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韋伶
Lin, Wei-Ling
論文名稱: 信賴、秘密與價值:跑單幫的交易地理
Trust, Secrets and Value: Geographies of Trading in “Paodanbang”
指導教授: 王志弘
Wang, Chih-hung
古明君
Ku, Ming-chun
口試委員: 莊雅仲
Zhuang, Ya-Zhong
陳瑞樺
Chen, Jui Hu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跑單幫信賴秘密價值交易地理經濟社會學鑲嵌舶來品
外文關鍵詞: Paodanbang, trust, secret, value, geography of trading, economic sociology, embedding, Imported good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交易地理」是一種將地理差異予以商品化,並透過移動以創造其真實地理與價差的經濟考量。商品無法依靠單純的「移動」概念就擁有地理差異,以及跨越地理的價值。「地理」需要人為介入,也需要人為的接收,需要參與者的反覆確認,這個原本存在於概念中的「可被商品化」特徵才得以實現。在台灣,「跑單幫」是將此一經濟考量付諸實行時的稱呼,從跑單幫的跨地域商品交換過程,我們能體察其地理作用、價格操作和社會信賴關係。這顯示出人情與利益的交雜接合狀態,說明了交易活動之社會鑲嵌的必然性。本研究聚焦於「交易」的社會活動現場,探討人們如何透過各種行動,包括秘密技術與信賴關係的維護,以生產跨地理商品,並賦予、開展和決定價值。
    檢視跑單幫的交易過程,我們得知在不同的社會分化形式下,不同世代的人們以不同的內在結構,進行其日常經濟活動。本研究歸納出老派單幫客、青年商家,以及網路賣家等三個主要群體。首先,在老派單幫客的交換場域中,由於訴諸各自的共同生命處境,交易中的地理勞作就呈現為苦勞的交換與委任關係。他們在規避體制的同時,創造真實的勞動經驗和體貼,並以此彌補或修飾地理品牌的不完備,這是其信賴模式的特徵。
    其次,青年商家特別關注對符號價值的辨識及其效果,買賣雙方呈現了相知相惜,又有所競爭的關係。商家必須展示自己對於地理的駕馭能力,因為地理統合了商品的符號意涵、商家對於物件的品味知識,以及希罕品的成立。也因此,「壞地理」有機會被導正為具有特殊價值意涵,迂迴的地理秘密則有可能被消費者接受。
    最後,網路的跨地理交易不同於前兩者的「面對面」私人交換,而是展現為一對多的互惠服務。商家刻意將過去被隱蔽的勞動流程重新再現為網路資訊(展示苦勞的形成、直指符號的現場連線),消費者則宛如直接面對商品,甚至在透明且即時的超地理買賣下,達成想像中的形式化交易地理。網上再現的勞動過程線索,將提示參與者其隱藏和刻意的商品塑造,在大量參與者經驗積累下,此地理的特徵則呈現為「有所認證」的地理。
    本研究將交易過程及其環節放大檢視,以民族誌方式來呈現交換關係及其社會鑲嵌,試圖回應經濟社會學中較少提及的「地理」面向,並以塑造信賴、創生利益的秘密技術,來說明社會行動之於價值塑造和感知的重要性。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跑單幫如何可能?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人際信賴與價值秘密如何促成跑單幫? 1 第二節 交易的可能條件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 8 一、跑單幫:穿流於正式經濟體制縫隙的小生意 8 二、商品交易的情感向度:人際情誼與金錢利益的折衝 10 三、商品拜物教的地理向度:價值與價格的空間神秘化 15 四、價值源於社會行動 16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歐巴桑苦勞地理:漫長的婦女生命軌跡 22 第一節 寫在民族誌之前:從委託行出發 22 第二節 婦女報導人與人情信賴網絡 25 第三節 環環相扣、隨算隨走的跨地理採買:苦勞創造地理 28 一、行前 28 二、出發 30 三、「住—行—勞動」:三合一的採買過程 33 四、地理有賴屏障,屏障有賴移動,移動有賴代工 37 第四節 交易地理的價格鍊金術 38 一、「跑」之魔法:交易地理攻防戰 38 二、價格的不純:一個假想的訂價 40 三、地理的不純:地理蒙太奇 41 第五節 銷售與購買:風險與報酬的估價/評價 47 一、店內風景一:從註文談起 47 二、店內風景二:熟客 49 三、店內風景三:價格之賭 53 第三章 年輕人的跑單幫:符號取向的交易地理 56 第一節 傳承與風格的斷層:跑單幫的轉向 56 第二節 風格範型的從屬與挑戰 57 第三節 壞地理與錯地理 60 一、「新意、深度」的有價、無價倫理 60 二、地理的有條件現身 62 三、迂迴地理 62 第四節 三種身份\賣與不賣\消費的技術 66 一、買與不能:朋友關係下的消費限制 66 二、朋友與熟客的矛盾 69 三、交易中的信賴體驗:地理、符號、風格的範型與爭取 71 四、失敗的信賴,成功的信賴:我們的情份是特殊的 73 第四章 網路跑單幫:再現與見證的地理 76 第一節 謎樣的網路賣家:前台與後台 76 第二節 日貨連線的虛擬戰場:先搶先贏、下好離手! 81 第三節 Buy or Bye Bye, That is a question:地理檢查 88 一、事件A:台灣買家都「蠢妹」? 90 二、事件B: 錯誤的商品就是禁不起細節的考驗 91 三、事件C:失敗的地理——變造罪無可赦,誤植不可逆轉! 96 第五章 交易地理的秘密、信賴與價值 101 第一節 交易地理的社會鑲嵌 101 第二節 秘密技術與信賴關係 108 第三節 經濟社會學的再思考 113 參考文獻 116

    參考文獻

    Baudrillard, Jean (1997)《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Braudel, Fernand (1999)《經濟和資本主義: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卷二)(施康強、顧良譯)。台北:貓頭鷹。
    Callon, Michel (1998) The Laws of the Market, Oxford: Blackwell.
    Cioran, E. M.(2008)《解體概要》(Precis de decomposition)(宋剛譯),台北:行人。(原書出版於1947年)
    Cook, I. (2004) “Follow the thing: papaya.” Antipode 36: 642-664.
    Cook, I. and Crang, P. (1996) “The world on a plate: culinary culture, displacement and geographical knowledges.” 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1: 131-153.
    Crang, Mike(2003)《文化地理學》(王志弘等譯),台北:巨流。
    Fiske, John (1993) 《瞭解庶民文化》(陳正國譯),台北:萬象。
    Goffman, E. (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NY: Anchor Books.
    Graeber, David (2001) Toward an Anthropological Theory of Value: The False Coin of Our Own Dreams. New York: Palgrave.
    Gregson, N., Brooks, K. and Crewe, L. (2001) “Bjorn again? Rethinking 70s revivalism through the reappropriation of 70s clothing.” Fashion Theory, 5(1): 3-27.
    Mauss, Marcel(牟斯)(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宜貞、何翠萍譯),台北:遠流。
    Peterson, Richard A (1994) “Cultural Studies through the Production Perspective Progress and Prospects”. Pp. 163-190 in Diana Crane (ed.),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Cambridge: Blackwell.
    Polanyi, Karl(博蘭尼)(1989)《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黃樹民、石佳音、廖立文譯),台北:遠流。
    Riessman, Catherine K. (2003)《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台北:五南。
    Rydgren, Jens (2007) “The Power of the past: a contribution to a cognitive sociology of ethnic conflict.” Sociological Theory 25(3): 225-244.
    Weber, Max (1995)《經濟與歷史:韋伯選集IV》(康樂編譯),台北,遠流。
    Zelizer, Viviana A (1994) 《金錢的社會意義》(陳難能譯),台北:正中。
    Zelizer, Viviana A. Rotman (1979) Morals and Markets: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surance in the Unites Stat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李悅端、柯志明(1994)〈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7: 41-81。
    金耀基(1981)〈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國際漢學會論文集》,413-428。
    馬財專(2010)〈臺灣組織及個體販毒網絡之質化考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2(3): 353-392。
    張苙雲主編(1999)《網絡台灣:企業的人情關係與經濟理性》。台北:遠流。
    張簡宛華(2010)〈電子商務中知覺風險、資訊搜尋行為與信任之互動─以日貨購物為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架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聯經。
    陳昭宏(2005)〈品牌來源國與製造來源國對消費者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國企所碩士論文。
    陳郁安(2009)〈台灣複合式精品店行銷策略之研究〉,成功大學創意產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重仁(2007)〈找尋禮物的理論:馬歇‧牟斯與牟斯式禮物經濟〉,《中外文學》36(3): 201-234。
    陳淳玫(2010)〈消費者民族優越感、品牌來源國形象與價格知覺對外國品牌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國際知名家電品牌為例〉,大葉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志傑(2009)〈新經濟社會學的歷史考察:以鑲嵌的問題史為主軸(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30: 117-164。
    黃仁宏,李建裕(2000)〈灰色市場之成因與衝擊〉,《產業論壇》2(2): 59-70。
    葉啟政(2008)《邁向修養社會學》。台北:三民。
    趙彥寧(2010)〈不/可計量的親密關係:老T搬家三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 3-56。
    劉名潔(2010)〈「網住日本」:新E世代下的日貨控消費〉,南華大學傳播所碩士論文。
    劉怡君(1993)〈組織特性、人情關係、與組織網路—臺灣民營企業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毓儒(2011)〈我是日貨族:日貨連線認同與消費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盧懿君(2006)〈流行服飾業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比較授權零售商與灰色市場之差異〉,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萬隆(1994)〈生產地與品牌來源國對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佩嘉(2000)〈人際網絡與經濟活動的辯證:傳銷商的網絡建構、行動意義與權力關係〉,《台灣社會學研究》4: 1-50。

    網頁資料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28/50402.htm。
    http://www.ctitv.com.tw/news_video_c16v83933.html。
    http://life.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Life/life-article/0,5047,130518+132009120401694,00.html
    日貨爭議懶人包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lovepttesjp/2854
    林岩哲個人網站:http://w3.cyu.edu.tw/yjlin/main.html
    敗家網站:http://ringo922.myweb.hinet.net/es.htm
    日貨兔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picduck/1569686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