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雲惠 |
---|---|
論文名稱: |
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教學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麗霞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口語轉換書面語 、寫作歷程 、敘事特徵 、創新教學知識 |
外文關鍵詞: | Collogquial Language to Literary Language, Writing Process, Narration Feature, Knowledge of innovative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一年級學童以口語為基礎之寫作歷程與敘事表現特徵。採行動研究法,為期一年,進行國小一年級學童持續口語轉換書面語之寫作,經持續觀察、分析、歸納學童之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現象,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之發展歷程
以「口語轉換書面語」為教學基礎之小一學童寫作,在持續進行中發展與表現敘事內容益臻完整,其個人寫作發展並非線性成長,但歸納其整體發展則依序為:(一)寫作前口述(二)非統整敘事(三)統整敘事(四)主動寫作四個歷程。
二、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之敘事表現
(一)「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學童在十週注音符號學習期間之寫作顯
示,學童能應用注音符號於書寫個人有意義的片段內容,表現書寫特徵有命名、焦點敘事、時間統整敘事等特徵。
(二)「口語轉換書面語寫作」,學童在十週後到一年期間之寫作顯示,焦點學童能混用注音符號、國字於書寫個人有意義而趨向完整敘事的內容,書寫後期經常可見寫入作者的意見。其書寫特徵有並列狀態、頂真狀態、連接狀態、時間統整、時空統整等,並表現主動書寫個人生活經驗與想像的興趣。
三、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之教學策略
(一)注音符號教學與提早寫作可同時進行(二)進行小組討論、善用瑣碎時間(三)寫作前口述,可由學童自由選擇述說對象(四)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教學媒介可採多元化(五)進行「口語登錄」、「支持索求詞彙」(六)教師適時介入主題教學時,應審慎處理(七)全班共同欣賞作品(八)在社會情境中進行同儕學習(九)提供足夠資源(十)設立學童「陳情管道」,給學童更多書寫表達機會。
本研究結果証實透過小一學童「口語轉換書面語」進行寫作,的確有助於小一學童寫作歷程之發展,使其敘事表現益臻成熟;本研究結果可提供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診斷與支持學習之參考。
This study is aimed to explore the elementary first graders’ writ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 based on verbal language. By ac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was processed for one year, being focused on first graders’ switching from colloquial language to literary language. From th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alysis,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children's writing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narrative performance were drawn the conclusions:
Ⅰ.The elementary first graders’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witching from colloquial language to literary language
With the teaching based on switching from colloquial to literary language, the students’ writing capability has been well developed and the narrative is getting whole. Their writing development is not linear. But the order of the processes comes to be : (1).Pre-writing verbal narration (2). Non-integrated narration (3). Integrated narration. (4). Writing initiative.
Ⅱ.The elementary first graders’ narration performance in switching from colloquial language to literary language
1.During the ten weeks when learning phonetic symbols, these children were able to apply the phonetic symbols to writing meaningful passages of naming, focusing narratives, and timing integration.
2.Starting the 11th week through the whole session, these children were able to use both phonetic symbol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to write down meaningful passages with almost complete narratives. At the later stage of this experiment, the kids’ writing often disclosed their personal opinions. The writings include some of the literary elements such as juxtaposition, alliteration, connection, timing integration, and time-and-space integration, etc. Meanwhile, they actively display their interest in writing personal living experiences and imaginations.
Ⅲ.The elementary first graders’ teaching strategies in switching from colloquial language to literary language
(1). Teaching of phonetic symbols can conducted with Writing early at the same time. (2). To conduct panel discussion and to use trivial time (3). Before writing the oral, the children are free to choose describing the object (4).The elementary first graders’medium of instruction diversity in switching from colloquial language to literary language. (5).For "Spoken Login", "support to demand words "(6).Teachers to intervene subject teaching should be treated with caution.(7).The whole class to appreciate works together. (8).To learn by peer in social context. (9).To provide sufficient resources.(10).To establish a" pipeline of Petition "give children more opportunities of writing.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s to help understanding first graders’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narrative writing, and their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With this understanding, teachers would be able to diagnosis their own first graders’ writing and provide significant support as well.
中文部份
王派仁、何美雪(2009)。語言可以這樣玩:兒童語言發展遊戲與活動。台北市:心理出版。(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文津。
王美雅(2005)。 打開創新黑盒子─不可不知的五大創新理論。經理人月刊,7,56-6。
王魁京(1995)。小學生的語言、心理與作文。北京師範大學,(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3。
王萬清(1994)。認知觀點之寫作歷程與寫作教學。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第七期,(83.8:171-212)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文津。
沙依仁(1979)。兒童發展與兒童行為。台北市:世紀書局。
何三本(1993)。論文教育論集。台東市:台東師院語教系。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何華國(2001)。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第三版)。台北市:五南。
沈文娟(2001)。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理解能力之表現形及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玉琇、蔣文祁(譯)(2010)。Robert J. Sternberg 著。認知心理學(CognitivePsychology,5e)。台北市:雙葉書廊。
李恆惠(2004)。由說話引導寫作之教學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班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李連珠(譯)(1998)。Ken Goodman 著。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台北市:信誼基金。
李愛梅(1977)。李愛梅的日記。台北市:國語日報。
李漢偉(2002)。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第三版)。高雄市:麗文文化。
李麗霞(1988)。看圖作文與創造性主動作文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早期作文能力之影響。台南市:久洋。
李麗霞(1988)。國小一年級學童作文結構初探----兼介紹「創造性主動作文教學法」。國教世紀,(77.8.:9-15)
李麗霞(1999,4月)。行行重行行—方向西北西,繼續前進。師院語文科教材教法中低年級學童寫作教學方案研究(二)。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主辦之「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5),新竹市。
李麗霞、陳惠邦(2006)。行行重行行(第二版)。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幸宜(譯),(1999)。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美姝、陳英進(2001)。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麗卿、邱蓮春、張巧妙、黃詩穎、洪筑芸、吳嫈華、白宜芳、莊秋芬、洪俐如(2010)。全語文的新思維。台北市:華騰。
胡錬輝(2000)。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市:國語日報。
洪 蘭(譯)(2009)。George A. Miller 著。詞的學問(The Science of Words)。台北市:遠流。
徐姿華(2010)。台灣大埔客語時間名詞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秦麗花(2000)。搭起口語與讀寫的橋樑----一個國小資源班建構取向的課程設計嘗試。特教園丁,(89:16:2,13-18)
馬笑霞(2001)。語文教學心理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陳弘昌(編著)(200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第二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陳佳釧(2009)。「感、思、說、寫、享」提早寫作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師苑。
張吉成、周談輝(2007)。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市:全華圖書。
張欣戊、徐嘉宏、程小危、雷庚玲、郭靜晃(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黃秀瑄、林瑞欽編譯(1991)。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瑞枝(1997)。說話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葉慧美(2007)。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策略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曾進興(譯)。(2006)。Cattell Ray著。兒童語言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
漢菊德、陳正乾(譯)。(1998)。Margaret Donaldson 著。兒童心智----從認知發展看教與學的困境。(Children’s Minds〉。台北市:遠流出版。
楊坤堂(2009)。書寫語文學習障礙。台北市:心理出版。
趙寄石、樓必生 (主編)(1993)。學前兒童語言教育。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
蔡敏玲(1995)。眾聲喧譁中,看誰在說話?幼稚園及小學教室互動方式的節奏與變奏。現代教育論壇(三),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市:心理出版。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Jean Clandinin、F.Michael Connelly著。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台北市:心理出版。
蔡敏玲、陳正乾 (譯)。Michael Cole等主編。(1997)。L.S. VYGOTSKY 著。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台北市:心理出版。
蔡蕙珊(2001)。國小一年級學童寫作形式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書璇(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中文讀寫發展之個案追踪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錫金、張瑞文(1990)。香港小學生的寫作思維過程:粵語與書面語的轉換。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第六屆國際語言研究會宣讀論文。香港: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
羅秋昭(2007)。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第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錡寶香(2009)。兒童語言與溝通發展。台北市:心理出版。
魏金財〈1998〉。國小兒童句子學習的層次和內容劃分。2010年6 月15日,取自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paper/clauteachpaper.htm
劉芳純(1999,4月)。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由「繪畫」到「寫作」。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主辦之「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7),新竹市。
賴惠鈴(2005)。說話引導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心理出版。
西文部份
Milz, Vera E.(1980). First Graders Can Write: Focus on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 Summer80, Vol.19 Issue 3,p179-185
Cook, Margaret.(2000).Writing and Role Play: A Case for Inclusion.Reading,Jul2000, Vol.34 Issue 2,p74-78,1 Diagram
Brice, Roanne G.(2004). Connecting oral and Written Language Through Applied writing Strategies.Intervention in School & Clinic; Sep2004, Vol. 40 Issue 1, p38-47, 10p, 1 Illustration, 1 Diagram, 4 Cha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