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秀娟 |
---|---|
論文名稱: |
國小五年級學童的閩南語口語表達能力與聽說環境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 |
指導教授: | 呂菁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口語表達能力 、本土語言 、閩南語 |
外文關鍵詞: | oral proficiency, MLU, typ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部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閩南語口語表達能力之現況,並探討不同聽說環境因素對不同口語表達能力向度之影響程度。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中部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以立意抽樣方式,抽出29所公立小學,每校抽取一班五年級學童男、女各5名,共計290名,透過「梨子的故事」影片,錄音蒐集其口語語料並填答問卷。將蒐集的各項數據資料藉由統計軟體進行因素分析及迴歸分析,驗證不同的聽說環境因素與口語表達能力向度之影響程度。研究結果發現三個主要因素,其中「因素一」對閩南語口語表達能力向度「流暢度」及「MLU-閩」之影響達顯著。「因素二」對閩南語口語表達能力向度「流暢度」之影響達顯著。「因素三」對閩南語口語表達能力向度「Type」、「流暢度」及「CTTR」之影響達顯著。最後,本研究分別提出具體建議供家長、學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運用,期能有效提升學童的閩南語口語表達能力。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oral proficiency in Taiwanese of the fifth-graders in central areas of Taiwan. There were 290 fifth graders participating this study. They were asked to narrate the given story after seeing the film “pear story”. Their narrations were transcribed with CLAN format. Their Fluency, MLUs (mean length of utterances), types, tokens, TTRs (Token-Type Rations) were calculated. Beside of that, each student was asked to fill out a questionnaire. In order to extract the distinct components, 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as used. That helped us to determine how many components were in fact elicited with our questionnaire. Then the components were used as predictor variables, and the oral proficiency dimensions as predicted variables. Multiple regressions were carried out for answering how well the proficiency dimension was predicted for given values of the components. After that, we checked on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each condition within the influential factor, using the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techniqu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s, the important predicted variables for the oral proficiency of the children in Taiwanese were suggested.
包美伶(1989)。學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與有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素里(2008)。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與一般兒童口語敘事能力之比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教教學碩士論文。
朱紹菱(2006)。提升鄉土語言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珠(2000)。國小年級兒童詞彙能力表現情形和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宛靜(2002)。語言學習障礙兒童口語述說能力:故事結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珮雯(2002)。國小五年級普通學生及學習障礙學生口語表達與書寫表現上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怡蒨(2008)。新移民家庭子女口語敘說能力之發展。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卿(2000)。敘事體在學前幼兒發展中之功能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3,頁149-186。
呂玫真、賴文鳳(2010)。新移民女性子女和一般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其語言能力之相關性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3(4),頁133-157。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障學生輔導手冊。教育部。
林寶貴、錡寶香(2002)。聽覺障礙學童口語述說能力之探討:語意、語法與迷走語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頁127-154。
施任芳(2003)。屏東縣國小學童鄉土語言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志彰(2006)。國小原住民鄉土語言教學之探究-以卑南族語為例。 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顯達(1998)。平均語句長度在中文的應用。聽語會刊,12,頁36-48。
張鑑如(2006)。台灣與大陸兒童敘事能力之發展:腳本,生活經驗,與想像故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51(1),頁185-212。
張瓊文(2011)。家庭語言環境改變對口說能力的影響-以一位六歲客華雙語男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正(2002)。學校推行母語教學之研究-以台東縣康樂國小河洛語教學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萍(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素艷(2004)。澎湖縣國小實施閩南語教學行政規劃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郭蕙僑(2009)。輕度智能障礙兒童口語敘事之語言層面與錯誤類型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怡惇(1991)。臺北市國小啟智班中度智能不足兒童與普通兒童口語表達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菁芳(1993)。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雅榆(2002)。客家人對客語及客語教學的態度---以臺灣四個地區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文、沈添鉦(2003)。不同年齡及不同語文程度學童的蓄勢表現之研究。嘉義大學學報,75,頁57-81。
游麗芬(2006)。鄉土語言支援人員實施閩南語的經驗與困境之分析研究-以雲林縣國小低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鈺芳(2009)。從母親國籍、學業成就、及性別差異探討台灣國小二年級學童之口語敘述表現。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楊國樞、楊有維、蕭育汾(1984)。學前與國小兒童口頭語言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載於楊國樞、張春興(1984)編著:中國兒童行為的發展。台北市:環宇,頁143-238。
楊秀芳(2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市:大安。
靳洪剛(1994)。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靳洪剛(1997/2004.11重印)。語言獲得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蔡宛諭(2005)。語言障礙兒童敘事能力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宜芳(2009)。華語3-5歲兒童語言樣本分析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溝通障礙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盧廣誠(1999)。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
錡寶香(2001)。國小低閱讀成就學生的口語述說能力:語言層面的分析。特殊教育學報,15,頁129-175。
錡寶香(2003)。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閱讀能力學童的敘事能力:篇章凝聚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4,頁63-84。
錡寶香(2004)。國小低閱讀能力學童與一般學童敘事能力:故事結構之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6,頁247-269。
錡寶香(2009)。兒童與言語溝通發展。台北市:心理。
賴文鳳(2007)。聆聽邊緣之聲-以「新台灣之子」的敘說作為實踐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的起點。課程與教學季刊,10(1),頁65-82。
謝國平(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三民。
Carroll, J. F. (1964). Language and though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jzenberg, R. (1990).Oral fluency in the contex of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sting: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ask structure and formulaic speech.(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4238)
Feagans, L. (1982). The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ce of narrative for school adaptation.In L. Feagans & D. Farran (Eds.), The language of children reared in poverty (pp.95-11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abov, W. (1972). 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 Studies in the black English vernacular.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eterson, C. (1994). Narrative skills and social clas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3), 251-269.
Paul, R., Tetnowski, J., & Reuler, E. (2007). Communication sampling procedures. Paul, R., & Cascella, P. W. (Eds.)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Methods in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nd Ed.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Snow, C. E. (1983). Literacy and language: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3, 165-189.
Snow, C. E. (1991).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6 (1),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