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愛玲
論文名稱: 徘徊在「鬼」「怪」之間:苗栗地區「魍神」傳說之研究
指導教授: 胡萬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精怪魍神傳說紮根理論民間文學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傳說是一種廣泛流傳在民間的文化現象。本論文主要以苗栗地區的「魍神」傳說為研究主體,並運用民間文學的視角及基本特性作為論述的基本原則,透過田野采錄資料與相關之文獻資料相結合,利用紮根理論研究法,進而對「魍神」傳說的相關事項,作向下紮根的歸納與研究。
    整體來說,本文以「魍神」傳說所涉及的面向為研究根本,並以采錄內容為分析文本,運用紮根研究,將開放編碼的初步概念,逐一聚攏成一個核心概念,最後,歸納出「魍神」的意義、名稱界定等相關事項。並指出「魍神」傳說與「鬼」故事之間的異同,以及民眾將「魍神」與「鬼」重疊混淆的地方作區別辨析與探討。至於,「魍神」傳說的內容特徵,主要在呈現「魍神」與「伯公」間的共生現象及民眾信仰「伯公」深層心理,以及與神袐數字「三」的特殊關係。
    「魍神」傳說內容的講述,在於透露傳說內容中的敘事與記憶機制,藉此機制的呈現,可明白的突顯「魍神」傳說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魍神」傳說,除了蘊涵著民俗文化的社會性與價值性,其中的神袐奇異,亦呈現催眠與幻覺的心理特殊性。由此可知,「魍神」與科學心理間的關聯性,絶非單純民俗傳統或科學理性可一言以蔽之的。最後,「魍神」是信仰?抑或是迷信?皆為民眾信仰態度所取決的結果。至於,遭「魍神」牽走後,所衍生的禁忌與禳解等議題,透過講述者傳遞的訊息中,歸結出民眾的生活經驗與智慧。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資料.................3 (一)田野調查.....................3  (二)古籍文獻與資料搜集................4 (三)紮根理論.....................5 (四)研究資料.....................7 第三節 名詞界說與基礎定義...............8 (一)何謂「魍神」...................9 (二)名稱之底定....................18 (三)「精怪」、「鬼」、「神」之混合與分化.......20 第二章 「魍神」與「鬼」之區別.............24 第一節 意義上.....................25 第二節 形象上.....................32 第三節 內涵上.....................39   第三章 「魍神」傳說內容的基本特性...........56 第一節 「魍神」傳說之內容...............56 第二節 「魍神」傳說之內容特性.............59 (一)「魍神」與「伯公」之共生現象...........60 (二)「魍神」與「三」之神袐性.............63 第三節 「魍神」傳說之敘事與記憶............66 (一)敘事性......................67 (二)記憶性......................75 第四節 「魍神」傳說之心理特徵.............87 (一)催眠.......................88 (二)幻覺.......................91 第四章 「魍神」之信仰與禁忌..............94 第一節 「魍神」信仰與迷霧...............94 (一)信仰之生成....................95 (二)迷信之迷霧....................99 第二節「魍神」之禁忌..................104 (一)禁忌之產生....................104 (二)禁忌之事項....................106 第三節 「魍神」禁忌之禳解...............110 (一)事前預防之禳解..................111 (二)事後補救之禳解..................114 第五章 結論......................119 第一節「魍神」傳說之社會功能..............119 第二節「魍神」傳說之困境................121 附錄一:「魍神」各類釋義相關整理............124 附錄二:「魍神」采錄釋義整理..............126 附錄三:苗栗地區「魍神」傳說采錄整理表.........134 附錄四:古籍中相關精怪整理...............148 附錄五:「魍神」傳說資料整理..............151 附錄六:「魍神」傳說網路資料整理............154 參考書目........................161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書目
    (一)專書
    .王家祥,《魔神仔》(台北:玉山社,2002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尹飛舟,《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2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台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客家民俗文化》(台北:客家臺灣雜誌社,1997年)。
    .江紹源,《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呂大吉主編,《宗教學通論》(台北:遠博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卷(北平市:北平人民出版社,1985年)。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台北:漢欣文化,1993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中和:谷風,1986年)。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下卷(台北:允晨文化實業,1992年)。
    .李冬生,《中國古代神秘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福清,《從神話到鬼話:臺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李緒鑒,《禁忌與惰性》,(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汪毅夫,《客家民間信仰》(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
    .金澤,《宗教禁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大學出版社,2004年)。
    .姚周輝,《神秘的幻術》(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姜義鎮,《台灣的鄉土神明》(台北市:臺原出版,吳氏總經銷,1995年)。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高致華,《台灣文化「鬼」跡》(台北:台灣文化,2001)。
    .馬書田,《華夏諸神:鬼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
    .徐華龍,《中國鬼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
    .馮天策,《信仰導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
    .黃暉,《論衡校釋》卷30(中華書局,1990年)。
    .黃澤新,《中國鬼文化》(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
    .黃澤新,《中國的鬼文化》(台北:博遠出版社,1993年)。
    .黃盛華、周啟雲編著,《鬼文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1995年)。
    .游乾桂,《民俗.文化.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趙熙,《虛無飄渺的鬼神世界》(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信仰之認識》,(台北:永望文化事業公司,1972年)。
    .楊國柱、鄭志明,《民俗、殯葬與宗教專論》,(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袐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董芳苑,《認識臺灣民間信仰》(台北:長青文化公司,1983年4月),頁242。
    .劉川裕,《山魅》,(台北:地球書房文化),2004年7月,頁68~69。
    .劉還月,《台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市:省文獻會2001年)。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守華,《比較故事學》(上海文藝出版社,1995年)。
    .鄭曉江主編,《中國辟邪文化大觀》(花城出版社,1994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萬建中,《禁忌與中國化》,(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香林,《客家源流考》,(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50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1994年)。
    .釋慧琳,《一切經音義》卷2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中國原始宗教資料叢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二)翻譯專書
    .〔日〕中野美代子,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黃河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柳田國男,連湘譯,《傳說論》(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
    .〔日〕渡邊欣雄著,周星譯,《漢族的民俗宗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英〕艾佛. 格拉頓. 吉尼斯編,張燕雲譯,《心靈學──現代西方超心理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英〕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等著,陳思文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2002年)。
    .〔英〕弗雷澤(Frazer, F. G.),汪培基譯,《金枝》上冊,(台北:久大:桂冠,1991年)。
    .〔美〕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 著,《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吳芝儀.廖梅花譯,(嘉義:濤石文化,2001年)。
    .〔美〕阿瑟.阿薩.伯杰(Arthur Asa Berger)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美〕保羅.康納頓著,納日碧力戈譯,《社會如何記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卡爾.薩根(Carl Sagan)著,李大光譯,《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吉林出版社,1998年)。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Halbwachs, M.)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奧〕賈霍達著,曹陽譯,《迷信》,(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奧〕佛洛依德(Freud, S.),楊庸一譯,《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阿斯克維斯 勒埃珀(F.Askevis-Leherpeux )著,曾義治譯,《迷信》,(台北市:遠流出版,1989年)。
    .〔德〕恩格斯.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德〕恩格斯.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張國忠譯,《國家的神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馬克思(Marx Karl)、恩格斯(Engels Friedrich),斯大林編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平:北平人民出版社,1995年)。

    (三)期刊雜誌
    .王丹,<傳統共享與文化個性──湖北兩故事村落精怪敘事的調查報告>,《民間文化論壇》第4期(2005年)。
    .王家祥,<大興瀑布事件>,《聯合文學》第233期,(2004年8月)。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雜誌》第91期(1993年11月)。
    .朱蓉,<集體記憶的場所>,《南京藝術學院學報》(南京:2006年4月)。
    .汪玢玲,<狐崇拜淵源與《聊齋》狐典型的高度藝術成就>,《蒲松齡研究》Z1期(1995年)。
    .甘諾、王晨陽,<催眠現象的效應與形成機制>,《醫學與哲學》第23卷第11期總第258期(2002年11月)。
    .阮昌銳,<台灣冥婚與過房之原始意義及其社會功能>,《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3期(1972年)。
    .李正民、曹凌燕,<中國古典小說中的狐意象>,《山西大學學報》第2期(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
    .李相興,<擇偶禁忌的預知及禳解>,《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第5期總第75期,(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10月)。
    .林繼富、王丹,<信仰與藝術的交輝-長陽都鎮灣精怪敘事傳統>,《民族文學研究》(第2期,2005年)。
    .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第68期。
    .秦志希、曹茸,<電視歷史劇──對集體記憶的建構與消解>,《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第1期總第126期(2004年)。
    .陳靜,<催眠:打開心靈的那把鑰匙>,《新聞周刊》第31期(2003年8月)。
    .陳贇,<災難禳解故事中的習俗流傳>,《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16卷第4期,(2003年8月)。
    .彭□禮,<民間節日中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大連民族學院學報》第7卷第2期(大連:2005年3月)。
    .張素卿,<六朝志怪的靈異形象──關於原始思維的考察之一>,《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3年10月)。
    .趙世瑜,<傳說.歷史.歷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後現代史學>,《中國社會科學》第2期(2003年)。
    .董芳苑,《台灣風物》,第36卷第2期(1986)。
    .潘國英,<南方民間的土地神信仰>,《民俗學》東南文化第4期總第122期(1998年)。
    .萬建中,<數字「七」的時間象徵意義>,《文史雜誌》第4期(1994年)。
    .萬建中,<魘鎮迷信淺說>,《文史雜誌》第5期(1995年)。

    (四)古籍文獻
    .干寶,《搜神記》卷6《搜神記、世說新語》合刊本(岳麓書社,1989年)。
    .王秋桂、李豐楙主編,《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臺北巿:臺灣學生,1989年)。
    .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卷24,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下冊。
    .阮元,《經籍篡詁》(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
    .韋昭注,《國語》(台北巿:九思,1978年)。
    .郭樸注、邢昺疏《爾雅注疏》卷4,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1995年),下冊。
    .郭璞等注,《山海經》(上海市:上海古籍,1995年)。
    .馮夢龍評纂,莊葳、郭群一點校,《太平廣記鈔》卷66《狐雜說》(中州書畫社,1983年)。
    .葛洪著,顧久譯注,《枹朴子內篇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1995年)。
    .劉安撰,漢高誘註,《淮南子》(台北市: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年),影印本。
    .顧炎武撰,《左傳杜解補正》(台北市:廣文,1987年)。

    (五)辭典類
    .中原週刊編輯群,《客家辭彙》(中原週刊社,1989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辭典》(台北:華世出版,1983年)。
    .蔣梓驊、范茂震、楊德玲編,《鬼神學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徐兆泉,《臺灣客家話辭典》「魍神仔」〔mong shin er〕(臺北市:南天,2001年)。
    .徐華龍主編,《中國鬼文化大辭典》(廣西民族出版社,1994年)。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
    .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編撰,《客語字音詞典》(臺灣書店,1998)。
    .鍾有猷編撰,《四縣客音字典》(苗栗縣頭份鎮:張致遠工作室,1999年)。

    二、英文書目
    .Alan Dundes, Interpreting Folklor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80.
    .Bengt Af Klintberg, ‘Do the Legend of Today and Yesterday belong to the Same Genre ?’ in Folklore: Critical Concepts in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ed. by A. Dundes, Poutledge, N. Y., 2005.
    .Bengt Af Klintberg, ‘Legend Today’ in Nordic Folklore, ed. by Reimund Kvideland & Henning K. Schmsdorf, Indiana Univ., Bloomington, 1989.
    .Brooks, P., Reading for the plot:Design and intention in narrative., New York: Knopf, 1984.
    .Brynjulf Alver, ‘Historical Legends and Historical Truth’, in Nordic Folklore ed. by Reimund Kvideland and Henning K. Schmsdorf, Indiana Univ. Bloomington, 1989.
    .Chatman, S.,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8.
    .C. W. von Sydow, Folktale Studies and Philology: Some Points of View, in The Study of Folklore, ed. By Alan dundes, 1965.
    .Edwards & T. Sienkewicg, Oral Cultures Past and Present, Cambridge, 1991.
    .Eric A. Havelock, The Muse Learns to Write, Yale Univ. New Haven, 1986, p.76.
    .Lauri Honko, ‘Memorates and the Study of Folk Belief’, in Nordic Folklore, Indiana, 1989, p. 104.
    .Linda Degh, Narratives in Society:A Performer-Centered Study of Narration,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Helsinki, 1995.
    .Linda Degh, Folktales & Society-Story Telling in A Hungarian Peasant Community, Trans. By Emily M. Schossberger, Indiana Univ. Bloomington. 1989.
    .Max Luthi, The Fairytale as Art Form and Portait of man, Fndiana Univ, Bloominton,1987.
    .Robert A. Georges, The General Concept of Legend, in American Folk Legend A Symposium.
    .Robert Atkinson,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 Sage Publications, Inc, London, 1998.
    .Rosalind Thomas, Literacy and Orality in Ancient Gree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Seymour Chatman, Story and Discours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Fiction and Film, Comell Univ., 1978.
    .Viv Edwards & Thomas J. Sienkewice, Oral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Cambridge,1991.
    .Vladimir Propp, Theory and History of Folklore, trans. By Ariadna Y. Martin and Richard P. Martin, Minneapolis: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84.

    三、網路資源
    .芒神:http//www.wrsn.com.tw/z/zz/31.htm(時間:95.5.20)
    .魔神仔&芒神:http://www.ufo.org.tw/news/2003/112503-1.htm(時間:95.5.11)
    .魔形:http://www.gamez.com.tw/archive/index.php/lxwm/t-175875.html
    (時間:95.5.11)
    .魔神仔:http://www.wrsn.com.tw/z/zz131.htm(時間:95.5.11)
    .魔神仔:http://tw.knowledge.yahoo.com/qrestion/?qid=1405110501053
    (時間:95.5.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