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彭欣如 |
---|---|
論文名稱: |
課本裡的浪漫派作家:台灣國文教科書中的徐志摩現象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2 |
中文關鍵詞: | 徐志摩 、教科書 、國立編譯館 、課程標準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文學是文字的藝術,透過文學可以展現文化與傳統,並且將智慧流傳下來,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大主因,自文明之母印刷術產生,人們不再是用手抄寫來記錄,可以透過印刷更廣大的流傳。如何讓這些幾千年以來的傳統融合在教學中,實在是非常困難的工作,因此國文內容可說是異常複雜。教科書從無到有,是非常專業而且複雜的過程,要如何在繁多的文學作品中精挑細選成為教科書的內容,不但作者本身要具備可資模範的生平,文章更是萬中選一,教師如何靈活運用,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因為教科書要能與時俱進,教師就必須適時的重新設計後,再透過專業知識演繹教學內容,否則教科書的教材將永遠是過去式,要能適時引導、潛移默化,才可以達到情意與學習的雙重陶冶,這些都關係著教育的品質,與學習者的受教權益,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輕忽不得。
因為教育問題牽涉的層面非常廣大,來自各方團體的聲音,包括家長、學生與教育人員,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訴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會直接或是間接的影響教育,有心的執政者也可能透過教科書,以僵化教條式來宣導政治理念與灌輸意識形態,但是在民主與多元化的思潮下,所有對於教育的禁錮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本文的研究透過課程綱要、教育改革與教科書演變,多方面的互相交叉比對,了解國文教科書中作家與作品的選入規準,特別針對徐志摩作為研究主體,透過「徐志摩現象」,以統計教科書中的作者與作品為數據,配合教科書中的題解、作者、問題討論與教師手冊,證明徐志摩的文學地位與價值,另外由文學史上對徐志摩的評價,和教科書中的作者介紹做對照,剖析教育與歷史上的認知差異。由以上的推論,可以明白教科書受到政治、社會與意識形態等的影響,才能真正認識教科書的內容。
身為教育工作第一線人員,希望透過研究了解自己教學上的不足,對於自己日常所在使用的教科書要先有透徹的認識,才能自我反省與思考,並且從中改進,使自己的教學可以日有進步,並且不斷的透過研究與教學上的互補,使學生與自己都能獲益良多。
參考書目
一、教科書版本:
請參考附錄(一)(二)(三)
二、專書:
1. 梁實秋,《談徐志摩》,台北:遠東,1958。
2. 蘇雪林,《蘇雪林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3. 梁實秋,《梁實秋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4. 尹雪曼,《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1975。
5.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1977。
6. 蔣復璁、梁實秋主編,《徐志摩全集》第一~六輯,台北:傳記文學,1980。
7. 陳從周,《徐志摩年譜》,上海:上海書局,1981。
8.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台北:文化圖書,1981。
9.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北京:人民,1982。
10. 侯健,《文學與人生》,台北:九歌,1984。
11.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文藝,1985。
12. 陸耀東,《徐志摩評傳》,陝西:新華書店,1986。
13. 劉授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北京:人民文學,1986。
14. 黃修己,《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中國青年,1988。
15.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1900。
16.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台北:業強,1990。
17. 藤井省三,《魯迅研究的現在》,東京:汲古書院,1992。
18. 謝冕主編,《徐志摩名作欣賞》,北京:中國和平,1993。
19. 盧斯飛,《春光與火焰:徐志摩散文評析》,台北:開今文化,1993。
20. 魯迅,《魯迅雜文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1. 劉秀生,《中國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1994。
22.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3. 孔範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山東:山東文藝,1997。
24.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5.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合編,《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1998。
26. 劉介民,《徐志摩的人生哲學:情愛人生》,台北:揚智文化,2001。
27. 邱燮友,《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駱駝,2001。
28. 周祝瑛,《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29. 季羨林主編,《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現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2003。
30. 陳建忠,《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2004。
31. 吳立昌,《文學的消解與反消解:中國現代文學派別論爭史論》,上海:復旦大學,2004。
32. 洪蘭、曾志朗,《見人見智》,台北:天下遠見,2006。
33. 俞兆平,《中國現代三大文學思潮新論》,北京:人民文學,2006。
34. 陳建忠,《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文集》,台北:五南,2007。
35. 蔡登山,《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台北:印刻文學,2008。
36. 帕特麗卡•勞倫斯,《莉麗•布瑞斯珂的中國眼睛》,上海:上海書店,2008。
三、單篇論述:
1.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新青年》第2卷5號,1917。
2.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第2卷6號,1917。
3. 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第6卷1號,1919。
4. 梁實秋,〈文學與革命〉,《新月》第1卷第4號,北平:新月書店,1928。
5. 梁實秋,〈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新月》第2卷第6、7號,北平:新月書店,1929。
6. 梁實秋,<談志摩的散文>,《新月月刊:志摩紀念號》第4卷第1期,北平:新月書店,1932。
7. 周作人,〈志摩紀念〉,《新月月刊:志摩紀念號》第4卷第1期,北平:新月書店,1932。
8. 儲安平,〈悼志摩先生〉,《新月月刊:志摩紀念號》第4卷第1期,北平:新月書店,1932。
9. 胡適,〈追悼志摩〉,《新月月刊:志摩紀念號》第4卷第1期,北平:新月書店,1932。
10. 胡適,〈紀念五四〉,《獨立評論》,北平:大學,1935。
11. 沈光華,<破壞學術自由的禁書政策>,《八十年代》第1卷第2期,1979。
12. 倪東強,<新偽經通考:禁書政策下出版界怪現象>,《八十年代》第1卷第2期,1979。
13. 寒爵,<「書禁」後所帶來的後遺症>,《出版界》第17期,台北:台北出版商業同業公會,1987。
14. 寒爵,<「解嚴」後再談書禁>,《出版界》第18期,台北:台北出版商業同業公會,1987。
15. 呂正惠,<戰後台灣社會與台灣文學>,《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一)》,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
16. 陳國球,<文學教育與文學經典的傳遞:中國現代文學在香港初中課程的承納初析>,《現代中文學報》第6卷第2期,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2005。
17. 林青萸,<教科書政治學>,《教科書研究》,第1卷第1期,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
四、資料統計與彙整:
1. 廣東省教育議會議決案《初級中學各科教學綱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2.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台灣省51年來統計提要》,南投:台灣省印刷紙業公司,1946。
3. 教育部,《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1948。
4. 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1948。
5.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臺灣省國民學校各科教材調整說明課程標準》,台北:台灣書店,1952。
6. 教育部,《修訂中學公民、國文、歷史、地理科課程標準》,南京:民生印書館,1952。
7.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譯,<六、各國中學各年級本國語文學科及其教學時數比較表>,《教育部修訂中學課程標準參考資料(第一輯附錄)》,1959。
8.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62。
9.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國文課程標準(草案)》,台北:正中書局,1967。
10.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69。
11.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國民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3。
1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編,<附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修訂經過>,《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3。
13.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國民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6。
14.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 (一) :從戒嚴到解嚴》,台北:國史館,2002。
五、學位論文:
1. 陳玉玟,《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2. 蔡世明,《近百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3。
3. 王碧蓮,《國中國文教科書中台灣文學作品之編選及詮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 陳明凱,《文學教育的台灣本土化:析論當前高中國文教材中台文作品的編選及台灣文學師資之培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
5. 蘇雅莉,《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
6. 林美芳,《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中現代散文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
7. 張應飛,《中國現代文學的接受與中學文學教育》,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