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沛禎
Pei-Chen Lai
論文名稱: 台灣閩南語情態詞「愛」和「欲」的研究
A Study on Modal Verbs “AI” and “BEH” i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指導教授: 葉美利
Yeh, Mei-l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3
中文關鍵詞: 情態詞
外文關鍵詞: 情態詞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情態」是指說話者對命題的態度或觀點,而且常會牽涉到必然性、可能性、或然性、義務、許可、能力、意志等概念(Lyons 1977, Palmer 1986)。
    閩南語常見的情態詞有「會」、「敢」、「肯」、「想」、「愛」、「欲」等,其中,「愛」(AI)和「欲」(BEH)兩者都有「一詞多義」的現象;本文所探討的閩南語AI和BEH兩者都可表達華語的「要」(YAO)之意,雖然在華語用「要」(YAO)概括兩者,但在閩南語的使用上兩者卻有著不同的限制,但在日常生活對話裡,發現一些年輕一輩的閩南語使用者、或是不常使用閩南語的人有混用的現象;此外,我們也發現兩者在條件句構式中呈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為以下幾點:(1) 閩南語「愛」(AI)和「欲」(BEH)兩
    者在哪些語境下容易混用?而又是哪些原因造成兩者混用、(2)兩者在條件句構
    式上為何呈現以上所提的對立、(3)閩南語「愛」(AI)與「欲」(BEH)的對比與連
    接副詞「才」和「就」之間有什麼關係、(4)閩南語AI是否已發展出「條件義」
    用法。


    「情態」是指說話者對命題的態度或觀點,而且常會牽涉到必然性、可能性、或然性、義務、許可、能力、意志等概念(Lyons 1977, Palmer 1986)。
    閩南語常見的情態詞有「會」、「敢」、「肯」、「想」、「愛」、「欲」等,其中,「愛」(AI)和「欲」(BEH)兩者都有「一詞多義」的現象;本文所探討的閩南語AI和BEH兩者都可表達華語的「要」(YAO)之意,雖然在華語用「要」(YAO)概括兩者,但在閩南語的使用上兩者卻有著不同的限制,但在日常生活對話裡,發現一些年輕一輩的閩南語使用者、或是不常使用閩南語的人有混用的現象;此外,我們也發現兩者在條件句構式中呈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為以下幾點:(1) 閩南語「愛」(AI)和「欲」(BEH)兩
    者在哪些語境下容易混用?而又是哪些原因造成兩者混用、(2)兩者在條件句構
    式上為何呈現以上所提的對立、(3)閩南語「愛」(AI)與「欲」(BEH)的對比與連
    接副詞「才」和「就」之間有什麼關係、(4)閩南語AI是否已發展出「條件義」
    用法。

    附錄一:List of glossing abbreviations 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1.2 研究範圍與方法 5 1.3 章節結構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7 2.1 情態詞相關文獻 7 2.1.1 閩南語AI和BEH 7 2.1.1.1 Chang (1996) 7 2.1.1.2 Chang (2009) 9 2.1.1.3 Hsu (2013) 12 2.1.2 客語情態詞相關文獻 13 2.1.3 華語助動詞「要」的相關文獻 15 2.1.4討論 18 2.2「才」和「就」的相關文獻 19 2.2.1 鄭良偉 (1997) 19 2.2.2 Biq (1987) 20 2.2.3 陳立芬 (2002) 21 2.3 小結 23 第三章 閩南語「愛」和華語「要」混用的原因 24 3.1 語義重疊 25 3.2 語義場競爭 29 3.3 生活使用經驗 34 3.3.1 模仿力的運用 35 3.3.2 記憶力的運用 35 3.4 使用頻率 35 3.5 聲韻 36 3.6 小結 36 第四章 AI和BEH的條件句 38 4.1 條件句的定義 38 4.2 閩南語BEH和AI與條件句 40 4.2.1閩南語BEH條件句構式 40 4.2.2 閩南語AI條件句構式 46 4.3條件句類型 50 4.4 問題解決 56 4.4.1 BEH條件句的分類 56 4.4.2 AI 的條件義 60 4.4.3. AI & BEH 條件句的對比 62 4.5 小結 65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66 5.1 結論 66 5.2 研究限制與未來展望 70 REFERENCES 71

    REFERENCES
    Anna Wierzbicka. 1995. Conditionals and counterfactuals: conceptual primitives and 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Angeliki Athanasiadou & Rene Dirven (eds.), On Conditionals Again, Vol. 143, 15-60.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Angeliki Athanasiadou & Rene Dirven. 1996. Conditionality, hypotheticality, counterfactuality. In Angeliki Athanasiadou & Rene Dirven (eds.), On Conditionals Again, Vol. 143, 61-96.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Amsterdam.
    Biq, Yung-O. 1987. 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Cai and Jiu in Mandarin Chinese. Crane Publishing Co., Taipei.
    Chang, Miao-Hsia . 2009. Metaphorization and metonymization: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verbs of volition in Southern Min.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vol. 7.1, 53-84
    Chang, Miao-Hsia . 1996. The Grammaticallization of Beh in Taiwanese Hokkian. 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 l26.1/2: 39-58page
    Hsu, Ting-Ting Christina. 2013. Subjectific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Deontic Modal Verbs TIOH8, AI3, and E7 in Southern Min. D.A. Thesis: NTHU.
    Lyons, John. 1977. Semantics,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ohn Venn. 1881. Symbolic Logic. London:Macmillan.
    Lu, Chien-hui Rose. 2011. 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Conditionals. M.A. Thesis: NTNU.
    Liu, Ying-Hsiang. 2000. A Study of Tungshih Hakka Modality: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Grammaticalization of Oi and Voi. M.A. Thesis: NTHU.
    Talmy, Leonard. 2000.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 2.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Traugott, E. C 1985. Conditional markers. In John Haiman (ed.), Iconicity in Syntax., 289-307.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呂淑湘 主編. 1980. 現代漢語八百詞. 香港:商務印書館.
    鄭良偉. 1997. 華語與台語中的「就」和「才」. 台華語的結構及動向 IV. 台北:遠流出版社. 85-109.
    張敏. 1998-8. 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立芬. 2002. 現代漢語副詞【才】與【就】的教學語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
    鄭縈. 2003. 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 慶祝曹逢甫教授六十華誕論文
    集,台灣語文研究 1.1:107-143.(NSC 89-2411-H-126-004)
    錢玉蓮. 2006. 現代漢語詞匯講義. 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向敏. 2010. 語義場中同義詞競爭的句法優選原則. 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 第31卷第3期. 81-84
    連金發. 2013b. 台灣閩南語情態詞的否定類型探索. 語言暨語言學.
    Special Issue-Min 14.2. 213-239, January.
    梁炯輝. 淺談閩南語語文教育教材教法之原則http://wenku.baidu.com/view/7505bbd9ce2f0066f533220d.html
    查詢日期:2014.01.10
    中央研究院 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db1x.sinica.edu.tw/kiwi/mkiwi/
    查詢日期:2014.01.10
    劉杰岳、楊允言. 全羅台語文音節頻率統計資料
    http://ip194097.ntcu.edu.tw/giankiu/keoe/kkh/guliau-supin/rslt/spf.asp
    查詢日期:2014.01.13
    楊允言. 台文/華文線頂辭典http://210.240.194.97/iug/Ungian/SoannTeng/chil/Taihoa.asp
    查詢日期:2014.01.1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