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慈敏 Wang, Tzu-Min |
---|---|
論文名稱: |
認真休閒者特質、社會支持網絡與休閒效益之研究 The Study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Traits,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Leisure Benefits |
指導教授: |
張俊一
Chang, Chun-Y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認真休閒 、社會網絡 、社會支持 、休閒效益 |
外文關鍵詞: | Serious Leisure, Social Network, Social Support, Leisure Benefit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真休閒者其特質、社會支持網絡及休閒效益三個面向,採質化深度訪談,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來蒐集資料,透過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八項休閒運動項目,分別為太極拳、木球、爬山、自行車、游泳、鐵人三項、羽球及跑步的參與者,年資從5至36年,年齡介於29至80歲間,共計男性8位、女性2位。研究結果發現:
一、 認真休閒者特質,以「堅持不懈」、「努力」、「持久性利益」及「生涯性」特質最為顯著,此外「獨特的精神」及「強烈的認同感」這兩項特質則感受較弱。
二、 社會網絡人數平均是4.1位,且認定較為重要的人關係別為「朋友」及「配偶」;社會網絡關係成員皆能提供社會支持,以「情感性支持」、「訊息性支持」及「評價性支持」為主要支持來源。
三、 休閒效益最受重視的是「生理效益」及「社交效益」。
本研究結論顯示,認真休閒者特質與其參與休閒運動類別及運動強度有關,故在感受方面有所差異;在社會支持網絡,工具性支持主要獲取來源為親屬;休閒效益則是以改善身體狀況及結交新朋友為主要效益。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a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ree kinds of aspects: exploring the traits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and analyzing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leisure benefits.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was adopted to this study for relevant data collecting. The study selected 8 different sports categories by purposeful sampling. The objects included members of Tai-chi, woodball, hiking, bike, swimming, ironman triathlon, badminton and jogging.
There were 10 people took part in this interview, 8 males and 2 females, whose age ranged from 29 to 80, and the experiences in sports lay between 5 to 36 years .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 The traits of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tended to be prominently perseverance, effort, durable benefits, and career progress, but unique ethos and identify strongly felt weaker. b) The average social network size was 4.1, friends and spouse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network relationship types for respondents. Members of the social networks all could provide social supports, and the main source of supports were affective support, message support and appraisal support. c) The most valued leisure benefits were recognized as physiological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Finally,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serious leisure participants' traits related to their sports categories and exercise intensity, and thus, their feelings were different. In addition, instrumental support was offered by relatives as the main source i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nd leisure benefits were to improve physical condition and make new friends which were the main benefits.
中文文獻
王秀燕(2007)。由社會支持網絡的形成累積外籍配偶社會資本。社區發展季刊,119,84-102。
王怡菁(2010)。東豐綠廊自行車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8,113-130。
王秋蓉(2015)。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個案研究:以社會網絡與組織寬裕資源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朱建福(2009)。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社會支持對休閒涉入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何孟翰(2015)。台北市國小教師參與羽球運動之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呂永泰(2015)。澎湖縣體育活動參與動機及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新北市:桂冠。(Patton, M. Q., 1990)
吳芳儀(2005)。認真休閒者之動機、承諾與休閒結果關係之研究‐以非營利組織志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吳佳玟(2008)。台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之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家瑞(2008)。國內大型重型機車參與者生活型態、休閒涉入、知覺風險、休閒效
益之研究‐線性結構方程模式之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吳志誠(2012)。竹風木球隊成員社會網絡及休閒參與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吳武忠、程紀豪(2012年5月)。內外控人格特質對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台灣高鐵為例。「第4屆亞太餐旅教育聯盟暨第12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Lichtman, M., 2010)
江佳芳(2013)。中部地區在家教育學生家長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江宏笙(2015)。太極拳教練深度休閒經驗學習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瑋琪(2007)。單車旅遊者之社會資本與深度休閒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李昭儀(2010)。銀行從業人員個人-組織契合度對留任意願之影響‐以工作活力為中介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台南市。
林松齡(2000)。台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社會學的實證研究。台北市:五南。
林欣慧(2002)。解說成效對休閒效益體驗之影響以登山健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呈樺(2012)。台北市國小學童手球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洧楨(2012年9月)。跑瘋了!飆汗飆出600億商機。財訊雙週刊,407,142-147。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市。
沈宛霖(2009)。橄欖球球員認真休閒特質與球場環境屬性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施淑惠(2001)。人際網路對電腦態度之影響‐以台北市政府基層公務員(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侯怡芸(2008)。高爾夫球活動認真性休閒量表再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台中市。
柴松林(1996)。休閒時代•學習社會。北縣教育,14,33-38。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台北市。
徐新勝 (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凃淑蕊(2013)。休閒知覺自由、社會支持、休閒效益、登山運動參與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登山步道健行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遊憩研究,8(1),15-28。
高敬文(2002)。質性研究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士傑(2015)。臺灣東北角龍洞灣休閒水肺潛水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涂淑芬(譯)(1996)。休閒與人類行為。臺北市:桂冠。(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95)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其方法。體育學報,2,27-40。
許馨云(2013)。為工作而活,為活而工作:有機農場以工換食宿的體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曹修慈(2015)。國小鐵人三項參與者運動社會支持與運動價值觀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張英陣(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市:洪葉。(Padgett, D.K. , 1998)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2(3),101-113。
張宏哲(2003)。老年人的家庭結構、居住安排、社會支持,載於李世代(主編),老年醫學(一)老年照護與老化之一邊原則(頁117-133)。台北市:臺灣老年醫學會。
張少熙(2003)。臺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張俊一(2012)。老年人休閒運動團體社會網絡之研究‐社會網絡分析理論之應用。
台中市:天空數位圖書。
張桂菁(2009)。高齡者休閒社會網絡之研究‐以台南縣西港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淑琴(2009)。認真休閒與成功老化:高齡志願服務工作者的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張祖德(2012)。澎湖海洋獨木舟運動的發展與挑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張見文(2014)。國小單車畢業典禮參與者的參與動機和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141-158)。台北市:巨流圖書。
胡馨尹(2010)。大一新生的線上及線下同儕社會網絡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
胡喨涵(2014)。羽球運動社團社會網絡與營運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黃榮賜(1988)。都市公園遊憩需求與遊憩效益之研究‐以青年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臺灣社會學刊,21,171-210。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市:巨流圖書。
黃俊勳(2001)。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金柱(2007)。休閒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蕙敏(2012)。芳香療法之深度休閒(未出版碩士論文)。真理大學,台南市。
黃守義(譯)(2012)。網絡社會的概念:科技、經濟、政治與認同。新北市:韋伯文化。(Barney, D., 2004)
黃純湘(2014)。健走旅遊之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再遊意願(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曾竹寧(2001)。失能老人社區照顧服務網絡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邱建璋(2003)。組織內同儕關係類型、形成歷程及其互動內容之研究:社會網絡之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傅仰止(2009)。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休閒的社會性與休閒滿意。臺灣社會學刊,42,55-94。
鈕文英(2011)。教育研究方法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彭秀姝(2013)。結合登山運動和學術研究的認真休閒者:以楊南郡之生命史為核心的探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游昌憲(2010)。自行車環島者生活型態、深度休閒與知覺風險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逸民(2000)。資訊化組織員工人際關係網絡對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的影響‐與科層式組織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楊琬琪(2009)。自行車活動者之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業研究,2(4),84-95。
楊郁玲、黃靖淑(2013)。打工度假者之休閒效益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9),76-82。
連央毅(2013)。馬拉松跑者參與動機、休閒效益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116-122。
劉傳將(2009)。線上遊戲玩家的社會支持對認真休閒與問題性網路使用的影響‐以夢幻運動遊戲與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豐源(2009)。跆拳道品勢運動之參與動機、專門化與深度休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劉軍(2009)。整體社會網絡分析講義:UCINET軟件實用指南。上海市:格致。
劉文珍(2012年9月10日)。2012日月潭萬人泳渡 16日熱鬧登場。奇摩新聞網。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
劉由貴(2015)。高齡學習者社會支持、情緒管理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葉美智(2007)。社區林業之社會網絡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猴洞坑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
郭蕙菁(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葉忠達、梁啟華、林文政(譯)(1999)。組織行為。台中市:滄海。(Kinicki, A. & Kreitner, R., 1997)
葉乃靜(2003)。資訊與老年人的生活世界:以「台北市兆如老人安養護中心」為例(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葉至誠(2008)。現代社會與公民素養。台北市:秀威資訊。
陳淑芬(1993)。升大學補習班重考生壓力源、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陳肇男(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與老友。台北市: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肇男(2001)。快意銀髮族-臺灣老人的生活調查報告。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昭如(2005年3月)。休閒是另一個你!《30》雜誌,7。取自 http://www.30.com.tw/
陳建安(2008)。台北市綜合公園晨間運動者深度休閒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陳怡穎(2011)。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羽球自發性運動社團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陳忠旺(2012)。社區中老年人休閒運動社團社會網絡互動及社區參與之研究‐以新竹市建功社區柔力球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姿妏(2014)。嘉義市居民社會網絡、休閒運動參與對主觀幸福感之影響(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麗珠(2014)。馬拉松跑者參賽動機、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2013府城安平仲夏夜浪漫星光馬拉松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玟均(2015)。女子棒球選手運動參與歷程與社會支持之探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郭正德(2011)。藍色公路遊客對休閒活動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臺灣水域運動學報,2,61-78。
蒲逸生(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籃球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
蔡蕙如(2003)。大學女性教職員社會網絡與執行乳癌篩檢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文慈(2006)。南投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體驗對國民旅遊卡使用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坤哲(2007)。臺灣寬頻影音匯聚網站之核心資源與競爭態勢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蔡官軒(2014)。簡易太極運動對老人公寓住民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身體功能及社
會支持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市。
謝明忠(2009)。桃園市陽明運動公園使用者參與動機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謝羽青(2013)。以認真休閒理論來探討愛心媽媽的堅持與退出(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戴金龍(2013)。法警人員的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之關係‐以南部地區法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戴遐齡、陳奕良(2015)。中華民國104年運動城市調查。教育部體育署委託計畫。
台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蕭佳賓(2012)。深度休閒者知識獲取行為模式之研究(未出版博士倫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鄭志賢(2015)。全國中等學校運動選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台北市。
鐘文君(2002)。以增強權能觀點談單親家庭社會支持網絡之建構。兒童福利期刊,
3,169-177。
蘇怡如(2008)。以認真休閒理論探討歌仔戲迷的心路歷程‐以「明華園」戲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蘇湘雲(2012年9月18日)。規律運動有助改善心情 遇壓力不焦慮。臺灣新生報。取自http://www.tssdnews.com.tw/
英文文獻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411-417). Stag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ahavior. Dubuge. IA: Wm.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right, A. D. (2000). The role of social marketing in leisure and recre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2, 12-17.
Burt, R. S. (1982). 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 Net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 perception, and ac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 Publication.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hchosomatic Medicine, 38(5), 300-314.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
Cordes, K. A., & Ibrahim, H. M. (2003). Applications in recreation & leisure for today and the future (3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Driver, B. L., & Brown, P. J., & Peterson, G. L.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er.
Driver, B. (1997). The defining monent of benefits. Parks and Recreation, 32(12), 38-41.
Glanz, K., Lewis, F. M., & Rimers, B. K. (1990).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Godbey, G. (1999). 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 (5th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Haggard, L. M. &
Williams, D. R. (1991). Self-identity benefits of leisure activities.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103-119).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uberman, M. A. (1989). The professional life cycle of teachers. TeachersCollege Record, 91, 31-57.
Iwasaki, Y. (2006). Lei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 Diversity: An Intem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f Leisure, CN: Zheuang Hangzhou.
Jenna , H. (2013). Technology andeducation: Diagrams of the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Retrieved from The Serious Leisure Perspective Website, Institute for Learning Technologies Web site: http://www.seriousleisure.net/slp-diagrams.html
Laumann, E., Galaskiewicz, J., & Marsden, P. V. (1978) .Community structure as interorganizational linkag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 455-484.
Lubben, J. , & Gironda, M. (1996).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mong Older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H. Litwin (Ed.), The Social Networks of Older People: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pp. 143-161). Westport, Connecticnt: Praeger London.
Mannell, R. C., & Kleiber, D. A. (1997). A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Merriam, S.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itchell, J. C. (1969). Social networks and urban situations. Oxford: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L. C. (2003).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plex networks. SIAM Review, 45(2), 167-256.
Pilisuk, M., & Parks, S. H. (1983). Social support and family stress. In H. I. Mccubbin, M. B. Sussman, & J. M. Patterson (Eds.), Social Stress and the Family: Advances
and Development in Family Stress Theory and Research (pp. 137-156). New York: The Haworth Press.
Provan, K. G., & Milward, H. B. (1995). A preliminary theory of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effectivenes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yste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0, 1-33.
Robson, C. (1993). 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researchers. Oxford: Blackwell.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 11-36.
Sarason, I.G. , & Sarason, B. R. (1985). Social Support,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Scoot,J. (2000).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London: Sage.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zzues, 40(4) , 11-36.
Sluzki, C. E. (2000).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elderly: Conceptual and clinical issues, and a family consultation. Family Process, 39(3), 271-284.
Stebbins, R. A. (1979). Amateurs: On the Margin between Work and Leisure.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
Stebbins, R. A. (1982). Serious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Pacific Sociological Review, 25(2), 251-272.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tebbins, R. A. (1997a). Identity and cultural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450-452.
Stebbins, R. A. (1997b). Casual leisure: A conceptual statement. Leisure Studies, 16 (1), 17-25.
Stebbins, R. A. (2004). Pleasurable aerobic activity: A type of casual leisure with salubrious implications. World Leisure Journal, 46(4), 55-58.
Stebbins, R. A. (2005). Project-based leisure: Theoretical neglect of a common use of free time. Leisure Studies, 24, 1-11.
Stebbins,R. A. (2009). Personal Decisions in the Public Square: Beyond Problem Solving into a Positive Sociology, Transaction, New Brunswick, NJ.
Stebbins, R. A. (2013). The committed reader: Reading for utility, pleasure, and fulfillmen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Tinsley, H. E. A., & Tinsley, D. J. (1986). A theory of attributes, benefits, and causes of leisure experience. Leisure Sciences, 8(1), 1-45.
Turner, R. J (1983). Direct, indirect, and moderating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associated conditions. In H. B. Kaplan (Ed.), Psychosocial Stress: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Academic Press.
Verduin J. R., & McEwen, D. N.(1984). Adults and Their Leisure: the Need for Life long learning. Spring field, 1-11.
Wankel, L. M., & Berger, B. G. (1991).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D. J. Brown and G. L. Peterson (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 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
Walker, K. N., Macbride, A., & Vachon, M. L. S. (1977).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of Bereavement.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1 (1),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