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智蛟
Yang Chin-Chiao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遊學之研究—以桃竹地區三所國小為例
The Research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Impetus Featured Study Tour –takethe example of the three featured schools in the Taoyuan and Hsinchu regions
指導教授: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特色遊學特色學校校外教學
外文關鍵詞: featured study tour, featured school, Outdoo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一、探究桃竹地區三所特色學校推動特色遊學之歷程;二、瞭解桃竹地區三所特色學校推動特色遊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三、分析桃竹地區三所特色學校推動特色遊學對教師教學之影響;四、探究桃竹地區三所特色學校推動特色遊學對學校永續發展、行政效能及學生人數之影響;五、探究桃竹地區三所特色學校遊學與校外教學結合之具體策略。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與訪談法探究桃竹地區三所特色學校推動特色遊學之個案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的結果,進一步擬定訪談大綱,並以桃竹地區三所推動特色學校遊學之校長、承辦主任、導師及學生為對象,進行深度訪談。最後依據文獻分析與訪談分析結果,綜合整理分析後,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結論整理如以下五點:一、配合政策順勢而為、激發教育者的使命,發掘並善用在地資源;二、以活化閒置空間、行銷學校創新特色來展現亮點,爭取家長認同;三、以策略聯盟方式推動遊學課程,豐富課程內容,並減輕學校的負擔;四、透過課發會訂立制度、專業分工,並整合民間資源將有利於遊學發展;五、增加學生就讀意願,減緩學生人數降低,外來學生明顯增加;
    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針對教育主管機關方面及國民小學方面有以下五點建議:一、經費根據各校實際需求按比例增額撥款;二、特色遊學風潮仍待鼓動;三、建立輔導中心學校,提升推動成效;四、落實校外教學視導制度,讓校外教學正常化;五、積極參與並認同特色遊學課程,有效落實校外教學的意義。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are: first,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the three featured schools in Taoyuan and Hsinchu regions to push the program of the featured study tour; second,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iveness that three featured schools in Taoyuan and Hsinchu regions impetus to featured study tour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ir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n teacher’s teaching; forth, to study the effectiveness on schoo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nd the numbers of the students.; fifth, to study the policy of the study tour and the school field trip.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ndividual case about the three featured schools impetus featured study tour by the way of the literature analyzing and interviewing. According to the discussion result of the literature, further, to make a outline of the interviewing, and do the interview with the principal, chief, teachers and students. Final, according to the literature analyzing and the interview analyzing result, we make the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following five conclusions: first, follow the policy, motivate the educationist’s a sense of mission, and use local resources well; second, by using unused space well and marketing school to show the advantage of the school .By these ways to earn the parents identification for school; third, to promote the study tour class and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by using the way of the strategy alliances, reduce the school’s loading; forth, through of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gress made the system, spec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rivate resources . It will benefit the study tour development; fifth, increasing students’ willing to enter to the school, avoid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ome from the other town will be increased.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there are f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uthorities and elementary schools: first, fund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ctual needs ,and according to the proportion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funding; second, the trend of the featured study tour need to be encouraged; third, to create areas of responsibility identified auxiliary system, and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forth, to implement external audit system of teaching, make the school teaching normalized; fifth, to participate into the featured study tour ,and have the identification for i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特色學校之意涵與發展....15 第二節 校外教學之意涵與發展....19 第三節 特色遊學之概況析述......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研究者........5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實施流程......55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2 第五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64 第六節 研究倫理...............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69 第一節 金星國小推動特色遊學之分析與討論...69 第二節 木星國小推動特色遊學之分析與討論...90 第三節 水星國小推動特色遊學之分析與討論...111 第四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5 第一節 結論............................145 第二節 建議............................152 參考文獻................................159 壹、中文部分.............................159 貳、英文部分.............................164 附錄....................................167 附錄一 指導教授推薦函.....................167 附錄二 訪談大綱行政版.....................168 附錄三 訪談大綱教師版.....................171 附錄四 訪談大綱學生版.....................173 附錄五 新竹市西門國小校外教學結合特色遊學實施計畫...175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2010)。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2010年8月21日擷取自 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00.html
    孔文韜(2007)。教育督導評估對形成特色學校的促進作用。2010年8月18日擷取自http://fzxpj.cersp.com/XXPJ/200702/2176.html
    方潔玫譯(2005)。共享自然的喜悅,Joseph Cornell 著。臺北:張老師文化。
    王啟業(2010)。特色學校發展現況、限制與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雅雪、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設計與實現。國教學報,16,153-183。
    王鑫(1992)。自然中心戶外環境教學之意義與初步構想。環境教育季刊,15 ,36-41。
    王鑫(1995)。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6,1-16。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2000)。教育哲學。臺北:五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10)。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99年度「遊學臺灣」計畫。2010年7月5日擷取自 http://tour.youthtravel.tw/hot_info.php?npo_doc_list_prekey=10
    何怡君(2005)。走出教室-戶外體驗學習,教師天地,136,82-84。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商鼎。
    余宗翰 (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木崑(2005)。國小二年級綜合活動實施體驗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林輝(2009年3月8日)。校外教學結合課程,教部補助。國語日報。2010年9月11日擷取自http://www.mdnkids.com/info/news/adv_listdetail.asp?serial=60537&keyword=校外教學結合課程
    吳清山、林天祐(2004)。體驗學習。教育研究月刊,126,151。
    吳清山、林天祐(2009)。教育名詞-特色學校。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8,145-146。
    吳清山、賴協志、王令宜(2010)。國民中小學發展學校特色之研究:重要概念、實證分析與實際作為。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
    李文泉(2009)。我對特色學校創建的思考。2010.5.25擷取自http://www.jinniuedu.cn/kg/HTML/15393.shtml
    李晶(2001)。國小教師對休閒農場提供資源實施校外教學活動之評估研究,師大學報,46(1),93-110。
    李晶、林儷蓉(2001)。休閒農場提供國小校外教學資源之研究。教育與社會研究,2,155-180。
    周儒、呂建政(譯)(1999)。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 , & E. L. Hammerman著 。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臺北:五南。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4),70-86。
    林文生(2009)。特色學校的爭論及其再概念化的契機。北縣教育季刊,69,26-30。
    林玉体(1997)。西洋教育思想史。臺北:三民。
    林志成(2009)。臺灣特色學校發展成效評估及未來展望。載於第三屆Travel Learning 2009國際遊學論壇及全國創意遊學獎作品專輯,7-25。
    林志成(2010),學校實踐多元智能理念的辛路、理路與活路。研習資訊,27(3),3-11。
    林志成(2010)。臺灣地區特色學校之發展現況及未來展望。學校行政,66,1-19。
    林志成、田育昆(2010)。特色學校研究的省思與前瞻。載於新紀元的教育行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及論文輯上冊,43-68。
    林志成、林仁煥(2008)。增能創價、策略聯盟與特色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58,1-20。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高等教育。
    林志成、范信賢、吳俊平、郭毓庭(2010)。理念學校的困境省思與發展對策。載於2010理念學校論述與遊學教育實踐研討會論文專輯,141-162。
    林項爵(2010)。淺談如何利用校外教學來實施國小學童休閒教育。北縣教育季刊,70,93-98。
    林仁煥(2009)。臺灣地區特色學校經營發展現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安慶(1994)。影響國小教師利用學童農園從事戶外教學活動意願之因素研究─以彰化地區辦理過校外教學國小為例。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范國樑(2011年4月30日)。學校是學習玩的地方,臺中大雅推探索教育。自立晚報。2011年5月1日擷取自http://www.idn.com.tw/news/news_content.php?catid=4&catsid=5&catdid=6&artid=20110430richA003
    郁林君(2005)。八位小學生引發十萬遊學潮。今週刊,456,78-83。臺北:今周文化。
    徐治霜(2006)。臺南市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徐堂榮(2009)。創建特色學校點滴談。2010年9月15日擷取自http://www.mljy.net/Article/Print.asp?ArticleID=4764
    商業週刊(2009)。百大特色小學。2010年7月28日擷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2009/school/about_thought.php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教育部(2004)。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a)。100條遊學路線。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b)。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暨推動特色學校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a)。國民中小學辦理校外教學實施原則。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b)。環境學習中心校外教學推廣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a)。教育部98年國民中小學活化校園空間暨推動特色學校計畫。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b)。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特色學校資訊網。2010年10月2日擷取自http://163.20.79.146/default.asp?info=412
    教育部(2010)。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資源整合及獎勵支持系統作業要點。臺北,教育部。
    郭雄軍(2004)。挑戰山六九的遊學夢想。2010年6月30日擷取自http://www.payeasy.com.tw/176/school/b1/expert.htm
    郭雄軍(2006a)。我的學校不見了,上學好難。中時電子報。2010年7月22日擷取自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people/950901/01.htm
    郭雄軍(2006b)。創意與特色-從藍海觀點談偏遠小學經營-以漁光經驗為例。北縣教育季刊,57,79-83。
    郭雄軍(2006c)。經營特色學校-專訪漁光國小校長郭雄軍。教育研究月刊,145,32-40。
    郭雄軍(2007)。特色學校與臺灣遊學。2010年6月30日擷取自http://npo-emba.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16.html
    郭雄軍(2008)。「創意遊學」水岸遊學系列課程介紹。2010年7月21日擷取自http://parentschool.so-buy.com/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radio080609&Category=104037
    郭靜如(2003)。旅遊安全性決策之研究—以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校外教學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木金(2006)。活化校園建築.連結生活與學習─以政大校園十景賞為例。論文發表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友善校園規劃與經營」,50-57。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木城(2010)。遊學的年代,孩子的未來。2010年7月21日擷取自http://www.tmac.com.tw/parents/parents_detail.asp?parentskindid=5&parentsPage=7
    陳正乾(1996)。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壇,1,160-165。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臺北:洪葉文化。
    曾坤輝(2007)。臺北縣「特色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偏遠小學的危機或轉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曾郁琪(2007)。高中職學生參與校外教學旅遊動機與需求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國基(2010)。日月潭國際特色遊學圈。自由電子報。2010年7月22日擷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9/today-center6.htm
    曾雪嬌(2006)。雲深不知處的「雲海」。北縣教育,57,58-61。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
    黃麗美、郭雄軍。創意遊學與文化行銷之研究-以臺北縣漁光國小為例。研考雙月刊,31(2),98-111。
    新竹市政府教育處(2010)。新竹市98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校外教學資源整合計畫。新竹:新竹市政府教育處。
    楊智強(2006)。試論偏遠小學存廢問題—從效益主義觀點出發。華梵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臺北:華梵大學。
    葉兆祺(2007)。策略行銷研究:國小在地遊學活動之實證分析。管理科學與統計決策,4(3),73-88。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3)。臺北縣九十二學年度「特色學校方案」實施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4)。臺北縣九十三學年度「特色學校方案」實施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教育局。
    臺灣創意遊學協會(2009)。臺灣創意遊學協會網站。2010年10月2日擷取自http://www.tttla.org.tw/nina/tttla/index.htm
    劉虹伶(2005)。國民小學校外教學課程設計與合作模式之研究—以臺北市休閒農場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淑玲、郭雄軍(2008)。在地遊學-灣生活與文化全體驗。臺北:聯經。
    蔡淑玲、郭雄軍(2009)。日月潭國家風景區五校策略聯盟特色遊學圈。日月掠影-遊學課本。臺北:五南。
    蔡淑玲、郭雄軍(2010)。經營特色學校與遊學教育之利基思維。教育研究月刊,198,63-74。
    親子天下雜誌(2009)。全臺特搜300特色學校。2010年7月31日擷取自http://www.cw.com.tw/issue/300school/index.jsp
    賴欣釧(1998)。國小高年級團體旅遊環境體驗差異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薛德永(2008)。澎湖縣國民小學推動特色學校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C. E. Knapp 著。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臺北:幼獅。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
    貳、英文部分
    Cordes, K., & Ibrahim, H. (1993). Outdoor recreation. Madison Wisconsin:Brown &Benchmark.
    Crompton, J. (1979). Motivations for pleasure vac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6, 408-424.
    Crompton, J. L., & Seller, C. (1981). Do outdoor education experiences contribute to positive development in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2(4), 2-3.
    Gibson, H. (1998). Leisure lifelong learning-The educational tourist. Journal of Physical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69(4), 32-34.
    King, J. B. (2008). Bridging the achievement gap: Learning from three charter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umbia University, NY.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ougailes, R. (1980). Outdoor education at evergree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3), 11-12.
    Rogers, M. H. (1973).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outdoor education. In 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 (Eds.), Outdoor Education a Book of Readings , 6-9. Minnerapolis Minn: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