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怡辰
論文名稱: 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與文學——以《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為中心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吳明益
簡義明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劉克襄動物小說自然寫作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作為臺灣自然寫作領航者的劉克襄,不僅出版數量浩繁,其書寫面向、寫作技巧,以及對自然生態思考的多元化,在在給予臺灣自然寫作極為關鍵性的導引。一九九一年《風鳥皮諾查》和一九九三年《座頭鯨赫連麼麼》的問世,呈現出劉克襄以「動物小說」跳脫過去臺灣自然寫作者以「散文」作為書寫策略的傳統,巧妙地發展一種全新的書寫型態。兩本動物小說內蘊豐富的生態知識與獨特的文學技法,使其不論就臺灣「自然寫作」或「小說」的發展脈絡來看,都具有開創性指標,是今不得不重視的文學作品。
    本論文從台灣自然寫作的發展脈絡進行討論,首先定義「動物小說」的內涵,後藉由不同於前行研究者的討論模式,以自然寫作文類重視的自然與文學語言,分從「自然探察」與「文學表現」兩方向,將劉克襄動物小說的特性突顯出來,彰顯劉克襄動物小說的獨特魅力,期待給予劉克襄動物小說更為完整且精確地解讀。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 研究動機:「自然寫作」成為典律的可能性 1 二、 問題意識:用「動物小說」開拓「自然寫作」的荒野 3 第二節 文獻探討 6 一、 專書 6 二、 期刊論文 8 三、 學位論文 10 第三節 名詞定義與研究範圍 14 一、 名詞定義:何謂「動物小說」 14 二、 研究範圍 1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9 第二章 台灣自然寫作發展與劉克襄的動物小說 22 第一節 台灣自然寫作發展與動物小說的出場 22 一、 台灣自然寫作興起的背景 23 二、 台灣自然寫作的發展面貌與動物小說的出場 27 第二節 劉克襄:多元化書寫的自然寫作者 32 一、 創作源起 32 二、 創作歷程 37 第三節 小結 44 第三章 劉克襄動物小說的自然探察 47 第一節 動物行為的觀察研究 47 一、 從鳥類出發 47 二、 進入鯨豚領域 50 第二節 對自然與人文環境的關注 53 一、 自然環境(physical environment) 56 二、 人文環境(human environment) 58 第三節 手繪圖像是動物小說的圖鑑 61 一、 傳遞紀實性的生態知識 62 二、 呈顯觀看動物的感性視角 63 第四節 動物小說揭示的生態議題 65 一、 賞鳥是一個出發點 67 二、 誰是真正的生態保育者? 69 第五節 小結 71 第四章 劉克襄動物小說的文學表現 73 第一節 將發言權還給動物:敘述觀點的位移 73 第二節 愈趨繁複的主題思維:由單線進入雙線的敘述手法 75 一、 單線進行 76 二、 雙線並進,漸漸合一 77 第三節 動物也吟詩:劉克襄詩人形象的融匯 80 一、 風鳥之歌 81 二、 吟詠的鯨魚 83 第四節 是動物的故事?還是人的故事?動物與人類的相互參照 85 一、 傳統價值的突圍 86 二、 死亡經驗的探索 88 第五節 小結 91 第五章 結論 93 參考書目 97 附錄:劉克襄生平與作品出版年表 105

    參考書目

    一、 劉克襄作品(以本文引述為準)
    1. 劉克襄,《河下游》,自費出版,1978年5月。
    2. 劉克襄,《旅次札記》,台北:時報,1982年6月。
    3. 劉克襄,《隨鳥走天涯》,台北:洪範,1985年1月。
    4.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台中:晨星,1986年9月。
    5.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台北:遠流,1991年6月。
    6. 劉克襄,《自然旅情》,台中:晨星,1992年12月。
    7.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台北:遠流,1993年9月。
    8. 劉克襄,《山黃麻家書》,台中:晨星,1994年11月。
    9. 劉克襄,《小綠山之歌》,台北:時報,1995年8月。
    10. 劉克襄,《快樂綠背包》,台中:晨星,1998年7月。
    11.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台北:玉山社,1999年9月。
    12. 劉克襄,《劉克襄精選集》,台北:九歌,2003年10月。
    13.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台北:遠流,2007年3月修訂版。

    二、 中文專書與譯作
    1. Aldo Leopold 著,吳美真譯,《沙郡年記——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A Sand County Almanac-with other essays on conservation from Round River),台北:天下遠見,1998年3月。
    2. Edward Morgan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2002年1月。
    3. J. Baird Callicott、Holmes Rolston,Ⅲ著,蘇希亞譯,《環境倫理學入門》,台北:生態關懷者協會,2008年9月。
    4. Jack London著,繆詠華譯,《白牙》,台北:台灣商務,2003年10月。
    5. Lawrence Buell著,劉蓓譯,《環境批評的未來——環境危機與文學想像》,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5月。
    6. 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2004年3月。
    7. Peter Singer著,孟祥森、錢永祥譯,《動物解放》,台北:關懷生命協會,1996年7月。
    8. Rolston Holmes,Ⅲ著,王瑞香譯,《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年12月。
    9. Scott Slovic著,韋清琦譯,《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態批評的職責》,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5月。
    10. Steve Hinchliffe著,盧姿麟譯,《自然地理學》,台北:韋伯,2009年6月。
    11. 文美惠編選、翻譯,《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動物小說》,上海:新華書店,1994年10月。
    12. 方祖燊,《小說結構》,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10月。
    13. 王勤田,《生態文化》,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4月。
    14.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北京大學,2003年8月。
    15. 朱雙一,《戰後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文化,2002年2月。
    16. 何明修,《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台北:群學,2006年12月。
    17. 吳明益,《以書寫解放自然——台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1980-2002)》,台北:大安,2004年11月。
    18. 吳明益,《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2003年6月。
    19. 沈石溪,《動物小說的藝術世界》,上海:少年兒童,2010年9月。
    20. 周恬宏、羅榮光、林益仁、李順仁、李育青、陳慈美等,《建構台灣生態文化的願景》,台北:生態關懷者協會,2008年9月。
    21.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策畫,郭懿雯編,《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中文系,2003年12月。
    22.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2年1月。
    23.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鷹漢,2004年6月。
    24.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1996年9月。
    25. 林清池,《太平山開發史》,宜蘭:浮崙小築,1996年5月。
    26. 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7月。
    27. 孫燕華,《當代生態問題的文學思考——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9年6月。
    28.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心理學》,台北:貓頭鷹,2000年11月。
    29.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台北:富春,1991年9月。
    30. 許鐘榮,《中國大百科全書》,台北:錦繡,1994年12月。
    31.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Π——創作類型與主體》,台北:萬卷樓,2006年9月。
    32. 陳水源,《台灣歷史的軌跡》,台中:晨星,2001年1月。
    33. 陳加盛,《野鳥觀察事典》,台中:晨星,2006年8月。
    34. 陳玉峰,《台灣生態史話》,台北:前衛,1997年12月。
    35. 陳玉峰,《生態台灣》,台中:晨星,1999年11月。
    36. 陳冠學,《田園之秋》,台北:草根,1994年11月。
    37. 喜安幸夫,《台灣:四百年的故事》,台北:海信,2006年11月。
    38.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1990年7月。
    39. 費昌勇,《動物倫理與公共政策》,台北:台灣商務,2002年5月。
    40. 黃宗慧,《台灣動物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4年2月。
    41.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5月。
    42. 楊照,《文學的原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5月。
    43. 楊照,《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台北:九歌,2010年8月。
    44. 楊翠編著,《美麗的陷阱》,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12月。
    45. 路寒袖主編,《台灣文學研討會:台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台中:中縣文化,2000年12月。
    46. 劉伯樂,《有鳥飛過》,台北:聯經,2004年5月。
    47. 劉南威主編,《地理景觀》,台北:台灣珠海,1997年6月。
    48. 歐陽泰,《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台北:遠流,2007年2月。
    49. 蔡偉立,《台灣鯨豚現場》,台北:田野影像,2001年6月。
    50. 鄭樹森,《小說地圖》,台北:印刻,2007年2月。
    51. 魯樞元,《生態批評的空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6年9月。
    52.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策畫,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二○○五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文集》,台中:晨星,2006年11月。
    53. 龍娟,《環境文學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2005年3月。
    54. 韓韓、馬以工,《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台北:九歌,1983年1月。
    55.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台北:木鐸,1982年6月。
    56. 顧建華,《寓言:哲理的詩篇》,台北:淑馨,1994年11月。
    三、 報紙期刊及單篇論文
    1. 方賓秀,〈劉克襄動物小說之主題意識及寫作特色析論〉,《台南師院學生學刊》20期,1999年2月,頁101-113。
    2. 王妙如,〈返璞歸真的自然寫作——劉克襄《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研究〉,《問學集》6期,1996年12月,頁11-31。
    3. 王家祥,〈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土地」〉,《中外文學》23卷12期,1995年5月,頁68-71。
    4.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和台灣土地〉,《自立晚報》19版,1992年8月28日。
    5. 王基倫,〈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劉克襄精選集》析論〉,《文訊》219期,2004年1月,頁16-18。
    6. 平子,〈只為「情濃」,「鳥語」花香〉,《文學家》3期,1997年1月,頁11-13。
    7. 向陽,〈憂鬱而冷靜的外野手——為劉克襄的「旅次札記」加油〉,收錄於劉克襄,《旅次札記》,台北:時報,1982年6月。
    8. 吳旻旻,〈人與海洋的相互傾聽——台灣海洋文學的精神〉,《新活水》9期,2006年11月,頁 12-19。
    9. 吳明益,〈從孤獨的旅行者到多元的導覽者——自然寫作者劉克襄〉,《幼獅文藝》590號,2003年2月,頁28-29。
    10. 吳明益,〈戀土、覺醒、追尋,而後棲居——台灣生態批評與自然導向文學發展的幾點再思考〉,《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年4月,頁48-79。
    11. 李如漩,〈《風鳥皮諾查》之藝術淺談〉,《台灣人文》6號,2001年12月,頁123-137。
    12. 李瑞騰,〈從愛出發——近十年來的台灣報導文學〉,《文藝復興》158期,1984年12月,頁50-58。
    13. 沈冬青,〈觀察、解說與創作:閱讀者劉克襄〉,《幼獅文藝》84號,1997年6月,頁15-20。
    14. 沈石溪,〈我是怎麼寫動物小說的〉,《民生報》A08版,2003年6月8日。
    15. 林佳惠,〈生態與文學:從一則鯨魚的傳說談起〉,《文學前瞻》6期,1995年7月,頁39-56。
    16. 林若塵,〈水鳥保護的催生者——與「韓韓」談劉克襄〉,《文學家》3期,1997年1月,頁14-15。
    17. 金曾豪,〈我為什麼寫動物小說〉,《民生報》D03版,2000年7月9日。
    18. 孟樊,〈隱而不露的批判家與隱遁者——評劉克襄的詩〉,《台北評論》5期,1988年5月,頁198-211。
    19. 南方朔,〈一則飛行的寓言——評劉克襄《風鳥皮諾查》〉,《聯合文學》8卷4期,1992年2月,頁113-114。
    20. 徐宗潔(黃宗潔),〈生命的迷思——論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之思想內涵〉,《台灣人文》5號,2000年12月,頁1-16。
    21. 徐宗潔(黃宗潔),〈由《一家之鼠》到《侏儸紀公園》——淺談媒體、文學中的動物世界〉,《寶貝寵物雜誌》2000年5月號,頁2-5。
    22. 崔玉珍,〈化作鳥人鑲嵌於山林——專訪劉克襄〉,《源》6期,1996年11月,頁2-7。
    23. 莊華堂,〈做一隻有尊嚴的環頸鴴——我讀《風鳥皮諾查》〉,《台灣文藝》7號127期,1991年10月,頁164-169。
    24. 郭慧華,〈劉克襄文學中的終極關懷〉,《台灣人文》2號,1998年7月,頁41-56。
    25. 許建崑,〈尋找X點,或者孤獨向前——試論劉克襄自然寫作的認知與建構〉,收錄於東海大學中文系編,《台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2002年1月,頁94-115。
    26. 陳大為,〈從猛禽特寫探討自然寫作的讀者意識(上)〉,《國文天地》195期,2001年8月,頁59-63。
    27. 陳大為,〈從猛禽特寫探討自然寫作的讀者意識(下)〉,《國文天地》196期,2001年9月,頁54-58。
    28. 陳映真,〈台灣文學中的環境意識〉,《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6-9日。
    29. 陳建忠,〈路,是誰走出來的?——讀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文章原刊載於「四方書網」(www.4book.com.tw)書評,2000年12月。(今網站已移除,文章由作者提供。)
    30. 陳健一,〈焦慮的自然——被形塑中的「自然寫作傳統」〉,《自由時報》39版,2000年10月26日。
    31. 陳健一,〈發現一個新的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17期,1994年8月,頁81-87。(原載《參與者》179期,2-3版)
    32. 陳斐雯,〈青山大海留我路程遙遠——訪定點流浪的詩人劉克襄〉,收錄於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台中:晨星,1986年9月,頁167-181。
    33. 曾美雲,〈自然與文學之間——試論劉克襄散文中的變與不變〉,《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4期,2007年12月,頁263-320。
    34. 甯應斌,〈率獸食人——從動物愛到動物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期,2007年12月,頁345-359。
    35. 黃宗潔,〈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觀〉,《東華漢學》10期,2009年12月,頁285-324。
    36. 楊光紀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134期,1996年12月,頁93-97。
    37. 董成瑜,〈劉克襄孩童世界裡新出發〉,《中國時報》39版,1996年8月22日。
    38. 鄒欣寧,〈攤開冒險家的觀察地圖——專訪劉克襄先生〉,《文訊》221期,2004年3月,頁122-126。
    39. 劉永毅,〈生命和自然的二重奏〉,《中國時報》44版,2000年9月21日。
    40.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34版,1996年1月4-5日。
    41. 劉克襄,〈自然志的驚嘆號——台灣鯨豚書寫的未來可能〉,《第四屆台灣海洋環境大會暨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會議論文》,台北:中華鯨豚協會,2000年10月14-15日。
    42. 劉克襄,〈大島的自然書寫〉,《揚子江評論》3期,2010年6月,頁8-9。
    43. 劉克襄,〈動物小說的可能〉,《揚子江評論》3期,2010年6月,頁10-11。
    44. 滕淑芬,〈優游鳥世界——劉克襄專訪〉,《光華》17卷8期,1992年8月,頁110。
    45. 鄭愁予,〈你見過一隻叫皮諾查的候鳥嗎?〉,《中國時報》39版,1997年2月1日。
    46. 蕭義玲,〈一個知識論述的省察——對台灣當代「自然寫作」定義與論述的反思〉,《清華學報》37卷2期,2007年12月,頁491-533。
    47. 簡義明,〈愛與冒險——論一九九○年代之後劉克襄的「都市轉向」〉,收錄於劉克襄,《劉克襄精選集》,台中:九歌,2003,頁13-24。
    48. 簡義明,〈跨越詩與自然的疆界——劉克襄論〉,收錄於路寒袖主編,《台灣文學研討會》,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頁435-480。
    49. 簡義明、陳佳妏,〈尋找風鳥的身世——專訪劉克襄〉,《自由時報》39版,2000年7月29日。
    50. 藍建春,〈自然烏托邦中的隱形人:台灣自然寫作中的人與自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6期,2008年4月,頁225-271。
    51. 藍建春,〈類型、文選與典律生成:台灣自然寫作的個案研究〉,《興大人文學報》41期,2008年6月,頁173-200。

    四、 學位論文
    1. 吳明益,《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2. 吳靜怡,《劉克襄及其兒童文學之研究》,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班碩士論文,2008年。
    3. 李俊枝,《九十年代台灣生態少年小說研究》,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4. 李炫蒼,《現當代台灣「自然寫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5. 林宜君,《劉克襄「動物小說」之主題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6. 林英傑,《劉克襄「豆鼠三部曲」中的族群寓言》,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7. 徐宗潔(黃宗潔),《台灣鯨豚寫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 曹菁芳,《劉克襄鳥類書寫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9. 許尤美,《台灣當代自然寫作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0. 許明慈,《劉克襄動物小說研究》,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11. 郭紋菁,《劉克襄及其自然寫作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12. 陳建宏,《劉克襄新詩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13. 劉咏絮,《與鯨豚對話——劉克襄與廖鴻基的鯨豚書寫探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14. 蔡逸雯,《台灣生態文學論述》,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5. 簡義明,《台灣「自然寫作」研究——以1981-1997為範圍》,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五、 相關網站
    1. 中時部落格:人間,一顆星球(劉克襄個人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
    2. 你的公共電視——週二不讀書ttp://www.pts.org.tw/~web01/tuesday/t_007.htm
    3. 教育部http://www.edu.tw/index.aspx
    4.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