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君璧
論文名稱: 魏晉死亡觀
指導教授: 林聰舜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0
中文關鍵詞: 魏晉、死亡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生命中存有許多問題留待個人思索解答,死亡是其中一個極為特殊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能夠迴避它,死亡與人人都有密切關聯,每個人對死亡的詮釋和面對死亡的態度將會影響其生命思考和處世態度。魏晉兩朝受到文化衝擊,士人的生活態度與以往有所不同,這部份歷來多有探討,處世哲學、生活情調等方面已有顯著研究,魏晉的死亡觀則較少論及,因此筆者欲以「魏晉死亡觀」為研究主題,從思想、文學、宗教三個角度討論魏晉時人如何看待死亡,他們又採用哪些思想去消解死亡之憂,最後並分析魏晉死亡觀受到哪些傳統文化和新興宗教的影響滲透,以期提供另一個魏晉研究面向。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主題與研究現況回顧………………………………………………2 第二章、初民神話與先秦諸子的死亡觀……………………………………………5 第一節、初民神話的死亡觀………………………………………………………5 一、 神話的意義…………………………………………………………………5 二、 初民神話中的死亡描繪……………………………………………………6 第二節、生死如晝夜,無畏亦無懼──莊子的死亡觀............................................7 一、 莊子的死亡觀................................................................................................8 (一) 莊子的物化觀…………………………………………………………8 (二) 死生為晝夜──對死亡的定義……………………………………..10 (三) 安時處順──面對死亡的態度……………………………………..11 第三節、以不朽的價值抗衡死亡──儒家死亡觀……………………………..13 一、 孔子死亡觀………………………………………………………………..13 (一) 未知生,焉知死──重視現世人文的思想特色….………………..13 (二) 死亡是君子責任告終的時刻………………………………………..15 (三) 從子嗣傳承至精神長存……………………………………………..16 二、 孟子死亡觀………………………………………………………………..18 (一)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孟子的理想人格…………………………...18 (二)正命與非正命──死亡價值的高下….……………………………..19 三、小結…………………………………………………………………………22 第三章、魏晉名士的死亡觀──以建安文人、阮籍、嵇康、張湛《列子•楊朱篇》、陶潛為代表…………………………………………………………………………23 第一節、建安文人的死亡觀………………………………………………………23 一、 深刻觀想死亡……………………………………………………………..23 (一)對生命凋零的傷逝…………..………………………………………25 (二)對百姓死亡的悲憫…………………………………………………..26 (三)親朋好友死亡的哀戚………………………………………………...28 二、以豁達剛健的態度來消解死之哀傷………………………………………31 (一)豁達看待死亡…………………………………………………………31 (二)重生抗死──超越死亡的剛健之道…………………………………34 三、小結…………………………………………………………………………38 第二節、阮籍、嵇康的死亡觀……………………………………………………39 一、正始時期至西晉建立的政治風暴…………………………………………39 二、名士的生存危懼感與理想失落……………………………………………41 (一)生存危懼感…………………………………………………………..41 (二)名教質變造成的理想失落……………………………………………42 三、阮籍的死亡觀………………………………………………………………44 (一)憂生之嗟與齊生死之論………………………………………………45 (二)面對死亡的情緒反應…………………………………………………47 (三)懼死保生對政治權勢的退讓…………………………………………48 四、嵇康的死亡觀………………………………………………………………50 (一)對政治理想的堅持……………………………………………………51 (二)臨義讓生的儒家死亡觀………………………………………………52 五、小結…………………………………………………………………………55 第三節、《列子•楊朱篇》──理無不死,縱欲待之的死亡觀……………….55 一、「理無不死」的平靜認知………………………………………………….56 二、縱欲待死的享樂主義………………………………………………………58 三、無有要求的喪葬方式………………………………………………………59 四、〈楊朱篇〉與向秀〈難嵇叔夜養生論〉、元康放達派之連結………………60 五、小結…………………………………………………………………………64 第四節、陶潛死亡觀………………………………………………………………64 一、黯爾俱時滅──陶淵明的形盡神滅觀……………………………………65 二、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面對死亡的調適之道……………………70 三、小結…………………………………………………………………………73 第四章、死亡的豁免──道教對死亡的反支配論述………………………………74 第一節、道教的形成與發展………………………………………………………74 一、神仙信仰與黃帝、老子莊子的結合……………………………………….74 二、道教的成立與傳播………………………………………………………..76 第二節、不死長生──神仙的超越魅力…………………………………………77 第三節、遊仙文學──幻想中的死亡超越………………………………………80 第四節、不死與尸解──葛洪《抱朴子內篇》、《神仙傳》的死亡觀…………87 一、不死能致,神仙可學──死亡觀念的逆轉………………………………87 二、尸解──變形死亡觀的繼承與發展………………………………………91 三、小結…………………………………………………………………………96 第五章、精神不滅,生死無限──佛教死亡觀的勸善啟發………………………98 第一節、佛教的傳入與發展………………………………………………………98 第二節、神滅論與神不滅論之辯………………………………………………100 一、 中土傳統形盡神滅論……………………………………………………100 二、 佛教主張的形盡神不滅論………………………………………………103 三、 筆記小說中的神不滅觀點………………………………………………106 四、 小結………………………………………………………………………108 第三節、佛教的生死輪迴觀與三世因果論…………………………………….109 一、生死輪迴觀……………………………………………………………….109 二、三世因果論……………………………………………………………….111 三、小結………………………………………………………………………..111 第四節、孫綽、郗超、慧遠的輪迴觀…………………………………………..112 一、孫綽:禍福報應,不可得而差..................................................................113 二、郗超:因果自作自受…………………….………………………………115 三、慧遠:因果三世,終將得報……………………………………………..117 四、小結…………………………………………………………..……………121 第六章、結論………………………………………………………………………123 第一節、傳統文化繼承………………………………………………………….123 一、初民神話…………………………………………………………………..123 二、莊子死亡觀………………………………………………………………..125 三、儒家死亡觀…………………………………………………………….....126 四、神滅觀……………………………………………………………………..127 第二節、道、佛兩教影響…...…………………………………………………..128 一、道教……………………………………………………………………....128 二、佛教………………………………………………………………………130 三、小結………………………………………………………………………130 參考書目……………………………………………………………………………133

    一、 古籍

    (先秦)《左傳》臺北:藝文出版社,1981年
    (漢)《禮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8年
    (漢)《孝經》臺北:藝文出版社,1981年
    (東漢)劉熙《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清)焦循、焦琥《孟子正義》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55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宏業書局,1978
    (晉)袁宏《後漢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年
    (東晉)《晉書》臺北:藝文出版社,1971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藝文出版社,1964年


    (先秦)《老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6年
    (先秦)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出版社,2000年
    (先秦)《管子》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1996年
    (先秦)《呂氏春秋》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西漢)劉安《淮南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3年
    (東漢)王充《論衡》臺北市:黎明文化出版社,1996年
    (東漢)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西晉)郭象注《莊子》板橋:藝文出版社,1975年
    (東晉)郭璞等注《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東晉)干寶《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92年
    (梁)任昉《述異記》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民國)大藏經刊行會編《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民國)《正統道藏》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先秦)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西漢)劉向《列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東漢)曹操《曹操集》臺北:河洛出版社,1975年
    (魏)曹植《曹子建全集》臺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魏)劉劭《人物志》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年
    (西晉)《嵇中散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東晉)葛洪《神仙傳》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
    (東晉)《靖節先生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梁)蕭統《文選》臺北:藝文出版社,1991年
    (梁)慧皎等撰《高僧傳合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東漢)于吉《太平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梁)釋僧佑輯《弘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梁)釋僧佑輯《廣弘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梁)釋僧佑《出三藏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藝文出版社,1966年
    (明)張溥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清)王懋竑《朱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二、生死主題書籍
    魯蕬(Elisabeth Kubler-Ross)著,謝文斌譯《論死亡與瀕死》(另一譯名為《生死邊緣》)(On Death and Dying)臺北:牧童出版社,1973年
    李豐楙《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年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趙有聲、劉明華等著《生死•享樂•自由──道家和道教的關係及人生理想》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何顯明《中國人的死亡心態》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吳東權《跨越死亡的藩籬》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臺大文史叢刊,1994年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
    王文斌《無畏的歌讚──死亡崇拜之解剖》三重:新雨出版社,1994年
    段德智《死亡哲學》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袁陽《生死事大──生死智慧與中國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三夕《死亡之思》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年
    張文初《死之默想》臺北:新視野出版社,1996年
    鮑姆卡登(Robert Kastenbaum)著,劉震鐘、鄧博仁譯《死亡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death)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肯內斯•克拉瑪(Kenneth Kramer)著,方蕙玲譯《宗教的死亡藝術──世界各宗教如何理解死亡》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
    苟嘉陵《活著真好:佛教生死觀》新店:圓明出版社,1997年
    米奇•阿爾本(Mitch Albom)《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譯者白裕承,臺北:大塊出版社,1998年
    傅偉勳《生命的學問》臺北:生智出版社,1998年
    蔡瑞霖《宗教哲學與生死學》臺北:紅螞蟻出版社,1999年

    三、 今人專書
    (一)魏晉主題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平:中華書局,1979年
    蕭登福《列子探微》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周紹賢《列子要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嚴靈峯《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3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許抗生《三國兩晉玄佛道簡論》濟南:齊魯出版社,1991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1992年
    顏進雄《六朝服食風氣與詩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辛旗《中國歷代思想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魏晉思想》甲編(收錄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劉大杰《魏晉思想論》、袁行霈《魏晉玄學中的言意之辨與中國古代文藝理論》);《魏晉思想》乙編(收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臺北:里仁出版社,1995年
    陳美利《陶淵明探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徐斌《魏晉玄學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清筠《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高華平《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馬達《列子真偽考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1年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李建中,高華平著《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二)宗教
    湯錫予《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鼎文出版社,1985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詹石窗《道教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金正耀《中國的道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劉鋒《道教的起源與形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龔鵬程主編《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蔡日新《漢魏六朝佛教概觀》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三重:佛光出版社,2001年
    詹石窗《道教文化十五講》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三)其他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文化學院,1980年
    徐復觀《徐復觀雜文續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1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臺北:臺灣大學,1985年
    《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馬凌諾斯基著、朱岑樓譯《巫術、科學與宗教》臺北:協志工業出版社,1989年
    劉大基《人類文化及生命形式──恩•卡西勒、蘇珊•朗格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湯一介《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朱義祿《從聖賢人格到全面發展──中國理想人格探討》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葛承雍《儒生•儒臣•儒君》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1993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1993年
    沈清松《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1993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北:日臻出版社,1995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5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張德文《先秦儒家思想三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恩斯特•卡西勒著、甘陽譯《人論》臺北:桂冠圖書,1997年
    劉滌凡《唐前果報系統的建構與融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趙敏俐《先秦君子風範──中華民族文化人格的歷史探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1年
    希爾斯(Edward Shils)《知識分子與當權者》臺北:桂冠圖書,2004年

    四、學位論文
    全明鎔〈先秦死亡觀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1984年碩士倫文
    林素英〈從禮記看待生死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92年碩士論文
    丁威仁〈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民1998年碩士論文
    羅子翔〈論語中所蘊涵之生死觀〉,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2001年碩士論文
    蘇慧萍〈老莊生死觀研究〉中山大學中文所2002年碩士論文
    陳雅真〈六朝詩歌中所呈現《莊子》思想之考察〉,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張麗敏〈建安詩歌之題材類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2002碩士論文
    戴士媛〈魏晉文學之生死觀研究──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鄭惠玲〈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2002年碩士論文

    五、 期刊論文
    (一)魏晉主題
    張火慶〈評阮籍的生命情調〉,《鵝湖》第四卷第一期,1978.7
    陳拱〈陶淵明形影神詩之解析〉,《中國文化月刊》,1988.9
    蒲慕舟〈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第八卷第二期,1990
    曾春海〈探嵇康的《養生論》及其人生價值〉,《哲學與文化》十八卷第一期,1991.1
    鄭曉江〈論《列子》的人生哲學與特質〉,《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一期,1991.1
    張薰〈北魏孝莊帝〈臨終詩〉與陶淵明〈擬挽歌辭〉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1994.5
    盧明瑜〈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神話運用及文學內蘊之探討〉,《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1994.5
    李增〈《列子•天瑞╱楊朱篇》人生哲學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一期,1994.5
    李增〈《列子•天瑞╱楊朱篇》生死觀比較研究〉,《哲學與文化》,1994.6
    曾春海〈嵇康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1994.6
    林童照〈魏晉士族精神處境與道教神仙化之發展〉,《高苑學報》,1997.8
    鄭曉江〈論《列子》的人生哲學與特質〉,《哲學與文化》廿六卷第一期,1999.1
    林智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三重悲哀〉,《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三期,1999.5
    曾春海〈嵇康的審美表現及生命美學〉,《哲學與文化》廿八卷第八期,2001.8
    權光鎬〈《列子•楊朱篇》對楊朱「為我」思想的深化〉,《廣西社會科學》第六期,2002
    劉學智〈簡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的地位和作用〉,《哲學與文化》廿九卷第六期,2002.6
    劉立夫〈六朝形神之爭〉,《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2.12
    歐宗智〈阮籍陶潛之處世態度及其詩風〉,《中國語文》2003.2
    孫世民〈魏晉時期老學對儒學德行觀的滲入:「世說新語──德行篇」為探討中心〉,《菁莪》第十五卷第一期,2003.4
    吳曉青〈王弼《老子注》中的生死觀〉,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里仁,2004
    羅因〈魏晉死亡觀中的神滅思想〉,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第五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里仁,2004
    郭于菁〈張湛《列子注》的形上思想及其生死觀研究〉,《雲漢學刊》第十二期,2005.6
    沈維華〈從〈形影神〉談陶淵明生死觀〉,《中國語文》,2005.7

    (二)諸子死亡觀
    邵漢明〈莊子人學二題〉,《哲學與文化》十八卷第一期,1991.1
    杜正勝〈生死之間是連繫還是斷裂──中國人的生死觀〉,《當代》,1991.2
    鄭曉江〈論儒家的死亡觀〉,《孔孟月刊》,1993.9
    傅佩榮〈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1994.7
    鄔昆如〈莊子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1994.7
    羅光〈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1994.7
    鄭曉江〈論法家的死亡智慧:兼及法、道、儒、墨死亡觀之區別〉,《中國文化月刊》,1994.8
    鄭曉江〈免於死亡焦慮與恐懼之方法──中國傳統死亡智慧與「生死互滲」觀〉,《哲學與文化》,2000.3

    (三)宗教
    李剛〈道教生死觀〉,《神學年刊》第十五期,1994
    廖明活〈中國佛教徒和反對佛教者之間的神滅神不滅論〉,《哲學與文化》廿一卷第四期,1994.4
    劉楚華〈《維摩經》與東晉士人的生死觀〉,《鵝湖》,1995.1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師大國研所集刊》第三十九號,1995.6
    方立天〈中國佛教倫理及其哲學基礎〉,《哲學與文化》第二五九期,1995.12
    莫寄台〈論輪迴觀在佛學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鵝湖》,1996.10
    王月清〈中國佛教善惡報應論初探〉,《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科版》,1998.1
    鄭振煌〈佛教的生死觀──生死輪迴〉,《歷史月刊》,1999.8
    鄭振偉〈道教與原始思維〉,《漢學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2001.12
    雷健坤〈從《老子想爾注》看神仙思想的宗教理論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6
    程宇宏〈析魏晉南北朝道教信仰結構的構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第三期
    周大興〈自然或因果──從東晉玄佛之交涉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二期,2003.3

    (四)其他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七卷第一期、1989.6
    王健文〈國君一體──古代中國國家概念的一個面向〉,收入《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楊儒賓主編,臺北:巨流,1993
    余敦康〈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哲學與文化》廿一卷第八期,1994.8
    葉海煙〈老莊哲學的倫理向度〉,《哲學與文化》廿四卷第四期,1997.4
    莊美芳〈不死與再生──從雲南少數民族神話傳說談起〉,《國立虎尾技術學院學報》,1998.3
    劉謹銘〈王充思想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之評議〉,《漢學研究》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3.6

    六、網路資源
    道教文化資料庫,http://myurl.com.tw//d8k4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http://buddha.cbs.ntu.edu.tw/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www.cbeta.org/index.htm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