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孫美玉
SUN, MEI-YU
論文名稱: 樹‧旅行‧記憶-孫美玉繪畫創作論述
Tree.Travelling.Memory-Sun Meiyu drawing creation elaboration
指導教授: 汪聞賓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1
中文關鍵詞: 記憶轉化
外文關鍵詞: Tree, Memory, Circle, Transfor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樹是一個人的姿態;旅行是一段移動的過程;記憶是一種相聚的方式。

    本論文的研究範圍,是筆者針對2006~2009年就讀研究所期間所做的作品。研究的主要架構,是從童年記憶裡一棵根深幹壯、枝繁葉茂的大樹為出發。借鏡以觀形,影射筆者對於兒時一棵大樹的眷戀與回憶,注入的感情與思想越多,愈是認為自己就像是那一棵樹,孤獨且獨立面對大自然。爾後,透過旅行尋求新題材,意象與想像為延伸,來表達筆者心中的思維。並將之轉化,以儲存的方式儲存記憶(創作的能量),藉以作為將來創造更多記憶的儲存方法。

    藝術創作是筆者對於生活的象徵表現的心路歷程,透過形式呈現其特有的價值。在創作研究中,筆者試圖將樹的象徵和自我生命經驗,與旅行的當下內心的記憶痕跡與意象,有了省思和流動的連結,透過自傳式的繪畫方式呈現。本創作研究孕育了筆者創作成長所累積的點點滴滴,依作品創作的理念性質分為:〈記憶的樹〉、〈樹的旅行〉、〈旅行的記憶〉三系列作品探討之。

    本論文的書寫架構:以一顆樹回溯童年記憶,領悟到藝術家應該把握稚心之可貴,並將日常生活融入創作為切入點,再探索自我內心對生命歷程之體驗,重新體悟、找到自己,從而在論文中展現與凸顯筆者的藝術創作價值,如下:一、自我價值的探索;二、個人藝術形式的展現及;三、樹的圖像轉化成光碟的過程;四、省思未來。


    Tree is the posture of a person, Travel is a process of moving, and memory is the way of gathering.

    This thesis will include a series of art works I made during graduate period from 2006~2009, which begins with a strong and exuberant tree in my childhood memories. The tree arouses a lot of memories and attraction in childhood. I felt like I transformed into the tree after more emotions and thoughts filled in, and I can face the nature independently and alone by observing its shape. Furthermore, the thesis also expressed my personal thoughts which are extended by images and imaginations through exploring new subjects in my trips.All of these memories became the energy and inspiration of my art creations. Therefore, it somehow became a way to store my memories.

    Art creations will also exploring the symbols of my life, basing on the art style to present its special value. In this research, I tried to connect my living experiences, the symbols of trees, and traveling memories and images with the flow of my reflections by artistic creations which are like autobiography. This thesis collects every piece of my creations, and is classified into three series of works, “The memories of trees,” “The trips of trees,” “The memories of travelling” by different concepts.

    The frame of thesis is tracing back my childhood memories by a tree, and understanding it is precious that I should hold my naive on. Besides, I also integrate different ideas from daily life into my paintings to research living experiences in my mind. Moreover, I make the value of my art creation stand out in this thesis, which is organized as the following manner. First, explores my own value. Second, shows personal forms in my art creation. Third, the process of trees images transform into CD. Forth, think about the possibilities can be developed in the future.

    目 次 頁次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Ⅳ 圖錄…………………………………………………………………………… Ⅵ 第一章 籽(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4 第二章 根、幹(創作理念與文獻探討)………………………………… 19 第一節 生命樹…………………………………………………………… 19 第二節 未曾踏足之旅…………………………………………………… 32 第三節 感動的甦醒……………………………………………………… 39 第三章 枝、葉(創作內容、形式、技法探討)………………………… 47 第一節 心找自然(內容)……………………………………………… 47 一、一萬兩千零四十五天……………………………………………… 48 二、一千五百四十八公里……………………………………………… 49 三、二百九十一小時…………………………………………………… 51 第二節 理所當然(形式)……………………………………………… 59 一、圖像的形成與轉化………………………………………………… 59 二、羣化原則…………………………………………………………… 61 第三節 自然而然(技法)……………………………………………… 67 一、訴初點……………………………………………………………… 67 二、存記憶……………………………………………………………… 78 三、話旅行……………………………………………………………… 80 第四章 花(作品分析)…………………………………………………… 83 第一節 記憶的樹系列…………………………………………………… 83 第二節 樹的旅行系列…………………………………………………… 97 第三節 旅行的記憶系列………………………………………………… 105 第五章 果(結論)………………………………………………………… 117 參考文獻……………………………………………………………………… 121 附錄…………………………………………………………………………… 127

    一、中文書籍

    1.Brewster Ghiselin(布魯斯特‧基哲林)編著,李元春 譯,(1987)。《創造的歷程》。臺北市:金楓出版社。
    2.Carl G. Jung etc.(卡爾‧榮格 )等著,黎惟東 譯,(1992)。《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臺北市:桂冠圖書。
    3.Diane Ackerman(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 譯,(2007)。《感官之旅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Senses》。臺北市:時報文化。
    4.E.H.貢布里希 著,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 譯,(2005)。《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研究》。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Frank Whitford 著,項幼榕 譯,(1994)。《克林姆》,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6.Gaston Bachelard(加斯東‧巴舍拉)著,龔卓軍、王靜慧 譯,(2003)。《空間詩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7.Gilles Néret(吉勒斯‧內雷)著,吳瑪莉 譯,(1997)。《古斯塔夫‧克林姆》。臺北市:塔森。
    8.Herbert Read(赫伯特‧里德)著,呂廷和 譯,(2007)。《透過藝術的教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9.Kandinsky,Wassily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 譯,(1985)。《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0.Kandinsky,Wassily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 譯,(1985)。《點線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1.Patricia Polacco(派翠西亞‧波拉蔻)著,廖春美 譯,(2002)。《傳家寶被》。臺北市:遠流出版。
    12.Paco Asensio 編著,曲芸、李瀟 譯,(2005)。《萊特與歐姬芙》。臺中市:好讀出版。
    13.Rudolf Arnheim(安海姆)著,李長俊 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裡學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臺北市:雄師圖書。
    14.Robert Frost(羅伯‧佛羅斯特)著,曹明倫 譯,(2006)《PURE-佛羅斯特永恆詩選》。臺北市:愛詩社出版。
    15.Susanne. K. Langer(蘇珊‧朗格)著,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 譯,(1911)。《情感與形式 Feeling and From》。臺北市:商鼎文化。
    16.Sigmund Fried(佛洛伊德)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 譯,(2000)。《夢的解析》。臺北市:知書房。
    17.王秀雄 著,(1991)。《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art》。臺北市:北市美術館。
    18.甘朝有 編著,(2001)。《旅遊心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江紹源 著,王雲五 主編,(1966)。《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20.安野光雅 著,黃友玫 譯,(2009)。《安野光雅寫給大家的七堂繪畫課─繪畫想像力的溯源之旅》,臺北市:漫遊者文化。
    21.成寒 著,(2007)。《花‧骨頭‧泥磚屋─走進歐姬芙畫裡的世界》。臺北市:時報文化。
    22.赤瀨川原平 著,李皎碧 譯,(2004)。《日本名畫散步》。臺北市:遠流出版。
    23.何懷碩 著,(1998)。《創造的狂狷》。臺北市:立緖文化。
    24.林語堂 著,(1985)。《生活的藝術》。臺北市:遠景出版。
    25.胡永芬 編著,(2001)。《藝術大師是計畫廊系列12,輝煌的頹廢─克林姆》。臺北市:閣林圖書。
    26.李澤厚 著,(2008)。《美的歷程》。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7.余秋雨 著,(1999)。《藝術創造工程》。臺北市:允晨出版。
    28.東山魁夷 著,鄭民欽 譯,(2001)。《與風景對話》。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29.東山魁夷 著,唐月梅 譯,(2001)。《美的情愫》。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0.周積寅編 著,(1985)。《中國畫論輯要》。南京市:江蘇美術出版社。
    31.非馬(馬為義)著,(1986)。《路》。臺北市:爾雅出版社。
    32.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 編,潘襎 譯,(1996)。《藝術學手冊Handbuch der Kunstwissenschaft》。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33.郭有遹 著,(1983)。《創造心理學》。臺北市:正中。
    34.郭生玉 著,(198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精華書局。
    35.張春興 著,(2002)。《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36.陳懷恩 著,(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
    37.楊裕富 著,(1998)。《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臺北:亞太書局。
    38.劉曉路 編著,(2001)。《東山魁夷論藝》。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39.劉文潭 著,(1991)。《現代美學》。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40.董奇、申繼亮 著,(2003)。《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

    二、西文書籍
    1.RUTH B.McDOWELL(1998). PIECING─EXPANDING THE BASICS. California: C&T Publishing.

    三、期刊
    1.クロワッサン別冊《黄金の針 10周年記念特別号》1986/09/20/ 傷み/マガジンハウス/マガジ

    四、論文
    1.《兩岸重彩畫學術論文研討會》,2009。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五、畫冊
    1.《東山魁夷の世界》,2000。長野縣信濃美術館。

    六、網路資料
    1.光碟片的由來,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CD&variant=zh-tw,搜尋時間:97/1/6。
    2.非馬簡介,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行政院文化委員會,http://dcc.ndhu.edu.tw/poemroad/fei-ma/category/introduction/,搜尋時間:97/12/27。
    3.林語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8%AA%9E%E5%A0%82,搜尋時間:97/1/6。
    4.東山魁夷,
    http://www2.plala.or.jp/Donna/kaii.htm,搜尋時間:97/12/27。
    5.拼布由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31106480,搜尋時間:97/1/6。

    6.記憶,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8%98%E6%86%B6&variant=zh-tw,搜尋時間:97/1/6。
    7.樹,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0%91,搜尋時間:97/1/6。
    8.蒙德里安的作品,〈灰樹〉,
    http://www.stnn.cc:82/culture/arts/t20060106_112755.html,搜尋時間:97/1/6。
    9.羅伯‧佛洛斯特,文學與文化教學資料庫,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http://hermes.hrc.ntu.edu.tw/lctd/index.htm,搜尋時間:97/12/1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