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洪汶珀 HUNG WEN PO |
---|---|
論文名稱: |
臺灣散文的飲食書寫探析-以林文月、蔡珠兒為例 Analysis of Dietetic Writing of Taiwanese Prose – Taking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 for Example |
指導教授: | 黃雅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飲食散文 、林文月 、蔡珠兒 、現代散文 |
外文關鍵詞: | dietetic prose, Lin Wen-Yueh, Jewel Tsai, modern pros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受到傳統「載道」的觀念的影響,飲食書寫在現代散文中一直是個被邊緣化的文學,不為人所重視。直至林文月《飲膳札記》開啟了懷舊憶人的寫作風潮,飲食散文頓時成為一股新興寫作題材,作家們前仆後繼的投入此股風潮之中,但大多是依循林文月的寫作模式,無法開創新格局。直至蔡珠兒以鮮活靈動的文字,不拘一格的寫作模式,並將文化研究的因子融入飲食散文,多元豐富的面向,為飲食散文注入新的活力與新面貌。
本論文以林文月與蔡珠兒的飲食散文為主要研究對象,全文共分為七個章節探討。
首章為「緒論」,交代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和文獻探討。
第二章「臺灣飲食散文的發展」,先橫向剖析臺灣飲食散文發展興盛的時代背景,再縱向的概述其發展歷程,梳理了臺灣飲食散文發展的脈絡。
第三章「作家生平及其創作」,從林文月及蔡珠兒倆人的生平及創作歷程,了解二人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以見二人在飲食書寫上的世代差異。
第四章「思想內涵的差異」,以見林文月及蔡珠兒兩人皆為樂衷於庖廚之樂的女性自覺作家;但在思想內涵卻呈現出單一軌道與多重面向的書寫差異。
第五章「表現技巧的不同」,以見林文月和蔡珠兒兩人雖同為藉物抒情的飲食散文,但表現手法上略有不同:林文月乃是「記敘與抒情交融的飲食散文」,而蔡珠兒乃是「感官性的飲食散文」。
第六章「風格的不同」,以見林文月與蔡珠兒兩人均為知性與感性兼具的飲食散文作家,但林文月的平和從容之淡筆與蔡珠兒的鮮活靈動之濃筆仍有所差異。
第七章「作家飲食書寫的文學史意義」是結論,綜合評述林文月和蔡珠兒倆人對飲食散文的貢獻,復從二人的創作差異之比較以見飲食文學的發展與嬗變。
由全文的論述可見,環境、時代、作家的個性、人類共性是飲食散文之所以形成與發展、嬗變的原因,也是文學之所以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所在。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o fill the road’, dietetic writing is always a marginalized literature and neglected in modern prose. Until Lin Wen-Yueh’s ‘Reading Notes of Dietetic’ which promotes nostalgia writing, dietetic prose suddenly becomes an emerging writing topic. Writers are to jump into this fashion. However, most of them still follow Lin’s writing pattern. No one can initiate a new style. Until Jewel Tsai who has vividly wording and no stick to one pattern writing style lets the factor of culture research melt into dietetic prose, this diverse style has brought new vigor and vitality into dietetic prose.
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dietetic prose of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 This paper consisted of seven chapters. An outline of each chapter is presented as follows:
Chapter 1(Introduction): Research motivation, objective, method and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2(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dietetic prose): Horizontally dissect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osperous developing period of Taiwan dietetic prose. Then vertically summarizing the journey of development and sweep the contex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dietetic prose.
Chapter 3(Writer’s biography and creations): From the biography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of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 to realize their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see the generation difference from their dietetic writing.
Chapter 4(The difference of connotation):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 both are self-conscious female writers who enjoy the delight of cooking. But the connotation reveals the difference of single-track and multi-aspect on prose writing.
Chapter 5(Different skills of expression): Though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s dietetic prose are subjective, but the skill of expressions are still slight different. Lin’s dietetic prose is composed of narration and lyric. Tsai’s dietetic prose is sensory.
Chapter 6(Difference of style):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 both are rational and emotional dietetic prose writers. But Lin’s ease and grace style are still different from Tsai’s vividly wording.
Chapter 7(The meaning of literary history of dietetic writing): A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was proposed. Summarize the contribution of Lin Wen-Yueh and Jewel Tsai to dietetic prose. Furthermore, to see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etetic literature from the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ir creations.
From the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 it’s obvious to see that the environment, the times, the characters of writer and the common nature of human are the reasons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dietetic prose. That is why the literature grows continually.
參考暨徵引文獻
壹、專書(按出版年代前後排列)
一、林文月著作
(一) 散文
林文月,《京都一年》,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1年。
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78年。
林文月,《遙遠》,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1年。
林文月,《午後書房》,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6年。
林文月,《交談》,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年。
林文月,《作品》,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林文月,《擬古》,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
林文月,《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隨身讀系列),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6年。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書局,1999年。
林文月,《新世紀散文家:林文月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年。
林文月,《回首》,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 年。
林文月,《人物速寫》,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林文月,《寫我的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二)學術論著
林文月,《謝靈運及其詩》,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1966年。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1966年。
林文月,《澄輝集》,臺北:文星書店,1967年。
林文月,《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的影響》,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1972年。
林文月,《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年。
林文月,《六朝文人生活特質與六朝文學》,臺北:東華書局,1979年。
林文月,《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文月,《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學的影響》,臺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
(三)傳記文學
林文月,《謝靈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林文月,《青山青史:連雅堂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77年。
(四)翻譯作品
林文月,《聖女貞德》,臺北:東方出版社,1960年。
林文月,《居禮夫人》,臺北:東方出版社,1961年。
林文月,《南丁格爾》,臺北:東方出版社,1961年。
林文月,《茶花女》,臺北:東方出版社,1962年。
林文月,《小婦人》,臺北:東方出版社,1962年。
林文月,《基督山恩仇記》,臺北:東方出版社,1966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一)》,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二)》,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三)》,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6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四)》,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8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五)》,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8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上、下)》,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2年。
林文月,《破天而降的文明人》,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林文月,《枕草子》,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9年。
林文月,《和泉式部日記》,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93年
林文月,《伊勢物語》,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
林文月,《源氏物語(一~四)》,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0年。
林文月,《十三夜——樋口一葉小說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4年。
二、蔡珠兒著作
蔡珠兒,《花叢腹語》,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蔡珠兒,《南方絳雪》,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蔡珠兒,《雲吞城市》,臺北:聯合文學,2003年。
蔡珠兒,《紅燜廚娘》,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蔡珠兒,《饕餮書》,臺北:聯合文學,2006年。
三、其他飲食散文作品
章世璋,〈談食的書卷氣〉,《粗茶集》,臺北︰皇冠出版社,1966年。
劉枋,《吃的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1975年。
劉枋,《吃的藝術續集》,臺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
朱介凡編,《閒話吃的藝術》,臺北:華欣出版社,1978年3月再版。
朱介凡編,《閒話吃的藝術續編》,臺北:華欣出版社,1978年3月再版。
唐魯孫,《大雜燴》,臺北:大地出版社,1982年。
唐魯孫,《南北看》,臺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唐魯孫,《酸甜苦辣鹹》,臺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
唐魯孫,《中國吃》,臺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
唐魯孫,《老古董》,臺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
唐魯孫,《故園情》,臺北:大地出版社,1984年。
唐魯孫,《什錦拼盤》,臺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
唐魯孫,《說東道西》,臺北:大地出版社,1985年。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5年
逯耀東,《祇剩下蛋炒飯-逯耀東談吃》,臺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
逯耀東,《那年初一》,臺北:圓神出版社,1988年。
唐魯孫,《唐魯孫談吃》,臺北:大地出版社,1988年。
逯耀東,《已非舊時味》,臺北:圓神出版社,1992年。
林海音等編,《中國豆腐》,臺北:純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韓良憶,《羅西尼的音樂廚房》,臺北:商業週刊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張國立,《一口咬定義大利》,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張國立,《跳進嘴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鍾怡雯,陳大為編,《天下散文選I1970~2000》,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1年。
方梓,《采采卷耳》,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朱振藩,《食林遊俠傳》,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朱振藩,《食林外史》,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張國立、趙薇,《兩個人的義大利》,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唐魯孫,《天下味》,臺北:大地出版社,2003年。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臺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徐國能,《第九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臺北:東大圖書,2003年。
焦桐,《臺灣飲食文選Ⅰ》,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焦桐,《臺灣飲食文選Ⅱ》,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朱振藩,《食味萬千》,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張國立,《大齙牙咬到西班牙》,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張曼娟,《黃魚聽雷》,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蔡承豪、楊韻平著,《台灣番薯文化誌》,臺北:果實出版社,2004年。
M.F.K. Fisher著、韓良憶譯,《如何煮狼》(How to Cook a Wolf),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張詠捷,《食物戀》,臺北:野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朱振藩,《食在凡間》,臺北:聯合文學,2005年。
齊如山,《北平懷舊》,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
舒國治,《台北小吃札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焦桐,《2007飲食文選》,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舒國治,《窮中談吃》,臺北:聯合文學,2008年。
簡媜,《吃朋友》,臺北:印刻出版社,2009年。
四、其他文學類
陶淵明著;陶澍注,《靖節先生集》附〈諸本評陶彙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
年。
楊牧,《文學的源流》,臺北︰洪範書局,1984年。
何寄澎,〈真幻之際,物我之際: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台灣當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頁291-314。
李豐楙,〈《中國現代散文選析》緒論〉,《散文批評》,臺北︰正中出版社,1988年3月,頁158-161。
魏怡,《散文鑑賞入門》,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散文現象觀測〉,《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李光連,《散文技巧》,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焦桐、林水福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時報出版社,1999年。
唐振常,《中國飲食文化散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文訊雜誌社編纂;封德屏主編,《1999台灣文學年鑑》,臺北:文建會,2000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臺北:聯合文學,2001年。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1年。
歐宗智,〈幸福人生是經營出來的——林文月《飲膳札記》〉,《為有源頭活水來》,臺北:清傳商識文教基金會,2001年,頁68-75。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2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2004年。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
夏丏尊,《平屋雜文》,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逛書架編輯小組編,《逛逛書架》,臺北:邊城出版社,2005年。
鍾怡雯,《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臺北:聯合文學,2007年。
應鳳凰,《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台灣女性散文集》,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
五、碩博士論文
賴孟潔,2005,《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徐耀焜,2005,《舌尖與筆尖的對話-臺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1949-200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許婉姿,2005,《林文月散文創作觀及其實踐》,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李京珮,2005,《林文月散文藝術風格的傳承與新變》,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賴孟潔,2005,《唐魯孫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鄭淑娟,2006,《臺灣飲食散文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班。
李淑郁,2006,《臺灣當代飲食散文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簡琪,2006《林文月散文研究(1969─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張少明,2006,《林文月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許芳儒,2006,《記憶.身分.書寫—林文月散文析論》,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陳玉蕾,2007,《林文月散文的常與變》,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許惠玟,2008,《林文月的散文美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劉香君,2008,《林文月散文研究—在樸實中見風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
謝佳琳,2008,《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楊莉蘋,2008,《逯耀東及其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黃美鳳,2008,《林文月散文飲膳經驗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班。
張巍騰,2008,《台灣當代飲食散文的流變(1949~2008)》,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楊惠椀,2008,《80年代以來台灣飲食散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貳、單篇論文(按出版年代前後排列)
一、期刊類
郭豫倫,〈林文月的希望〉,《純文學》︰春季號,1981年,頁12。
林芝,〈人如其文的林文月〉,《幼獅少年》︰96期,1984年10月,頁96-98。
黃秋芳,〈午後書房──林文月的散文世界〉,《自由青年》,77卷6期,1987年6月。
林少雯,〈林文月:艱困歲月中氣度悠閒的50年代青年〉,《幼獅文藝》:71卷3期,1990年3月。
姚儀敏,〈脫略世塵的風華—側寫散文作家林文月女士〉,《中央月刊》:23卷11期,1990年11月,頁74-77。
林文月,〈人生不樂復何如--我與文學的因緣〉,《幼獅文藝》:464期,1992年8月,頁34-39。
鄭明琍,〈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中的父親形象〉,收入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訊》,第三卷第二期,1992年8月,頁95。
金聖華,〈明月來相照:林文月教授訪問錄〉,《明報月刊》:248期,1994年,頁81-88。
宋裕,〈羞澀而恒毅的林文月〉,《明道文藝》:239期,1996年,頁137-143。
顏崑陽,〈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素描〉,《文訊雜誌》:170期,1999年,頁40-42。
陳器文,〈台灣文學的運動性格〉,臺中:國立臺中圖書館《臺灣文學研習專輯》,1999年8月,頁263-266。
吳迎春,〈林文月真正下廚的作家〉,《康健雜誌》:14期,1999年11月,頁194-198。
何雅雯,〈林文月《飲膳札記》〉,《文學雜誌》:180期,2000年10月,頁27-28。
張瑞芬,〈鞦韆外的天空—學院閨秀散文的特質與演變〉,《逢甲人文學報》:第2期,2001年5月,頁73-96。
張春榮,〈現代散文的觀察(1900〜2000)〉,《臺北師院語文集刊》:6期,2001年6月。
林麗如,〈文筆、譯筆與彩筆──專訪林文月教授〉,《文訊》:201期,2002年7月,頁82-86。
何寄澎,〈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明道文藝》:317期,2002年8月,頁68-75。
黃子平,〈「故鄉的食物」——現代文人散文中的味覺記憶〉,《中外文學》:363期,2002年8月,頁41- 53。
逯耀東,〈明清時期的文人食譜〉,《中外文學》,第31卷,第3期,2002年8月,頁27-40。
鍾怡雯,〈論杜杜散文的食藝演出〉,《中外文學》:31卷3期,2002年8月,頁84-95。
陳虹霖,〈老饕的私房雜燴──逯耀東飲食散文的構成元素〉,《國文天地》:19卷第9期,2003年2月,頁63-68。
余椒雪,〈林文月散文中的重要意象〉,《國文天地》:18卷10期,2003年3月,頁27-37。
陳智弘,〈刀鏟鍋爐間的魔法術--談「飲食文學」的閱讀與寫作〉,《國文天地》:19卷6期,2003年11月,頁94-97。
彭佳慧,〈藝術與文學中「閨秀」之比較與探討〉,《第七屆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文訊雜誌社,2003年11月,頁141-169。
鄭栗兒,〈香港社會報告——讀蔡珠兒與《雲吞城市》〉,《聯合文學》:230期,2003年12月,頁177。
陳虹霖,〈老饕的私房雜燴--逯耀東飲食散文的構成元素〉,《國文天地》:225期,2004年2月。
張瑞芬,〈南方城市的腹語——讀蔡珠兒《雲吞城市》〉,《文訊》:221期,2004年3月,頁30-31。
林心如,〈傾聽月華之聲〉,《誠品好讀》,第42期,2004年4月,頁84-85。
張瑞芬,〈生命的行旅──讀林文月《回首》與《人物速寫》〉,《文訊》:223期,2004年5月。
石曉楓,〈傾聽與交談間的節制深情──林文月《人物速寫》評介〉,《金門文藝》,2004年11月,頁18-19。
郝譽翔,〈最美的傳奇--記林文月老師〉,《聯合文學》:288期,2004年11月,頁18-19。
黃宗潔,〈林文月飲食散文中的人、情、味──從〈蘿蔔糕〉一文談起〉,《幼獅文藝》:613期,2005年1月,頁58-63。
許婉姿,〈作家的心靈,孤寂的分享─再讀林文月〈蒼蠅與我〉〉,《幼獅文藝》:613期,2005年1月。
葉立慈,〈讀書有感從〈台灣肉粽〉認識林文月〉,《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43 期,2005年4月,頁24-27。
飲食雜誌採訪團,《飲食》︰創刊號,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林文月,〈飲膳往事〉,《飲食雜誌》:1期,2005年9月,頁86~89。
歐佩佩,〈蔡珠兒vs.張小虹.文字與身體感官的交會〉,《誠品好讀月報》:60期,2005年11月,頁36-39。
張瑞芬,〈食神‧花語——論蔡珠兒散文〉,《聯合文學》:254期,2005年12月,頁109- 112。
張瑞芬,〈慾望味蕾——讀蔡珠兒《紅燜廚娘》〉,《文訊》:242期,2005年12月,頁98- 99。
張瑞芬,〈溫州街的書房──論林文月散文〉,《聯合文學》:22卷2期,2005年12月,頁103-106。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台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調〉,《台灣文學研究集刊》:1期,2006年2月,頁191- 206。
張瑞芬,〈「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期,2006年4月,頁131-176。
黃基銓採訪、蔡珠兒講述,〈樂當味覺飲食的吃主兒——蔡珠兒〉,《野葡萄文學誌》:34期,2006年6月,頁35-39。
黃素嬌,〈挑逗你的味蕾-談現代文學作品中的飲食文化〉,《中國語文》:592期,2006年10月,頁81-94。
王乾任,〈文人談吃--飲食文學出版在臺灣〉,《出版界》:79期,2006年10月,頁68-70。
黃雅莉,〈論文學的風格的形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十三期,2006年12月,頁29-51。
陳伯軒,〈筆端的會話/繪畫--論林文月散文人物書寫的語言藝術〉,《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卷2期,2007年2月,頁77-98。
羅秀美,〈蔡珠兒的食物書寫——兼論女性食物書寫在知性散文脈絡中的可能性〉,《台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年4月,頁139- 165。
林韻文,〈追憶生命之美好──論林文月的散文寫作〉,《台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年4月,頁75-93。
鄭淑娟,〈臺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2期,2007年6月,頁47-64。
王琬婷,〈《台灣飲食文選》中情感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2期,2007年7月,頁117~146。
黃冠翔,〈台灣作家的異國情懷:論蔡珠兒飲食散文中的香港「味覺景觀」與「地方認同」〉,「第五屆全國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2008年6月。
黃冠翔,〈重構歷史與人生──論林文月《飲膳札記》的飲食書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第四屆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年6月。
二、報紙類
林淑蘭,〈這是她吸取的地方也是她吐露的地方〉,《中央日報》,11版,1978年6月7日。
林海音,〈剪影話文壇:三鄭一林〉,《聯合報》,8版,1983年9月2日。
廖玉蕙,〈午後書房的對白──秋日訪林文月〉,《中國時報》,8版,1986年12月5日。
聯副編輯室,〈訪林文月〉,《聯合報》,8版,1987年4月17日。
羅鳳珠,〈讀中文系的人:訪林文月教授〉,《聯合報》,8版,1987年12月1日。
陳素芳,〈林文月腹有詩書氣自華〉,《中華日報》,15版,1988年3月17日。
徐淑卿,〈林文月追憶逝水年華〉,《中國時報》,42版,1990年5月20日。
方瑜,〈飲膳召回的往昔時光〉,《中國時報》,42版,1990年5月20日。
洪進業,〈林文月:杏壇退休、翻譯與創作不倦〉,《中國時報》,31版,1993年7月9日。
劉麟,〈林文月的人和散文〉,《中華日報》,11版,1994年1月29日。
黃秀慧,〈三個「我」──林文月的文學心情〉,《聯合報》,37版,1994年5月16日。
陳芳婷,〈林文月、林文英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上)〉,《中央日報》,19版,1994年5月22日。
陳芳婷,〈林文月、林文英從父親抱回長城一塊磚說起(下)〉,《中央日報》,19版,1994年5月23日。
沈謙,〈林文月:中文系的幸運與驕傲〉,《中央日報》,19版,1995年5月19日。
董橋,〈看芙蓉爭看她〉,《中國時報》,31版,1997月1月9日。
莊宜文,〈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上)〉,《聯合報》,41版,1997年12月22日。
莊宜文,〈在沒有疆域的國度:林文月的閱讀天地(下)〉,《聯合報》,41版,1997年12月23日。
王開平,〈如此遙遠,如此美好:訪散文作家林文月〉,《聯合報》,41版,1999年4月26日。
徐淑卿,〈林文月追憶逝水年華〉,《中國時報》,42版,1999年5月20日。
王蘭芬,〈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圍桌探索感官與文化的通路期待回歸美學原點〉,《民生報》,第5版,1999年5月24日。
陳芳明,〈溫婉而古典〉,《中國時報》,37版,1999年10月25日。
丁文鈴,〈書市風向球〉,《中國時報》,33版,2000年1月19日。
陳芳明,〈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上)〉,《中國時報》,37版,2000年3月20日。
陳芳明,〈她自己的書房──林文月的散文書寫(下)〉,《中國時報》,37版,2000年3月21日。
柯慶明,〈我所不知道的林文月〉,《聯合報》,37版,2001年4月11日。
王蘭芬,〈林文月學術、創作、翻譯卓越堪稱典範〉,《民生報》,A6版,2001年4月13 日。
王蘭芬,〈永遠的林文月〉,《民生報》,A6版,2001年4月13日。
林黛嫚專訪,鄭蓉記錄整理,〈優遊于學術、翻譯、創作之間──林文月談寫作〉,《中央日報》,18版,2001年4月30日。
林文月演講、孫梓評整理,〈悲歡哀樂的飲食記憶──非食譜的《飲膳札記》〉,《中央日報》,18版,2001年4月30日-5月2日。
顏健富,〈林文月與她的文學事業(上)〉,《中央日報》,18版,2001年5月1日。
顏健富,〈林文月與她的文學事業(下)〉,《中央日報》,18版,2001年5月2日。
鍾怡雯,〈飲食文學寫手上菜──文字的滋味〉,《聯合報》,30版,2001年9月17日。
黃羽,〈一個認真的靈魂林文月〉,《中央日報》,17版,2002年11月12日。
凌拂,〈饕餮一族的饗宴——《南方絳雪》〉,《中國時報》,開卷版,2002年11月24日。
林文姵,〈2002風格作家-蔡珠兒 媒合閒情與社會觀察〉,《中國時報》,35版,2003年1月5日。
師瓊瑜,〈在這裡,英姐比董伯伯偉大——《雲吞城市》〉,《中國時報》,開卷版,2004年2月8日。
陳苑茜,〈九個她人生中過客,連貫她最重要的階段〉,《聯合報》,B6版,2004年4月17日。
張讓,〈減法的美學〈評林文月著《回首》〉〉,《聯合報》,B5版,2004年5月2日。
陳映霞,〈「三少四壯集」新作者側寫-蔡珠兒煮字成佳餚〉,《中國時報》,E7版2004年5月24日。
陳貞平,〈蔡珠兒出新書,嚐鮮私房菜〉,《中國時報》,E7版,2005年10月6日。
劉郁青,〈紅燜廚娘蔡珠兒,書房廚藝感覺相融〉,《民生報》,A13版,2005年10月7日。
夏瑞紅,〈大宴小酌皆精煉——《紅燜廚娘》〉,《中國時報》,開卷版,2005年10月16日。
逯耀東,〈飲食境界〉,《聯合報》,E7 版,2005年11月21日。
錢欽青,〈傾聽林文月、郭思敏流動的安靜之美〉,《聯合報》,E7版,2006年3月3日。
簡媜,〈飲食書寫裡的一斛珠:評《饕餮書》〉,《聯合報》,E5 版,2006年4月17日。
吳雨潔、劉孝文、羅嘉薇、錢欽青,〈女兒看林文月「上發條的機器人」〉,《聯合報》,A10版,2006年12月19日。
陳智華,〈文學宴上菜〉,《聯合報》,A10 版,2007年10月4日。
丁文玲,〈焦桐輯錄文選 盼年年上菜饗老饕〉,《中國時報》,A14版,2008年5月7日。
翁喆裕,〈鍋鏟與文筆的訪《2007台灣飲食文選》主編焦桐〉,《聯合報》,E2版,2008年5月25日。
蔡珠兒,〈逃兵自白書〉,《中國時報》,E4版,2008年9月28日。
周芬娜,〈暢談飲食文學〉,《世界日報》,華府訊,2009年4月9日。
參、網路資源
蘇惠昭,〈臺灣飲食文學的多重滋味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4-08/17/content_1803257.htm
星月光,〈評─蔡珠兒《南方絳雪》、《紅燜廚娘》與《饕餮書》〉,
http://tw.myblog.yahoo.com/starmoon-001/article?mid=161&next=159&l=f&fid=6
林明德,〈味在酸鹹之外-台灣飲食文化鳥瞰〉
http://www2.thu.edu.tw/~trc/1-epts/1-class/1.4.2.5.pdf
楊美紅,〈吃,與其他──我看《台灣飲食文選》〉, http://www.2-fishes.com/web/E006-03.htm
胡金倫,〈煨燜一席文學菜餚〉,http://www.2-fishes.com/web/E006-02.htm
朱玉芳,〈美麗「廚娘」──論蔡珠兒的飲食書寫〉,http://acade.must.edu.tw/upfiles/ADUpload/c23_downmul126867415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