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秀君
論文名稱: 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俊一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6
中文關鍵詞: 高中職體育班社會支持生涯發展
外文關鍵詞: senior high school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 sports class, social support, career develop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一、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二、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之生涯發展差異情形;三、探討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之相關。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量表」為研究工具,問卷發出600份,回收580份,有效回收率97%,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學校類別、體育班補救教學、專長項目、高中最佳運動成績、專長運動訓練年資與未來升學取向在社會支持各向度上未達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及不同學期學業成績在「老師支持」 因素上達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級、學校類別、體育班補救教學、學期學業成績、專長項目、專長運動訓練年資、未來升學取向在生涯發展各向度上未達顯著差異;不同高中最佳運動成績在「生涯定向」與「生涯探索」因素上達顯著差異。
    三、桃竹苗地區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達顯著正相關。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學校教師、教練以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a)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elect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Social Support; (b)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mong selected demographic variables on Career Development ; and (c)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discipline.
    “Questionnaire of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pecializing in athletics was conducted as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A total of 6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 were delivered with 580 valid responses returned; hence, the valid return rate is around 97%. These collected data were evaluated via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a) Our data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ocial support among Gender, school classes, sports classes, remedial teaching, expertise of the project, high school sports scores, years of expertise in sports training and future studies orientation.
    (b) Our data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mong High School sports results, as well as the du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m.
    (c) Social suppor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Our results provide som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teachers, parents and researchers to further study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體育班沿革與發展…………………………………… 7 第二節 社會支持理論與相關文獻之探討…………………… 10 第三節 生涯發展理論與相關文獻之探討…………………… 20 第四節 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之相關…………………………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程序………………………………………………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3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43 第二節 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之現況………45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之差異比較………………………………………………………… 46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生涯發展之差異比較………………………………………………………… 52 第五節 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間之相關…5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59 參考文獻 61 一、中文部份……………………………………………… 61 二、英文部份……………………………………………… 68 附錄 附錄一 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預試問卷)… 71 附錄二 高中職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生涯發展(正式問卷)… 74

    中文部分
    王柏森(2009)。慢速壘球參與者之參與動機、團隊凝聚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行政院青輔會(2001)。八十八年專科以上學校畢業青年就業調查報告。台北:
    同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九十八年國家體育發展會議。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朱建榮(2011)。大專乙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相關性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7,87-102。
    李欣靜(2006)。大學校院甲組桌球選手生涯發展與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昱叡(2011)。教育部學校運動績優選手培訓體系與具體措施。學校體育,19(6),25-31。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臺中市立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139-148。
    李啟明(2008)。台中縣國小躲避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詠秋(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李韻如(2002)。一位運動員的養成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呂君榮(2000)。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呂家成(2009)。桃園縣國小學童課後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正洲(2008)。臺北市高中體育班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良玉(2008)。大學音樂系學生學習類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幸台(1988)。性別因素,職業自我效能與職業選擇的關係:高一學生對職業的考量與選擇之研究。輔導學報,11,71-94。
    林佳慧(2009)。長跑運動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和社會支持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林建興(2009)。國小學童巧固球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貞錡(2008)。中部地區國中游泳團隊成員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雅卿(2010)。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杜慧娟(2010)。臺北市棒球運動代表隊學生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正玄(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運動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2004年運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1-199。
    吳宗立(1993)。成就動機理論及其相關研究分析。國教園地,44,67-73。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台北市:五南。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邱坤龍(2010)。臺北市高中職跆拳道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洪立(2003)。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信念與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巿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
    市。
    洪銘鍵(2007)。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洪聰敏(2002)。運動員的生涯轉換,發表於「學生運動員生涯規畫輔導人員」研討會,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所體育中心主辦。
    祝子媛(2007)。大學生涯服務成效與生涯因應策略對大學生生涯決定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1。
    許惠英(2004)。高中羽球運動代表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碧章(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手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徐維辰(2007)。新竹市國小學童運動社會支持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馬上均(2003)。學生運動員生涯規劃之探討。北體學報,11,頁181-192。
    莊以欣(2008)。教育學門大學生學習生活與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張大昌(2003)。校代表隊組訓。學校體育,13(2),39-44。
    張怡潔(2007)。國小排球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張祐慈(2010)。優秀女子桌球選手生涯發展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俊一(2008)。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概念探索老年人的休閒經驗:一個質性的研究。
    大專體育學刊,10(3),41-55。
    張添洲(198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陳志忠(2007)。碩士在職進修班學生角色衝突、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芮淇(2001)。新竹市某高職學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欣怡(2000)。依附關係與生涯探索、生涯不確定源、生涯定向狀態之相關研究---以大學三四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忠強(2005)。運動教練效能、社會支持與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陳癸享(2008)。2008年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聽障參賽選手社會支持及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市。
    陳秀伃(2005)。青少年音樂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德順(2009)。全國國小棒球聯賽球員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彥安(2011)。桌球運動員學業成就之探討--以大高雄地區桌球運動團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教育部(2010)。99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臺北市:教育部。
    郭威聖(2009)。全國中等學校輕艇水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郭蕙菁(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陸義淵(2010)。國小籃球隊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程祈斌(2007)。全國中等學校橄欖球校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單小琳(1987)。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曾文錄(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排球重點學校校隊學生學業成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曾志朗(2010)。專業教學,培養終生熱情。親子天下,5,28-31。
    黃志雄(2009)。學校體育推展績優高中職職的體育經營特色之探討。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33-45。
    曾逸誠(2005)。大學體保生生活適應與生涯發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曾瑞成(2009)。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課程綱要研訂過程與特色。學校體育,19(6),54-62。
    黃俊仁(2009)。宜蘭縣國小籃球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立婷(2010)。性別差異下不同刺激源與刺激-反應有無相容性對桌球接發球之反應時間和動作時間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黃茜莉(2004)。技職院校護生社會支持運動資源與運動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黃盈傑(2011)。大專學生運動員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輔導需求之質化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彭譯箴、彭美蓮(2007)。社會支持對運動傷害選手之影響。大專體育,89(6),119-124。
    楊宗時(2009)。曾經滄海難為水:三位桌球少年國手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孟容(2003)。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跆拳道運動員傷害後情緒反應之研究:以性別角色、社會支持為指標。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珮琳(2006)。師範校院體育系學生生涯發展與生涯阻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雯欣(2007)。教育大學之生涯決策自我效能與生涯阻礙對生涯決定狀態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麗琴(2002)。一位運動員成長經歷與運動員認同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1(1),27-32。
    葉麗琴、葉麗珠、李杜宏(2002)。經歷生涯轉換之職棒選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轉換經驗感受之研究,輔大體育學刊,1,頁67-83。
    蒲逸生(2004)。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黎天生(2007)。全國中等學校桌球運動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生涯發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體育學院,台北市。
    薛宗煌(1996)。高雄市中學生生涯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秉儒(2010)。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育靜(2005)。大學運動員之運動員認同與生涯阻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家宏(2008)。田徑教練工作滿意度、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婉菁(2008)。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中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鄭谷蘭(2012)。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運動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教育大學,台北市。
    賴曉庭(2008)。音樂相關學系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生涯自我效能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蕭智真(2006)。體育學系學生學習動機與生涯發展之研究-以私立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台北縣。
    戴良全(2003)。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秀芳(2004)。運動社會支持與女性運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74,110-114。
    鍾宜玲(2003)。大學生工作價值觀、生涯阻隔、生涯成熟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藍辰聿(1998)。臺北市某國小學童中重度體能活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唯語(2010)。大學體育科系學生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狀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教育大學,台北市。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成功大學,台南市。


    英文部分
    Alferman, D., & Stambulova, N. (2007). Career transitions and career termination. In
    G.Tenenbaum, & R. Eklund, (Eds),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 (s.712-733).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Blustein, D. L. (1989). The role of career exploration in the career decision ma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0, 111-117.
    Colvin, Cullen, & Thomas, (2002). Th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and the work environment upon burnout among nurses. Journal of Human Stress, 12, 20-26.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rason, I. G. Sarason, & G. R.
    Pierce (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ve view (pp. 319-366). New York: Wiley.
    Eddleston , R. L. (2002). Moder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5 (2):399-409.
    Eddleston, F. J., & Martins, L. L. (2002). Searching for common threads:Understanding the multiple effects of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al grou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2), 402-433.
    Gottlieb, M. E.(1983)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In A. Baum, S. E. Taylor, & J. G. Singer(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lth (Vol. IV, pp. 253-267). Hillsdale, NJ: Erlbaum.
    Grove, Lavallee, Gordon & Harvey (1998).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of older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Herr, E. L., Cramer, S. H., & Niles, S. G. (2004).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span: Systematic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u, L., Motl, R. W., McAuley, E., & Konopack, J. F. (2007).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on physical activity enjoyment in college-aged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4(2), 92-96.
    Jackson, A.S., Sui, X., Hébert, J.R., Church, T.S., Blair, S.N. (2009). Role of lifestyle and aging on the longitudinal change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9(19), 1781-1787.
    Jepsen, R. L. & Dilley, S. G. (1974). Continuity in life-span career development:Career exploration as a precursor to career establishment.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1, 217-233.
    Lally, P. S. & Kerr, G. A. (2005). The career planning, athletic identity, and student role identity of intercollegiate student athlet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76(3), 275-285.
    LeBlanc, M. E. & Tully, F. G. (2001).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11-524.
    Mina, Jessica & Nancy, (2009). The epidemiologic evidence for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v, 117,521-537.
    Perkins, J. M., Multhaup, K. S., Perkins, H. W., & Barton, C. (2008). Self-Efficacy and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nd Social Activity Among Older Adults in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Electric Version]. The Gerontologist, 48(1), 51-58. Retrieved October 23, 2010, from http://gerontologist.oxfordjournals.org/content/48/1/51.full
    Raedeke, T. D. (20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joyment an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Exercise.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19, 105–115.
    Robert, B. C. & Angelo, G. A. (2000). A factor analysis of cop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4(2), 379-380.
    Sharf, K. A. (2010) Attach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orking models of self and othe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Research, 8, 226-241.
    Stambulova, N., Stephan, Y., & Järphag, U. (2007). Athletic retirement: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elite French and Swedish athletes. Psychology of Sport & Exercise, Vol.8, pp.101-118.
    Taylor, J., & Ogilvie, B. C. (2001). Career transition among elite athletes: Is there life after sports?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 4th edition, 480-496.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Tolbert, W. H.(1980)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emotional distress in the transition to colleg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 427-440.
    Torregrosa, M .,Boixados, M .,Valiente,L .y Cruz,J (2004) Elite athletes image of retirement:the way to relocation in sport.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 .5,pp.35-43
    Torres, C. R. (2006). Results or Participation?: Reconsidering Olympism''s Approach to Competition. Quest, 58, 242-254.Treiber, F.A., Baranowski, T., Braden, D.S., Strong, W.B., Levy, M.,
    Uchino, B. N. (2006).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 Review of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Potentially Underlying Links to Disease Outcom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29(4), 377-387.
    Van Wel, F., ter Bogt, T., & Raaijmakers, Q. (2002). Changes in the parental bond 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dolescence, 37, 316-333.
    Weinberg, R. S., & Gould, D. (2003).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npaign,IL: Human Kinetics.
    Weiss, M. R. (2000). Motivating Kids in Physical Activity. President’s Council on Physical Fitness and Sports Research Digest, 3(11), 1-8.
    Weiss, M. R., Ferrer-Caja, E. (200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 and sport behavior. In T.Horn (Ed.), 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9).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Retrieved August 10,2010, fro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eb site: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17/en/index.html
    Wylleman, P., Alfermann, D., & Lavallee. D. (2004). Career transitions in sport. European perspec¬tives.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Vol .5, pp.7-20.
    Wellman , M. E. (1981). The Rebtive Effects of Aging and Development, 10(3),283-288.
    Zunker, F. G. (2006).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ed mood: A structural analysis.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40, 344-35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