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廖文華 |
---|---|
論文名稱: |
結合繪畫元素與注意力訓練的課程方案對ADHD學童影響之個案研究 The Case Study About the Curriculum Combining the Art Elementsnd Attention Training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ADHD Schoolchildren |
指導教授: | 呂燕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ADHD 、繪畫元素 、注意力訓練 、個案研究 、課程設計 |
外文關鍵詞: | ADHD, art elements, case study, attention training, curriculum desig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針對ADHD學童設計一套生字教學的方案,內容包含注意力訓練教材與創性繪畫兩部份,並將生字教學融入。課程方案的目的在提供學童視覺的刺激、協助ADHD學童自主學習、自我訓練以便提升注意力與生字學習的效率。研究者針對研究對象實施課程方案,並透過實驗數據、教室觀察紀錄、教師日誌、教師與家長的訪談等資料收集與分析,經過一年的研究發現:
一、課程方案能提升ADHD學童的生字學習。
二、課程方案能提升ADHD學童的學習注意力。
三、課程方案能喚醒ADHD學童的自我學習動機。
四、課程方案讓ADHD學童改變學習行為,增強表達能力。
並將促成研究對象改變的策略與技巧整理提出,提供普通教師輔導ADHD學童的相關建議與參考。
This research was designed a set of unknown character curriculum program for ADHD schoolchild, including the attention training pack, creative drawing, and integrated the unknown character teaching. The purpose was to provide children the visual stimulus, help ADHD schoolchild independent study, self-training and promote study efficiency. The researcher implemented curriculum and acquired information based on experimental data, classroom observation record, teacher diary, and the interview of teacher and guardian.
From the analysis of one-year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
1.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ADHD schoolchild could promote their character studying.
2.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ADHD schoolchild could promote their attentions of learning.
3.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ADHD schoolchild could invoke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motivation.
4.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ADHD schoolchild could change their learning behavior and reinforce their expression ability.
Eventually,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modification strategies and skills on ADHD schoolchild to raise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school teachers.
一、 中文部分
王乙婷(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ADHD兒童持續性注意力效果之研究。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南市。
王文科(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377-409)
王碧暉(2004)自我教導策略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行為問題與人際關係的影響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9-10)
孔繁鐘譯(1997)。DSM-IV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台北:合記。
江學瀅譯(2004)。兒童藝術治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Edith Kramer(1993).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9-10)
丹鼎譯(2008)。藝術家創意密碼:化疾病為創造力的故事。台北市:久周。Tobi Zausner托碧.昭斯納著。
安琪拉萊特(1997)。色彩心理學。臺北縣中和市:新形象。(2)
何善欣(1996)Mary Fowler。不聽話的孩子?-過動兒的輔育與成長。臺北市:商周(231-232)。
何長珠譯(2007)。游戲治療技巧。1版四川省:四川大學。斯卡夫 Charles E. Schaefer、卡吉洛西Donna M. Cangelosi編著。
伍秀蓉(2000)。以長期自然觀察法分析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學童之行為特性。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李瀚倫(2002)在藝術治療對行為與情緒困擾學童之處遇--以繪畫為導向之研究對象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宋維村、侯育銘(1996):過動兒的認識與治療。台北:正中。
林志堅、侯伯勳、陳展航、遲景上(2003)。台中地區某國小低年級學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候群盛行率初探。慈濟醫學雜誌,3,15,163-165。
林志堅(2009)。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之實證臨床診療指引。98年ADHD赤子心衛教講座台中市場次研習手冊。適性教養工作坊,未出版,台中市。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參字第零九五零一四一五六一號函修定正。
邱琬婷(2005)。多向度注意力訓練融入識字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識
字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未出版,台北市。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圖書公
司。
洪儷瑜(1994)。注意力缺陷及過動學生的認識與教育。台北: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洪儷瑜(1999):過動兒與學習障礙二者的關係。載於洪儷瑜、沈宜純主編,
高雄縣過動學生輔導個案實例彙編(2nd ed., p.6)。高雄縣:高雄縣政府。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記憶策略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 臺北市:心理。(1)
施淑慎(2003)。給他魚,不如教他釣魚:引導學習障礙生成為自律學習者。
特殊教育季刊,87,18-26。
施錚懿(1997):運用自我管理技巧於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國教園地,59,
17-20。
高義展(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縣永和市:群英。
高淑貞(2008)。藝術治療的應用。國立中興大學師資培育中心971114研習資料(五),未出版,台中市。。
夏薰著(1969)。學童美術之開拓。台北:世界文物。
陸雅青(1995)。藝術治療在過動兒治療的運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91-116。
許晉福譯(2008)。教養過動兒:醫學沒告訴你的十件事。初版臺北縣新店市:世茂。文森.孟斯特拉 Vincent J.Monastra 著 。
張怡敏(2008)。注意力缺失過動症與藝術治療~以門診研究對象為例。諮商與輔導第272期,21-24。
陳蒂勻(2004)。知覺動作訓練課程對ADHD學童動作能力影響之研究對象研究。屏東師範學院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盈如(2004)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執行功能與認知行為親子治療團體之關聯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理哲〈2008〉藝術治療在特殊教育之應用—以音樂治療、舞蹈治療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第九期,115。
陳昭如譯(2008)。10 天內培養專注力小孩。臺北市:新手父母。傑佛瑞,伯恩斯坦著 。
臧汝芬、吳顯光、劉秋平(2002)。台灣某國小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之盛行率。台灣精神醫學,16卷,202-212 。
張媛媛(2003)。藝術治療對國小學習障礙兒童提昇注意力的輔導效果。臺
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楊坤堂(1992)。兒童問題行為:基本概念與輔導策略。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楊坤堂(1999)。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市:五南。
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台北﹕五南。
楊坤堂、孟瑛如、高淑芬、林亮吟(2007)。過動路上紅綠燈。台北市: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
廖憶瑜(2006)。過動症學童數學科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24。
劉瓊瑛譯。The Myth of A.D.D. Child注意力欠缺症學童的迷思:改善行為和注意力的五十招(初版)。台北市:新迪文化,92。湯姆斯阿姆斯壯(2002)著。
劉振源(2005)。通過美術的學童教育。台北市:藝術家。
賴念華譯(2002)藝術治療團體: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市:心理。Marian Liebmann(1986)。
簡吟文、孟瑛如、邱佳寧(2005)。資源班注意力訓練學習教材。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謝東山編(2000)。台灣當代藝術,臺北:藝術家。
藍瑋琛(1991)。自我教導法在啟智班數學教學上的應用。 特教園丁,7(1),6-8。
98年ADHD赤子心衛教講座適性教養工作坊研習手冊(980513)。台中市: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未出版,台中市。
二、英文部分
Barkley, R. A. (1990).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NY: Guilford.
Barkley, R. A. (1997).ADHD and the nature of self-conture. New
York: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1998)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2nd ed.). N. Y. :The
Guilford Press.
Diane. S. S.(2003).An Art Therapy Approach to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Malchiodi, C. A.(ed.). Handbook of Art Therapy.(181-192).New York: Guildford Press.
Gay.L.R.(1987).Educational research: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3rded).Columbus:Merrill Pub.Co.
Judith A.R. (1999).Art therapy : An introduction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isabilities in integrated classroo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 (3),322-330.
Montage, M& Warger , C .(1997). Helping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ucceed in the classroom. Focus on Exception Children,30(4),1-16.
Warm, J. S. (1984). Sustained attention in human perform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Young,S (2000). ADHD children grown up : an empirical review. Counselling Psychology Quarterly,13 (2),191-200.
Zentall, S. S. (1993).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of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Exceptional Children, 60, 143-153.
三、網路文獻
王有煌(2008),淺談藝術治療在學童輔導的應用。取自
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A4%FD-%C3%C0%B3N%AAv%C0%F8.htm。(200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