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信彬
論文名稱: 共識的形成或想像的限縮?----關於社會問題「社工化」的專業社會學考察
指導教授: 吳泉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8
中文關鍵詞: 社會工作社會分類社會問題社會福利案主利益專業化專業社會學證照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試圖從目前社工專業關於「專業化是貼近或背離案主?」的外部爭議與內部焦慮切入,提出三個問題:(1)「社工專業」為何既是「案主利益」的爭議來源,又是爭議的解決方式?(2)「社工專業」是處置社會問題的唯一選擇嗎?(3)誰的福利問題?誰的專業化問題?並採用專業社會學的視角由專業內部觀點轉向專業外部來考察「社工專業」與「社會問題」的關連性(依變項Y),透過「歷史」、「場域」、「行動者」這三個層次的帶回,揭露Y在這三層次的變化與社工在社會問題中的歷史耦合與特定性,指出Y其實是受到「歷史」、「場域」、「行動者」決定的「變項」,而非如社工專業內部觀點所隱然預設的「常數項」,亦即:社會問題原本並非必然要透過社工專業來處置。透過這樣的揭露,我們將指出目前社工界對於相關爭議事件的反應,以及對於「加強專業」、「社工專業化 vs. 案主利益」等問題的不斷思索,在看似更加貼近案主的努力中,其實也正逐漸使我們對於「社會福利的討論」限縮到「如何使社工專業更加有效促進社會福利」。而透過這樣的經驗考察,我們想反省專業社會學對於「專業化」的觀察角度,因此專業化的意涵,除了權力論指出的「組織性壟斷」、關係論強調的「關係性」,更發現更根本的「時間向度」才決定了多方關係的成形,最後,我們更發現專業化涉及的不僅止於執業領域的直接爭奪,反而可能更涉及象徵資源的爭奪與壟斷,這體現在對於社會問題的重新設定、對於社會邊緣者的社會分類界定等過程,以及其中涉及的問題定義與討論的正當性爭奪與強加。


    目錄: 第一章 問題意識與研究對象 1 1-1 問題意識 1 1-2 社工專業化迷思的形成 6 1-2-1 從政府約聘人員到專業證照化 7 1-2-2 專業化問題:落差與共識 11 1-3小結:迷思之所以為迷思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分析架構 18 2-1 文獻回顧 18 2-1-1 既有研究對專業化的誤認 18 2-1-2 專業社會學的啟發 32 2-2 分析架構 37 第三章 家庭暴力 43 導言: 43 3-1 1990前的「簡單社會控制說」---不告不理的私領域 45 3-2 1990前後:社會問題的浮現 49 3-2-1舊邏輯的鬆動(1988-1993) 50 3-2-2「家暴」的「問題化」催逼舊邏輯的敗退 52 3-2-3 法律制訂與「特殊需求」的固著化: 54 3-2-4 社工場域出現: 57 3-2-5 小結 59 3-3 1997後:家暴防治實作落差轉為社工專業擴張問題 60 3-3-1 社工專業在「貼近案主」的價值上,壓迫司法專業 62 3-3-2 社工以案主利益為名的擴張與計畫 66 3-3-3 小結 70 結論: 71 第四章 性侵害犯罪 74 導言: 74 4-1 1990前:刑法的簡單社會控制 76 4-2 1990前後:社會問題的浮現 80 4-2-1舊分類的鬆動與特殊需求的浮現(1993-1994) 81 4-2-2加害人特殊需求的制度化:刑法修正案(1994) 86 4-2-3「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加速立法與社工領域的形成(1996) 89 4-2-4 小結 95 4-3 1997後:社工專業化成為關鍵 96 4-3-1 刑法再製的社會分類與社工擴張 97 4-3-2 社工之擴張與固著化 99 4-3-3 表面爭議與潛在共識 102 4-3-4 小結 107 結論: 109 第五章 老人福利 111 導言: 111 5-1 1990前的舊邏輯: 113 5-2 1990前後:社會問題的浮現與社工領域的形成 118 5-2-1舊邏輯的鬆動與新舊交替的論述(1985-1990) 119 5-2-2國家態度的進退(1990-1993) 123 5-2-3民間力量浮現到成功修法(1993-1997) 126 5-2-4 小結 131 5-3 1997後:社工專業化問題 133 5-3-1 擴張與爭議: 133 5-3-2 小結 137 結論: 138 第六章 殘障(身心障礙)福利 141 導言: 141 6-1 1990前:簡單社會控制的殘障 143 6-1-1 附屬於濟貧的殘障福利: 144 6-1-2 形式大於實質的立法: 146 6-1-3小結: 147 6-2 1990前後:社會問題的浮現與社工領域的成形 148 6-2-1 殘障問題的浮現與轉折 148 6-2-2修法所創造的介入空間(1990) 151 6-2-3社工在衛政體系的擴張(1994-1995) 152 6-2-4 修法預告著業務落實管理(1995-1997) 154 6-2-5 小結: 156 6-3 1997後:社工專業問題 156 6-3-1 社工介入的深化 157 6-3-2 「專業化服務」之爭議: 159 6-3-3 小結: 161 結論: 163 第七章 兒童及青少年 165 導言: 165 7-1 1990前:無社工的簡單社會控制 168 7-1-1 兒童福利 169 7-1-2從司法體系到犯罪防治的少年問題 174 7-1-3 小結 178 7-2 1990前後:社會問題浮現與社工領域的形成 179 7-2-1 少年問題(1989) 180 7-2-2 兒童福利(1993) 186 7-2-3 性交易防制(1995成功分化) 198 7-2-4 小結 211 7-3 1997後:社工擴張與社工專業化問題 213 7-3-1 兒少合併的擴張效果:政策與論述的擴張 214 7-3-2少年事件的「福利化」導致擴張 220 7-3-3 成為專業問題的社會問題 223 7-3-4 小結 226 結論: 227 第八章 結論與展望 231 8-1 問題的重置---研究的經驗意涵 231 8-2 視角的定位---所謂的「專業化」意味著什麼?(本研究的社會學意涵) 236 附錄 240 參考文獻 24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王培勳(1977)我對社工人員專業化的看法。社區發展,1,33
    王玥好(2002)反雛妓運動十五週年回顧與展望。在勵馨雜誌第46期。(http://www.goh.org.tw/chinese/mag/46.doc)
    王秋嵐、杜瑛秋(2005)修法破除「勸合不勸離」迷思。在網氏第191期電子報。(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89-3.htm)
    王增勇(2000) 誰代表老人發言?--台灣老人福利運動的回顧與展望”,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王增勇(2003)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臺灣社會研究51:143-183。
    方雅麗、鄭麗珍(1999)社會工作專業「案主自決」之實踐--以臺北市公娼事件為例。社區發展季刊86:208-215。
    伍維婷、林秀怡(2001)家暴法「加害人處遇計畫」漏洞百出。在網氏第86期女性電子報—焦點話題。(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84-5.htm)
    余漢儀,1999。兒童虐待︰揭露變調的親子互動之後?
    (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sp/socialq/yu_han_yi.htm)
    佘雲楚、梁志遠、謝柏齊、丘延亮(年代不詳)生業職業專業與志業助人志業自主抗爭的行動社會學反思。http://www.apsy.fju.edu.tw/action/actiom.htm。
    邱昌泰(1985)我國社會福利預算合法化過程之研究(民國64-73年):漸進主義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31:54-64。
    李明璁 (1996) 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為例(1992-1995 ) 。清華大學社會暨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昭蓉(2002)對「專業傲慢」的省思。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23-3.htm)
    李婉菁(2003)。華崗之狼想唸台大,行不行?專家意見:組成修法聯盟 促請修法。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16,(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20810/board/essence02.asp)。
    李憶微(2005)社工師法的荒謬性與虛妄性-從社工板塊圖解出發。在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網站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5/12/post_28.html
    林祥堡(1991)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形成與發展因素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瑾(1997)一九九五台灣的反婚姻暴力行動之研究。社區發展季刊,79:58-70。
    林萬億(1991)我國社會福利事業與研究之發展。中國社會學刊,15:74-119。
    林萬億 (1994) 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
    林萬億(2002) 『台灣社會工作之歷史發展』,在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出版。
    吳嘉苓(2000)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4:191-268。
    沈慶鴻(2002)噓聲與叫囂之後-談社工專業的兩難。(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23-2.htm)
    周月清(2002)。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在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頁223。台北﹕巨流。
    周月清(1993)台灣受虐婦女社會支持探討之研究。婦女與兩性學刊,5:69-108。
    馬宗潔(2002)五歲,也是人。(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21.htm)
    陸光(1977)從專業教育談建立社會工作員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29。
    曾中明(1981)從民生主義社會福利思想論我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建立。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彥宜(1988)台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西元1683-1988年)。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楊玫瑩(1998)台灣社會工作專業化之研究─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制度建立過程與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玫瑩(2000)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化:「社工師法」的立法過程。在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433-458。
    陳麗欣(2002)社會工作與刑事司法體系。收錄於呂寶靜主編,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頁533-564。
    現代婦女基金會,(2004)。找「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一切搞定。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light/light162-3.htm
    陶蕃瀛(1991)論專業之社會條件:兼談台灣社會工作之專業化。當代社會工作學刊創刊號,1-16。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88:190-196。
    陶蕃瀛、簡春安(1997)社會工作專業發展之回顧與展望。社會工作學刊,第4期,1-25。
    陶蕃瀛(2005)社工專業嗎?修法能幹什麼?在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網站(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5/12/post_35.html)
    陶蕃瀛(2005)為何要有社會工作師法?在社工師法受害人聯盟網站(http://blog.hi-all.com/swrvictim/2005/12/post_37.html)
    彭淑華(1996)台灣受虐婦女專業整合服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國科會補助專案研究計劃。
    蔡博方(2003)司法改革中的「專業主義」問題---對於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系統論考察。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1971)各國社會工作專業體制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
    蔡漢賢、林萬億(1984)中外社會福利行政比較研究。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北。
    廖健男等(2004)家庭暴力防治法執行成效及面臨問題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廖瑞華、王增勇(2004) 台北市居家服務的知識與權力圖像 。發表於2004年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快樂兒童、活力老人、健康社區—建構台灣社會福利的新願景」國際研討會。
    賴月蜜(2002)回應女童疑遭性侵害事件─兒童隱私權保護,請想想她的未來。(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123-4.htm)

    二、 英文文獻
    Abbott, A. (1988)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nnewitz(1997 / 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孫智綺譯。台北市:麥田
    Bourdieu(1992)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urdieu, P. and J.-C. Passeron.(1977)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 London: Sage; in French 1970.
    Brante (1988)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the professions. In Acta Sociologica (31), 2, 119-142
    Brante (1990) Professional Types as a Strategy of Analysis. In M. Burrage & R. Torstendahl (eds.), Professions in Theory and History. Rethinking the Study of the Professions. London: Sage.
    Chambon, A. (1994) Postmodernity and social work discourse(s): Notes on the changing language of a professing. In A. Chambon & A. Irving (Eds.), Essays on postmodernism and social work. Toronto: Canadian Scholars’ Press.
    Collins, Randall (1979)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ical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Edman, Johan (2001) New directions in theorizing the professions: The case of urban planning in Sweden. Acta Sociologica,2001, Vol. 44, Issue 4
    Epstein, William M(1992)Profession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92, 29, 2, Apr, 153-166
    Freidson, Eliot(1970)The Profession of Medicin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idson, Eliot(1986)Professional Powers: A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eidson, Eliot(1994)Professionalism Reborn: Theory, Prophecy and Polic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ode, W (1957) Community within a community: The profess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pp.194-200.
    Gore, M S(1997)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The Indi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997, 58, 3, July, 442-455
    Heraud, Brian J(1971)British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 in Process. Social Casework, 1971, 52, 6, Jun, 347-355
    Heraud, Brian J(1973)Professionalism, Radicalism and Social Change. The 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1973, 20, Dec, 85-101
    Hugman, Richard(1994)Social Work and Case Management in the UK: Models of Professionalism and Elderly People. Ageing and Society, 1994, 14, 2, June, 237-253
    Iversen, Roberta Rehner(1987)Licensure: Help or Hindrance to Women Social Workers. Social Casework, 1987, 68, 4, Apr, 229-233
    Johnson, T (1972) Professions and Power. London & Basingstoke: Macmillan.
    Larson (1977) 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donlad, Keith M.(1995)The Sociology of the Professions. London: Sage.
    Millerson, Geoffrey(1964)The Qualifying Associatio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arsons, Talcott(1951)The Social System. Glencoe, Ill.: Free Press.
    Polsky, A. J. (1991).The Rise Of The Therapeutic Stat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orstendahl, Rolf and Michael Burrage (eds)(1990)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s: Knowledge, State and Strategy. London: Sage.
    Wagner, David(1986)Collective Mobility and Fragmentation: A Model of Social Work History.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986, 13, 3, Sept, 657-700
    Wagner, David; Cohen, Marcia B(1978)Social Workers, Class, and Professionalism. Catalyst, 1978, 1, 1, 25-55
    Weinbach, Robert W(1977)Accountability Crises: Consequenc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977, 4, 7, Sept, 1011-1024
    Wenocur, Stanley; Reisch, Michael(1983)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nd the Ideology of Professionalization.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1983, 10, 4, Nov, 684-732
    Wilensky, H.(1964)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0, 2, 137-58.

    三、 剪報資料
    第三章 家庭暴力:

    <無情郎君虐妻 槍柄頻擊下體 檢呈傷單控向法院 試行調解未獲結果>【1955-05-21/聯合報/03版/第三版】
    <虐妻媲美車啟亮 縱子放浪有萱堂 柯炳輝玩弄女性稱能手 檢察官控傷害妨害自由>【1955-05-23/聯合報/03版/第三版】
    <苦口推事圓破鏡 朗朗青天費婆心 柯炳輝虐妻 當庭受申斥>【1955-06-06/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嘉虐妻案 十八宣判>【1955-06-12/聯合報/03版/第三版】
    <省婦女會昨通過設婦女習藝所 撤銷特種酒家問題 交理監會詳加研究>【1953-03-29/聯合報/03版/】
    <閨房勃谿 拳腳相向 家庭暴力多出於生活瑣事 輔仁大學研究報告 發現虐妻主因> 【1989-09-10/聯合報/14版/台北市民生活】
    <婚姻暴力不單純 改善之道在調整相處方式> 【1988-12-03/民生報/24版/家庭版】
    <受迫害、遇困難 專線電話可求助 婦女緊急庇護所 十縣市設置>【1990-06-25/聯合報/06版/社會觀察】
    <強暴、性騷擾、家庭暴力、人口買賣--保障婦女安全修法行動 四管齊下> 【1990-11-03/民生報/22版/婦女】。
    <北婦中心一年千件案例 工作壓力太大 跋扈心理作崇--老公動輒施暴 有待心理治療>【1990-12-23/聯合報/15版/台北市民生活】
    <殺夫案明宣判 逾30弱勢團體 聲援鄧如雯 將派代表到場聆聽 女律師團已完成‘婚姻暴力防治法’大綱 >【1994-02-22/聯合晚報/07版/社會】
    <鄧如雯殺夫案 認定精神耗弱 改判3年 >【1994-08-02/聯合晚報/07版/社會新聞】
    <婚姻暴力 合法化﹖大法官會議解釋案 婦女團體不滿> 【1995-02-25/民生報/18版/生活新聞】
    <殺夫案明宣判 逾30弱勢團體 聲援鄧如雯 將派代表到場聆聽 女律師團已完成‘婚姻暴力防治法’大綱 >【1994-02-22/聯合晚報/07版/社會】
    <殺夫案引爆 萬人連署修法 ---婦女團體促修改民法 反擊家庭暴力....... 鄧如雯被判刑五年半 今表示可接受..... >【1994-02-24/聯合晚報/04版/綜合新聞】
    <殺夫案明宣判 逾30弱勢團體 聲援鄧如雯 將派代表到場聆聽 女律師團已完成‘婚姻暴力防治法’大綱 >【1994-02-22/聯合晚報/07版/社會】
    <宣判後╱政府動作 內政部社會司:決研討婚姻暴力防治法>【1994-02-24/聯合報/03版/焦點新聞】
    <法可以入家門 有助止暴--立院初審通過家庭防治法草案 司法、警察、社工、教育系統均可依法介入'家務事'>【1997-10-21/民生報/21版/生活新聞】
    <立委偏愛立法 管它疊床架屋>【1997-10-09/民生報/21版/生活新聞】
    <一紙保護令 能否治癒家庭暴力? ---禁令、處罰外 加害人也是病人 警力已嚴重不足 能否落實執行?> 【1997-10-21/聯合報/11版/民意論壇】
    <一紙保護令 能否治癒家庭暴力? ---禁令、處罰外 加害人也是病人 警力已嚴重不足 能否落實執行?> 【1997-10-21/聯合報/11版/民意論壇】
    <如果,法律變得很可笑…立法者也應了解執法者可能面臨的各種情境>【1999-04-06/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家暴防治法上路一周 問題漸浮現--核發保護令「既快又好」臨考驗>【1999-07-01/聯合報/03版/焦點】
    <家暴法實施一周年 法官應站在天平中央核發保護令>【2000-06-24/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防治家暴座談 保護令爭議多---一方認應立即裁定 一方認應蒐證齊全>【2000-08-03/聯合報/19版/台北生活】
    <研修家暴法婦女團體結盟>【2001-01-12/民生報/A4版/生活新聞】
    <有同居關係伴侶 約會暴力受害人 擬納入家暴法保護 民間版出爐 大幅放寬保護對象 重新設計刑事保護令 警方可依現場狀況判斷 逕行逮捕加害人>【2002-11-14/民生報/A4版/生活新聞】
    <家暴修正版 同居關係也適用 七團體提出 建議警察可逕行逮捕現行犯 盼立法院下會期列入議程>【2002-11-16/聯合報/17版/台北焦點】
    <婦團 擬組防暴聯盟 指保護令核發、執行問題重重 要求各縣市都成立庇護所>【2005-07-07/聯合報/A11版/話題】

    第四章 性侵害犯罪

    <台南強姦案 被告願和解 楊靜莊提出條件 >【1954-01-17/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女非完璧 如無遮羞 >【1956-02-04/聯合報/03版/】
    <村姑被騙失身 向婦女會求援 暫予收容•盼家屬領回>【1960-09-21/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少女被污忍辱不報案 歹徒狂獗逍遙法網外 檢警絕對保密•無損受害人名譽 放心提出檢舉•不必怕惡漢報復>【1975-03-19/聯合報/03版/】
    <除暴安良 >【1975-03-24/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婦女團體:勿再姑息養「姦」 ---呼籲受害女性站出來,共同打擊性犯罪>【1993-03-26/聯合報/07版/社會新聞】
    <重新規範強姦罪>【1994-03-26/民生報/02版/體育新聞】
    <強姦罪突破性見解 可能納入修法--夫妻間構成強姦罪 男性亦可為強姦罪之被害人>【1994-08-19/聯合報/06版/綜合】
    <法務部:除非分居、貌合神離 蠻幹,妨害自由 避免二度傷害 仍傾向告訴乃論>【1994-09-03/聯合報/03版/焦點】
    <強姦改為公訴罪 法部研究認不宜 避免二度傷害 傷害尊重被害人意願 但主張將輪姦及姦殺改為公訴罪> 【1994-09-19/聯合報/07版/社會】
    <控訴'強姦犯應立即應死' 監獄人滿為患?家屬對以此放寬假釋條件大表不滿 立委強烈主張:治療痊癒再說!>【1994-01-18/聯合晚報/04版/綜合新聞】
    <妨害風化強制治療 法部與贊成派舌戰 >【1994-01-22/聯合晚報/03版/話題新聞】
    <控訴'強姦犯應立即應死' 監獄人滿為患?家屬對以此放寬假釋條件大表不滿 立委強烈主張:治療痊癒再說!>【1994-01-18/聯合晚報/04版/綜合新聞】
    <性犯罪者強制診療 醫界多表支持 去勢使其不能人道 則認不符人道精神 法早有設治療中心構想 因法無明文規定未付實施>【1994-01-19/聯合報/07版/社會新聞】
    <《焦點話題》強暴犯去勢 可減少犯罪嗎? 專家指出,落實強制診療制度,才能根本解決。>【1996-08-13/民生報/31版/婦女】
    <一次失誤的修法>【1995-11-30/聯合報/39版/探索】
    <強制診療 說得輕鬆 談何容易 後遺症不小 人犯無病 也得就醫 配合法規未改 法部無從執行 >【1994-01-19/聯合報/07版/社會新聞】
    <強制診療 學者多支持 妨害風化犯 假釋有條件 公聽會上大家談 但擔心因精神醫學人才不足 導致不能貫徹施行 >【1994-01-23/聯合報/07版/社會新聞】
    <婦女界要求 保障女性人身安全 婦女團體決成「彭婉如專線」掃除犯罪 要舉辦夜間遊行拿回女性夜行權 並著粉紅衣服抗議社會偏見>【1996-12-05/聯合報/04版/焦點】
    <《焦點話題》女性何時才能免於被侵犯的恐懼?現今法律並未賦予女人 行動自由和人身安全的保障>【1996-12-05/民生報/31版/婦女】
    <終結對婦女暴力 各界呼聲高 有人催生性暴力防治中心 有人要求設救援專線> 【1996-12-20/聯合報/06版/生活】
    <要權力不要暴力 婦女團體抗爭一波波 「婉如行竹」連續再度為婦女安全發聲 學生社團希望李總統「了解 女人的心」> 【1996-12-15/聯合報/06版/綜合】
    <保護婦女安全 立委主張制定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法務部傾向回歸刑法 避免執法困擾>【1996-12-12/民生報/21版/生活新聞】
    <婦女團體成立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監督小組 刑法妨害風化罪 將推動翻修>【1997-01-02/聯合報/06版/生活】
    <強姦法修翻新 婦女團體驚喜 強姦受害者擴大為男女 觀點先進 標舉「夫妻間的強姦」 有宣示作用>【1998-05-26/聯合報/09版/社會】
    <強姦公訴的爭議道出婦女人權的兩難處境>【1998-05-27/聯合報/02版/要聞】
    <華岡之狼進台大?學生自救聯盟 反對無條件假釋 質疑校園安全 婦女團體、社工、法律界傾向保留 台大師生及附近民眾連署請校方堅定立場 >【2001-08-30/聯合晚報/5版/社會新聞】
    <華岡之狼進台大?學生自救聯盟 反對無條件假釋 質疑校園安全 婦女團體、社工、法律界傾向保留 台大師生及附近民眾連署請校方堅定立場 >【2001-08-30/聯合晚報/5版/社會新聞】
    <北監到台大之路 婦女團體辦公聽會提折衷方案 學者建議楊姓受刑人先「社區處遇」>【2001-08-31/聯合報/8版/社會】
    <婦女團體:先做好輔導機制吧>【2003/07/08 聯合報】
    <台大社工系主任:系內老師都反對>【2003/07/08 聯合報】
    <終身監禁色狼呼聲不小>【中國時報   焦點新聞   920708 】

    第五章 老人福利

    <老人問題與老人福利> 【1963-02-11/聯合報/03版/】
    <保持老人家庭地位 建立新的綜合家庭 許世鉅演講.建議課征福利稅 興辦各項老人福利事業> 【1970-12-11/聯合報/02版/】
    <台灣省社政研討會決定 加強推行老人福利>【1975-12-24/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加強社會福利措施 收容安養鰥寡老弱 政府釐訂社會服務救助方案 配合六年經建計劃造福全民> 【1976-09-27/聯合報/03版/】
    <老人福利法案初稿 內政部今研商> 【1979-03-26/聯合報/02版/】
    <政府重視老人福利 已擬定老人福利法 老人醫療交通將予優待 >【1979-05-31/聯合報/02版/】
    <建立老人福利制度 老人福利法昨通過 社會安全目標.期使老有所養>【1980-01-12/聯合報/02版/】
    <我對社會福利的幾點原則性意見>【1980-02-11/聯合報/02版/】
    <《新聞分析》老人福利只是小意思? 照顧休閒娛樂 缺乏救助措施 專家學者建議 統籌研究規畫>【1986-10-24/聯合報/06版/台北市民生活版】
    <全面推展 社會福利> 【1984-05-20/聯合報/14版/特刊】
    <老人殘障福利法過於消極 評估報告建議應主動服務> 【1985-03-26/聯合報/06版/台北市民生活版】
    <享晚福 我們的未來不是夢 研考會為「老人福利法」進言﹐盼政府以具體措施迎接「高齡化社會」的到來。>【1988-08-15/民生報/12版/綜合新聞】
    <「養老法 」草案 設計周全 退休公務員 不求人 定期體檢、參觀優惠、三節禮品 終生享用 特別濟助、急難救助 貧病窘況有後援>【1989-01-16/民生報/12版/綜合新聞】
    <《社論》老人福利政策與措施的混淆 從內政部規定勞工退休年齡說起>【1984-11-07/聯合報/02版/】<老人殘障福利法過於消極 評估報告建議應主動服務> 【1985-03-26/聯合報/06版/台北市民生活版】<《新聞分析》老人福利只是小意思? 照顧休閒娛樂 缺乏救助措施 專家學者建議 統籌研究規畫>【1986-10-24/聯合報/06版/台北市民生活版】
    <老人殘障福利法過於消極 評估報告建議應主動服務> 【1985-03-26/聯合報/06版/台北市民生活版】
    <百萬老人需要頤養天年 應予醫療照顧 鼓勵三代同堂>【1989-05-08/民生報/18版/生活新聞】
    <養老年金制度探討 9年後 我國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 為安定老人退休後生活 政府未雨綢繆 建立養老年金制 是時候了>【1991-03-03/民生報/13版/綜合新聞】
    <誰是安養中心的媽媽﹖管理單位多頭馬車 成慢性病醫療網孤兒 >【1991-11-27/民生報/23版/醫藥新聞】。
    <老人安養問題 不能臨時抱佛腳 研究建議﹕修訂福利法規 擴大服務範圍改進安養機構設備 預為規劃>【1991-12-08/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老人福利法缺乏保護專章 社福人士抨擊 關懷長者迫在眉睫 內政部宜修法增列老人保護條例 並鼓勵企業投入老人福利工作>【1991-10-10/聯合報/15版/台北市民生活】。
    <《焦點評論》「花錢事業」起步困難重重 一句財困 老人福利一夕夢碎>【1992-09-29/聯合報/04版/焦點新聞】
    <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 刪除"撫養老人親屬特別扣除額" 老人年金制改為社會保險模式>【1992-11-29/民生報/13版/綜合新聞】
    <財部反對「三代同堂」減稅 內政部刪除老人福利法爭議條文 年金制也修正為受益者付費>【1992-11-29/聯合報/06版/社會觀察.大家談】
    <因應高齡化社會的醫療需求>【1992-10-29/民生報/02版/區運特別報導】。
    <爭取老人八大基本權 老人福利宣言 出爐 翻修老人福利法 民間團體也“有話要說” 強調所得、醫療、住宅等應獲得保障>【1993-05-17/民生報/13版/綜合新聞】
    <政府與家庭 共同照顧老人 老人福利法革新版出爐>【1993-05-20/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政府與家庭 共同照顧老人 老人福利法革新版出爐>【1993-05-20/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老人福利法修正案 納入年金條文 政院今審查草案 增訂專責機構條款 人員編制比例則未明定>【1993-08-06/聯合晚報/04版/話題新聞】
    <爭福利,風櫃老人跨海請願 縣長帶頭爭取立委支持:「立院蓋棟新廈,就夠澎湖全面發放養老金百年」>【1993-05-18/聯合報/05版/生活】
    <老人年金制 朝野縣市長參選人論戰口徑一致 民進黨參選人: 國民黨做不到的 我們來做 國民黨參選人: 亂開支票騙 選票 不負責任>【1993-10-01/聯合報/02版/焦點新聞】
    <老吾老 殘福社團上新菜 陽光伊甸創世會 將老人納入服務對象>【1993-11-24/聯合報/16版/生活資訊】
    <養兒不防老 老人福利法 跟不上社會脈動 老婦人疑遭家人遺棄致死案 高市社會局昨向檢方舉發>【1995-02-08/聯合報/17版/社團•公益】
    <老人保護服務 質量均不足 興大調查建議整合現有資源 增設療護所、急慢性病床 修法增列老人保護專章 > 【1994-07-11/聯合報/16版/生活資訊】
    <破天荒為高齡朋友辦嘉年華會 重視老人福利 修法是正途>【1995-10-29/民生報/17版/生活新聞】
    <老人上吊案 老人基金會告死者子女 多名坐著輪椅老人聲援 但郭的子女否認遺棄、誹謗>【1998-08-25/聯合晚報/05版/社會新聞】
    <老人安養中心 讓人不得安心 業者照護品質不及格、法令保護老人不完善...>【1998-08-23/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社福團體籲拒看紅白勝利 指該節目以「做善事」心態但「偏離社工專業」的手法拍攝 剝削個案的人 權與自尊>【1998-07-18/聯合報/08版/社會傳真】
    <社福團體發動連署 支持行善需要智慧>【1998-07-26/聯合報/08版/社會傳真】

    第六章 殘障(身心障礙 )福利

    <保障殘障工作權利 內政部研修福利法 鼓勵事業單位提高僱用人數 未達法定比例折算繳納代金>【1985-12-06/聯合報/03版/第三版】
    <協助顏面傷殘者面對陽光 應予列入殘障福利法>【1984-09-25/聯合報/07版/】
    <保障顏面傷殘者就業 陽光基金會籲請立法>【1987-08-11/聯合報/07版/】
    <爭取無障礙環境 知與行兩路進軍 傷殘團體已積極展開活動>【1987-08-30/聯合報/07版/】
    <認識社團 心路基金會--智障兒前途透曙光>【1988-01-21/民生報/15版/社團新聞版】
    <盲胞發出無助的吶喊......。 我要活下去!>【1988-09-17/聯合報/10版/國際新聞 輿情】
    <明眼按摩怎可搶飯碗 千餘盲胞今北上請願>【1988-09-23/聯合報/15版/全省綜合新聞】
    <爭取無障礙環境 知與行兩路進軍>【1987-08-30/聯合報/07版/】
    <以參選手段為目的 凸顯殘障者問題 殘盟 打了一次漂亮勝仗>【1989-10-22/聯合報/04版/選舉新聞特別報導】
    <在按「殘障福利法」門鈴 十萬精神病患> 【1994-01-03/聯合報/06版/社會觀察】
    <修訂精神衛生法 聲聲催 六精神病患家屬協會籌組‘行動聯盟’將於立院正會期提出‘病患版本’ >【1994-07-25/民生報/21版/醫藥新聞】
    <眾生教養院 兩周內拆除 ---內政部、南縣府兩官員與院民家屬溝通 宣示政府會妥善轉介>【2000-06-07/聯合報/19版/省市綜合新聞】

    第七章 兒童及青少年

    <保護養女會週年 將舉行紀念盛會>【1952-07-22/聯合報/05版/農林天地】
    <政府遵循立法程序 實施保護養女制度>【1966-09-19/聯合報/03版/】
    <監委建議政府 設法保護養女>【1968-08-14/聯合報/03版/】
    <消弭少年犯罪>【1969-12-14/聯合報/03版/】
    <收養小孩 戶口是否註記起爭議>【1998-03-23/聯合報/19版/生活】
    <少年事件處理法案 立院昨日三讀通過>【1962-01-20/聯合報/01版/】。
    <積極防止少年犯罪 將設少年福利中心>【1960-04-18/聯合報/02版/第二版】。
    <「少年法」知易行難>【1968-01-03/聯合報/03版/】
    <救救孩子或管管孩子!>【1968-05-18/聯合報/03版/】
    <《新聞追擊》少年福利法保護了誰?>【1988-04-15/聯合報/13版/家庭與婦女】
    <防治色情 保護雛妓應納入少年法 五婦女團體昨至立法院請願>【1988-04-13/民生報/15版/社團新聞】
    <《新聞追擊》少年福利法保護了誰?>【1988-04-15/聯合報/13版/家庭與婦女】
    <審議少福法爭論程序 立院昨通過一條條文>【1988-11-18/聯合報/04版/社會觀察•大家談】
    <必須好好正視青少年問題了!--從新竹少年監獄再次暴動談起>【1982-03-31/聯合報/02版/第二版】
    <黑毛娃娃好可憐 善士捐款表同情>【1979-06-10/聯合報/03版/】
    <界定標準預防保護兒童受虐>【1988-08-28/聯合報/14版/台北市民生活】。
    <台灣每年約廿萬名兒童 遭受各種虐待 迄無完備法令機構保護 亟需大眾關懷>【1988-06-19/聯合報/13版/大台北新聞】
    <請別污染童心!專家學者促速修訂「兒福法」>【1989-04-04/聯合報/14版/台北市民生活】
    <請別污染童心!專家學者促速修訂「兒福法」>【1989-04-04/聯合報/14版/台北市民生活】
    <社會福利與社會治安的兩盞紅燈>【1988-01-16/聯合報/09版/輿情】
    <犯罪出新招 刑法忙跟進 法部治時疫 研擬新處方>【1988-10-24/聯合報/06版/社會新聞】
    <座談兒童福利 痛公權力不張>【1989-10-29/聯合報/15版/台北市民生活】
    <延遲申報出生登記 只罰60元 給予人口販子可乘之機 兒盟促修法補"漏">【1992-09-29/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新修兒福法草案 千瘡百孔 遏阻虐待暴力問題缺乏有效措施 學者要求增列禁止買賣嬰兒規定>【1990-11-25/聯合報/05版/生活】
    <兒童福利 不容忽視 修法聯盟將成立 盼使法案更完善>【1990-11-30/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兒童與少年福利法 宜合而為一 第3版兒福法修正草案出爐 將與另2份草案併案討論>【1991-11-06/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雛妓淚,誰來憐﹖ 數萬小女孩淪落花街柳巷 婦女團體籲以公權力保護>【1987-02-09/聯合報/05版/】
    <遏阻少女淪落火坑 將採連鎖作業防杜>【1987-02-23/聯合報/06版/北市】
    <正風專案彌月 取締雛妓半百 警務處長向省議會報告成績>【1987-04-02/聯合報/05版/】
    <媒介色情.容留雛妓 將在刑法中增列罰則>【1987-05-05/聯合報/05版/】
    <援救雛妓再度出擊> 【1988-01-08/聯合報/10版/社會新聞】
    <援救雛妓再度出擊 龐大遊行隊伍明午出發 將赴桂林分局遞抗議書>【1988-01-08/聯合報/10版/社會新聞】
    <《折翼天使》 尋求雛菊的天空 >【1989-12-13/聯合報/28版/繽紛】
    <婦女社團盼正風非陣風 掃蕩色情 必須有法可循>【1988-03-06/民生報/15版/社團新聞版】
    <拯救雛妓! 提高刑度? 法部逐案研究認無修法必要 婦女團體聞訊 今將連袂抗議 >【1988-08-19/聯合報/06版/社會新聞】
    <拯救雛妓! 提高刑度? 法部逐案研究認無修法必要 婦女團體聞訊 今將連袂抗議 >【1988-08-19/聯合報/06版/社會新聞】
    <修正刑法 對症下藥>【1988-10-18/聯合報/06版/社會新聞】
    <犯罪出新招 刑法忙跟進 法部治時疫 研擬新處方 >【1988-10-24/聯合報/06版/社會新聞】
    <審議少福法爭論程序 立院昨通過一條條文 >【1988-11-18/聯合報/04版/社會觀察•大家談】
    <少年福利法 監督父母親 濫用親權取消監護權管教不周處分罰鍰 嚴禁少年吸菸、飲酒、嚼檳榔 立院昨三讀通過 >【1989-01-11/民生報/12版/綜合新聞】
    <雛妓七萬兩千人 無處收容傷腦筋>【1992-06-14/聯合報/14版/綜合新聞】
    <台灣"妓"高一籌﹖危言聳聽 --粗糙估算、草率公布雛妓數字 嚴重侮辱女同胞 <部分民間團體做法 遭致反彈> 【1992-06-21/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推估方法多謬誤 "娼妓"一變成"雛妓" 神女果真如此多 何處去覓"眾"恩客﹖> 【1992-06-21/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數字離譜 研究者反應不一 有的說﹕只是籍此突出問題>【1992-06-21/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為陷入火坑的兒童請命 民間社團提出雛妓防治法綱要> 【1993-03-31/民生報/15版/生活新聞】
    <華西街慢跑之後就不跑了 雛妓法 沒有官方版本 婦女團體抗議>【1994-02-26/聯合晚報/03版/話題新聞】
    <向全球表明保護兒童權益決心 終止童妓協會推動簽署兒童權利公約 國內相關團體紛響應、支持>【1994-12-26/民生報/18版/生活新聞】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 整合修法方向確定 新生兒 出生10日 須通報即使棄嬰也不例外 收養兒童及少年 法院判定前得准‘試行同居’>【2000-12-27/民生報/A1版/焦點新聞】
    <兒盟版少福法 送進立院 四十餘立委連署 四大突破 兒盟並彙整出兒童滿18歲前的十大難關>【2002-04-05/聯合報/9版/社會話題】
    <兒福法少福法合併 有硬仗要打 朝野3版本 修法精神有共識 重要議題歧異仍多>【2002-04-04/民生報/A4版/生活新聞】
    <微罪者交社工輔導 塗銷前科 「少年事件處理法修訂之期盼座談會」 學者籲鼓勵自新 勿因標籤誤 一生>【1996-05-04/聯合報/07版/社會】
    <從駱力菖案談起……池魚何時才不遭殃﹖ 親權VS.公權兒福法規定模糊 社工員被迫以「實力」與兒童父母拉鋸>【1999-05-15/聯合報/15版/民意論壇】

    四、 立法院公報
    立法院公報83卷32期2706號 135~152頁
    立法院公報83卷17期第206頁
    立法院公報62卷1期第24頁
    立法院公報61卷52期第12頁
    立法院公報61卷46期第29頁。
    立法院公報62卷2期第11頁。
    立法院公報80卷32期2456號 32~73頁
    立法院公報80卷32期2456號 32~73頁
    立法院公報80卷86期2510號 174~207頁
    立法院公報80卷94期2518號 207∼208頁
    立法院公報82卷4期2603號中冊 260頁
    立法院公報82卷4期2603號中冊 279~280頁
    立法院公報80卷86期186∼188頁
    立法院公報81卷4期202頁
    立法院公報82卷74期89∼90頁
    立法院公報82卷57期77~78頁
    立法院公報82卷57期78∼79頁
    立法院公報84卷17期164頁
    立法院公報83卷62期435頁
    立法院公報83卷62期422頁
    立法院公報83卷62期429頁
    立法院公報83卷62期431頁
    立法院公報84卷43期470∼471頁
    立法院公報92卷6期169∼226頁
    立法院公報92卷17期64頁
    立法院公報92卷17期36頁
    立法院公報92卷17期82頁
    立法院公報92卷17期76頁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