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琇媚 |
---|---|
論文名稱: |
不同人格特質的國小學童在數學領域合作學習之數學學習興趣與自我態度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林維芬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9 |
中文關鍵詞: | STAD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數學學習興趣 、自我態度 、性格 |
外文關鍵詞: |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interest of math, self-concelf, persona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性格之國小學童在STAD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中,「數學學習興趣」、「自我概念」及合作情形之研究,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樣本為中壢市某國小之六年級學童。研究工具採用「數學學習興趣量表」與「兒童自我態度問卷」。所得研究結果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分析與處理;此外,再蒐集教學札記、團體歷程紀錄、課堂錄影、與學生及觀察者的訪談…等資料,輔以質性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研究主要的發現如下:
一、實驗組數學學習興趣的後測得分顯著優於對照組的學生。
二、實驗組自我概念後測得分並未顯著優於對照組的學生。
三、在STAD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中,嚴謹自律性、和善性、聰穎開放性特質
的學童,合作情形較為良好;而負面支配性得分高或者嚴謹自律性及
和善性面向得分越低的學童,合作情形越差。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ㄧ、教學建議
(一)在編寫STAD合作學習教學方案時,除應考量到教材的難易度外,也
應兼顧到學生的個別差異及學習的情況。
(二)教師在分組時務必多方考量學生各面向的特質。
(三)教學者在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時,應確實落實團體歷程檢討。
二、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範圍上:可將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應用於其他不同年段的學生及
不同教學領域,或採用不同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來作進一步的分析
與比較。
(二)研究變項上:未來相關的研究可考慮其他變項,例如探討性別、教
師的人格特質、班級氣氛……等變項,如何影響合作學習的歷程。
(三)研究時間上:未來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的相關研究,建議可將實驗
期延長,以利突顯研究成效。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mode of Student’s Team Achievement Division (STAD) on the primary school higher grade students of distinct personalities in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in Math , self-concelf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students .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
1.After the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learning interest in
Math of students who received STAD method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an students in traditional
pedagogy group.
2.The comparative results of self-concelf test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the control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3.In the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 mode of STAD , co-operation with other students of
the students of Conscientiousness , agreeableness and
intellect-Openness were good . Co-operation with other
students of the students of extraversion or less
Conscientiousness and less agreeableness were not good .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ducational appli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uture studies.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分
丁惠琪(2000)。合作學習應用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台灣心理諮商網http://www.heart.net.tw/phpbb2/viewtopic.php?t=3402#top
方靜丘(2003)。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焦雄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石柳棻(2005)。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二學生數學學習動機、數學學習態度、與數學學習策略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李建亭(2000)。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5,34-54。
李雯娣(2000)。國小兒童性格特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建亭(1999)。文化概念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成就、數學焦慮及數學態度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李雯婷(1998)。國二數學科合作中配對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台北:弘智。(Guy, R. L. 著)
李佳玲(1995)。國中理化試行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李志賢(2006)。團體獎勵在資訊融入合作學習之歷程與成效研究--以數學低成就學童分數加減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縣。
李曉翠(2007)。合作學習教學法(STAD)對國中二年級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何韻芊(2005)。國ㄧ數學課室實行複合式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吳靜芳(2004)。國小學童的人格特質、父母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吳瑞巧(2004)。比較國小學童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社會化結果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北縣。
吳明隆、葛建志(2006)。國民小學學生數學歸因信念、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學報:自然科學與科技類,21,1-18。
卓鴻賓(2005)。從合作學習探索九年一貫課程教學的變革。研習資訊,22(6),72-78。
周立勳(1998)。分組合作學習中兒童的情意表現。嘉義師院學報,12,39-72。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林清江(1995)。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生傳(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達森(2003)。合作學習在九年一貫課程的應用。教育研究資訊,10(2),87-103。
林季謙(2003)。不同網路能力、人格特質與人際關係中小學生對網路成癮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林翠湄、王雪貞、黃俊豪、連廷嘉(譯)(2003)。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David, R. S. 著 )
林佩璇(1994)。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的教學設計。研習資訊,11(6),22-25。
林志彥(2006)。拼圖式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實驗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新竹市。
林邦傑(1979)。國中學生的歸因特質與生活適應。中華心理學刊,21(2),61-74。
洪雅雯(2001)。學童人格特質、同儕接納程度與班級氣氛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洪明洲(1997)。創造組織學習。台北:桂冠。
洪蘭(譯)(2003)。心理學(上)。台北:遠流。(Henry, G.. 著)
胡夢蕾(2006)。我國創造力與人格特質研究之回顧與探析。教育學刊,26,215-239。
范聖佳(2001)。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縣。
紀豐裕(2002)。在非導師班實施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縣。
韋乃鳳(2004)。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許崇憲(2002)。影響合作學習成效的因素—建構性活動、真實的學習情境、與團體組成方式。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4,203-226。
許桂英(2004)。合作學習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許美華(2005)。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花蓮市。
許麗霞(2004)。合作學習對國小普通班智能障礙學生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花蓮市。
許春蘭(2001)。國小自然科實施合作學習對低成就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郭香妙(2001)。國中數學教學改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縣。
郭為藩(1972)。自我心理學。台南:開山。
郭為藩(1996)。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
郭為藩(1887)。教育學新論。台北:正中。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清濱(1995)。合作學習的正用與誤用。研習資訊,12(4),1-7。
張蓓莉(1979)。各種教育安置下國中聽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與適應之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章勝傑(1999)。數學題目難度對合作學習小組同儕互動質與量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10,75-103。
范熾文(2004)。兒童本位思想的教育家:弗來納特( Freinet )。師友,445,1-4。
陳彥廷、姚如芬(2003)。S-T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之情意表現。新竹師院學報,17,195-237。
陳啟明(2003)。合作學習在數學領域的教學策略。師友,43(3),43-46。
陳金盛(1997)。國小數學科學習任務性質與學生情意學習之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世澎(1994)。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數學科學習影響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台南市。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陳永和(2002)。國小兒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麗霜(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數學教學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陸正威、王慧豐(2000)。同儕交互指導數學解題方案對國小學童數學解題表現、數學焦慮及後設認知影響之實驗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273-298。
彭偉峰(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市。
傅明俐(2001)。國民小學數學科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游恆山(譯)(1999)。心理學。台北:五南。(Philip, G. Z. , & Richard, J. G. 著)
黃政傑、林佩璇(民85)。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政傑(2000)。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苑。
黃挺毅(2003)。國小兒童偏差行為與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花蓮市。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堅厚(2004)。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
臧俊雄(1999)。高雄縣高一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對數學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高雄市。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廖雪華(2002)。國中數學科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彰化縣。
蔡玉瑟(1994)。資優生的人格特質與其學習行為、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蔡佩紋(2000)。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與傳統教學法在國小三年級數學科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鄭寬亮(2006)。合作學習對弱勢學生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潘麗琪(2004)。人格的意涵、發展及衡鑑。華醫社會人文學報,10,19-28。
鄧國碁(2004)。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台北市。
戴寶蓮(1991)。讓數學教育更紮實。教與學,23。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謝君琳(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四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學習與同儕互動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蕭麗玲(2000)。兒童創傷事後壓力症候之研究:九二一地震的衝擊。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市。
嚴正意(1992)。學生怕數學嗎?數學焦慮問題的探討。國教之友,44(2),43-48。
二、英文部分
Ames, C. , & Ames, R. (1984). Goal structures and motiva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5(1), 39-52.
Battistich, V. , Solomon, D. , & Delucchi, K. (1993) . Interaction processes and student outcom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19-32.
Brush, T. (1997). The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s when using integrated learning systems with cooperative pairs. (ERIC: EJ541454)
Chuang, Y. C. & Lee, W. T. (2001) . The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in Taiwanese children: An indigenous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Big Five Model.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43(1) , 65-82.
Cohen, E. G. (1986) . Design groupwork.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hen, E. G. (1994) . Restructuring the classroom: Conditions for productive small group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1-35.
Cohen, E. G. (1998) .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equitabl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6(1)﹐18-21.
Ding, M. , Piccolo, D. , Kulm, G. & Li, X. (2007) . Teacher interventions in cooperative-learning mathematics cla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00(3) , 162-175.
Finn, J. D. & Cox, D. (1992) . 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among four-grade pupil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 141-162.
Hertz-Lazarowitz, R. (1992) . Understanding interactive looking at six mirrors of the classroom. In R. Hertz-Lazarowitz & N. Miller (Eds. ) , Interaction in Cooperative Group(pp.71-10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mbree, R. (1990).The nature, effects, and relief of mathematics anxiet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1), 33-4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1) .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 Boston: Allyn & Bacon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5) . Why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s don’t work and what Does. Education Leadership, 52, 63-67.
King , L. H . (1993) . Hing and low achievers’perception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wo small groups.The E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93 , 399-416 .
Lesley, S. J. (1999) . Coope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e library media center. Englewood,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Lopata, C. , Miller, H. A. , Miller , R. H. (2003). Survey of actual and preferred use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mong exemplar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6 (4) , 232-239. (EBSCO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AN9750720) .
Millar, R. (1989). Constructive criticis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87-596.
Mulryan, C. M. (1995).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volv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 small groups in mathematic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5 (4) 297-310.
Newman, R. S. (1991) . Goals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What motivates children to seek academic help? In M. L. Maehr. , & P. R. Pintrich (Eds. ) ,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Vol. 7, pp. 151-183) . JAI Press Inc.
Reyes, L. H. (1984) . Affective variables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8, 207-218.
Ross, J. A. , Rolheiser, C. & Hoaboam, G. (1998) . Impact of self- evaluation training o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a cooperative environment. (ERIC: ED422381)
Schallert, D. L. (1991) . The contribution of psychology to teaching the language arts.In Flood, J. , Jensen, J. M. , Lapp, D. , & Squire, J. R. (Eds. ) , Handb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arts, (p. 30-39 ) . New York: Macmillan.
Singh, B. R. (1991) . Teaching methods for reducing
prejudice and enhanc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for all children. Educational Studies, 17, 157-71.
Slavin, R. E. (1983) . Cooperative learning . New York:Longman .
Slavin, R. E. (1988) .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6(2), 31-33.
Slavin, R. E. (1990) . Comprehensiv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Embedding cooperating learning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school. In S. Sharan (Ed.)Cooperating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 N.Y.:Praeger, 260-283.
Slavin, R. E. (1995) .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Tudge, J. R. H. (1992) . Process and consequences of peer collaboration: A Vygotskian 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63: 1364-1379.
Webb, N. M. (1985) . Student interaction and small-group learning. In R. Slavin, S. Sharan, S. Kagan, R. H. Lazarowitz, C. Webb, & R. Schmack (Eds. ) Learning to cooperative, cooperative to Learn. New York: Plenum Press.
Webb , N . M. (1985) . The role of gender in computer programming learning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 1 , 441-457 .
Webb, N. M. (1991) . Task-related verbal interaction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 366-389.
Williams, L. (2004). The relation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truction in mathematics for a population of sixth-grade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65(4-A), pp.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