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貞瑾
論文名稱: 貼近、敞開與留步:新手諮商師與原住民中輟青少年的諮商故事探究
Approaching, Openess, and Standing On: Inquiry of the Counseling Stories of the Novice Counselor and Aborigine Adolescents Dropped Out
指導教授: 許育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8
中文關鍵詞: 中輟青少年多元文化諮商自我反思原住民青少年諮商歷程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e adolescent, counseling process, dropped-out teenager,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self-reflect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為諮商師實務反思之自我敘說研究,邀請兩名曾經中輟的原住民青少年為研究參與者,而研究者以諮商師的角色進入,諮商情境中與之進行個別諮商。以諮商歷程逐意稿和研究者反思日誌作為資料文本進行分析與探究,旨在瞭解原住民中輟青少年個案在諮商關係中開顯的故事,以及反思探究諮商師在與原住民中輟青少年諮商歷程中之自我困頓和突破及自處,透過實務上的反思獲致個人的成長與洞見。
    研究者透過對於兩段原住民中輟青少年之諮商故事,進行省思與對話,從少年的成長與求學經驗、司法議題的面對與親密議題的處理等角度來理解並貼近兩名少年個案;歷經對自己可能並不真正理解的肯認與面對,而對無法聽懂的再行理解,致能朝向理解並與案主之敘述經驗交會。此外,諮商師揚棄個人原初視界與價值信念、願意與能夠駐足留步於案主生活情境之探討,亦為新手諮商師面對文化交會與自身新手焦慮,之重要突破與學習。研究針對自身經歷之整理,進以與文獻對話並據以提出相關建議。


    Abstract
    This is a self-narrative research about reflection to the specialty practicing of the counselor herself. Researcher invited two native Taiwanese teenagers who had drop-out from school as participates of this research, and researcher carried on individual-counseling conversations with them by playing as a counselor. To understand and display the opening stories of the dropped-out native Taiwanese teenage clients and to reflect and investigate about self-exhausted, breaking through and self-peaceful of the counselor, researcher analysised the records of counseling process and the dairy about reflections of herself. Finally, researcher became more maturity and got more insight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s.
    Researcher proceeded reflections and dialogs through the counseling stories about two native adolescents dropped out, and understood and got close to the adolescent clients by the view points of their grew up and school attending experience, facing legal procedure and overcoming intimacy issues; experienced agreeing and confronting the realizations that might not understand and re-understanding to those couldn’t be understood, led the counselor to the understand and meet the experience that clients told. On the other hand, counselor threw away her original view point and values and was willing and capable to stay probe into the situations of the clients were important breaking through and learning of a novice counselor faced the cultural rendezvous and the anxiety of being novice. Researcher integrated self experience to have conversations with reference and gave relative advices according to it.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議題………………………………………………7 第三節 名詞釋義………………………………………………………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原住民中輟青少年的相關研究………………………………10 第二節 多元文化架構下的原住民青少年輔導………………………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41 第一節 研究取向………………………………………………………4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研究程序………………………………………………………48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故事撰寫…………………………………………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54 第一節 貼近與理解……………………………………………………54 第二節 貼近少年的邊緣與之同行……………………………………93 第五章 討論……………………………………………………………132 第一節 探究少年的故事………………………………………………132 第二節 在諮商關係中的自省和自處…………………………………14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51 第一節 結論……………………………………………………………151 第二節 建議……………………………………………………………155 參考文獻…………………………………………………………………………158 附錄一 研究諮商暨研究同意書………………………………………………166 附錄二 研究諮商晤談紀錄……………………………………………………167 附錄三 研究者反思日誌………………………………………………………168

    中文部分
    Corey, G.,(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李茂興譯)。台北:揚智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Crossley, M. L.(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朱儀羚等譯)。嘉義:濤石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HTIvey, A. E., Ivey, M. B., & Simek-MorganTH, L.(2000)。諮商與心理治療:多元文化觀點(陳金燕等譯)。台北: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
    McLeod, J.(2006)。認識諮商研究(連廷誥、連秀鸞、連廷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
    McLeod, J.,(2006)。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連廷嘉、徐西森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3)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2001)。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嘉義:濤石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HT TH
    McWhirter(1998)。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王寶墉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8)
    Schön, D. A.(2003)。反映回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夏林清、洪雯柔、謝斐敦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
    Smith, J. A.(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
    王明勳(2004)。成長於繼親家庭之中輟生親子互動歷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明勳(2006)。探究中介教育的現場與問題:以我的那一班為例。學生輔導季刊,101,91-97。
    古金益(2003)。成長‧記錄‧泰雅族-試析泰雅族青少年之內心觀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武典(1987)。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台北:張老師。
    吳芝儀(2000)。中輟學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濤石。
    呂怜慧(2001)。變調的求學路~中途輟學學生對生活事件解釋風格之尋跡。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秋琬(2006)。一個中輟復學生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呂淑妤、吳齊殷(2002)。原住民青少年心理衛生狀況及成癮行為調查。調查研究,12,119-123。
    呂雀芬、陸振芳、陳妙絹、蕫靜娟、廖佩君(2003)。原住民五專女性飲酒經驗之意涵。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6(4),23-47。
    李佳儒(2005)。小樹之歌~諮商學習者在專業實習中心路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忠耀(2001)。心中有愛,溫柔相待~陪三位中輟復學生走一段。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花環(2000)。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美華(2008)。凝視死刑的攝影師-風間聰。人本教育學刊,224,82-87。
    李瑛(2000)。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教育決策倫理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7(4),349-361。
    周愫憪(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
    官秀珠(2005)。航向彩虹高中的敘事之葦-南澳泰雅族少年獵人群像與疊影。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俞君(2008)。原住民代表集結,聲援中城案受害家庭。人本教育學刊,224,43-47。
    林哲寧(2001)。中輟少年家外行蹤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瑤棋(2001)。台灣都會區原住民的困境。歷史月刊,156,79-85。
    邱依俐(2006)。H桃園縣泰雅族中輟學生復學成因探討---文化與區位觀點H。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獻輝(2005)。兒童遊戲治療的多元文化考量。輔導季刊,41(2),1-8。
    金樹人(1997)。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侯南隆(2000)。我不是壞小孩-喪親少年的生命故事與偏差行為。私立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威良(2006)。非我族類「中輟生」?少年對的作為與少輔會的論點。學生輔導季刊,101,38-48。
    施聖文(2004)。一個行動研究者在部落以亞比外部落地圖發展工作為例。私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莉竹(1999)。台灣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中文化議題的衝擊與統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莉竹(2003)。諮商專業倫理中的多元文化議題。諮商與輔導,215,30-34。
    胡惠(2002)。台南市國中中輟學生輟學原因與預防中輟輔導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
    孫頌賢(2008)。諮商師的成熟發展歷程~視框焦點的移動。輔導季刊,44(1),65-74。
    翁開誠(2002)。覺解我的治療理論與實踐:通過故事來成人之美。應用心理研究,16,23-69。
    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2002修訂)。
    張欣萍(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夏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瑋珊(2006)。從多元文化觀點探討大專院校肢體障礙學生諮商策略。諮商與輔導,250,39-46。
    張瑋珊(2007)。團體諮商的多元文化議題~以「脊髓損傷者職業生涯探索團體」為例。輔導季刊,43(3),52-60。
    張耀中(2006)。英國的輟學問題:文獻怎麼說?。學生輔導季刊,101,8-14。
    許炳進(2001)。台灣地區原住民教育文化政策之研究-以少數民族理論觀點為基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玉婷(2000)。泰雅族青少年學習式態之質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孟佳(2005)。公主變女傭:觀光發展下的烏來泰雅族女性。私立世新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靜晃(2001)。中途離校青少年現況分析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郭鐘隆、黃久美、林佩佩、郭彥凌、陳琬菁(2003)。原住民學生菸、酒、檳榔預防性衛生教育計畫知研發與評值。醫護教育學刊,2,47-60。
    陳玉玫(2001)。我是問題學生~兩位中輟學生的學校經驗與自我認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依潔(2007)。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與反思。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南州(1997)。從基督教倫理學的觀點看同性戀。新使者,39,p50-54。
    陳南州(2004)。「同志神學」面面觀。新使者,82,p35-38。
    陳國樑(2005)。都市原住民高中學生學業成就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桃園縣朝陽高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惠美(2007)。屏東市國中生飲酒行為意向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逸君(2004)。多元文化教育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233-248。
    陳嬌芳(2007)。洄瀾幽谷盼溫情-國民中學中輟學生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章勝傑(2003)。從權力結構看原住民中輟現象。原住民教育季刊,30,5-20。
    游舒雯(2007)。南投縣信義鄉國小四五六年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科學態度及世界觀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游聖薇(2002)。家庭與中輟:台東市三住民國中女生的個案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子庭、蔡慈儀、尹祚芊(1994)。南投縣山地國小學童缺席情形與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華衛生13(3),203-213。
    黃盈豪(2004)。社會工作在原住民部落之實踐與省思:我在大安溪流域泰雅部落之工作站經驗。私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瑛琪(2004)。諮商師教育訓練中「多元文化諮商能力」與諮商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0(4),1-8。
    黃維賢(2001)。影響高職原住民學生偏差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志誠(2006)。擊震生命鼓 飛舞民俗魂:非正式的中輟機構-九天民俗技藝團。學生輔導季刊,101,64-69。
    楊秀宜(2008)。後現代敘說治療在犯罪少年之應用。諮商與輔導,269,8-12。
    楊美賞(2002)。原住民婦女健康──菸、酒、檳榔對婦女的健康危害。護理雜誌49(2),29-34。
    楊淳皓(2004)。原住民族諮商中的族群文化認同發展議題。輔導季刊,40(4),9-18。
    楊鳳麟(2005)。同志基督徒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國立高雄師範學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溫怡雯(2000)。台東縣原住民國中中輟復學生之歸因歷程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葉川榮(2001)。都市原住民國中生學校適應之殖民論述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美玉(2003)。原住民青少年飲酒行為解析。原住民教育季刊,32,29-48。
    葉美玉與陳雅欣(2007)。原住民青少年飲酒的認知模式-飲酒預期效果與拒酒自我效能的影響。衛生教育學報,27,177-193。
    廖大齊(2003)。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廖本富(2000)。敘說治療的問句技巧。諮商與輔導,175,15-22。
    廖本富(2001)。敘說治療之外化VS病理文化之內化。諮商與輔導,181,8-13。
    劉上民(1999)。國中學生中途輟學與復學歷程的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分析研究。私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若蘭與黃玉(2006)。從文化適切教學模式增進原住民中輟生之復原力。中等教育,57(1),110-121。
    劉福鎔(2003)。多元文化諮商理論及其對諮商工作的意義。諮商與輔導,213,23-27。
    劉寶惠(2003)。性交易中輟少女兩性交往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潘玲欣(2006)。少男網路援交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易霖(2003)。從原住民青少年之家庭壓力探究家庭介入模式與策略。教師之友,44(5),90-99。
    蔡政惠(2006)。H原住民文學書寫中的原漢關係H。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淑丹(2006)。男性少年從事性交易行為之研究。私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賴瑞芳(2001)。影響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正向角色建構之因素: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秋珠(2003)。國中中輟復學生的需求與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孟蓉(2001)。當泰雅族學童「遇到」科學家-探討不同族群背景學童之科學家意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鍾瑞彬(2005)。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在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顏郁心(2001)。中輟復學生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顏國樑(2004)。原住民教育現況、問題及發展趨向。台灣教育,626,17-24。
    魏春枝.張耐(1999)。發現與協助--都市原住民青少年的族群認同探討。師友月刊,390,37-40。
    魏春枝.張耐(2000)。都市原住民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師友月刊,393,39-43。
    魏麗敏、黃德祥、向天屏、顏綵思、黃瑞峰(2003)。原住民國中中輟學生形成原因與復學歷程之研究(教育部補助專案報告)。台北:中華民國教育部。
    蘇益志(2006)。觸法少年輔導實務:晤談室中的沉思、領悟與行動。台北:心理。

    英文部分
    Bronte-Tinkew, J., Moore, K. A., Capps, R. C., & Zaff, J. (2006). The influence of father involvement on youth risk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A comparison of native-born and immigrant famil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35, 181-209.
    Burnett, J. A., Hamel, D., & Long, L. L. (2004). Service Learning in Graduate Counselor Education: Developing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y.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2, 180-191.
    Cumming-McCann, A. & Accordino, M. P. (2005). An Investigation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 Characteristics, White Racial Attitudes, and Self-Reported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48(3), 167-176.
    Dunn, C., Chambers, D., & Rabren , K. (2004). Variables Affecting Students’ Decisions to Drop Out of School. Medic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3), 314-323.
    Dunn, C., Chambers, D., & Rabren, K. (2004). Variables Affecting Students’ Decisions to Drop Out of School.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5, 314-323.
    Lee, D., & Tracey, J. G. (2005). Incorporating Idiographic Approaches Into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3, 66-80.
    Middleton, R. A., Stadler, H. A., Simpson, C., Guo, Y. J., Brown, M. J., Crow, G., et al. (2005).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hite Racial Identity Attitude and Self-Reported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3, 444-456.HTHT
    Moodley, R. (2007). (Re)placing multiculturalism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35(1), 1-22.
    VanttaJa, M., & Järvinen, T. (2006). The young outsiders: the later life courses of ‘drop-out youth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5(2), 173-184.
    Vanttaja, M., & Järvinen, T. (2006). The young outsiders: the later life course of ‘drop-out youth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5(2), 173-184.
    Vinson, T. S., & Neimeyer, G. J.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cial Identity Development and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Competency: A Second Look.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1, 262-2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