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啟揚
Lin, Chi-Yang
論文名稱: 臺灣蠶業的現代化-以日治時期蠶病預防為起點
指導教授: 毛傳慧
口試委員: 毛傳慧
曾品滄
蔡承豪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蠶病蠶學蠶桑技術史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因著蠶微粒子病蔓延的破壞,打破了世界生絲貿易市場的平衡。隨著巴斯德在蠶病研究上的突破,科學儀器得以進入並且改變傳統蠶業的生產模式。日本與中國陸續引進新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在其國內進行蠶桑業的現代化改革,其中蠶病的預防,自然成為科學技術傳遞的媒介。臺灣也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藉由蠶業的建立與蠶病的預防引進了新的科學知識與儀器,透過對蠶業的推廣與科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臺灣人的科學知識觀念。
    關於日治時期臺灣蠶業技術相關史料較缺乏整理跟注意,包含日治時期遺所留下的養蠶技術文獻和科學儀器,這些技術文獻和科學儀器應可以做為瞭解日治時代臺灣蠶業發展情形的重要史料。甚至,日本政府藉由科學技術的應用來對殖民地的統治及管理等部分,也可以更進一步進行分析。由此來看,臺灣蠶病預防的歷史,反映出日本於殖民臺灣期間的科學與技術傳播,包含科學儀器的應用、昆蟲學、動物學、博物學知識的建立等方面。
    研究主要探討臺灣蠶病預防體系與臺灣蠶業發展之間的關係。以科技的角度切入,理解臺灣蠶病預防技術的源流與臺灣蠶業現代化的過程與特色,以及蠶病預防技術在近代臺灣蠶學發展的功績和歷史地位和影響。並從蠶病科技演化探討何以日治時期臺灣蠶桑業集中發展於蠶種製造業,以及一九四五年以後中華民國政府何以在臺灣繼續推廣蠶桑業和後續臺灣蠶桑業興亡之因。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13 第二章 十九世紀末世界生絲貿易發展概況…………………………………………………….14 第一節 歐洲蠶病蔓延之衝擊……………………………………………………………………..14 第二節 日本蠶業的近代化概況………………………………………………………………….24 小結 …………………………………………………………………………………………………….….32 第三章 現代蠶病知識的發展與臺灣蠶業推廣…………………………………………………33 第一節 蠶病與亞洲蠶學的興起………………………………………………………………….33 第二節 蠶桑天惠之地-臺灣……………………………………………………………………..44 第三節 現代化蠶法與蠶具………………………………………………………………………….57 小結  ……………………………………………………………………………………………………..72 第四章 臺灣現代蠶業系統之建立……………………………………………………………………74 第一節 日治時期蠶業政策與機構………………………………………………………………74 第二節 蠶業人員訓練與農業教育………………………………………………………………89 第三節 毀滅與重建-關刀山地震後的更新………………………………………………95 第四節 從產繭轉向製種……………………………………………………………………………102 小結 ………………………………………………………………………………………………………110 第五章 結論……………………………………………………………………………………………………111 參考資料…………………………………………………………………………………………………………..115 附錄………………………………………………………………………………………………………………….127

    中文
    一、史料
    (一)專書
    1. 山下江村著;魏清德譯,《臺灣養蠶指針全》,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14。
    2. 何鳳嬌編,《日治時期臺灣高等官履歷(一)、(二)、(三)》,臺北:國史館,2004。
    3.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二)口述訪談
    1. 〈周清石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2年7月12日。
    2. 〈陳坤金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2年8月3日。
    3. 〈涂泉明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2年8月3日。
    4. 〈鄭喜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13年2月27日。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1. 鮎沢啟夫著;廖光正譯,《蠶病之防治》,臺北:徐氏,1979。
    2. 溫榮發、黃洋志編著,《蠶體衛生》,臺北:臺灣書店,1989。
    3. 顧國達、王昭榮,《日本侵華時期對中國蠶絲業的統制與資源掠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4. 浙江大學編,《中國蠶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楊力,《中國絲綢》,臺北:淑馨出版社,1993。
    6. 汪子春、田銘、易華,《世界生物學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7. 萬國鼎,《中國蠶業概況》,上海:商務印書館,1924。
    8. 陳正哲,《臺灣震災重建史-日治震害下建築與都市的新生》,臺北:南天書局,1999。
    9.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
    10. 大湖鄉誌編纂委員會,《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1999。
    11. 黃文雄著;洪平河譯,《日本留給臺灣的精神文化遺產》,臺北:前衛,2008。
    12.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13. 關崇智,《生物學發展史》,臺北:淑馨出版社,1994。
    14. 王庄穆,《民國絲綢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1995。
    15. 陳慈玉,《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1860~1945》,臺北:中研院近史所,1989。
    16. 杜武志,《日治時期的殖民教育》,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
    17. 林玉体,《臺灣教育史》,臺北:文景書局,2003。
    18. 許佩賢,《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2005。
    19. 尹良瑩,《四川蠶業改進史》,上海:商務,1947。
    20. 尹良瑩,《蠶桑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
    21. 尹良瑩,《中國蠶絲業發明與傳播之研究》,臺北:中華學術蠶絲研究所,1976。
    22. 尹良瑩,《中國蠶業史》,台北:中華學術院蠶絲研究所,1980。
    23. 尹良瑩,《蠶絲與農產工業》,台北:中華學術院蠶絲研究所,1978。
    24. 尹良瑩,《蠶絲業經營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1957。
    25. 李明珠著;徐秀麗譯,《近代中國蠶絲業及外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
    26. 徐新吾,《中國近代繅絲工業史》,上海:上海人民,1990。
    27. 仲昴庭,《養蠶種桑經驗》,臺北:東方文化,1990。
    28. 周匡明,《中國蠶業史話》,臺北:明文,1985。
    29. 盧英權,《養蠶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80。
    30. 林洋三主編,《臺灣省蠶蜂業改良場機關志》,苗栗:蠶蜂業改良場場志編纂委員會,1997。
    31. 何素花,《客家婦女與苗栗地區蠶業之發展》,台北:行政院客委會,2003。
    32. 梁波,《技術與帝國主義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33. 堀和生、中村哲,《日本資本主義と朝鮮˙台湾》,京都:京都大學出版會,2004。
    34. 顧國達,《世界蠶絲業經濟與絲綢貿易》,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35. 蠶絲之光主編輯部,《蠶桑病蟲害事典》(影印本),不明:蠶絲之光主編輯部,年代不明。
    36. 黃榮輝,《養蠶學(上)、(下)》,苗栗:省立大湖高級農工職業學校,1970。
    37. 黃榮輝,《養蠶學(上)、(下)》,苗栗:省立大湖高級農工職業學校,1977。
    38. 陳運造 編,《臺灣蠶業百週年暨蠶業改良場遷廠十週年紀念專刊》,苗栗:蠶業改良場,1987。
    39. 徐慶鐘 編,《臺灣蠶業》,苗栗:蠶業改良場,1954。
    40. 王翔,《中日絲綢業近代化比較研究》,石家莊:河北省人民出版社,2002。
    41. 吳永華,《被遺忘的日籍動物學者》,臺中:晨星,1996。
    42. 朱耀沂,《臺灣昆蟲學史話》,臺北:玉山社,2005。
    43. 謝源水、陸錦標、朱永康,《臺灣之蠶業》,台北:臺灣銀行,1953。
    44. 李廷舉、吉田忠 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科技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45. 劉永連,《近代廣東對外絲綢貿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46. 羅瑞林、劉柏茂,《中國絲綢史話》,北京:新華書店,1986。
    47. 羅伊˙波特著;張大慶等譯,《劍橋插圖醫學史》,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
    48. 科林˙羅南著;周家斌等譯,《劍橋插圖世界科學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49. 朱新予,《中國絲綢史》,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2。

    (二)論文
    1. 毛傳慧,〈清末民初的蠶桑改良傳統-傳統與現代的遞演〉,《中國近現代行業文化研究-技藝和專業知識的傳承與功能》,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頁45-68。
    2. 毛傳慧,〈傳承與現代化-浙北蠶桑業的調研〉,《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新文豐,2010,頁 503-526。
    3. 毛傳慧,〈從晚清蠶書看西方對中國蠶桑技術的影響〉,《中國科技典籍研究-第三屆中國科技典籍國際會議論文集》,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頁,255-264。
    4. 張英利,〈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對日本蠶業新科技的引進和影響〉,《古今農業》4/2005,北京:《古今農業》編輯部,2005,頁55-60。
    5. 歐素瑛,〈素木得一與臺灣昆蟲學的奠基〉,《國史館學術集刊》14,臺北:國史館,2007,頁133-179。
    6. 蘇虹敏,〈臺灣農業職業教育研究-以國立關西高農為例(1924~196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7. 張靜宜,〈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之試驗事業:以麻系作物為例〉,《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頁177-204。
    8. 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卷第四期,臺北:臺灣銀行,頁224-273。
    9.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例〉,台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4。
    10. 謝世英,〈魏清德的雙料生涯-專業記者與書畫嗜好〉,《歷史文物》,2007年12月刊。
    11. 王幼華,〈日本帝國與殖民地台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台灣學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2009。
    12. 何素花,〈臺灣蠶業之發展-日治時期殖民經濟事業之一〉,《臺灣史料研究》,頁107-108。
    13. 蘇虹敏,〈臺灣農業職業教育研究-以國立關西高農為例(1924~196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4. 江孟儒,〈戰後臺灣蠶業之研究(1945-199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15. 吳孟真,〈臺灣蠶業的技術與社會研究-以「蠶業生產專業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16. 曹建南,〈中日蠶桑起源傳說 的比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九卷第一期,上海:上海師範大學,2000,頁25-32。
    17. 王洪利、樓程富、張有做,〈蠶業科技發展的現狀與展望〉,《蠶桑通報》2000年第4期,杭州:浙江省蠶桑學會,頁 1-3。
    18. 魏露苓,〈晚清傳入中國的西方蠶業科技〉,《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五期,江西:上饒師範學院,2009年9月,頁38-43。
    19. 王翔,〈絲綢業盛衰與中日近代化的命運-談「中日絲綢業近代化比較研究」〉,《博覽群書》2003年9期,頁81-83。
    20. 穆莉,〈家蠶微粒子病有關問題的討論〉,《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994年增刊,頁70-71。
    21. 穆莉,〈家蠶微粒子病原對蠶體主要經濟指標影響的相關性研究〉,《安徽農業大學學報》1994年增刊,頁61-65。
    22. 李平生,〈論晚清蠶絲業改良〉,《文史哲》1994年第3期,山東:文史哲編輯部,1994,頁90-97。
    23. 齊赫男,〈《義大利蠶書》研究〉,(中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論文,2011。
    24. 吳文星,〈札幌農學校畢業生與臺灣近代糖業研究-以臺灣總督府糖業試驗場技師技手為中心〉,《臺灣學研究》第6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8,頁1-26。
    25. 吳明勇,〈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林業試驗場之建立-以人事結構及研究事業為中心〉,《臺灣學研究》第6期,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8,頁27-52。

    日文
    一、 史料
    (一)專書
    1. 臺灣總督府,《總督府公文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1895-1945。
    2.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896-1945。
    3. 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課,《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報文》,1898。
    4.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一覽》,臺北: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1905。
    5.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農家便覽》,臺北:臺灣農友會,1908。
    6.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明治四十三年四月蠶事試驗成績報˙第三報》,臺北: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1910。
    7.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創立十年紀念》,臺北:臺灣農友會,1913。
    8. 臺灣農友會,《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臺北:臺灣農友會,1913。
    9.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蠶種の製造と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6。
    1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蠶業一斑》,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
    11. 臺南廳農會,《養蠶要項》,臺南:臺南廳農會,1913。
    12. 臺灣總督府,《公學校農業教授書˙第六學年用》,臺北:臺灣總督府,1915。
    1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の養蠶》,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0。
    14.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農事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21。
    1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業ニ對スル設施》,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16。
    16. 藤本實也,《臺灣の蠶絲業》,東京:丸山舍,1924。
    17. 相馬禎三郎,《臺灣農業教科書全》,臺北:新高堂書店,1914。
    18. 牧辰二、井上德彌,《臺灣農業教科書》,臺北:新高堂書店,1919。
    19. 井上德彌,《公學校農業教育》,臺北:臺灣子供世界社,1927。
    20.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蠶業取締關係法規》,台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5。
    21.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蠶業取締關係法規》,台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9。
    22. 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臺灣商品概說》,臺北:臺灣總督府商品陳列館,1938。
    23. 小泉清明,《蓖麻蠶ノ研究》,臺北:臺灣農會,1927。
    24. 山下江村,《臺灣養蠶の手引》,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支局,1912。
    25. 佐佐木忠二郎,《蠶之蛆》,東京:丸善商社,1885。
    26. 佐佐木忠二郎,《蠶之蛆害》,東京:同勞舍,1895。
    27. 佐佐木忠次郎,《微粒子病肉眼鑑定法》,東京:丸善商社,1887。
    28. 佐佐木忠次郎,《蠶病消毒論》,甲府市:山梨蠶病消毒所,1900。
    29. 佐佐木忠次郎,《蠶業消毒法》,東京:厚信社,1900。
    30. 佐佐木忠次郎,《新編養蠶教科書》,東京:明文堂,1905。
    31. 佐佐木忠次郎、橫井久時、白澤保美,《學理實驗最新農業全書》,東京:大成會,1910。
    32. 佐佐木忠次郎,《蠶兒膿病之病原》,東京:丸山舍,1910。
    33. 佐佐木忠次郎先生傳記編纂會編纂,《佐佐木忠次郎博士》,東京:佐佐木忠次郎先生傳記編纂會,1940。
    34. 佐佐木長淳,《蠶事摘要》,京都:宮內省藏版,1885。
    35. 佐佐木長淳,《微粒子病蠶之巔末》,東京:著者出版;丸山舍印刷,1907。
    36. 佐佐木長淳,〈蠶卵說〉,《澳國博覽會報告書˙十三下》,出版項不詳。
    37. 土岐曹次郎,《火力養蠶新編(上、下)》,不明:右田博文堂,1883。
    38. 內田晴治,《二倍半增收蠶兒經濟育新法》,琦玉市:道下農園,1917。
    39. 日下部準太郎、石田孫太郎,《養蠶豐作改良蠶室法》,東京:博文館,1909。
    40. 愛知縣立農事講習所,《養蠶術教本》,名古屋市:愛知縣立農事講習所,1911。
    41. 畠中正行編,《昭和十三年臺灣殖產年鑑(上)、(下)》,臺北:臺灣と海外社,1938。
    42. 新竹州編,《昭和十年新竹州震災誌》,新竹:新竹州,1938。
    43. 台中州編,《昭和十年台中州震災誌》,台中:台中州,1936。
    44. 新竹州立農事試驗場,《新竹州立農事試驗場要覽》,新竹:新竹州立農事試驗場,1943。
    45. 大城鎮 編,《臺灣蕃地養蠶法》,京都:郡是制絲株式會社蠶事所,1929。
    46. 中野八郎,《臺灣の蠶業概況》,無出版項。
    47. 信榮社編、藤本春二校閱,《一代雜種蠶飼之手引》,廣島縣:信榮社,1917。
    48. 宮原忠正,《實用養蠶全書》,東京:日本蠶絲協會,1908。
    49. 岩淵平介,《蠶體病理教科書》,東京:明文堂,1912。
    50. 岩太田肥洲,《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
    51. 池田桑太郎,《日本蠶病消毒法(完)》,東京:丸山舍,1911。
    52. 林進發,《臺灣產業大觀》,臺北:民眾公論社,1936。
    53. 本多岩次郎,《日本蠶絲業史˙第二卷》,東京:明文堂,1935。
    54. 洞口猷壽,《蠶室蠶具學》,東京:勸業書院,1911。
    55. 大森順造,《蠶業教科書》,東京:丸山舍,1910。
    56. 林進發,《臺灣產業大觀》,臺北:成文,2010。
    57. 伊藤精一,《養蠶專用驗濕器表》,東京:穴山篤太郎發行,1888。
    58. 竹南郡役所編,《竹南郡要覽》,臺北:成文,1985。
    59. 臺灣新聞社編輯部,《昭和十年台灣大震災紀念畫報》,臺中:臺灣新聞社事業部,1935。
    60. 實業之臺灣社編,《臺灣經濟年鑑》,臺北:成文出版社,1999。

    (二)雜誌期刊
    1. 臺灣農友會,〈蠶桑輯要〉,《臺灣農事報》052,1911年3月25日,頁95-99。
    2. 臺灣農友會,〈臺北廳農會蠶業獎勵計畫〉,《臺灣農事報》115,1916年6月,頁79-82。
    3.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蠶種取締規則〉,《臺灣蠶種取締關係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7。
    4.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蠶種取締規則取扱規程〉,《臺灣蠶種取締關係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7。
    5.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臺灣總督府養蠶所規程〉,《臺灣蠶種取締關係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7。
    6. 臺灣總督府養蠶所,〈女子蠶業講習規程〉,《臺灣蠶種取締關係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養蠶所,1937。
    7. 作者不詳,〈第四回臺北廳農會報˙明治四十四年度〉,《臺灣農事調查書》,出版項不詳。
    8. 素木得一,〈思い出すままに〉,東京都:素木得一先生米壽記念祝賀事業會,1969。
    9. 石森直人,〈佐々木忠次郎博士を憶ふ〉,《昆蟲》第十二卷第四號, 頁115-120,1938。
    10. 荻原泰男,〈母國對臺北廳下の養蠶優劣論(一)〉,《實業之臺灣》007,1910年3月10號,頁26-29。
    11. 荻原泰男,〈母國對臺北廳下の養蠶優劣論(二)〉,《實業之臺灣》008,1910年4月10號,頁14-18。
    12. 荻原泰男,〈母國對臺北廳下の養蠶優劣論(三)〉,《實業之臺灣》009,1910年5月10號,頁23-25。
    13. 荻原泰男,〈本島養蠶と勞力問題〉,《實業之臺灣》,出版項不詳。
    14. 矢部恪,〈蠶業實習情況〉,《臺灣教育》,156,1915年4月,頁30-31。
    15. 著者不詳,〈臺北廳農會養蠶事育成績第一回〉,出版項不詳。
    16. 著者不詳,〈臺北廳農會養蠶試驗成績〉,出版項不詳,1899。
    17. 東京臺灣協會編,〈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蠶繭試驗成績〉,《臺灣協會會報第十九號》019,臺北:臺灣協會會報,1900,頁48-50。
    18. 稻熊真市,〈臺灣の蠶業發展策〉,《臺灣農事報》第200號,1923年7月。
    19.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農事試驗場規程及農事講習生規程ヲ定ム〉,《臺灣史料稿本》,出版項不詳,1901。
    20. 盧子安,〈就養蠶而言(一)〉,《臺灣教育》190,臺北:臺灣教育會雜誌,1918。
    21. 長友甚七,〈蠶種取締規則制定所感〉,《臺灣農事報》341,1935,頁2-10。

    二、近人著作

    (一) 專書
    1. 加藤聖文,《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部報」加藤聖文,谷ケ城秀吉編輯、解題》,據臺灣總督府臨時情報部版復刻,東京都:ゆまに書房,2005。
    2. 北村實彬,野崎稔,《農林水産省における蚕糸試験研究の歴史》,筑波:農業生物資源研究所,2004。
    3. 荒木幹雄等,《日本農書全集˙第三十五冊》,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81。
    4. 吉武成美編,《明治農書全集˙第九冊》,東京:農山漁村文化協會1983。
    5. 橫濱稅關處,《横浜開港150年の歷史-港と稅関-》,橫濱:橫濱稅關處,2007。
    6. 日本學士院日本科學史刊行會,《明治前日本生物學史˙第二卷》,東京:野間科學醫學研究資料館,1980。
    7. 清川雪彥,《近代製絲技術とアジア:技術導入の比較經濟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9。

    (二) 論文
    1. 山田敦,〈獎勵政策と技術者-養蠶業獎勵初期における臺灣總督府の養蠶技術者採用を例として〉,《名古屋市立大學人文社會學部研究紀要》,17(名古屋,2004),頁35-48。
    2. 山田敦,〈植民地時期臺灣の纎維產業政策-大正期の蚕業獎勵を中心として〉,《名古屋市立大學人文社會學部研究紀要》,15(名古屋,2003),頁43-56。
    3. 大友昌子,〈日本統治下臺灣の社會事業政策研究〉,《日據時期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頁423-431。
    4. 顧國達,〈關於近代中國的生絲貿易與世界生絲市場供求結構的經濟分析〉,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博士論文,1995。
    5. 矢口克也,〈現代蚕糸業の社會經濟的性格と意義-持續可能な農村社會構築への示唆〉,《レファレンス》,東京:日本圖書館協會,2009年10月。
    6. 友田清彥,〈內務省期における農政実務官僚のネットワーク形成〉,《農村研究》第104號,東京:東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學會,2007年3月。
    7. 山本美穗子,〈台湾に渡った北大農学部卒業生たち〉,《北海道大學大學文書館年報》第6期,札幌:北海道大學,2011,頁15-41。

    英文論述
    1. Ma, Debin (2004) Why Japan, not China, was the first to develop in East Asia: lessons from sericulture, 1850-1937.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2 (2).
    2. Sucheta Mazumdar,”Sugar and Society in China: Peasants, Technology, and the World Market”,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Press, 199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