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佳其
Ko, Chia-Chi
論文名稱: 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研究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Preschool Educators and the Display of Children's Works
指導教授: 江麗莉
Chiang, Lily
口試委員: 孫良誠
Suen, Liang-Cheng
蔡佳燕
Tsai, Chia-Ya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or In-service Practitioners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幼兒作品作品展示
外文關鍵詞: preschool educa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 children's works, display of children's work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表現情形,及探討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相關性。研究者透過文獻探討建立理論基礎,編制「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研究」調查問卷,以臺灣北部地區7個直轄市、縣(市)公共化幼兒園、準公共幼兒園及私立幼兒園之兩年內有帶班的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採分層抽樣調查,問卷共計發放94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為810份,有效回收率為85.44%,其後資料統計分析,發現如下:
    一、教保服務人員在經歷美的人事物時,較能覺察自己內心的想法,但對美感相關概念缺乏分析的能力。
    二、教保服務人員在美感經驗上,會因為教保服務機構類別、從事教職年資、年齡的不同,及美感相關計畫參與經驗而有顯著差異。
    三、教保服務人員認同和理解展示理念的價值,但與教學現場中幼兒作品展示規劃之實踐情形有落差。
    四、教保服務人員在幼兒作品展示上,會因為教保服務機構類別、從事教職年資、年齡、職稱、教育程度的不同,及美感相關計畫參與經驗而有顯著差異。
    五、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越豐富,在實踐幼兒作品展示上的表現越能有效呈現視覺訊息。
    最後,本節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教保服務人員、學前教育行政機構與教育相關人員未來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the display of children’s artwork am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ors, to examine how educato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perform in these area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s and the display of children’s artwork. The researcher establishe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veloped the “Preschool Educa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Children’s Artwork Displa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tudy targeted preschool educators who had been actively leading classes within the past two years at public, quasi-public, and private preschool in seven municipalities and counties in northern Taiwan.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a total of 948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with 810 valid responses collected, achieving an effective response rate of 85.44%. Af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data, the following findings emerged:
    1.Preschool educators can be aware of their inner thoughts when experiencing aesthetic among people and things, but they lack the ability to analyze the aesthetic.
    2.Preschool educators’ aesthetic experiences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ased on the typ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ge, and whether they have participated in aesthetic-related programs.
    3.Preschool educators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of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display of children’s art works. However,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is ideal and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artwork display in the classroom.
    4.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splay of children’s artwork based on the type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ge, position, level of education, and participation in aesthetic-related programs.
    5.The richer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preschool educators, the more effectively they can present visual information in the display of children’s artwork.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related educational personnel as references
    for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美感經驗的意涵............................................9 第二節 幼兒作品展示的意涵 .......................................16 第三節 教保服務人員背景變項在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研究...........30 第四節 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相關研究................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39 第三節 研究工具................................................44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現況分析..............................57 第二節 教保服務人員幼兒作品展示現況分析...........................68 第三節 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與幼兒作品展示之相關分析 ...............8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85 第二節 研究建議.................................................88 參考文獻..........................................................91 中文文獻........................................................91 英文文獻........................................................96 附錄..............................................................99 附錄一:專家效度問卷.............................................99 附錄二:預試問卷調查.............................................106 附錄三:正式問卷調查.............................................110

    中文文獻
    久光重夫(2000)。文化設施展示設計。科技博物,4(2),78-90。
    王友蘭、梁綺媚、林澤儀、金艷晶(2020)。鄉村幼兒園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教學策略探究-以肇慶市為例。計量管理期刊,17(2),77-91。
    王健(2015)。臺灣美感教育的省思。師友月刊,572,20-24。
    王淑芬(2011)。尋找生活課程的美感經驗-Dewey美感經驗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22)。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70031
    幼兒園及其分班基本設施設備標準(2019)。https://reurl.cc/r3dDd1
    全國幼兒園基本資料(2024)。https://reurl.cc/L5jmja
    朱光潛(1995)。談美─一本研究「如何免俗」的書。明田。
    江合建(2001)。杜威藝術經驗理念之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7,17-35。
    池佩娟(2010)。幼兒生活美感教育班及教學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何惠麗、曹俊德(2018)。美感教育對幼兒園發展之探究。學校行政,113,37-55。
    吳文子(2016)。認識瑞吉歐 : 瑞吉歐教育在韓國的再建構(唐梅,譯)。光佑文化。(原著出版於2010年)
    吳冠嫻(2017)。臺灣民眾「美感素養量表」之建構與調查。測驗學刊,64(2),131-154。
    呂碧玲(2015)透過美感教學的幼兒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蝴蝶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巫佳芬(2018)。中部地區幼兒園空間規劃與幼兒情緒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李同法(2018)。情境學習理論應用於展示研究與創作-以研究者公司之實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
    李育嘉(2016)。體驗學習賦予美感教育的力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8),122-128。
    李佩璇(2014)。圖解美學。易博士。
    李忠盛(2007)。康德美學的教育涵義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李澤厚(1996)。美學四講。三民書局。
    李鴻生(2011)。落實美感教育之探詢。耕莘學報,9,78-92。
    李鴻生(2013)。美感教育的目標與鵠的。耕莘學報,11,89-99。
    沈佳靜(2003)。幼兒繪畫表現分析與探討。幼兒保育學刊,(1),64-81。
    周功鑫(2001)。博物館展覽策畫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5(2),93-90。
    周怡伶、段慧瑩(2009)。許幼兒一個美好的環境-幼兒園中介空間初探。 幼兒教保研究,3,75-90。
    周淑惠(2008)。幼兒學習環境規劃-以幼兒園為例。新學林。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5)。新課綱想說的事。心理。
    林廷華(2019)。兩位新手幼兒教師學習區規劃之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5),184-210。
    林志成、蔡之浩(2022)。老舊廁所整修之困境挑戰與案例分析。學校行政,(138),276-300。
    林佩蓉(2023)。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品質評估表。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取自https://is.gd/SfaDV7
    林尚頤(2019)。幼兒園教師教室空間意象之探究 —以宜蘭縣私立慈心華德福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林尚頤、倪鳴香(2020)。初探教師生命經驗對於幼兒學習環境設置之影響。幼兒教育,329,76-88。
    林怡滿、李美玲、周芸頻、蔡淑君、洪慧英(2015)。幼兒園課程變革之行動研究:從傳統到學習區。長庚科技學刊,22,53-70。
    林怡徵(2020)。我國準公共幼兒園政策成效影響因素之探討-以南投縣埔里鎮為中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心理。
    林玫君(2020)。美感從幼起-談幼兒園美感環境營造。師友雙月刊,(624),56-61。
    林素卿(2009)。美感經驗對課程美學建構之啟示。東海教育評論,3,43-70。
    林崇宏(2011)。博物館展示設計流程探討:解析博物館展示設計方法之實務應用。科技博物,15(2),39-65。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
    林皓雯(2015)。中學生美感經驗與藝文活動參與之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邱皓政(2017)。量化研究法(三):測驗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雙葉書廊。
    邱皓政(201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
    邱慧真(2013)。幼兒園教學空間情境佈置之研究-以蒙特梭利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侯憲堯(2021)。幼兒園學習環境中的美感實踐:臺灣.台中愛彌兒幼兒園現場實例。心理出版社。
    洪于潔(2007)。博物館互動展示設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孫扶志、鄧慕詩(2019)。幼兒園輔導計畫中學習區規劃與主題課程實施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7(1),115-140。
    孫良誠(2022)。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教學量表建構。藝術教育研究,43,1-30。
    徐德成、孫麗卿(2022)。幼兒視覺藝術與美感教育。華騰文化。
    高如瑩(2009)。幼稚園教師對美術活動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https://www.ndc.gov.tw/nc_77_4402
    張婉真(2001)。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15(3),13-24。
    張雅婷(2021)。幼兒園實施美感課程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
    張碩宇(2020)。何謂美感教育?美感教育的方式?。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7-10。
    教育部(1996)。幼兒教育專輯:空間。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05)。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教育部。
    教育部(2013a)。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中華民國政府。
    教育部(2013b)。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教育部。
    教育部(2017a)。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華民國政府。
    教育部(2017b)。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課綱推廣Q&A。中華民國政府。
    教育部(2018)。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二期五年計畫。教育部。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202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reurl.cc/Y47v14
    曹俊峰(2003)。康德美學導論。水牛。
    梁福鎮(2001)。審美教育涵義探究。教育科學期刊,1(1),79-105。
    莊淑炫(2015)。國小科學教師對美感教學融入課程之看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郭禎祥(1993)。當前我國國民美術教育新趨勢。臺北市:師大中教輔委會。
    陳木金(1999,4月)。美感教育的理念與詮釋之研究。載於國立臺灣藝術學院教育學程中心舉辦之「全人教育與美感教育詮釋與對話研討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6-51),臺北市。
    陳玉婷(2017)。幼兒美感課程教學實踐之協同行動研究。教科書研究,10(1),35-64。
    陳佩勤(2014)。回顧方案的探究經驗:幼兒作品呈現與展示。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1,49-58。
    陳信豪、林一慧(2021)嬰幼兒美感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9),179-187。
    陳盈芊(1997)。展示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2),41-44。
    陳湘羚、黃昱瑋、黃偲雯(2018)。幼兒園美感教學之實踐。幼兒教育,325,75-90。
    陳瑋廷、孫扶志(2024)。準公共幼兒園政策對園務經營之衝擊與支持。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3(2),17-21。
    陳錦惠(2005)。教學經驗中的美感特質探討-杜威美學的觀點。課程與教學,8(2),15-24。
    陳璽敬、陳俊良、林志隆(2014)。策展理念傳達效果探討-以「原來臺灣」展覽為例。設計學報,19(3),1-22。
    陸定邦(1989)。展示語言。博物館學季刊,3(4),21-28。
    湯志民(2014)。幼兒學習環境設計。五南。
    黃壬來(2003)。幼兒造形藝術教學。五南。
    黃巧慧、莊明振(2015)。藝術帶來改變: 一個大學藝文中心的美育實踐與省思。通識教育學刊,16,117-138。
    黃光男(2006)。博物館展覽理念與規劃。書畫藝術學刊,1,1-14。
    黃彥文(2019)。讓美感開始共鳴:展望臺灣美感教育的未來。五南。
    黃楦容(2012)。美感教學中教師教學風格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黃瑞香(2008)。高雄市公立幼稚園教師實施幼兒繪畫活動之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黃嬿庭(2015)。幼兒美感教育多感官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植物主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楊淑朱、林淑蓉(2016)。幼兒學習環境規劃之元素。師友月刊,(587),14-18。
    楊雅雲(2016)。苗栗縣幼兒園視覺藝術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楊麗芬(2014)。高雄市教保服務人員美感教學現況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葉郁玫(2019)。友善的博物館―兒童體驗空間與展示規劃觀察。故宮文物月刊,(441),72-86。
    雷祖康(2009)。博物館展示微環境構成因素分析與展櫃分類判別方法探索。博物館學季刊,23(3),79-95。
    廖慧君(2009)。國小附設幼稚園學習區規劃之探討-以桃園縣國小附幼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田園城市。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聯經。
    漢寶德(2007)。談美感。聯經。
    劉昌元(1978)。藝術、經驗與人生-杜威美學簡介。鵝湖月刊,41,51-56。
    劉皓汶(2019)。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美感經驗之建構─從環境營造開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蔡元培(1983)。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
    蔡幸伶(2007)。藝術作品的展示空間與設計實務。博物館學季刊,21(2),51-65。
    蔣勳(2005)。天地有大美。臺北市:遠流。
    鄭明憲(2008)。臺灣藝術教育年度發展現況綜述。載於鄭明憲(主編),2008臺灣藝術教育年鑑(頁29-39)。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惠英(1997)。展示規劃與維護概念。博物館學季刊,11(2),63-66。
    賴盈媜(2021)。中華文化帶入幼教環境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閻瑞珍(2015)。論美感教育之推行與現有改革之狀況-以彰化縣舊館國小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29(2),55-77。
    戴禹心(2004)。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藍皓丰(2017)。臺北市公立幼兒園美感領域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蘇憶如(2014)。博物館兒童展示設計策略-以自然史博物館兒童探索展為例。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67(4),23-39。
    鐘梅菁、呂碧漪、蘇珊、羅素琴、何宣其(2020)。幼兒園階段師資生美感素養培育課程之探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1),20-26。
    Althouse, R., Johnson, M. H., & Mitchell, S. T. (2003)。創造學習的色彩:視覺藝術與幼教課程統整(郭妙芳,譯)。光佑文化。(原著出版於2002年)
    Dean, D.(2006)。展覽複合體:博物館展覽的理論與實務(蕭翔鴻,譯)。藝術家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7年)
    Friedrich, W.(2005)。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曾于珍、林資傑、吳介祥、林潔盈、桂雅文,譯)。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原著出版於1999年)
    Isbell, R. T., & Exelby, B.(2008)。幼兒學習環境設計(盧雯月、林佑齡,譯)。華都文化。(原著出版於2001年)

    英文文獻
    Althouse, R., Johnson, M. H., & Mitchell, S. T. (2002). The colors of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s into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Teachers College Press.
    Alvino, F. J. (2000). Art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life: A look at ar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East Lansing,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7963)
    Babich, B.(2019). Reading David Hume’s “Of the standard of taste”. De Gruyter.
    Belcher, M.(1991). Exhibitions in museum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Bullard, J.(2010). Creating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Birth to age eight. Merrill.
    Davis, R. W. (1996). Art and children : Using literature to expand creativity. Scarecrow Press.
    Dean, D. (1997). Museum exhibi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 9780203039366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DFES)(2004).Excellence and enjoyment: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primary yea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aterials. DFES.
    Dewey, J.(1934). Art as experience. Perigee Books.
    Dodge, D. T., Bickart, T. S., & Scherr, C. (1998). Preschool for parents : What every parent needs to know about preschool. Source Books.
    Euron, P.(2019). Aesthetics,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Brill.
    Falk, J. & Storksdieck, M.(2005). Using the 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 to understand visitor learning from a science center exhibition. Science Education, 89(5), 744-778. https://doi.org /10.1002/sce.20078
    Helm, J. H., Beneke, S., & Steinheimer, K. (1997). Documenting children's learning. Childhood Education, 73(4), 200-205. https://doi.org/10.1080/00094056.1997.10521093
    Hume, D., & Lenz, J. W. (1965). Of the standard of taste, and other essays. Bobbs-Merrill Co.
    Isbell, R. T., & Exelby, B. (2001). Early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at work. Gryphon House.
    Jalongo, M. R.,& Stamp, L. N.(1997). The arts in children’s lives: Aesthetic educ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Allyn & Bacon.
    Lim, B. (2004). Aesthetic discourses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Dewey, Steiner, and Vygotsk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5), 473-486. https://doi.org/10.1080/030044303 2000153633
    Reynolds, E.(1990).Guiding young children: A child-centered approach. Prentice Hall.
    Rinaldi, C. (2006). In dialogue with Reggio Emilia : Listening, researching and learning. Routledge.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Harper & Row.
    Thomson, P., Hall, C., & Russell, L. (2007). If these walls could speak: Reading displays of primary children’s work. 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 2(3), 381–400. https://doi.org/10.1080/174578 20701547450
    Townsend, D.(1997). An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Blackwell.
    Twigg, D. (2011). Look out below (and above)! Challenging adult understandings of displaying young children's artwork.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12(3), 262-273. https:// doi.org/10.2304/ciec.2011.12.3.262
    Waidacher, F. (1999). Handbuch der allgemeinen museologie. Böhlau Verlag Wien.
    Wilson, R. A. (2008). Nature and young children : Encouraging creative play and learning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Routled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