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宏彬 Hsu Hung Bin |
---|---|
論文名稱: |
臺灣的阿片想像:從舊慣的阿片君子,到更生院的矯正樣本 The Images of Opium in Taiwan: from the Traditional Opium Gentleman, to the Experimental Sample in Geng-Sheng Hospital |
指導教授: |
傅大為
Dr. Daiwei F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阿片 、鴉片 、杜聰明 、連雅堂 、更生院 、日治時期臺灣統治 、想像 、近代醫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阿片,即今日的鴉片,在台灣日治時期則稱為阿片。本論文的目的首先在於分析不同時期,在臺灣歷史上所曾出現的不同阿片想像。以「想像」為分析概念,是希望能避免過往阿片相關研究中,將阿片預設為毒害,而導致的「不對稱分析」。因此,細部地分析不同時期不同人們的阿片想像,並試著理解其體驗及其背後之合理性,是本論文的首要關注之處。
接著,本論文則將目光放在兩個「行動過程」之上。第一,是行動者形塑阿片想像成形的過程;第二,則是當阿片想像成形之後,如何讓想像自身亦成為一個行動者,反向來重新架構事物。在分析過程中,則重視兩個具有擁有扭轉想像力量的場所,即爭議的發生以及實驗室的操作。爭議部分的分析,本論文集中討論1895-1896年日本內地阿片政策爭議,以及1929-1930年臺灣本島之「阿片新特許」爭議。爭議的分析,本論文專注於呈現參與爭議的行動者之間,彼此的「策略」與「位置」之關連;而後具體呈現幾個重要的行動者,如福澤諭吉、後藤新平、臺灣民眾黨以及連雅堂等人,在不同時其所呈現的不同阿片想像,並對比、思考其異同處所代表之意涵。
最後,關於實驗室操作的部分,則於近代醫學在日治時期臺灣的發展密切相關。這部分我則以杜聰明以及阿片矯治專門醫院「更生院」為例,來說明更生院作為醫學研究的場所,如何兼具「醫院」與「實驗室」的雙重身份;其內部操作又如何改變醫師與阿片癮者之間的醫病關係,並將阿片吸食者徹底「更生」之。而藉由更生院所產出的阿片知識與阿片論文,也同時呈現近代醫學是如何確立阿片吸食者的完全負面的新想像,並進一步影響總督府阿片政策的走向。
中文文獻資料
丁日健編,《治台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十七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文慶等編纂,《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1836-1850]:1856呈,北平故宮博物院原版,1930(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1)
王碩,《易簡方》(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王松,《臺陽詩話》,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十四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王好古,《醫壘元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 745(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曉波編,《台胞抗日文獻選編》(臺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再版)
王凱泰等著,《臺灣雜詠合刻》,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八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王乃信等人譯,《台灣社會運動史(1913-1936)——臺灣警察沿革誌第二篇,領台以後的治安狀況中卷》(台北:創造出版社,1989)
方以智,《物理小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台灣文獻叢刊第七十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伊能嘉矩,〈鴉片煙之始末〉,連載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1993),第二卷第七、十、十二號以及第三卷第一、二號。
司馬遷,《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兩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二版)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灣文獻叢刊第十九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作者不詳,《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台灣文獻叢刊第四十三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作者不詳,《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五十二種(台北:大通書局,1984)。
作者不詳,《臺灣遊記》,收於《臺灣輿地彙鈔》,台灣文獻叢刊第兩百一十六種(台北:大通書局,1965)
作者不詳,《罌粟源流考》,收錄於程大學,許錫專編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第一冊(台中:省文獻會,1978)
杜聰明,《中西醫學史略》(台北:著者印行,1959年)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高雄:高雄醫學院,1964)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第二輯》(高雄:高雄醫學院, 1964)
杜聰明,〈臺灣阿片癮者之統計的調查第8報告〉,收錄於《杜聰明言論集第二輯》
杜聰明,《回憶錄》(台北:杜聰明博士紀念講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73)
佚名編,《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台灣文獻叢刊第三十八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李時珍,《本草綱目》,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七七三卷(台北:台灣商務,1983)
李挺,《醫學入門》(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9)
林則徐,《林則徐集•奏稿》(北京:中華書局,1985二版)
林豪纂修,《澎湖廳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六十四種(台北:大通書局,1984)
林清月,《地球上阿片之命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三)》(臺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0)
林資修(林幼春),《南強詩集》,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輯(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
易順鼎,《魂南記》台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二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周嘯天、張效民注,《雍陶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周凱纂,《廈門志》,台灣文獻叢刊第九十五種(台北:大通書局,1984)
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
後藤新平,〈關於臺灣島阿片制度之意見〉,收錄於程大學、許錫專編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
後藤新平,〈關於臺灣島施行阿片制度意見書〉,收錄於程大學、許錫專編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台灣文獻叢刊第七十一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唐慎微,《證類本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 740(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台灣文獻叢刊第四種(台北:大通書局,1984)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記事》,台灣文獻叢刊第五十一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黃宮繡著,王淑民校注,《本草求真》(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
連橫,《臺灣通史》,台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八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連橫,《臺灣詩乘》,台灣文獻叢刊第六十四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陳學山,《戒煙全法》(北京:中國書局,1998)
陸佃解,《鶡冠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程大學,許錫專編譯,《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第一冊(台中:省文獻會,1978)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譯,《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1993)
鄭玄注,《周禮》(北京:中華書局,1992)
鄭喜夫,《民國連雅堂先生橫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
蔡培火,《家世生平與交友》,蔡培火全集第一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翟灝,《臺陽筆記》台灣文獻叢刊第二十種(台北:大通書局,1987)
韓子雲著、張愛玲註譯,《海上花開——國語海上花列傳一》、《海上花落——國語海上花列傳二》(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酈道元著、王先謙校,《水經注》(成都:巴蜀書社,198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古亭書屋,1969)
《覺悟選新》,(澎湖:一新社樂善堂,1978再版)
日文文獻資料
丸山芳登,《臺灣の衛生事情と保健生活法》(台北:杉田,1929)
永岡正己監修,《医療と衛生 — 救療と阿片問題》,殖民地社會事業關係資料集[臺灣編]第二十二卷(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2001)
杜聰明,〈臺灣ニ於ケル阿片癮者ノ統計的調查〉,《臺灣醫學會雜誌》1931年卷30
杜聰明、楊慶豐,〈阿片吸食者の尿に於けるメコン酸反應の證明及實際的應用〉,《臺灣醫學會雜誌》1933年卷32。
杜聰明,〈臺灣ニ於ケル阿片癮者ノ統計的調查第二報告〉,《臺灣醫學會雜誌》1935年卷34
杜聰明、李超然,〈阿片吸食者及慢性モルヒネ中毒者ノ尿ニ於ケル「モルヒネ」ノ定量及實際的應用〉,《臺灣醫學會雜誌》1936年卷36
杜聰明,〈臺灣ニ於ケル阿片癮者ノ統計的調查第三報告:阿片吸食特許者ノ死亡率及死亡原因ニ就テ〉,《臺灣醫學會雜誌》1938卷37
林清月,〈阿片癮者ノ研究ニ就テ〉,《臺灣醫學會雜誌》,1908年第65號
岡田芳正等等解說,《阿片問題》,續•現代史資料12(東京:みすず書房,1986)
楊肇嘉,《臺灣阿片問題》(東京:新民會,1930)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阿片志》(台北:台灣日日新報,192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明治三十七年阿片行政成績》(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6),頁45-49,收錄於永岡正己監修,《医療と衛生 — 救療と阿片問題》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明治三十八年阿片行政成績》(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7),頁50-56,收錄於永岡正己監修,《医療と衛生 — 救療と阿片問題》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台灣阿片癮者の矯正〉(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1),收錄於岡田芳正等等解說,《阿片問題》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臺灣ノ阿片制度 附•麻藥取締ノ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9),頁71,收錄於永岡正己監修,《医療と衛生 — 救療と阿片問題》
謝春木,《臺灣人の要求》(台北:台北新民報社,1931)
鷲巢敦哉,《臺灣警察四十年史話》(台北:自刊發行,1938年4月)
英文文獻資料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Medical Report, 1880-1881(收藏於中研院近史所圖書館)
日治時期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2月18日至1930年4月6日
《臺灣民報》,1929年10月6日至1930年7月16日。
中文研究專書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臺灣醫學五十年》(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
米歇爾•傅科(Michel Foucault)著,劉絮愷譯,《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1994)
沈洪瑞、梁秀清主編,《中國歷代名醫醫話大觀》(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李騰嶽,《李騰嶽(鷺村)翁文存》(臺北:李陳乖,1981)
杜祖智編,《杜聰明先生榮哀錄》(台北:杜聰明博士講學基金會,1986年7月)
呂理州,《改造日本的啟蒙大師•福澤諭吉傳•》(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
呂郝若、林至潔譯,《呂郝若小說全集》(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吳密察,《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吳幅員,《臺灣文獻叢刊提要》(台北:大通書局,1977)
黃昭堂、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0)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台北:時報文化,1995)
葉炳輝、許成章《南天的十字星-杜聰明博士傳-》(高雄:新民書局,1960年)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臺灣近代名人誌》(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8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1)
中文研究論文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臺灣文獻》第37卷4期(台中:臺灣文獻會,1986年12月)。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4年九月)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收錄於宋光宇著,《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宋光宇,〈清末與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與善書〉,《臺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一期(台中:臺灣文獻會,1998)
李騰嶽,〈鴉片在台灣與降筆會的解煙運動〉,《文獻專刊》第4卷3、4期(1953年12月)
李騰嶽,〈林清月先生之生平〉,收錄於李騰嶽,《李騰嶽(鷺村)翁文存》(臺北:李陳乖,1981)
林滿紅,〈財政安穩與國民健康之間:晚清的土產鴉片議論〉,《財政與近代歷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6月)
吳密察,〈明治三五年日本中央政界的「台灣問題」〉,收錄於《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吳密察,〈福澤諭吉的台灣論〉,收錄於《台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1898-1906)——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新史學》九卷三期(臺北:新史學雜誌社,1998年9月)
范燕秋,〈台北更生院與醫療解煙(1930-1946)-一項社會衛生事業的分析〉,《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大歷史系,2000年10月)
葉啟政,〈均值人與離散人的觀念巴貝塔:統計社會學的兩個概念基石〉,《台灣社會學》第一期(台北: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2001)
劉士永,〈1930年代以前日治時期臺灣醫學的特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第4卷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6月)
劉士永,〈杜聰明對臺灣藥物戒癮治療的貢獻〉發表於「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學術討論會」,2001
日文研究專書
小熊英二,《單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畫像の系譜》(東京:新曜社,1995)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台灣の國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2001)
劉明修,《台灣統治と阿片問題》(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
英文研究專書
Armstrong, David.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3)
Berridge, Virginia. Opium and the People, (New York: Free Association Books, 1999)
Bloor, David. 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 (Chicago: The Chicago Univ. Press, [1976]1991)
Latour, Bruno. Science in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1987)。
Latour, Bruno.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and John Law, The Pasteurization of Fran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1988)
Latour, Bruno. translated by Catherine Porter,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1993]1999)
英文研究論文
Arnold, David. “Medicine and Colonialism.” In W. F. Bynum and Roy Porter ed.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London: Routledge, 1993)
Bruno Latour, “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In Mario Biagioli, ed. The Science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9)
Foucault, Michel. “Truth and Power” in Power/ Knowledge.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80)
Rosenberg, Charles E. “Framing Disease: Illness, Society, and History.” In Charles E. Rosenberg and Janet Golden ed. Framing Disease: Studies in Culture History. (New Brunswick and New Jersey: Rutgers Univ. Press, 1997)
中文博碩士論文
李欣芬,《基督教與台灣醫療衛生的現代化--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為中心之探討(1896-1936)》(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李崇僖,《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素卿,《日本殖民體制下之臺灣鴉片政策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1986)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台灣的人種衛生(1895-1945)》(台北:政大歷史所博士論文,2001)
城戶康成,《日據時期臺灣鴉片問題之探討》(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陳進盛,《日據時期臺灣鴉片漸禁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陳威彬,《近代台灣的癩病與療養——以樂生療養院為主軸》(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碩士論文,2001)
劉麗娜,《台灣科學的一種開始及其歷史轉折--以體質人類學及蛇毒研究之發展為例》(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鄭慶良,《日據時期台灣之菸酒專賣》(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