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惠鈴
Huiling Huang
論文名稱: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Among Meaning of Life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古明峰
Ming-Feng Gu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
外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aning of lif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有效樣本來自台灣北、中、南十二所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共計952人。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生命意義感量表」、「青少年情緒智力量表」、「青少年適應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典型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茲將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國中生之生命意義感表現達中等以上程度,其中「勇於面對」表現最佳,「生
    活目標」表現最不理想。
    二、國中生之情緒智力表現達中等以上程度,其中「了解自身情緒」表現最佳,「管
    理情緒」表現最不理想。
    三、國中生之生活適應表現達中等以上程度,其中「家庭適應」表現最佳,「學校
    適應」表現最不理想。
    四、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其中男
    生有較高的生命意義感,女生在情緒智力和生活適應方面有較佳表現。
    五、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上有顯著差異,其中九年級學生表
    現較佳。
    六、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上無顯著差異。
    七、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相關性。其中,生命意義
    感與情緒智力的典型相關係數ρ=.671,「對生命熱忱」與「自我激勵」關聯性
    最大;生命意義感與生活適應的典型相關係數ρ=.613,「對生命熱忱」與「學
    校適應」關聯性最大;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的典型相關係數ρ =.611,「自我激
    勵」與「學校適應」關聯性最大;
    八、國中生的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能夠聯合預測生活適應情形,其中「對生命熱
    忱」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解釋變異量達31.9%。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實務運用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meaning of lif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The surve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952 seventh graders, eighth graders , and ninth graders students of public junior high schools from northern,central and southern Taiwan.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and participants the employed instruments comprised Inventory of Meaning of Life, Inventory of Adolesc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ventory of Adolescent Adjustment.The applied analysis method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 -way ANOVA, one-way M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lation ,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o analyze data. The findings in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aning of life as a whole were above the average.Among
    them,the courage to face was the best, and the life goal was the worst.
    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a whole were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them, understanding self-emotion was the best, and emotional management was the
    worst .
    3. Junior high shool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as a whole were above the average. Among
    them,family adjustment was the best,and school adjustmen was the worst.
    4. Junior high s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meaning of lif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The boy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girls do in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girls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boys do i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5. Junior high shool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show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erformance in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 ninth graders students have the best
    performance .
    6.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grades junior high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s.
    7.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mong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meaning of lif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Among them, meaning of lif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f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ρ=.671, “enthusiasm for life” and “self
    -motivation” is a maximum correlation; meaning of life and life adjustment of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ρ=.613, “enthusiasm for life” and “school adjustment” is a
    maximum correlatio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adjustment of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ρ=.611, “self-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is a maximum correlation.
    8.The quality of meaning of lif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uld jointly predict the juniorhigh students’ life adjustment, especially the aspect “enthusiasm for life”,and explanation of variance was 31.9% .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as a reference for parctial appli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aning of lif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life
    adjust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生命意義感之理論探討與相關研究 7 第二節 情緒智力之理論探討與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生活適應之理論探討與相關研究 21 第四節 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探討與相關研究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5 第一節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現況 4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差異情 形 52 第三節 國中生在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情形 60 第四節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對生活適應之預測情形 81 第五節 綜合討論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7 參考文獻 92 附錄…………………………………………………………………………………….103 附錄一 國中生生活經驗量表…………………………………………………….....103 附錄二 生命意義感量表使用同意函……………………………………………….110 附錄三 青少年情緒智力量表、青少年適應量表使用同意函…………………….111 表目錄 表3-2-1 正式樣本人數資料分析表…………………………………………….….35 表3-2-2 正式樣本中不同背景變項的分佈情形………………………………….36 表4-1-1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之現狀統計分析表………………………………….45 表4-1-2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各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6 表4-1-3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各分層面之成對比較摘要表……………………….46 表4-1-4 國中生情緒智力之現狀統計分析表…………………………………….47 表4-1-5 國中生情緒智力各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48 表4-1-6 國中生情緒智力各分層面之成對比較摘要表………………………….48 表4-1-7 國中生生活適應之現狀統計分析表…………………………………….49 表4-1-8 國中生家庭適應各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1-9 國中生家庭適應各分層面之成對比較摘要表………………………….50 表4-1-10 國中生學校適應各分層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0 表4-1-11 國中生學校適應各分層面之成對比較摘要表………………………….50 表4-2-1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生命意義感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2 表4-2-2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生命意義感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表….53 表4-2-3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情緒智力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4 表4-2-4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情緒智力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5 表4-2-5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6 表4-2-6 不同年級之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之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摘要表….57 表4-3-1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情緒智力之相關分析摘要表…………………….60 表4-3-2 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62 表4-3-3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63 表4-3-4 生命意義感、生活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64 表4-3-5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家庭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66 表4-3-6 生命意義感、家庭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67 表4-3-7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68 表4-3-8 生命意義感、學校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70 表4-3-9 國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71 表4-3-10 情緒智力、生活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72 表4-3-11 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家庭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74 表4-3-12 情緒智力、家庭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75 表4-3-13 國中生情緒智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分析摘要表………………………77 表4-3-14 情緒智力、學校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78 表4-4-1 國中生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對生活適應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82 圖目錄 圖3-1 研究架構圖…………………………………………………………...………..34 圖4-1 生命意義感、情緒智力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62 圖4-2 生命意義感、生活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65 圖4-3 生命意義感、家庭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67 圖4-4 生命意義感、學校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70 圖4-5 情緒智力、生活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72 圖4-6 情緒智力、家庭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76 圖4-7 情緒智力、學校適應各向度之典型相關分析徑路圖………………………79

    參考文獻
    王全益(2005)。私立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玄奘大學,新竹。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王財印(2000)。國民中學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鍾和、李勤川、陽琪(編譯)(1991)。適應與心理衛生(原作者:Arkoff, A.)。台北:大洋。(原著出版年:1968)
    毛紀如(2003)。完整家庭國中生與單親家庭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尹美琪(1988)。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人生意義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王煥琛、柯華葳 (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閔如(2005)。在台大陸女性配偶生活適應與第二代子女教養狀況之探討─以台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朱伊文(2008)。國小高年級學生依附關係、人際關係與生命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江文慈(2001)。青少年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世新大學學報,11:51-82。
    江韋逸(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江慧鈺(2000)。國中生生命意義之探討:比較分析與詮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江瓊美(2007)。高雄縣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英奇(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87-106。
    何緼琪、江慧鈺(2004)。國中生的生命意義感及意義來源分析。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3,1-31。
    李 彬(2005)。生死教育對醫學系學生生命態度教學成效之探討─以某大學一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
    李孟儒(2001)。台南縣國民中學生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自殺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桂仙(2006)。高雄市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瑞玲、張美惠、黃慧真(譯)(1998)。EQⅡ:工作EQ (原作者:Daniel Goleman)。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李惠嵐(2011)。國中學生生活適應與快樂感之相關研究─以嘉義縣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
    呂秋桂(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控制信念、依附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呂漁亭(1983)。羅洛‧梅的人文心理學─人之基本結構的探討。台北:輔仁大學。
    宋文里(譯)(1990)。成為一個人(原作者:C. R. Rogers)。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61)
    宋秋蓉(1992)。青少年生命意義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芳容(2011)。高雄市國中生家務參與、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宗祐、鄭伯壎(2002)。由情緒智力到情緒才能─一個整合性的模式。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2002年管理新思維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吳秀碧、賀孝銘、羅崇誠(2002)。大學生生命意義觀之探討。全人發展取向之輔導與諮商專業人力培育之模式探討,子計畫二。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九十年度計畫執行報告,編號H141。
    吳佩芬(2011)。國中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武典(1996)。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淑華(2006)。青少年生命意義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萬春(2006)。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2003)。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對成就動機之影響─性別與家長期望的干擾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元智大學,桃園縣。
    林宗鴻(譯)(2006)。人格心理學(三版)(原作者J. M. Burger)。台北市:湯姆森。
    林佳欣(2010)。國中生親子溝通、學習自我效能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美吟(2010)。國中生家務參與和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美珍(2008)。國中生樂觀特質、社會支持、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鋒信(2010)。生命教育教學對憂鬱情緒國中生生命意義感之探討─以團體輔導體驗課程教學活動為例。學生輔導,108,49-64。
    林慧婷(2010)。高雄市國中生霸凌行為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邱哲宜(2005)。青少年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自我傷害關係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家鈴(2011)。屏東縣國中生父母婚姻情形、親子溝通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文欽(1991)。台北市外來高中學生的就學成因、生活適應及其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招香(2005)。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美志(2009)。國中生情緒智力、領導才能與創造力的差異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周麗金(2007)。國中學生同理心、情緒智力及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易之新(譯)(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原作者:Irvin D.Yalom)。台北:張老師文化。
    凃冠妤(2012)。國中生家庭價值觀、親子關係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紀慧穎(2008)。國中教師情緒智力、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胡寶玉(2003)。高爾曼的情緒智能與成人學習。載於郭為藩(主編),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頁 215-255),台北:心理。
    侯禎塘、張妤婷、曹傑如(2010)。台灣中區國小資優生情緒智力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4(1):195-219。
    孫育智、葉玉珠(2004)。青少年的依附品質、情緒智力與適應之關係。發表於台灣心
    理學會第四十三屆年會之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莊安棋(譯)(2001)。生命的意義 (原作者:Irvin D.Yalom)。台北:聯經。
    徐香景(2008)。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自我概念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徐振焜(2001)。台北市國中生情緒智力與自我概念、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修慧蘭校訂,鄭玄藏等合譯(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原作者:Gerald Corey)。台北:雙葉書廊。
    梁遠如(2010)。大高雄地區國中生依附風格、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美惠(譯)(1996)。EQ (原作者Daniel Goleman)。台北:時報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 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陳金定(2007)。青少年發展與適應問題─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李綢、蔡順良(2006)。中學生情緒智慧、人際關係、個人特質、自我效能及生活適應
    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成果報告。邁向卓越教育研討會─教育指標與學習評鑑師資培育政策。
    陳怡君(2010)。台北市國中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沉迷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秉華(1992)。羅洛梅─存在心理治療代言人。台北:師大書院。
    陳依璇(2011)。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涵琳(2012)。國中生親子關係、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陳瑩真(2011)。台北地區高職學生情緒智力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璟賢(2012)。國中生知覺父職參與、正向情緒及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妤(2011)。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氣氛、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麗娟(2012)。國中生壓力來源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新北市立安康高級中學國
    中部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貴龍(1987)。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陳慧融、陳志賢、丁原郁(2009)。Yalom存在主義取向終極關懷量表之編製研究。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許芳菊(2009)。男人待修的一堂課─好爸爸的情緒教育。親子天下,135。
    許淑芬(2008)。屏東縣高職學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感與自殺傾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美蓮(2007)。高雄縣高中生情緒智力、生命意義感與問題解決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站。2013年11月15日取自http://life.cpshs.hcc.edu.tw/index.phtml。
    黃文玲(2007)。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月美(1995)。單親兒童生活適應相關因素及團體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同展(2006)。高雄縣市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若涵(2011)。高雄市國中生依附風格、親子關係及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燕女(2012)。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正向情緒、健康促進與生活適應之關聯模式建構及驗證(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慈濟大學,花蓮縣。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11: 45-68。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 發表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
    黃曉樺(2010)。國中生家庭結構、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游恆山(譯)(1987)。生命的主題:從意義分析中獲得自我實現(原作者:Crumbaugh)。
    台北:書泉。(原著出版年:1987)
    彭仁郁(譯)(2001)。愛與意志(原作者:R.May)。台北:立緒。(原著出版年:1969)
    彭清宏(2009)。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彭運石(2001)。走向生命的巔峰─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台北:果實。
    曾郁榆(200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俐容(2011)。6招打開青少年情緒的黑盒子。親子天下,27。
    楊紹剛(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羅洛‧梅存在主義心理學。台北:貓頭鷹。
    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
    路君約(1968)。少年人格測驗的編製。心理與教育,2:23-36。
    童心怡(2010)。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詹其峰(2013)。青少年情緒問題。台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知識庫網站。2013年11月取自http://health.ntuh.gov.tw/health/new/5764.htm。
    廖苑吟(2011)。屏東縣國中生自我效能、情緒智力、自主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詹棟樑(200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光輝(譯)(2005)。性格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原作者:Pervin, L. A., Cervone, D., & John, O. P.)。台北:雙葉出版社。
    潘世尊(2001)。羅吉斯的人本教育觀:理論、實踐與反省。屏東師院學報,15:203-230。
    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蔡靜雯(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俊傑(2009)。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廖婉如(譯)(2009)。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原作者:Irvin D.Yalom)。台北:心靈工坊。
    趙可式、沈錦惠(譯)(2001)。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
    黎士鳴(編譯)(2005)。心理學概要(原作者Benjamin B.Lahey)。高雄市:麗文。
    黎建球(1999)。青少年價值建構與人格發展。收錄於: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
    鄭納無(譯)(2002)。意義的呼喚(原作者:Viktor E. Frankl)。台北:心靈工坊。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劉仁貴(2005)。雲林縣國中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焜輝 (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學生輔導中心。
    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翔平(2001)。尋找生命的意義─佛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台北:貓頭鷹。
    劉樂農(2006)。高雄縣國中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賴靜瑩(1999)。國中生A型行為組型、內外控人格特質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佳莉(2006)。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蕭瑞玲(2002)。國小學童情緒調整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輔導對策,跨世紀的青少年問題與對策。青少年問題與輔導論文集。行政院青輔會。
    謝順吉(2006)。國中生覺知父母管教方式與情緒智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台北市。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教育與心理學報,11:63 –86。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集刊,28:1-90。
    羅素蘭(2006)。台灣地區護專學生生命意義感、實習壓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蘇建文(1987)。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4:79-102。
    戴玉婷(2010)。國中學生全人生命意義量表之建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嘉義縣。
    龔卓君、石世明(譯)(2001)。自由與命運(原作者:R.May)。台北:立緒。(原著出版年:1981)
    Allen, B. P. (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 New York: Brooks/Cole.
    Anderson, M. B. (2000). School adjustment in siblings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impairments.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Bastian, V. A., Burns, N. R., & Nettelbeck, T. ( 2005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redicts life
    skills, but not as well as personality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9:1135–45.
    Baumeister, R.F.,& Vohs K.D.(2002).The Pursyit of Meaningfulness in Life.In C.R.Snyder& J.L.Shane(Ed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pp.608-618).NY:Oxford.
    Calhoun, J. F., & Acocella, J. R. (1990).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relationships. New York : McGraw-Hill.
    Carroll, R. J., & Steward, M. S. (1984). The rol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feelings. Child Development, 55, 1846-1892.
    Ciarrochi,J.V.,Chan,Y C.,& Caputi,P.(2000).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onstruc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8,539-561.
    Chang, E. C. (1998).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appraisal of a stressor: Controlling for confounding influences and relations to coping and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109-1120.
    Coan,R.W.(1983).Psychology of adjustment:Person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New York:John Wishy & Sons.
    Cooper,R.K.,& Sawaf,A.(1997).Executive EQ: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New York:Grosset/Putnam.
    De Beauport,E.,& Diaz,A.S.(1996).The three faces of mind:Developing your Mental, emotional,and behavioral intelligences. Wheaton,IL:Quest Books.
    Denham,S.A.,Blair,K.A.,DeMulder,E.,Levitas,J.,Sawyer,K.,&Auerbach-Major,S.(2003).
    Preschool emotional competence: pathway to social competence. Child Development, 74:238–56
    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Bantam Books.
    Frankl,V.E.(1959).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 therapy.Boston:Beacan Press.
    Frankl,V.E.(1967).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New York:Souvenir Press.
    Frankl,V.E.(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nc.
    Hedlund, D.(1977). Personal meaning: The problem of educating for wisdom.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23, 602-604.
    Izard, C. E.(2001).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r adaptive emotions? Emotion,1( 3):249–257.
    Kevin P. Hwang&Ming-Kuen Wang(2011). The effects of stressors,living support,and adjustment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aiwan.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39(3),333-334,
    Kiang, L., & Fuligni, A. J. (2010). Meaning in life as a mediator of ethnic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Latin,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background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39(11), 1253-1264.
    King,L.A.,Hick,J.A.,&Krull,J.L.(2006).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90(1),179-196.
    Liora,B & Rivka, S.(2001).Sources of meaning in life for young and old Israeli and Arabs.Journal of Aging Studies,15(3),253-269.
    Lisa Kiang &Andrew J. Fuligni(2010). Meaning in Life as a Mediator of Ethnic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Among Adolescents from Latin, Asi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Backgrounds. J Youth Adolescence , 39:1253–1264
    Mayer,J.D.,& Salovey,P.(1997).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Salovey & D.J.Sluyter(Eds.),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telligence(pp.3-31)NY:Basic Books.
    Mayer, J. D., Dipaolo, M., & Salvovey. P., (1990). 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ant inambiguous visual stimuli: A component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oural of Personality
    Matthews, G., Emo, A. K, Funke, G., Zeidner, M., & Roberts, R. D., et al.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personality, and task-induced str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2,96–107.
    Mestre, J. M., Guil, R., Lopes, P. N., Salovey, P., & Gil-Olarte, P. (2006).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cial and academic adaptation to school. Psicothema, 18,112–17.
    Morgan, J. &Farsides, T.(2009).Measuring meaning in life. J Happiness Stud,10,197-214.
    Nichols, T. R. (2002). Adolescent social competence: 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skills, social
    performance, and social adjustment with urban minority youth. [On-line] .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 Item: 3048204.
    Preuss, L. J. & Dubow, E. F. (2004). A comparsion between intellectually gifted and typical
    children in their coping responses to a school and a peer stressor. Roepse Reivew,
    26(2), 105-111.
    Ricard,Richard J.&Miller,Gale A.(1995).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mixed-age
    classrooms.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4(2),258-271.
    Salovey, P.& Mayer, J.D.(1990).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9,185-211.
    Tapia,M.,& Marsh,G.E.(2003).A validation of th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vent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Mid-South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Veneziano,R.A.(2000).Perceived paternal and maternal acceptance and rural Afric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youth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62(1),123-13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