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琬筠
論文名稱: 利用遠距視訊系統對國小自然科教師回饋能力改變之探討
指導教授: 張美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3
中文關鍵詞: 遠距視訊系統教室觀察回饋能力教學知識課程知識班級經營知能
外文關鍵詞: the remote visible system, classroom observation, feedback abilities, teaching knowledge, curricular knowledge, class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ability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利用遠距視訊系統教室觀察即時回饋活動探討自然科教師教學回饋的類型和教學回饋能力的改變。並綜合研究結果與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作為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之方法採用教室觀察、教學回饋影帶及逐字稿分析法、訪談法、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研究者參與十三次教室觀察與即時回饋活動、兩次綜合座談、相關研習及成長活動等觀察,進行夥伴教師的深度訪談。主要的工具為遠距視訊系統、研究者、教學回饋影帶、訪談法、期末座談會議,將教學回饋活動、綜合座談會議及訪談內容做成逐字稿資料,以供研究分析五位夥伴教師教學回饋的類型和教學回饋能力改變的情形。
    根據主要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如下:
    一、在教學知識類型回饋中發現教師在教學知識上有較大的成長,因夥伴教師的互動學習,教師在教學知識類型的回饋較多,回饋能力的改變也有明顯之進步。
    二、課程知識類型回饋中發現教師對課程知識概念較為薄弱,尤其自然科領域之教師對課程中學生的需求、課程組織、課程教材發展等知識需再精進。
    三、班級經營知能類型回饋中發現班級經營對自然科教師在實驗教學中是一項大挑戰,既要學生合作學習、討論及動手操作,又要維持一定的秩序品質;一邊要顧教學,一邊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秩序,教學者需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智慧去拿捏與掌控。夥伴教師在班級經營的回饋學習,表示獲益良多。
    四、參加遠距視訊系統成長團體帶給老師的影響很大,尤其在教室觀察回饋上,老師學習到教室觀察的重點、回饋的方式與技巧,與一群都是自然科教師在一起的專業對話,給夥伴教師一個很大的震撼與迴響。

    本研究針對上述結論,對學校行政及教育單位提出若干建議,盼能重視教師進修增能的專業成長活動,提昇自然科教師教學之專業能力,並做為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types of science teachers’ feedback and changes of their feedback ability by using the remote visible system to observe the class in the in-time feedback activity. This research also puts forward specific advices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ings as the reference for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educational responsible institutions and later researches.
    The research methods are classroom observation, analysis of teaching feedback tapes and verbatim transcription, interview method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ers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such as thirteen times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ime feedback activity, two times comprehensive panel discussions, related learning, growth activity, etc. What’s more, they do the partner teacher’s depth interview. The main instruments are remote visible system, researcher, teaching feedback tapes, interview method and terminal symposium, as well as making verbatim transcription materials from teaching feedback activities, comprehensive symposiums and interview contents to study types of five partner teachers’ teaching feedback and the changes of their teaching feedback 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s:
    Ⅰ In the teaching knowledge type feedback, it shows that teachers make prominent progresses in teaching knowledge. For the reason of interactive learning by partner teachers, teachers’ feedbacks increase in teaching knowledge types and they also improve their changes in feedback capability obviously.
    Ⅱ In the curricular knowledge type feedback, it shows that teachers lack the concept on curricular knowledge, especially science teachers need to hone the curricular knowledge such as student needs, class organization, course materials, etc.
    Ⅲ In the class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ability type feedback, it shows that it is a big challenge for science teachers to manage clas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y need to let students to do cooperative learning, discussion and hands-on activities as well as maintain order. They teach and als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studying status and order. Teachers need rich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wisdom to control the class. Partner teachers have benefit a lot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feedback learning.
    Ⅳ It influences teachers a lot in participating remote visible system growth group, especially in classroom observation feedback. Teachers have learned the key points in classroom feedback, feedback method and skill. The professional dialogues with other science teachers shock partner teachers and leave the echo in their mind.
    In light of above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uts forward advices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nd educational units. It hope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professional growth activities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capacity increase, to teach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improvement of science teachers and as reference for later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待答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遠距視訊系統與專業成長的關係 11 第二節 教師教學與課程知識之探討 19 第三節 教師班級經營知能之探討 26 第四節 教室觀察與回饋 33 第五節 與本研究相關之實徵研究 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方法 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 60 第一節 教學知識回饋的類型 60 第二節 課程知識回饋的類型 78 第三節 班級經營知能的回饋類型 87 第四節 教師教學回饋能力的改變 93 第五節 研究發現 1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6 第一節 結論 136 第二節 建議 142 參考文獻 146 附錄一-夥伴資料與訪談大綱 150 附錄二-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1) 152 附錄三-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2) 157 附錄四-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3) 160 附錄五-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4) 163 附錄六-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5) 168 附錄七-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6) 175 附錄八-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7) 179 附錄九-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8) 182 附錄十-教學回饋類型分析表(009) 185 附錄十一-欣欣老師的訪談逐字稿 194 附錄十二-朱朱老師的訪談逐字稿 207 附錄十三-芳芳老師的訪談逐字稿 210 附錄十四-第一學期期末座談會議紀錄 213 附錄十五-第二學期期末座談會議紀錄 220 表次 表2-1 學者對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的看法 17 表2-2學者對班級經營範圍之看法與自然科教學相關內容 30 表2-3 「教室觀察」和「教學觀摩」之比較 34 表2-4 教師專業成長進修類型表 38 表3-1 研究對象服務學校一覽表 48 表3-2資料編碼與符號意義說明表 51 表3-3各類型教學回饋能力層次定義表 58 表4-1教學知識類型回饋的次數 76 表4-2課程知識類型回饋的次數 85 表4-3班級經營知能類型回饋的次數 90 表4-4教學知識類型的回饋次數總表 93 表4-5課程知識類型的回饋次數總表 95 表4-6班級經營知能類型的回饋次數總表 96 表4-7夥伴教師在教學知識類型的回饋比較表 97 表4-8夥伴教師在課程知識類型的回饋的比較 99 表4-9夥伴教師在班級經營知能類型的回饋的比較 100 表4-10夥伴教師總回饋次數比較 101 表4-11夥伴教師在各次教室觀察中回饋次數比較 102 表4-12夥伴教師在教學知識類型回饋能力改變分析表 112 表4-13夥伴教師在課程知識類型回饋能力改變分析表 122 表4-14夥伴教師在班級經營知能類型回饋能力改變分析表 127 圖次 圖2-1遠距視訊系統設備架構圖 13 圖3-1教師回饋能力的類型圖 48 圖3-2 研究架構 54 圖3-3 研究流程圖 56 圖4-1教學知識回饋次數比較 77 圖4-2教學知識回饋次數百分比 77 圖4-3課程知識回饋次數比較圖 86 圖4-4課程知識回饋次數百分 86 圖4-5班級經營知能回饋次數比較 91 圖4-6班級經營知能回饋次數百分比圖 9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方振邦(2003)。績效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王春展(1994)。國民小學組織溝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彰化。
    朱文雄(1997)。班級經營。高雄:復文。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園會(1993)。班級經營。台北:師大書苑。
    余成堯(2002)。同儕視導對教師教學語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何縕琪(1999)。國小教師主題統整教學歷程之分析暨合作省思專業成長
    模式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吳敏雄(2005)。國中數學領域教師同儕視導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以桃園縣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
    吳美蘭(1999)。簡介「教師教學效能表」及其應用。學生輔導,63,
    頁60-69。
    吳雨錫(2002)。國民小學校長教學教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珮珊(2006)。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
    能之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欣雲(2008)。透過同儕教學視導促進國小教師教學效能之行動研究。
    國立台南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呂錘卿(199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初探。台中師院學報,10
    期,63-85頁。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珀(1999)。利用教學視導系統提升教師之教學品質。課程與教學,2
    (2),49-70。
    李珀(2000)。教學視導。臺北:五南。
    利一奇(2002)。國小教師實施同儕教練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
    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阮靜雯(2000)。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
    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生傳(1999)。九年一貫課程的社會學評析。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
    學學會主編,九年一貫課程之展望。臺北:揚智。
    林清山(譯)(2002)。Richard E.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
    臺北:遠流。
    林晏禎(2004)。打造課程慎思的平台-以一所國小課程發展委員會為
    例。國立臺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月麗(2005)。同儕視導對國小教師閱讀指導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胡立霞(2000)。國小教師教學視導風格選擇取向與教師人格特質相關
    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高博銓(2000)。反省思考與教學革新。師友,403,40-42。
    郭昭佑(2004)。讓訊息趨進真實:借鏡360度回饋看教育人事評鑑。教
    育研究資訊,12(4),107-128。
    郭玉霞(1992) 。簡介修曼的「教學知識」概念。師友月刊,3 5 - 3 7 。
    陳美玉 (2002)。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德銳(1991)。教學視導的權變途徑。國立編譯館館刊,20(2),
    249-273。
    張德銳(1999)。現代教師在學習型學校應扮演的角色。教育資料與研
    究,27,13-16。
    張德銳(2003a)。中小學初任教師的教學輔導與考核。課程與教學季
    刊,6(3),67-86。
    張秀敏(1998)。班級經營。臺北:心理。
    張清濱(1996)。教學視導的模式與應用。研習資訊,13(1),5-13。
    黃青海(1998)。國民小學建立學習型組織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碧璉(1993)。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
    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月瑛(2002)。課程轉變之規劃與實施一位小學自然科教師的行動研
    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春榮(1998)。教師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天地,94,4-11 頁。
    劉仲成(2003)。校長教學視導:提升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南投文教,
    18,10-16。
    歐用生(1998):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師大書苑。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葉興華(2001):從課程實施的觀點論九年一貫課程中教師的課程自主。
    課程與教學通訊,6期, 3-5頁。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政治
    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瑞榮(1999)。教師成長團體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謝文全(1999)。教學視導的意義與原則-並以英國教學視導制度為例。
    課程與教學季刊,2(2),頁1-14。
    鍾宜玲(1997)。一個社會教學小組之行動研究:教師之經驗分享與教
    學反省。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饒見維(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角色的省思。教師天地,113,
    7-13。

    二、西文部分
    Cangelosi, J. S. (1999). Classroom management strategies: Gaining and maintain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4rd ed.). New York:J.Wiley.
    Doyle, W. (1986).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M. C.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92-431).New York :Macmillan.
    Elbaz , F. (1983) .Teacherthinking :Astudy of practical nkowledge .N.Y:Nichols .
    Emmer, E. T. (1987). Classroom management. In M. J. Dunkin(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ion.Oxford: Pegrmon press.
    Galbraith, P., & Anstrom, K. (1995). Peer coaching: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4 300)
    Good, T. L. & Brophy, J.E.(1994).Looking in classroom. New York:Harper Collins.
    Glatthorn, A. A.(1987). Coopera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peer-centered options for teacher growth. Educational Leadership,45(3), 31-35.
    Lee, Kit-hung(2000). Effects of preservice peer coaching on student teachers in
    special education.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vada,Las Vegas.
    Moreno, A.(2000). Effects of special educator peer coaching on general educator
    effectiveness in inclusive classroom settings.Edd,Unpub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Meyer, V. J. (1998). Traditional summative evaluation, peer coaching, and collegial
    evaluation: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a case study of how each affects
    teacher and administrator perceptions of adul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Illinois bremen high school district no. 228. ED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Sharpe, L., Hu, C., Crawford, L., Gopinathan, S., Moo, S. N., & Wong, A. F.
    L.(2000).Multipoint Desktop Videoconferencing as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o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40(5), 61-63.
    Shulman,L.S. (1986).Thosewhounder stand:knowledge
    growthinteaching.Educational Researcher,15(2),4 -14
    Shulman,L.S. (1987).Knowledge of teahing:foundation of the newreform. Harvard
    Education Review,57, 1-2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