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巽閔
論文名稱: 國中七年級學生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中為例
A Study of the 7th Graders’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An Example of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蘇宏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放生棄養計畫行為理論
外文關鍵詞: animal releasing, abandonment,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方便性取樣選取桃園縣某國中七年級學生386人為受試者,依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設計問卷進行調查,並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線性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探討放生行為意圖和棄養行為意圖,嘗試了解學生對於放生與棄養行為的認知、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與行為意圖的情況。本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一、七年級學生對於放生行為和棄養行為產生了混淆;對於放生現況,尤其是有關大規模商業放生活動的認知不足;對於棄養行為的相關法律和棄養現況的認知亦不足。
    二、學校相關課程包含的內容多是學生已充分具備的知識,無法補充認知的不足。
    三、國中七年級學生對於放生行為意圖和棄養行為意圖都是趨於負向,但仍有四到五成持中性或是正向意見的學生。
    四、男生在放生和棄養行為意圖都比女生強;宗教信仰對放生和棄養行為有明顯影響。
    五、放生和棄養行為的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皆與行為意圖明顯正相關。
    六、計畫行為理論對於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皆具有充分的解釋力,分別為24.6%、 22.3%,且知覺行為控制在兩種行為意圖中都是解釋力最強的變項。
    本研究建議,現今對於放生和棄養行為的教育內容必需根據學生認知狀況加以改良,並加強相關法令的宣導。未來研究可擴大族群、情境等條件,並深入了解放生和棄養行為間產生混淆,造成影響的機制。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understand the 7th graders’ cognition,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toward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and to explore the correlations among those variables then to find the possible predictors for behavioral intention The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 386 7th graders in Taoyuan County as subject of the study.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7th graders have confusion between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behavior; their cognitive performance on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are poor.
    2. Most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related contents of the school courses are already known by students, that can’t improve the students’ cognition effectively..
    3.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7th graders are negative, but still 40%~50% students have neutral or positive intention.
    4.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5.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 and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are all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to behavioral intention.
    6. TPB theory has strong explanatory power for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animal releasing (24.6%) and abandonment (22.3%),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are the best.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education of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have to be improved, both in knowledge contents and related laws. Future researches in exploring the causes of students’ confusions between animal releasing and abandonment were also suggested.

    中英文摘要 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釋義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放生行為 8 第二節 棄養行為 18 第三節 行為理論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流程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5 第一節 背景變項分析 55 第二節 描述性統計 58 第三節 背景變項對認知和行為的影響 78 第四節 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各變項之相關性分析 109 第五節 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各變項之迴歸分析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9 第一節 結論 119 第二節 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4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33 附錄 135 附錄一 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TPB問卷之建構用開放式問卷 135 附錄二:委託修正問卷之學者名單 138 附錄三:學者修正意見和修正情形 138 附錄四 放生與棄養行為意圖研究之正式問卷 141

    中文部分
    方良(1994)。野生動物的野放與放生。雜糧與畜產,253,7-11。
    方國運(2004)。從外來種引入及放生行為談對生態上的影響。2004動物保護公共論壇論文集,83-88。
    水庫蓄水範圍使用管理辦法(2005修正)。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J0110011。
    王佩雯(2010)。台北市民眾飼養與棄養寵物行為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王從恕(2001)。環境倫理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雅貞(2004)。高職校園實施「飲料罐押瓶回收」辦法對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向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1)。動物福利普世宣言。臺北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10年一月25日,取自: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id=208。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4)。台灣北中南鳥店販賣「放生物」訪查報告。臺北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9)。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2009 年台灣放生現象調查報告。臺北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2004)。放下殘酷的慈悲,拒絕商業化的放生:台灣宗教團體放生現象調查報告。臺北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甘雅嵐(2005)。花蓮地區大學生對同伴動物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政修(2011)地名惡犬厝 遊客下車遭狂吠。聯合新聞網。2011年8月1日取自:http://udn.com/NEWS/mainpage.shtml。
    吳雅雯(2006)。麥寮鄕居民參與公害糾紛環境運動之行為意向探討-以六輕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吳蕙如(2010)。我輩貓人:流浪貓保護運動的興起與建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呂昌明、郭秀珠、楊昭慧(2002)。臺北市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水意圖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8,110-123。
    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市:胡氏圖書。
    李秋靜(2003)。台灣地區獸醫相關從業人員、家貓及流浪貓貓抓病流行病學調查暨貓抓病疑似病患流行病學資料分析。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雅雯(2002)。雲棲祩宏護生思想「普化」與「實踐」的呈現脈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杜敏菁(2009)。國小教師使用替代能源之行為意向。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中市。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沈宇展(2004)。中部地區社區領導人的社區環境衛生行為意向、行為及社區環境衛生教育推動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卓燕萍(2006)。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寵物飼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昭成(2009)。流浪動物體表外寄生蟲感染病媒性病原之流行病學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健洲(2004)。陽明山國家公園流浪犬之社會結構與生殖策略。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朝成(2004)。佛教放生與保育環境之研究。臺北市:靈鷲山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林新沛、吳明峰(2008)。高雄市民飼、棄養外來種寵物的認知與行為之研究。特有生物研究,10(2),41-52。
    林新沛、吳明峰(2010)。寵物認養網站會員認養寵物意向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23(3):39-60。
    林瑞興(2001)。臺灣地區外來椋鳥科(Sturnidae)鳥類的出現、分布與相對數量。特有生物研究,3(1),13-23。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理論與應用。台北市:華泰書局。
    林聖蘋(2006)。從Tom Regan 的動物權利觀探究台灣流浪犬問題。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邱家範(2000)。高雄市家戶資源回收行為整合模式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曉芬(2000)。動物保護思想:彼得辛格之「動物解放」倫理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第二冊。臺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惠珍、葉國樑(1999)。臺北市國中一年級學生環境保護認知與資源回收信念行為意圖之關係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2,49-74。
    洪苑齡(2010)。九年一貫教科書中人與動物之互動。動物保護教育札根計畫專欄。2011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lca.org.tw/implant/256/1138 。
    動物保護法(2011修正)。2011年8月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060027。
    國家公園法(2010修正)。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70105。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第二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仁川(2000)。台灣地區各縣市家犬及流浪犬數目調查。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時獻、董光中、李衛民、鄭豐邦、杜武俊、蔡震達、柯文豪、王凱淞(2005)。台灣中部地區傳統市場流浪貓之體外寄生蟲調查。中山醫學雜誌,16(1),37-44。
    張惠元(1995)。某國小學生家長節約用電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惠雯(2004)。中部地區環保有功中小學環境教育內容、成因及成效之探討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張雅慧(2001)。國中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10)。99學年各縣市國小概況統計。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
    莫康銘(1996)。臺北市流浪犬貓內寄生蟲相及犬貓與人弓蟲病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子聿(2004)。陽明山國家公園流浪犬族群量之時空變化。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丹薰(2005)。流浪犬領養者行為意向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雅筑(2010)。不安樂的安樂死?探討臺灣公立流浪動物收容所的安樂死環節。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乃禎(2009)。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農民獵捕環頸雉之意圖。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野生動物保育法(2009修正)。2011年8月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M0120001。
    陳玉峰(1995)。台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靜宜人文學報,6,135-142。
    陳芷苓(2009)。台灣各縣市所得分配不均對社會福利支出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家倫(2008)。台灣佛教信眾的放生態度與行為:宗教信念與生態認知的影響。思與言,46(3),133-170。
    陳皎眉、顏乃欣、陳義雄、陳家倫、許富雄、邵廣昭、…朱瑞玲(2006)。動物放生的個人知識、信念、態度與行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4-2621-Z-004-003-),未出版。
    陳景堂(2004)。統計分析spss for windows 入門與應用。臺北市:儒林書局。
    陳智宏、郭世榮(2009)。日月潭水庫外來入侵種暹羅副雙邊魚(Parambassis siamensis)攝食生態之研究。特有生物研究,11(2),31-46。
    陳榮宗、何平合、李訓煌(2003)。外來種淡水魚類及蝦類在台灣河川之分布概況。特有生物研究,5(2),33-46。
    陳毅翰、張智涵、莊淑君、林佑勳、陳俊宏(2004)。外來種蚯蚓黃頸透鈣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在台灣北部的分佈並依此推估其對原有蚯蚓族群及土壤環境可能造成之衝擊。生物科學,47(1),117-126。
    楊孟璋(2009)。國小高年級學生資源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以宜蘭縣某國小六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15,10-24。
    楊家民(2004)。台北市家犬家貓及流浪犬族群數目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書銘(2001)。強制垃圾分類政策對民眾資源回收行為之影響評估。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懿如(2004)。從保護動物觀念談放生行為。2004動物保護公共論壇論文集,75-79。
    葉國樑(1996a)。鹿谷地區國中學生紙張回收行為意圖之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9,81-96。
    葉國樑(1996b)。台北市國中學生垃圾分類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6,1-19。
    葉國樑(1998)。城鄉地區國中學生資源回收信念、行為意圖差異研究。學校衛生,33,16-41。
    葉國樑、車參賢(1996)。台北市國中生資源回收的知識、態度。行為相關研究。學校衛生,29,62-73。
    葉國樑、趙宏邦、唐貺怡(2000)。台北地區居民資源回收信念與行為意圖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53-72。
    廖志偉(2006)。臺灣中部地區流浪犬及家犬沙門氏菌感染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趙心慧(2006)。中部地區民眾經常錯誤的自然保育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依達(2002)。台中地區流浪犬心絲蟲及金門地區家犬血液寄生蟲疫情調查和應用鳳梨酵素溶解心絲蟲體外試驗。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岳廷(2009)。台灣民眾寵物飼養行為之研究:計畫行為理論之應用。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政達、蘇俊育、邱郁文(2009)。臺灣新紀錄外來種:多稜角螺Angulyagra polyzonata (Frauenfeld, 1862)(腹足綱:田螺科)之形態描述與生殖生物學初探。貝類學報,33,1-14。
    蔡美玲(1997)。臺灣中部地區流浪貓內寄生蟲相調查。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蔡淑芳(2004)。明末清初江南的放生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時宜(2004)。影響環保團體成員三種環境行為意向之因素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第二冊。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傳疆(2004)。台灣地區就診犬及北部地區流浪犬之鉤端螺旋體症流行病學調查。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儲瑞華、曹又仁、莊媛茹、陳皇奇、林曜松、吳海音(2007)。台灣地區外來種緬甸小鼠的族群遺傳結構與生物地理起源。特有生物研究,9(1),1-11。
    韓婷婷(1998)。民眾參與環境影響評估的行為意向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子雅(2010)。台灣國民小學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簡心昱(2009)。「動物城市」-狗作為寵物與棄物的都市遭遇。東海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藍當傑(2010)。台灣公立動物收容所動物福利概況(2008-2009)。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顏仁德(2000)。外來種與放生問題。2000生物多樣性保育展望大會論文集。2010年1月8日,取自:http://e-info.org.tw/issue/biotech/issue-biotech00111501.htm。
    蘇耀期(2003)。台灣地區動物保護法實施後家犬與流浪犬數目變化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龔玉玲(2008)。狂犬、名犬、流浪犬-台灣現代社會如何面對狗的生物性。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英文部分
    Ajzen, I. (1985). 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Kuhl, J. & Beckmann, J. (Eds),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11-39.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jzen, I. (2006). 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people.umass.edu/aizen/pdf/tpb.measurement.pdf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NJ, Prentice-Hall, Inc.
    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2),155-162.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 & Tomera, A. N. (1986).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2), 1-8.
    Hungerford, H. R., & Peyton, R. B. (1976). Teach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ortland, ME: J. Weston Walch.
    Hungerford, H. R., & Volk T. L. (1990). 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3), 8-21.
    Kakkar, P., & Lutz, R. J. (1981). Situation influence on consumer behavior: A review. In H.H. Kassarjian, T., Roberson, Scott, Foresman, & Company. Perspectives in Consumer Behavior, Glenview, Illinois, 204-214.
    Kronus, C. L., & Van Es, J. C. (1976). Th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8(1),19-25.
    Oskamp, S., Harrington, M. J., Edwards, T. C., Sherwood, D. L., Okuda, S. M., & Swanson, D. C. (1991). 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3(4),494-519.
    Ramsey, C. E., & Rickson, R. E. (1976).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The Journ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8), 10-18.
    Scott, D., & Willits, F. K. (1994).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 pennsylvania surve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6(2), 239-260.
    Smith-Sebasto, N. J. (1992): The Revise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asure : A Review and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3(2): 24-33.
    Taylor, S. E. & P. A. Todd(1995).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 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ting inten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9), 603-630.
    Van, L. K., & Dunlap, R. E. (1981). Environmental concern: Does it make a difference? how it is measured?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3(6), 651-676.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