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健庭
Huang, Chien-Ting
論文名稱: 原住民偏遠小學發展國語文素養導向創新教學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the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in an Aboriginal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林和春
Lin, Ho-Chun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偏遠小學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創新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Innovative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原住民偏遠小學發展國語文素養導向創新教學之歷程、困境、解決策略、實施成效以及教師專業發展。研究者以翰林版國小五年級與六年級的國語教材為主,以Klapay國小5年1班的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15個月的教學行動研究。
      研究者透過學生學習檔案、課程觀察紀錄、訪談記錄與省思札記等,取得質性研究資料。同時,根據補救教學檢測、創新教學檢核表,蒐集量化資料;最後,進行研究資料的分析與討論。茲將研究結論臚列如下:

    壹、教師可透過SWOTS分析、滾動式修正教學、把握素養導向教學設計四大原則與依據原住民學生的學習樣態等歷程,發展國語文素養導向之創新教學。
    貳、發展原住民國語文素養導向之創新教學面臨學生、教師與設備等三大層面的困境,解決策略為教師需採適性化教學、強化親師溝通,並針對原住民學生發展鷹架式教學,積極參與增能並主動提出教學設備之需求等。
    參、發展原住民國語文素養導向之創新教學,能有效提升原住民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
    肆、教師透過發展原住民國語文素養導向之創新教學,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向原住民偏鄉小學行政單位與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dilemmas, solutions, effectiveness and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ith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the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in an aboriginal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material is mainly from the Hanlin Mandarin Book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s and the research subjects are elementary students in class 501.Thhe teaching action study is conducted for a total of 15 months.
      The researcher obtains qualitative research materials through student learning files, course observation records, interview records, and reflective journals. In addition, quantitative data is collected based on remedial teaching test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checklist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data.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rough the SWOTS analysis, rolling correction of the teaching, the four principles of literacy-based instruction and the learning styles of aboriginal students, teachers can develop innovative teaching of the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2.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the aboriginal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encounters the dilemmas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equipment. The strategies of solutions are using adaptive teaching i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developing scaffolding teaching for aborigina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empowerment training and asking for the needs of teaching equipment.
    3.Developing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the aboriginal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learning interests and achievements of aboriginal students.
    4.By developing the aboriginal literacy-based mandarin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hese are provided to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eachers of the aboriginal remote elementary school, as well as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素養導向教學之意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國語文創新教學之意涵、方法分析與相關研究 31 第三節 原住民小學教育現況與國語文教學之相關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9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 59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60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 60 第四節 課程設計理念與進度 6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77 第一節 國語文素養導向之創新教學歷程分析與討論 77 第二節 國語文素養導向之創新教學實施成效分析與討論 140 第三節 教師專業發展與省思分析與討論 15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67 第一節 結論 167 第二節 建議 175 參考文獻 179 壹、中文部分 179 貳、英文部分 188 附錄 191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91 附錄二 創新教學檢核表 192 附錄三 學生訪談大綱 194 附錄四 教師訪談大綱 195 附錄五 研究者省思札記 196 附錄六 錄影錄音觀察記錄 197 附錄七 素養導向教案格式 198 附錄八 研究者增能研習資料 199

    壹、中文部分
    王紅軍(2018年6月12日)。缺乏民族文化滋養的孩子,很難真正「飛高走遠」【線上論壇】。取自https://www.pixpo.net/education/0JHURGts.html
    王嘉慧(2014)。心智繪圖法運用在國語文領域對提升國小五年級閱讀理解能力和創造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建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王靜莉(2017)。運用合作學習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史美奐(2004)。教師創新教學的類型與可能。課程與教學,7(1),1-14。
    司婷(2016)。故事結構教學對國民小學一年級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田于軒、黃秀霜、田于廷(2015)。國小六年級學童心智圖學習對國語文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6(2),119-140。
    江淇(2018)。心智圖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佳蓉(2011)。合作學習輔以電子書包在國小四年級國語文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孟真(2007)。運用圖畫書幫助弱勢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以一位國小四年級原住民學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明清(2017)。教學行動研究。取自http://140.130.211.182/eweb/module/download/update/office04/file4053_679.pdf
    吳明隆、林慶信(2004)。原漢學童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之族群、性格因素的比較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7,37-55。
    吳明慧(2016)。應用協同學習於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淑敏(2017)。多媒體教學對於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臺灣教育,614,2-8。
    吳清山(2017)。素養導向教育:挑戰與機會。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新航向:校長領導與學校創新(91‒112頁)。臺北市:學富。
    吳瑞樺(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幽默風格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璧純、詹志禹(2018)。從能力本位到素養導向教育的演進、發展及反思。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4(2),35-64。
    吳璧純、鄭淑慧、陳春秀(2017)。以學生學習為主軸的生活課程素養導向教學,教育研究月刊,275,50-63。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1(1), 31-62。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月娥(2015年10月18日)。未來的孩子,長大不是「找」工作,而是「創造」工作!【線上論壇】。取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1449
    李宜芳(2013)。國小二年級國語文低成就學童圖像識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李宜霖(2011)。小組做中學策略在國小國語文教學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李倩綸(2017)。桌遊融入國民小學一年級注音符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周美玲(2013)。多層次提問教學融入國語科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與閱讀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周惠民(2007)。都市原住民學童教師之教學信念研究。臺灣國際研究季刊,3(2),47 - 84。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0-86。
    林文星(2009)。苗栗縣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以知識分享策略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永豐(2014)。素養的概念及其評量。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1(6),35-48。
    林玉鳳(2000)。原住民地區教師國語教學建構歷程之行動研究--以多元智慧出發(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林志成(2007)。教育行動研究的迷思與省思。元智大學第二屆倫理與身體思維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57-70),桃園市。
    林志成(2016)。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8)。素養導向特色學校發展之實踐與建議。學校行政,118,111-125
    林佩樺(2016)。國小四年級國語文實施學思達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佳慧、劉理枝、盧奕利(2017)。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教學實踐-以「心靈即時通」為例。教育脈動,10,1-8。
    林依蘋(2012)。融入式多層次問答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國語課文理解、閱讀理解、閱讀自我效能以及閱讀策略使用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忠信(2004)。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明幟(1999)。減低族群偏見方案在國小實施成效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1),83-102。
    林展立、賴婉文(2017)。教育型桌遊的設計循環模式之探究。中等教育,68(2),29 – 42。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慧貞(2015)。創作性戲劇融入國小一年級國語文課程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燕菁(2008)。國語文創新教學對國二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聖哲(2012)。多媒體融入國小中年級修辭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侯惠澤、周逸璇、陳昊暐(2014年11月)。運用迷你解謎遊戲於翻轉教室:微翻轉遊戲式學習活動之模式與教育遊戲編輯環境 XML-based ER Game Maker©之建置。2014 臺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
    姚麗英(2018)。高中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114, 109-134。
    姜韻梅(2018)。從逆境中突起-偏鄉學校學校本位課程變革的實例分享。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336-349。
    柯至芸(2013)。提問教學策略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國語課程對學童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柯華葳(2012)。素養是什麼?【線上論壇】。取自http://reading.cw.com.tw/Controller?event=READDOC&docid=2000243
    柯華葳、戴浩一(2009)。成人語文素養指標架構研究成果報告 。國科會計畫,(計畫編號:NSC 98-2511-S-008-010),未出版。
    胡家豪(2016)。國語流行歌曲融入作文教學 提升國小高年級原住民學生 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范信賢(2016)。核心素養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導讀《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教育脈動,5,1-7。
    范熾文、張阿靈(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9,31-59。
    孫易新(2003)。心智圖Mind Map®思考法。臺北市:浩域企管。
    徐綺黛(2018)。遊戲融入國小六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高馨寧、林啟超(2016)。原住民學生學業成就之不利歸因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4),50-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教育測驗研究發展中心(2018)。評量標準發展說明。取自https://www.sbasa.ntnu.edu.tw/SBASA/Subject/SubjectChinese_1.aspx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2)。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453916/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a)。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語文領域-國語文。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14111,c639-1.php?Lang=zh-tw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b)。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當中的素養導向。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30/101395700.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106年協助縣市辦理學生學習能力檢測國語文五年級施測結果報告。取自http://rap.naer.edu.tw/files/2017%E6%96%BD%E6%B8%AC%E7%B5%90%E6%9E%9C%E5%A0%B1%E5%91%8A.zip
    張心虹(2018)。桌遊「妙語說書人」融入偏鄉中年級國語文寫作教學對學童語文學習動機及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
    張月玲(2016)。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語文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市某國小五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臺北市。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坤鄉、王文華(2010)。臺灣原住民與漢族學生知覺教師教學行為、學生自我概念及制握信念關係之比較研究。學校行政,69,256-275。
    張芳全(2004年10月19日)。裁併小校小班,教改走回頭路。中央日報,9版。
    張盈堃(2018)。教師須具備性平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與評量能力。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4,4-5。
    張碧如(2018)。學校型態實驗教育開啟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教育脈動,14,1-7。
    張樸毓(2015)。遊戲融入國語課程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曹淑蕊(2014)。運用部首識字教學法進行國小低年級國語文課後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梁右典(2018)。107年度國語文素養導向教學的觀議課工作坊側記。國教新知,65(3),121-129。
    許忠棠(2012)。新北市立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忠棠(2012)。新北市立國民中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創新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淑玫(2012)。課文本位中年級摘要策略教學研習。取自http://tw.class.uschoolnet.com/class/?csid=css000000108096&id=model7&cl=1258201503-4157-887&mode=con&m7k=1351176293-9237-5834&_ulinktreeid
    許德便(2012)。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教師教學創新、社群互動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玉婷(2001)。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沛緹(2018)。MAPS教學法融入國語教學對國語學習成效與學習興趣之影響-以臺南市某偏鄉國小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宜旻(2012)。TPCK發展歷程之研究:以IWB融入國小國語科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陳怡伶(2011)。多媒體融入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怡婷(2018)。桌遊融入國小三年級國語文造句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枝烈(2012)。臺灣原住民小學課程之回顧與展望。課程與教學,15(4),53-71。
    陳品朱(2015)。多媒體融入教學對國小國語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吳鳳科技大學,嘉義縣。
    陳曼怡(2003)。合作學習在我國大學實施模式及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傑昇(2018)。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單元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綜合活動領域童軍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鈺方(2016)。心智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取材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麗華、李涵鈺、洪詠善、歐用生、佐藤學、黃郁倫(2018)。中小學教材教法的現況觀察與改革契機-素養導向觀點。教科書研究,11(2),109-145。
    陳麗華、葉韋伶、林君憶、張復萌、何思瞇、張月霞、陳劍涵、…楊國揚(2017)。素養導向教材設計-理念與實踐。教科書研究, 10(2), 161-209。
    陳馨怡、徐秀婕、賴怡妏(2018),能力再進化,素養新視野-綜合活動領域素養導向課程實例分享。中等教育 ,69(2), 113-126。
    曾志朗(2001)。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新使命。人本教育札記,147 ,61-64。
    曾振源(2011)。原住民與漢族學童作文病句比較探討。臺北市:秀威資訊。
    童鳳嬌、林志成(2013)。卓越領導與創新經營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高等教育。
    閔詩紜(2018)。國民小學教師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核心素養現況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黃光雄、蔡清田(2003)。課程研究與課程發展理念的實踐。中正教育研究,2(1),1-20。
    黃芷寧(2018)。心智圖法運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故事體文本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臺北市:五南。
    黃美雪(2012)。有層次提問教學運用於國小四年級國語科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美惠、林素卿、顏士喬、閻億龍(2013年5月)。國中英語教師教學反省與教學創新關係之研究。「2013 教育高階論壇學術研討會:數位時代之教育議題與發展」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黃美華(2015)。國小二年級國語科識字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黃音萍(2018)。UbD核心素養導向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社會領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黃隆正(2004)。國文教學藝術技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意評(2013)。互動式電子白板融入國語文句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綉珊(2016)。運用圖解識字教學法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生國語學習識字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義鑫(2013)。國小六年級學生施以資訊融入多媒體教學之成效分析: 以國語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楊俊鴻(2018)。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國德(2010)。高雄市國小教師教學創新與學習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斐雯(2014)。圖卡式桌上遊戲融入國小五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葉惠雯(2012)。原住民族國民小學教師教學實踐與學生學習參與之探究:以一所偏遠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詹明芳(2017)。學習共同體運用於國小五年級國語閱讀摘取大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靳洪剛(2018)。提問互動法續論:語言課堂教師提問的實施程序、策略及應用技巧。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6, 3-20。
    廖雅惠(2015)。MAPS翻轉教學法在國小低年級國語教學之運用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臺灣2015PISA國家研究中心(2016)。PISA簡介。取自http://pisa2015.nctu.edu.tw/pisa/index.php/tw/homepage/interduction
    蒲逸悧(2011)。臺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教學信念、教學創新與教學效能之相關。臺灣運動教育學報,6(1),15 – 28。
    趙曼妏、趙曼寧(2012)。影響國三學生語文成績之因素探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4,41-74。
    趙鏡中(2001)。國語文統整教學的「統整」在哪裡?。教育研究月刊,87,85-97。
    趙鏡中、范姜翠玉(2002)。國語文創新教學的思與行。研習資訊,19(1),17-27。
    劉炳輝(2006)。國小原住民學童適應行為、文化認同、自我調整學習與其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劉從義(2003)。從「教育機會均等」理念談原住民學校行政因應策略。學校行政,27,80-88。
    歐玫琴(2016)。應用心智圖教學策略於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歐鴻志(2017)。國文科素養導向課程實踐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孟芳(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校長變革領導與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蔡欣穎(2014)。字詞策略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識字、詞彙、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俊傑、劉威德、羅鴻仁(2012)。職業學校教導型組織文化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探討。教師專業研究期刊,4,53-80。
    蔡清田(2007)。課程行動研究的實踐之道。課程與教學,10(3),75-89。
    蔡清田(2011)。素養: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
    蔡清田(2014)。國民核心素養: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的DNA。臺北市:高等教育。
    鄭美瑜、李壹明、邱健銘、魏秀蘭、黃琪、鄭毓瓊、李宜樺、陳光鴻(2018)。跨域素養導向課程設計-2030移工知多少。中等教育, 69(1),95-122。
    鄭惠雯(2017)。運用心智圖於寫作教學對六年級學童寫作動機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蕭美惠(譯)(2015)。經濟發展理論-創新之父熊彼得‧百年經典重譯版(原作者:Joseph A. Schumpeter)。臺北市:商周出版。
    謝孟恬(2016)。運用合作學習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生國語文造句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鍾孟辰(2015)。文章結構寫大意教學融入國語課對國小六年級學童摘要表現與閱讀理解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韓繼成(2005)。原住民國民教育政策初探。學校行政,40,201-212。
    顏國樑(2015)。教育法規大意與政策。臺中市:悅翔數位。
    顏雅嵐(2014)。利用部件識字教學法提升偏鄉國小二年級原住民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魏韶葳(2015)。桌遊「妙語說書人」融入國小國語補救教學計畫之行動研究 -以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伊倫(2012)。交互教學法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國語科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羅寶鳳(2017)。因應時代改變的終身學習: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24-27。
    譚光鼎、林明芳(2002)。原住民學童學習式態的特質-花蓮縣秀林鄉泰雅族學童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48(2),233-261。
    關雲婷(2017)。故事結構策略融入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童聽說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蘇小曼(2014)。可預測性圖畫書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五年級原住民學生閱讀理解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蘇琬喻(2017)。運用問思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Blitz, J. J., Van Rooyen, M. R., Cameron, D. A., Pickworth, G. P., & Du Toit, P. H. (2010). Is temperament a key to the success of teaching innovation? Af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2(1), 17-20.
    Cohen, D. K., & Ball, D. L. (2000). I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Reconsidering the story. Working paper, Consortium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Study of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Dilworth, P., Donaldson, A., George, M., Knezek, D., Searson, M., Starkweather, K., ... & Robinson, S.(2012). A framework for instructional innovation in the preparation of tomorrow’s teachers. Journal of Digital Learn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28(4), 130–132.
    Fenstermacher, G. D., & Soltis, J. F. (2004). Approaches to teaching.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Kanter, R. M.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69-211.
    Lunde, J. P., & Wilhite, M. S. (1996).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teaching improvement, In L. Richlin (Ed.), To Improve the Academy, 15, pp. 155-167, Stillwater, OK: New Forums Press and the Profess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Network in Higher Education.
    Mazur, E. (1997). Peer instruction: Getting students to think in class. Retrieved from http://generative.edb.utexas.edu/classes/2007CISpring/CIreadings/02A/peer%20instruction/Mazur_1997%20Peer%20Instruction.pdf
    Nienke, M. M., Alan J. D., & Peter J. C. S. (2010). Occupying the principal position: Examin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ocial network position, and schools’ innovative climat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6(5), 623-670.
    Ritchhart, R. (1994). Teaching with heart In K. Jennings (Ed.), One teacher in ten. Boston: Alyson Publications.
    Robbins, S. P.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11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4th Ed.). New York, NY: The Free Press.
    Woods, P. (1990). Teacher skill and strategies. London, UK: The Falmer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