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玉蘭 |
---|---|
論文名稱: |
國小書法讀帖教學研究--以柳公權玄祕塔碑為例 |
指導教授: | 黃陶陶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87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書法 、讀帖教學 、玄祕塔碑 |
外文關鍵詞: | calligraph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calligraphy with copybook, Xuanmi Pagoda Inscrip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書法讀帖教學適合的教學策略與模式,以提升學生對筆畫、結構認知能力。本研究以柳公權玄祕塔碑為例,從讀玄祕塔碑過程中提升學生對碑帖的認識。同時,解決研究者在書法讀帖教學的困難,提升碑帖教學的專業能力。
本研究以陳平國小五年七班三十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十五週的教學。
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關於讀帖的教學策略與模式
(一)筆畫讀帖的教學流程
聯想記憶外形→黑板畫外形練習→學生及教師共同修正→學生鈎邊練習
→教師示範書寫並解說→鈎邊摹寫→筆畫臨寫
(二)結構讀帖的教學模式
字結構的認知重點:整體→局部→整體
每次上課流程安排:
結構認知→形成性評量→雙鈎練習→單鈎練習→臨寫。
(三)形成性評量的應用可協助師生了解學習的成效,做為學習的反省與改
進。
(四)運用後設認知,協助書法讀帖的學習。
(五)視聽媒體與電腦資訊結合運用於書法讀帖教學。
(六)技能輔助練習強化認知的學習。
二、讀帖教學有助於學生對筆畫與結構認知能力的提升
三、關於柳公權玄秘塔碑的認識
(一)以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書法家,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
(二)透過「顏筋柳骨」的風格比較,較能了解柳公權的書法特色。
(三)透過對比式讀帖,了解碑帖風格,要有讀帖的能力與認知基礎,才能
從筆畫與結構上著手,進入風格的比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教師、學生、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The goals of this study are teaching skill with copybook in calligraphy elementary school, investig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and promotion of students’ recognition for stroke and structure of calligraphy.
In this study, Liu Gongquan’s Xuanmi Pagoda Inscription is taken as a model for calligraphy copybook. We have promoted students to learn more and realize more about inscriptions from reading Xuanmi Pagoda. Simultaneously, we have solved difficulty in teaching calligraphy with copybook and upgrade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out teaching skill.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d subjects were thirty students in fifth grade seventh class of Chengpeng elementary school. Under action research method, students experienced fifteen-week long learning.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I. About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ith copybook
(i) The teaching procedure of making stroke copies is stated below.
associated memorization of outline -> practices of outline drawing on the blackboard -> cooperative revision by teacher and students -> practices of describing core by students -> writing demonstration and explanation by teacher -> describing cores by facsimile -> writing strokes by imitation
(ii) The teaching procedure of making structure copies is stated below.
The key points in recognition of character structure are:
entirety -> locality -> entirety
During class, the progress is as following:
Structure recognition ->formative evaluation -> practices of describing core by facsimile -> practices of describing contour by facsimile -> writing by imitation
(iii) Appl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is helpful for teacher and students to know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and thus improve the defects.
(iv) Metacognition is applied to help learning calligraphy with copybook.
(v) Multimedia and computer are combined and then applied to help learning calligraphy with copybook.
(vi) Technical supporting practices help enhance recognition via learning.
II. Teaching calligraphy with copybook promotes students’ recognition for stroke and structure of calligraphy.
III. Upgrading students’s Knowledge about Liu Gongquan’s Xuanmi Pagoda Inscription
(i) Using stories about calligrapher to introduce to inspir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ii) The specialty of Liu’s calligrapher will be manifested under comparison of Yan’s and Liu’s styles.
(iii) Via comparison of copybooks, we can understand styles of inscriptions. Then,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reading copybook, we can get into comparison of styles.
Finally,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results, we have recommende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And we believe these suggestions will be beneficial for teachers, stud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ltrichter,Posch&Somekh原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等譯) (2001)。台北:遠流。
Geoffrey E. Millsm原著(2003)。行動研究法(蔡美華譯)。台北:學富。
于魁榮(2001)。小學寫字教學法。北京:北京人民教育。
毛河泉(2004)。國小高年級教學之個案研究-以不同書體之學習為策略。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世慈(2002)。「全國學生美術展覽制度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組書法類為案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忠勇(2003)。論書法學習過程中的臨帖方法-兼論臨帖、讀帖和創作的關係。三門峽: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2)。
王建華(2005)。書法教學的原則與實際的指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6(3),頁163-175。
田雨欣(1997)。歐顏柳三家楷書初探。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皮亞傑認知發展論之初探與評述。94年10月23日
HHTUTU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cognition/Piaget01.htmUUTTHH
朱以撒、徐春興(1994)。書法初學規範。台南:大孚。
朱書萱(2004)。書法藝術的審美與價值。國教天地,157,頁25-29。
朱錦娥(2000)。國中學生書法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育民(1995)。唐顏勤禮碑(上)。台北:蕙風堂。
江育民(1997)。唐玄秘塔碑。台北:蕙風堂。
余益興(1999)。多元化書法教學之理論與策略。國教輔導 ,38(5),頁24-31。
余益興(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國小書法課欣賞教學。教師之友,41(4),頁33-37。
余益興(2000)。從書法美學談國小書法課欣賞教學。國教輔導 ,39(6),頁24-31。
余益興(2001)。九年一貫課程書法教學之變革與因應 。國教輔導,40(5),頁29-34。
余益興(2002)。書法教學作業批改之原則與方法。國教輔導,41(5),頁44-49。
余益興(2003)。國小書法教學應用檔案評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中。
余崇生(1997)。書法與美學。國教天地,120,頁4-7。
余碧珠(2001)。書法專題展規畫及其展示設計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東壁(2001)。因應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寫字(書法)教學的策略。國教世紀, 195,頁39-42。
吳東壁(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知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東壁(2001)。提升教師書法教學知能經驗談。教師之友,42(1),頁48-52。
吳俊秀(2003)。影像處理與模糊理論應用於互動式書法學習評量系統。中華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啓禎(1995)。當前國民小學書法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秀華(2003)。九年一貫課程中書法欣賞教學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反思。花蓮師院學報, 16(教育類),頁195-209。
李秀華(2005)。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對學生書法學習態度的影響。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科學類,50(2),頁69-88。
李郁周(1997)。談國民小學國語課程標準中有關寫字(書法)教學的新規定及其因應之道。國教世紀,177,頁41-50。
李國揚(1991)。國小書法鑑賞教學初探。1992年書法論文選集。台北: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
李淑欗(2001)。讓不急之務成為另類休閒--書法教學的新嘗試。中山女高學報,1,頁93-99。
李進裕(2000)。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有關國民小學寫字(書法)教學要點評析。語文教育通訊,21,頁60-70。
李德剛(2006)。談談中小學書法教學的多元化問題。中國書法,158,頁62-64。
李慧芳(2002)。「九年一貫」教改中書法教育的新展望。臺灣美術,48。頁40-53。
李鑫華(2006)。弘揚傳統文化,加強中小學漢字書法藝術教育。中國書法,158,頁55-57。
李盛德(2004)。硬筆書法及其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俊傑、唐讓之等(1993)。書法知識千題。台北:博遠。
林世斌(2005)。品格教育融入書法教學之經驗談--以國小三年級學童為例。國教輔導, 44(5),頁56-63。
林志成、張學善(2006)。2006地方教育輔導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林素甄(2005)。國小一年級書法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麗娥(1995)。台灣各級學校教師書法教育之現況與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林秉武(1995)。HTHT書法學習活動對國小兒童情緒困擾輔導效果之研究:書法學習活動方案HHTT。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國樑(1967)。語文教學研究。台北:童年書店。
武道湘(2003)。中國書法入門教程柳公權楷書入門大字帖。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
武曉梅(2003)。書法教程。太原:山西人民。
邱志文(2003)。論讀帖。梧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3),頁36。
姜均杰(2005)。書法基礎教程 。天津:天津人民美術。
施永華(2000)。國民小學團體活動書法教學。臺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施永華(2003)。國小中高年級書法線條造型及結構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施翔友(2004)。台中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四年級書法教學實施現況。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洪文珍(1991)。國小書法教學基本模式探究。台北:蕙風堂。
洪文珍(2005)。建製書法學習網站。2005年10月28日取自
HHTUTUhttp://edu.ocac.gov.tw/discuss/academy/netedu01/doc/%BD%D7%A4%E5/%A4C%BD%D7%A4%E5%B5o%AA%ED-13.htmUUTTHH
洪文珍、洪文瓊、吳英長(1998)。國小書法學習策略教學研究。東師語文學刊,11, 頁139-234。
洪文瓊(1997)。國小書法教學暨書法教科書選用、評鑑問題探究。東師語文學刊 10, 頁187-277。
洪瑞遠(2004)。九年一貫課程資訊融入國小書法欣賞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苗振華(2002)。慣用左手兒童寫字能力特性與書法美感形式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唐華(2004)。唐楷練習(二)。上海:上海書畫。
夏宗漢(2006)。談談筆法。中華書道,53,頁75-84。
馬久媜(2002)。楷書硬筆書法教學對國小中高年級書寫美感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馬銘浩(2005)。書法教育與國語文教學。文訊,241,頁63-65。
高尚仁、管慶慧(1995)。書法與認知。台北:東大圖書。
張雲英(2001)。兒童寫字教學概說。教師之友,42(3),頁37-46。
張順誠(2001)。屏東縣國民小學書法課程實施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順誠(2004)。書法教師的教學利器--書法評量。國教新知,50(4),頁127-12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年九年一貫之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莊雁茹(2002)。書法教學e-learning教材之設計與發展- -以國小高年級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勝寶(2006)。國小低年級TT楷書TT硬筆字教學研究 —以永樂國小二年三班為例。HHTUTU國立新竹教育大學UUTTHHHHTUTU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UUTTHH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忠建(2006)。書法網路教學方法研究─九年一貫國中小寫字課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邦文、林要生(1973)。書法教學研究。台北:大興寶。
陳政見、林秉武(1998)。情緒障礙兒童在書法治療過程中的身心狀態研究--個案分析。 嘉義師院學報,12,頁187-217。
陳政見、蔡明富(1996)。書法教學與治療。嘉義:紅豆。
陳昭治(2003)。書法學習活動在國小「衝動性格兒童」輔導上之應用-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振濂(1998)。歷代書法欣賞。台北:蕙風堂。
陳添球(2001)。行動取向的職前師資培育模式之研究-以國小國語科識字與寫字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章甫(2002)。藝術鑑賞統合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書法風格鑑賞能力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惠冰(2003)。傳統書法教學法與空間意識發展書法教學法之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游淑賢(2005)。小學書法教育情境與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台北市興華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童梅芳(2003)。中學書法欣賞教學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大乾(2005)。國小三到六年級書法練習簿教材內容之比較研究-以當前發行五個版本為例。HHTUTU國立新竹教育大學UUTTHHHHTUTU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UUTTHH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光雄(1991)。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紹筠(2001)。楷書基礎。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閔杰(1999)。新編師範生字帖─柳體楷書。南京:江蘇美術。
楊晃村(1997)。中學書法教學的難題及其改善之道。儒林學報,13,頁15-26。
楊裕貿(2004)。國小教師寫字教學知能初探。國教輔導,43(5),頁24-27。
詹坤艋(2003)。九宮格與書法造型結構關係探討研究-以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賈文玲(1997)。策略化的寫字教學。研習資訊,14(6),頁76-80。
賈文毓(2004)。中國書法藝術中的「九宮格」。中國文化月刊,281,頁116-127。
路振平、周旭(1999)。柳公權楷書入門。長沙:湖南美術。
鄒彩完(1992)。國小寫字課的欣賞教學。教育研究,24,頁53-56。
廖美玉(1998)。教師專業─教學法的省思與突破。高雄:麗文文化。
廖學隆(1998)。小學書法教材編選之探析--以臺灣地區當前發行之四套教材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6,頁37-58。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國小戲劇創作課程之教學轉化。台北:師大書苑。
劉瑩(2001)。九年一貫課程中書法教學的困境與展望 。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頁619-645。
潘伯鷹(1989)。中國書法簡論。台北:華正。
蔡明富(1993)。書法治療對國小過動兒童問題行為與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明富(1993)。書法教育的革「心」完形、行為、認知及人文心理學取向。1993書法論文徵選入選論文集。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頁15-17。
蔡明富(1995)。國小學生書法態度量表編製報告。測驗統計年刊,3,頁225-235
蔡明富(1996)。互動式多媒體應用─以書法教學為例 。國教園地,55─56(合訂本),頁54-59
蔡明富(1997)。構思有聲有色的書法教學--多媒體在書法教學上應用之探討。教師之友,38(2),頁44-49。
蔡明富(2000)。書法與聽覺障礙兒童之輔導。特殊教育季刊,74,頁19-22。
蔡明讚(1994)。兒童書法教育現況探討。雄獅美術, 278,頁17-21。
蔡鳳容(2005)。國民小學楷書教學研究。HH國立高雄師範大學HHHHTUTU回流中文碩士班UUTTHH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國賢(1994)。讀帖─臨帖前的必要準備。浙江經專學報,6(4)。
盧瑞祥(1991)。柳公權玄秘塔碑書法入門。香港:珠海。
霍效昌(2003)。怎樣讀帖。山西老年,5。
鍾秋斌(2005)。數位多媒體網站設計與應用研究~以國小書法教學為例。HHTUTU國立臺灣師範大學UUTTHH設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清源(1998)。如何落實國小書法教學。北師語文教育通訊,6,頁50-59。
顏進雄(2002)。九年一貫語文領域「寫字教學」之因應與前瞻 。花蓮師院學報,14,頁163-185。
譚錦家(2003)。硬筆書法教學淺談。中國語文93(3),頁45-50。
蘇子敬(2004)。書法欣賞的基本認識。人文藝術學報,3,頁85-105。
蘇德隆(2003)。國小書法欣賞教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鐘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