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齡云
論文名稱: 由《文鏡秘府論》的聲律論探究日本漢詩的聲律發展
指導教授: 施逢雨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3
中文關鍵詞: 空海文鏡秘府論日本漢詩聲律格律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是從空海著作《文鏡秘府論》的重要主題:「調聲」、「律化」出發,探討日本漢詩作品在「調四聲」與「調平仄」方面的演進與合流。除了討論既已成為定論的詩歌格式章法之外,並使用這些法則實地檢驗空海的作品、《懷風藻》、《敕撰三集》的漢詩、菅原道真的作品,及《本朝麗藻》,試圖呈現這些作品在「調聲」及「律化」方面的表現。
    從表格數據來看,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在「調聲」和「律化」的比率都是最低的,「律化」方面,此漢詩草創時期有16首符合律化的作品,算是詩歌律化過程中的先聲。至於「調聲」部分,當時的詩人已注意到「一六犯仄」及「蜂腰」的情形,這顯示當時的作者們或多或少注意到已在中國行之有年的聲律運動,並試圖尋找出詩式格律的相關準則。至於空海的作品,五言詩的「調聲」部分可說是非常謹慎,五言詩的「律化」數值稍嫌低落,至於佔其作品一半以上的七言詩,律化水準也不高。和他同時期的《敕撰三集》也呈現出這種情況。從《敕撰三集》詩人的表現中的確可以看到「律化」詩作的進展,但是,詩人在「避病」上的表現素質是比「律化」齊整的。雖然《敕撰三集》的詩人們在詩歌創作上是以「調聲」及「律化」兩者並行的態度視之,不過對「調聲」的重視相對提高,其犯病率近乎0.0%。至於「律化」部分,《敕撰三集》五言詩的「律化」數值大致進入唐代律詩成型的水準,不過平安朝初期的七言詩作品,其律化程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一方面可能是律化實作的困難度較五言詩高,另一方面可能是《敕撰三集》時代尚未產生明確的七言詩格律,因而在創作時無法明確表現出合律的傾向。至於平安朝後期的漢詩作品,從菅原道真及《本朝麗藻》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律化」和七言詩的創作已成為主流,從非常高的「律化」數據中可以看出這層迥異於平安朝前期的漢詩發展。
    在數據分析中的確可以看出日本漢詩從「四聲」、「避病」進入到「平仄二元」的發展過程,從《懷風藻》時期即開始醞釀,並且在《敕撰三集》時代走入分歧,而後確立了平仄二元的要求。就此看來,日本漢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其實是種不斷自發的尋找格律的定型方式,此點可以從《懷風藻》中帶有實驗性質的詩律創作中看出。因此,日本漢詩人應已自覺的產生並尋找可供遵循的詩律,並表現於詩歌創作中。


    緒論 i 第一章 《文鏡秘府論》的組成及其聲律論 1 第一節 《文鏡秘府論》的組成 6 第二節 沈約《四聲譜》中的四聲論 13 第三節 近體詩格律的演進 22 第二章 空海漢詩作品的格律探究 27 第一節 八病與近體詩格律的交融 29 第二節 空海五言詩的調聲、用律情形 34 第三節 空海七言詩的用律情形 43 第三章 《懷風藻》與《敕撰三集》的格律探究 54 第一節 《懷風藻》的調聲、格律探析 58 第二節 《敕撰三集》的調聲、格律探析 87 第四章 《敕撰三集》後的漢詩格律探究— 菅原道真的漢詩作品與《本朝麗藻》108 第一節 菅原道真的漢詩格律探究 109 第二節 《本朝麗藻》的格律探究 119 結論 125 引用書目 128

    說明:
    (一)本書目中文著作依書名或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西文著作依作者姓氏之字母順序排列;日文著作則依作者姓氏之漢語發音順序排列。
    (二)中文著作,清代(含)以前著作因一向以書名為人所熟知,今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的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

    壹、古籍文獻

    《日本訪書志》。清.楊守敬撰。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新校本宋書》。梁.沈約撰。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新校本南齊書》。梁.蕭子顯撰。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新校本南史》。唐.李延壽撰。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新校本舊唐書》。五代.劉呴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新校本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新訂增補國史大系.續日本紀》。菅野真道、藤原繼繩等撰。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
    《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日本後紀》。藤原冬嗣、藤原緒嗣等撰。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東京:吉川弘文館,1982年。
    《新訂增補國史大系.續日本後紀》。藤原良房、春澄善繩等撰。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
    《新訂增補國史大系.日本紀略》。佚名。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年。

    貳、今人著作(含專書、期刊論文、學位論文)

    濱政博司。〈空海の詩文意識〉。《日.中.朝の比較文学研究》。大阪:和泉書院,1989年11月25日。
    川口久雄。《平安朝漢文学の開花—詩人空海と道真》。東京:吉川弘文館,1991年。
    川口久雄著,日本歷史学会編。《平安朝の漢文学》。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
    川口久雄。《三訂 平安朝日本漢文学史の研究 上中下》。東京:明治書院,1991年。
    陳文華。〈近體詩聲調結構的一些重要觀念〉。《國文天地》,4期,1985年9月。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
    大曾根章介、佐伯雅子編著。《校本 本朝麗藻 附索引》。東京:汲古書院,1992。
    戴燕。〈六朝詩歌聲律說的形成問題〉。《文學遺產》1989年第6期。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 丁邦新。〈漢語聲調的轉變〉。台北: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6年。
    丁邦新。〈平仄新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卷1期,1975
    年12月。
    渡辺秀夫。〈表現としての漢文世界〉。收入於《岩波講座日本文学史第2卷—9、10世紀の文学》,東京:岩波書店,1996年7月8日。
    馮承基。〈論永明聲律〉。《中國詩季刊》,3卷2期,1972年6月。
    傅璇琮。〈談王昌齡的詩格〉。《文學遺產》,6期,1988年。
    岡田正之。《日本漢文學史 增訂版》。東京:吉川弘文館,1996年。
    岡崎郁子。《空海的研究—以他的文學論為中心》。台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8年。
    岡崎郁子。〈「文心雕龍」と「文鏡秘府論」の文学論及び詩病をめぐる一考察〉,《中國語學》,卷229,1982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出版社,1985。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郭紹虞:〈聲律說考辨〉。收入於《照隅堂古典文學論集(下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黃錦鋐。〈空海的文鏡秘府論與文心雕龍的關係〉。收入於《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台北: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1970年11月8日。
    後藤昭雄著、高兵兵譯:《日本古代漢文學與中國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後藤昭雄。《平安朝漢文学論考 補訂版》。東京:勉誠出版,2005年1月。
    弘法大師空海全集編輯委員会編,興膳宏譯注。《弘法大師全集 第五卷》。東京:筑摩書房,2004年4月20日。
    楊文惠。《五言詩格律的形成》。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6月。
    葉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學史古代卷上、下》,北京:崑崙出版社,2004年1月。
    姚振黎:〈沈約聲律論發微〉。《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1期,1983年6月。
    加地哲定。〈文鏡秘府論の引用書に就いて〉。收入於《增補中文佛教文學研究》,京都:同朋舍出版,1979年10月26日。
    加藤精一。《弘法大師空海伝》。東京:春秋社,1989年。
    菅野禮行。《平安初期における日本漢詩の比較文學的研究》。東京:大修館書店,1988年10月1日。
    金原理。〈国風暗黑時代文学の位相—空海と勅撰集〉。收入於《平安朝詩文の研究》,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1981年10月20日。
    金原理。〈嵯峨朝文壇の基調〉。收入於《平安朝詩文の研究》,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1981年10月20日。
    金原理。〈平安時代漢詩人の規範意識〉。收入於《平安朝詩文の研究》,福岡:九州大学出版会,1981年10月20日。
    劉渼。〈《文鏡秘府論》六朝聲律說佚書佚文考〉。《國文學報》第20期,1991年6月。
    劉躍進。《永明文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盧盛江。《空海與文鏡秘府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目崎德衛。《平安王朝》,收入於《日本歷史全集 4》。東京:講談社,1969年。
    目崎德衛。《貴族社会と古典文化》。東京:吉川弘文館,1995年。
    邱德新。〈《新唐書》所載日本僧空海留唐時間辨誤〉。《晉陽學刊》,第5期,1986年。
    森克己。《遣唐使》,東京:至文堂,1985年5月20日。
    松崎惠水。〈長安における弘法大師空海〉。《密教文化》,149卷,1985年。
    松浦友久。〈対偶表現の本質—関連諸説との比較において—〉。收入於《中国詩文の言語学—対句.声調.教学》,東京:研文出版,2003年9月27日。
    松浦友久。〈「的名対」と「総不対対」—対偶論ノート—〉。收入於《中国詩文の言語学—対句.声調.教学》,東京:研文出版,2003年9月27日。
    松浦友久。〈対偶表現の本質—関連諸説との比較において—〉。收入於《中国詩文の言語学—対句.声調.教学》,東京:研文出版,2003年9月27日。
    松浦友久。〈六朝新体詩から唐代近体詩へ—「対偶性」と「拍節リズム」を中心に—〉。收入於《中国詩文の言語学—対句.声調.教学》,東京:研文出版,2003年9月27日。
    施逢雨。〈單句律化—永明聲律運動走向律化的一個關鍵過程〉,《清華學報》,29卷3期,1999年9月。
    神田喜一郎。〈日本の漢文學〉。收入於《神田喜一郎全集 第九卷》。東京:同朋舍,1984年。
    藤原克己。《菅原道真と平安朝漢文学》。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1。
    王和心。《從六朝聲病說到盛唐聲律格式之實踐—以五、七言詩為研究對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年。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77年。王晉江。《文鏡秘府論探源》。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王力。《漢語詩律學》。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8年。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訂補本)》。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2月。王益鳴。《空海學術體系的範疇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
    清水茂、揖斐高、大谷雅夫校注。《日本詩史.五山堂詩話》。東京:岩波書店,1991。
    肖瑞峰。《日本漢詩發展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謝雲飛。〈談詩歌聲調的二元化〉。《中國語文》,第74卷第2期,1994年2月。
    興膳宏。〈從四聲八病到四聲二元化〉。《中華文史論叢》,47卷,1991年。
    興膳宏著,戴燕譯。〈空海與漢文學〉。《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4卷2期,1995年。
    興膳宏著,蔡毅譯。〈平安朝詩人與唐詩〉。收入於葉國良、陳明姿主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5。
    小島憲之校注。《懷風藻、文華秀麗集、本朝文粹》。東京:岩波書店,1981年。
    小島憲之校注。《上代日本文學と中國文學 下—出典論を中心とする比較文學的考察—》。東京:塙書房,1980年。
    小西甚一。《文鏡秘府論考 研究篇 上 》。京都:大八洲出版會社,1948年。
    小西甚一。《文鏡秘府論考 研究篇 下》。東京: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1951年。
    與謝野寬、正宗敦夫、與謝野晶子編纂、校訂。《覆刻 日本古典全集—懷風藻、凌雲集、文華秀麗集、經國集、本朝麗藻》。東京:現代思潮社,1982。
    周法高。〈佛教東傳對中國音韻學之影響〉。收入於《中國語文論叢》,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
    周祖謨。《魏晉南北朝韻部的演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鄭阿財。《空海文鏡秘府論之研究》。台北:私立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5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