉,《新史學》第4卷第4期,1993年12月,頁45-95。
1997〈中國歷史上民間的濟貧活動〉,收錄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頁609-647。
1997〈南宋城市的發展〉,收錄於《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上),台北:允晨文化,1997年。
1998〈家族合作、社會聲望與地方公益:宋元四明鄉曲義田的源起與演變〉,《中國近世家族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出版品編輯委員會,1998年,頁213-237。
1999〈宋代的義學〉,《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12月,頁177-224。
23. 普賽(Michael Pusey)著,廖仁義 譯
1989《哈柏馬斯(Jurgen Habermas)》(台北:桂冠出版,1989年)
24. 黃敏枝
1989《宋代佛教經濟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1999〈宋代的僧人與醫療〉,「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學術研討會論文,1999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學。(未刊稿)
25. 斯波義信(莊景輝 譯)
1997《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1997年)
26 黃寬重
1992〈宋代四明袁氏家族研究〉,《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6月),頁105-131。
1999〈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路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9月),頁627-669。
1999〈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台大歷史學報》第2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年12月),頁225-256。
2004〈家族興衰與社會網絡:以宋代的四明高氏家族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台北:東吳大學歷史系,2004年6月),頁215-242。
27. 楊宇勛
2003《取民與養民:南宋的財政收支與官民互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3年6月)
28. 楊聯陞
1983〈從經濟角度看帝制中國的公共工程〉,中譯收於氏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頁189-266。
1983〈侈靡論-傳統中國一種不尋常的思想〉,中譯收於氏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頁169-185。
29. 福澤與九郎
1982〈宋代助葬事業管見〉,《福岡學藝大學紀要》第二社會系統,1982年第3期。
30. 劉子健
1979〈劉宰和賑饑-申論南宋儒家的階級性限制社團發展〉,《北京大學學報》1979年第3、4期,第3期頁55-61、第4期頁41-55。
31. 劉真
1980〈宋代的學約與鄉規〉,《宋史研究集》第一輯(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頁367-391。
32. 劉淑芬
1994〈北齊標異鄉義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新史學》第5卷第4期,1994年,頁1-50。
33. 錢穆
1983《國史大綱(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英文著作
1. Ebrey, Patricia Buckley(translated):Family and property in Sung China:Yuan Ts`ai's Precepts for sociallife(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c1984)
2. Ebrey, Patricia Buckley and Peter N. Gregory.,: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c1993)
3. Schoppa, Keith,: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 :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twentieth century,(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