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控制度的形成,其精神源自於中國法律傳統中的「告御狀」。但自嘉慶朝開放京控途徑之後,清代京控制度的發展逐漸揉合了「上控」以及「告御狀」這兩種呈訴制度的性質。對於這種現象,學界現有的觀點認為:由於嘉慶朝正值清帝國走向衰微之時,因此國家管理效率逐漸低落,故而使得此時京控案件的數量不斷地攀升。對於上述的看法,本文將以京控案件做為實例,試圖重估嘉慶、道光兩朝時期清代京控制度運行後對法律制度、社會風氣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嘉道兩朝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本文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著重於討論京控制度建立的起源,以及清代京控制度運行的概況。此部分以制度史的觀點,探討《大清律例》內京控條例的構成、呈訴機構的確立,以及審限制度的發展對於京控制度運行的影響。第二部分,本文則以京控風氣較盛的江蘇地區做為探討核心。此部分以江蘇地區的京控案例,觀察中央與地方司法機構對於各類京控案件處置的差異性。第三部分則以京控制度運作的實態做為主軸,觀察帝王、中央司法機構、地方司法機構以及一般民人對於京控制度的應對及策略。
結論部分,則對嘉道時期興盛的京控現象做出下列初步的結論:(一)京控制度的產生,顯是嘉道兩朝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嚴密監控所致(二)必須考慮國家對中央的統治策略、以及地方社會網絡等因素對於案件增加的影響(三)在京控制度中,國家與社會之間不僅因為利益而互相合作,同時也產生了尖銳的對立與衝突。本文希冀藉由清代京控制度的研究,更深入地瞭解嘉道兩朝的皇權政治、地方政治生態,以及地方社會網絡在京控制度中的運作。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清史料》,文獻編號062865、074008、126604、126767、126768、127565、129714、131359、134897、148513、154140、159627、168680、180165、184822、185152-001、187000、202950、208120、209407。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文獻編號007433、019634、025620、025621、026571、050418、051088、051968、052159、052525、052954、054016、054929、055111、055344、055443、055505、056021、056576、056615、057961、058102、058773、059944、060932、061314、063062、063407、063525、068211、070256、070617、071232、072135、072154、404016647、404018997。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欽定吏部則例(嘉慶朝)》。香港:蝠池書院,2004。
丁禹生,《撫吳公牘》。台北市:華文出版社,1968。
不著撰人,《蘇藩政要》上冊。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不著撰人,《蘇藩政要》下冊。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王安定等纂修,《重修兩淮鹽法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483。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
包世臣,《安吳四種》冊4。台北縣:文海,1968。
托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台北市:文海,1987。
余家謨等修、王嘉銑等纂,《銅山縣志》冊1。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0。
吳趼人,《九命奇冤》。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李星沅,《李文恭公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523。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
李星沅,《李文恭公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524。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
李瀚章等纂,《大清律例彙輯便覽》冊11。台北巿:成文出版社,1975。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台北:文化圖書,1981。
李寶嘉,《活地獄》。台北:廣雅出版社,1984。
延煦等纂修,《欽定臺規(光緒朝)》。香港:蝠池書院,2004。
胡林翼,《胡文忠公遺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540。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桂超萬,《宦遊紀略》。台北縣:文海,1972。
祝慶祺編,《刑案匯覽》。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馬建石等主編,《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巿:中國政法大學,1992。
高廷瑤,《宦游紀略》,收入《官箴書集成》冊6。合肥巿:黃山書社,1997。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
陶澍,《陶雲汀先生奏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499。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童槐,《今白華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149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馮桂芬纂,《蘇州府志》。蘇州圖書館藏。
黃六鴻,《福惠全書》。台北市:九思出版公司,1978。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1973。
載銓等修纂,《金吾事例》。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
潘文舫,《新增刑案匯覽》,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872。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薛允升,《唐明清三律彙編》,收入楊一凡等主編,《中國珍稀法律典籍續編》冊8。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薛允升著、艾文博編,《讀例存疑重刊本》冊3。台北巿:美國亞洲學會中文研究資料中心,1970。
韓文綺,《韓大中丞奏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冊498。上海市,古籍出版社,1995。
二、專書:
Allee, Mark A.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orthern Taiwan in the Nineteen Century.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7.
Bodde, Derk. and Morris, Clarence. Law in Imperial China: Exemplified by 190 Ch’ing Dynasty Cases.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3.
Buoye, Thomas M. Manslaughter, Markets, and Moral Economy: Violent Disputes over Property Rights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Habermas, Jürge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1989.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62.
Honig, Emily.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c. 1992.
Kathryn, Bernhardt. Rents, Taxes, and Peasant Resistance: The Lower Yangzi Region, 1840-1950.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Kuhn, Philip A. 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ilitar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1796-186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Lin, Man-Houng. China Upside Down: Currency, Society, and Ideologies, 1808-1856.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6.
Macauley, Melissa.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1998.
夫馬進,《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同朋舎,1997。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吳必虎,《歷史時期蘇北平原地理系統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文治、江太新著,《清代漕運》。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李伯重,《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北京:三聯書店,2003。
李伯重,《江南農業的發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李鵬年等編,《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巿:人民出版社,1990。
那思陸,《清代中央司法審判制度》。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林端,《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台北市:三民書局,2003。
邱澎生、陳熙遠主編,《明清法律運作中的權力與文化》。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
徐泓,《清代兩淮鹽場的硏究》。台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2。
張小也,《官、民與法:明清國家與基層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7。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巿:上海社會科學院,2002。
張晉藩編,《清朝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輯1。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張德昌,《清季一個京官的生活》。香港:中文大學,1970。
張德澤編著,《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森田明著、雷國山譯,《清代水利與區域社會》。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等譯,《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市:法律出版社,1998。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市:上海書店,2001。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2。
趙曉華,《晚清訟獄制度的社會考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1。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市:里仁書局,1982。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市:法律出版社,2003。
魏丕信 (Pierre-Etienne Will)著、徐建青譯,《十八世紀的官僚與荒政》。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魏秀梅,《陶澍在江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
魏泉,《士林交游與風氣變遷——19世紀宣南的文人群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冊8。上海巿:地圖出版社,1982。
蘇亦工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編第七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2003。
三、論文:
Chang, Michael G. “Fathoming Qianlong: Imperial Activism, the Southern Tours, and the Politics of Water Control, 1736-1765”, Late Imperial China, 24:2 (December, 2003): 51-108.
Finnance, Antonia. “The Origins of Prejudice: The Malintegration of Subei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al and History, 35:2 (April, 1993): 211-238.
Finnance, Antonia. “Yangzhou: A Central Place in the Qing Empire”, in Linda Cooke Johnson,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1993: 117-149.
Ocko, Jonathan K. “I'll Take It All the Way to Beijing: Capital Appeals in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7:2(May, 1988): 291-315.
Polachek, James. Literati Groups and Group Politics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76.
Rankin, Mary Backus. “Some Observations on a Chinese Public Sphere”, Modern China, 19:2 (Apr., 1993): 158-182.
Rowe, William T. “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a, 19:2 (Apr., 1993): 139-157.
Wakeman, Frederic.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2 (Apr., 1993): 117-128.
于志嘉,〈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台北,1993):141-175。
王永杰,〈論清朝京控的結構性缺陷:歷史考察與當代借鑒〉,《學海》3(2007):102。
李典蓉,〈「穿破浮雲上雲霄」——論清代叩閽制度〉,《法制史研究》12:213-254。
李典蓉,〈被掩蓋的聲音——以一件瘋病京控案探討清代司法檔案的製作〉,《北大法律評論》10:1(北京,2009):45-67。
李典蓉,〈編戶下的回民:以清朝杜文秀京控案為例〉,《清史研究》2(北京,2007.5):39-53。
李典蓉,《清朝京控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論文,2008。
李貴連、胡震,〈清代發審局研究〉,《比較法研究》4(2006):20-24。
岸本美緒,〈清初上海的審判與調解——以『歷年紀』為例〉,《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上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239-257。
林乾,〈從葉墉包訟案看訟師的活動方式及特點〉,《北大法律評論》10:1(2009):6-24。
邱澎生,〈十八世紀清政府修訂〈教唆詞訟〉律例下的查拿訟師事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4 (2008):638-676。
邱澎生,〈法學專家、蘇州商人團體與清代中國的「習慣法」問題〉,《北大法律評論》10:1(北京,2009):68-88。
邱澎生,〈訟師與幕友對法律秩序的衝擊〉,《當法律遇上經濟——明清中國的商業法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95-133。
姜濤,〈清代江南省分治問題——立足於《清實錄》的考察〉,《清史研究》2(北京,2009.5):14-22。
胡震,〈清代京控中當事人的訴訟策略和官方的結案技術—以光緒朝為例的一個分析〉,《法學》1(北京,2008):122-131。
胡震,〈最後的「青天」?—清代京控制度研究〉,《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2(北京,2009):43-52。
重田德,〈鄉紳支配的成立與結構〉,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卷二。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199-247。
徐忠明,〈清代抱告制度討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廣州,2008):143-209。
崔岷,〈山東京控「繁興」與嘉慶帝的應對策略〉,《史學月刊》,1(2008):50-60。
傅祥林,〈清代江蘇建省問題新探〉,《清史研究》2(北京,2009.5),頁23-31。
森正夫,〈中國前近現代史中的地域社會視角——「中國史研討會『地域社會』—地域社會與指導者」主題報告〉,《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出版社,2006:504-511。
森正夫,〈民眾叛亂、社會秩序與地域社會觀點〉,《歷史人類學學刊》5:2(2007.12):163-177。
菊池秀明,〈太平天國前夜的廣西社會變動——以台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檔案史料為中心〉,《清史研究》4(北京,2008.11):96-112。
馮爾康,〈試論清中葉皖南富裕棚民的經營方式〉,《顧真齋文叢》。北京市:中華書局,2003:173-183。
黃宗智,〈中國法律制度的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1998):97-115。
楊濬,〈我父親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獄真相〉,2010年6月4日,取自於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d0236010007ji.html。
趙曉華,〈京控與晚清政治危機〉,《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學報》12:1(北京,2004.3):24-28。
趙曉華,〈略論晚清的京控制度〉,《清史研究》3(北京,1998):62-70。
劉錚雲,〈鄉地保甲與州縣科派—清代的基層社會治理〉,《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2009:37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