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祐綺 Chang, Yu-Chi. |
---|---|
論文名稱: |
融合生態議題之國小音樂跨領域美感教學研究 A study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esthetic curriculum by integrating music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issues in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蘇郁惠
Su, Yu-Huei |
口試委員: |
黃志方
Huang, Chih-Fang 謝宗翰 Hsieh, Tsung H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所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6 |
中文關鍵詞: | 跨領域美感教育 、生態議題 、音樂教學 、國小 |
外文關鍵詞: | interdisciplinary aesthetic education, ecological issues, music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美」,是人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除了欣賞美、體驗美,更要實踐美,因此教授「美」是每位教師應有的責任。而「美」更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因此必須將「美」與生活結合。
本研究為融合生態議題之國小音樂跨領域美感教學研究。以邱敏芳、張超倫、邱鈺鈞(2017)提出的五種美感教育學習方法,「覺察、探索、感受、判斷、實踐」設計課程。研究者以臺南市某國民小學六年級某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為期十三週之教學。藉由翰林版六年級之社會第七冊第一單元 - 臺灣的自然資源與物產作為課程開端,學生理解課文中所提到的臺灣資源及運用,再藉由電影《看見臺灣》,使學生理解臺灣資源的不當利用所造成影響。並從中挑選「垃圾減量」為主題,進行歌曲改編之歌詞創作。同時,結合音樂領域課程,透過認識生態音樂作品及生態音樂家,使學生理解音樂與生態間的關係,並學會欣賞、分析聲音素材。最後再結合資訊課程,教授學生運用軟體Mixcraft 6,將大自然音檔與學生改編歌詞之音檔,編輯成一首作品。
本課程能夠與生活情境結合,並提升學生學習動機及成效。在知識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環境知能以及音樂知能。在情意方面,能提高學生對於身處環境的關注,並進而付諸行動,達到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中的社會參與。在技能方面,能學會音樂軟體操作,也增加學生音樂創作的機會,達到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中的溝通互動。
Aesthetics, as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in human life, should be appreciated, experienced, and put to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for every teacher to incorporate aesthetics education into their teaching. As aesthetics can be found in daily lives, it should also be deeply embedded in human life.
A study 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aesthetic curriculum by integrating music education and ecological issues in elementary school. Based on the five learning methods of aesthetics proposed by Qiu, Zhang, and Qiu (2017)—sensing, exploring, feeling, judging, and practicing—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subjects from a class of six-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nan City in a period of 13 weeks. Using Unit One (Taiwan’s resources and products), Book Seven of the social science textbook published by Han Lin Publishing for six-graders, the subjects first learned about Taiwan’s resources and their use from the textbook before watching the movie Beyond Beauty—Taiwan from Above to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resource mismanagement in Taiwan. The students went on to select the theme of “waste reduction” to adapt existing songs by composing new lyrics. At the same time, music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about ecological music and musicia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y and music. They also learned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music materials. Last but not least, computer science was also integrated into the program with the students being taught how to use the software Mixcraft 6 to create a piece of music that combined natural sounds and the song with the adapted lyrics from the students.
The program served to embed learning in real-world contexts to enhance learner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outcomes. In terms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the students were able to enhance their environmental and music competence. In terms of affective learning, the students learned how to show concern for their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take action to solve problems, and ultimately embody the spirit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Master Framework for the 12-year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s. As for skills acquisition, the students learned to use music software to have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pose music and foster the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put forth in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一、中文部分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王曉璿(2001)。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元庚鮮(2000)。環境教育內涵與策略:全球性思考、草根性行動。臺灣教育,590,51-55。
朱仲謀(譯)(2006)。行動研究導論(原作者:Andrew P. Johnson)。臺北市:五南。
沈士涼(1987)。KJ法應用實務。日本能率協會編著。
吳望如(2016)。如何在學校推動美感教育。新北市教育,21,17-20。
吳柏緯(2017)。倡議環保遠傳、愛樂共辦生態音樂會【線上論壇】。2018年5月1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246474
李聰明(1987)。環境教育。臺北:聯經。
李宜蓁(2002)。吳金黛(自然音樂錄音師)打開心靈的耳朵。康健雜誌,40,48-51。
何育真(2015)。迎接美力新時代:增能美感教育的思維與實踐。台灣教育,693,21-27。
邱子容(2007)。藝術綠手指。典藏今藝術。177,165-167。
邱敏芳、張超倫、邱鈺鈞(2017)。美感素養教學123。美育,220,16-24。
周儒(2017)。環境教育與解說。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林逢祺(1998)。美感經驗與教育。教育研究集刊,41,155-170。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麗文。
林小玉(2016)。新世代的學校音樂課程。載於張芬芬、方志華(主編),面對新世代的課程實踐 (397-421頁)。臺北:五南。
洪詠善(2016)。從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探討音樂教學之特色與實踐 。國教新知,63:2,3-18。
紀淑真(2015)。音樂藝術的美感教育與功能。新北市教育,17,59-62。
郁斐斐譯(1991)。如火如荼的生態藝術。藝術家。33:2,132-135。
袁中新(2009)。環境科學。臺北:巨流。
袁中新(2000)。環境倫理與科學。臺北:巨流。
柴慈瑾、田青(2009)。全球環境教育的進展與趨勢。環境教育研究,2,1-20。
高子衿(2009)。藝術如何拯救地球?12種生態藝術的演練。典藏今藝術。198,126-137。
高千惠(2009a)。20世紀我們把地球變老了。典藏今藝術。198,114-117。
高千惠(2009b)。藝術如何拯救地球?口號之外的綠色行動陣線二:回收再生。典藏今藝術,198,120-121。
秦郁淳(2001)。用音樂為大自然請命的吳金黛。音樂月刊,224,162-163。
夏盈意(2012)。以生態藝術角度探析馬修連恩的音樂作品及其對聽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美陵(2010)。生態藝術與社會行動。現代美術。149,82-91。
張耐(2014)。結合人文的美感教育。師友月刊,568,73-76。
莊進源(1995)。公害防治概論。臺北市:淑馨。
莊靜如(2003)。用自然生態音樂紀錄這片土地。健康世界,211=331,100-102。
許淑真(2009)。藝術如何拯救地球?口號之外的綠色行動陣線三:食物革命。典藏今藝術。198,122-125。
陳國成(1992)。從寂靜的春天到我們的未來。遠見雜誌,73。2018年4月21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527.html
陳木金(1998)。談美感教育與情意教育。北縣教育,22,24-28。
陳龍安(200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陳議濃(2011)。美國藝術教育的發展與趨勢。南台學報,36:4,97-112。
陳瓊花(2013)。公民美學與美感教育。通識學刊,5-20。
陳瓊花(2015)。從視覺形式開啟美感之門。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2。
陳美然(2016)。從美感教育談音樂教師的美感素養、角色定位及音樂課程設計原則 。國教新知,63:2,19-27。
郭瓊瑩(2005)。生態藝術之發想、創作與賞析。公共藝術簡訊,68,4-7。
教育部(2016)。中等學校暨國小階段跨領域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開發計畫【部 落格文字資料】。2018年4月22日取自http://www.inarts.edu.tw/articles/tag/reason
教育部(2018)。【美感教育研習手冊】。未出版之原始資料。
喻薈融(2017)。中等學校跨領域課程教學案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朝恩(1997)。環境美的內涵和保育。環境教育季刊。32,43-49。
黃若農(1998)。唱片猛翻天:馬修連恩。唱片音響購買指南。68,p.68-71。
程藍萱(2007)。台灣生態藝術設計應用之研究:以武陵生態導覽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冠政(1997a)。環境教育。臺北:明文。
楊冠政(1997b)。邁向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1-10。
楊冠政(1992)。環境教育概述。市師環教,1,5-12。
楊育茵(2016)。城市裡的生態藝術家:梅格·韋伯斯特。公共藝術簡訊,132,24-27。
楊宗斌(2009)。美感經驗理論對教師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8,49-68。
戴裕惠(2015)。應用創造力思考技法於國中音樂創作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珮玲(2016)。舞動生態藝術教育-動物嘉年華大遊行。師友月刊。587,88-90。
蔡美華(譯)(2003)。行動研究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臺北市:學富。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劉美玲(2016)。美感賦權的建構:文化權利的再生。新北市教育,21,30-33。
賴賢宗(2006)。生態藝術評論之一例:《水域70%》的身聲和嬰兒油現代舞的結合。藝術論壇,4,443-454。
蕭戎(2015)。環境倫理教育作為環境教育的本質與挑戰。環境教育研究,11,2,39-71。
鍾宇皓(2016)。美人魚困寶特瓶海:華裔攝影師籲關注海洋環保【新聞論壇】。2018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setn.com/News.aspx?NewsID=210681
藍偉瑩(2017)。如何發展跨領域課程【線上論壇】。2018年3月22日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145
羅梅英(2016)。美感教育家職孩子的未來【線上論壇】。2018年3月23日取自https://gfamily.cwgv.com.tw/content/index/6050 2018/4/15
瀚森(1999)。馬修連恩的海角一樂園。音樂年代,59,108-109。
蘇宏仁、楊樹森、游能悌、杜明進、黃輝源、劉志仁、余世章(2012)。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臺北市:華都。
蘇郁惠(2002)。人文與科技的對話:生態音樂欣賞課程之統整設計與電腦多媒體應用。國教世紀,20,23-34。
蘇金輝(2010)。從音樂創作的發展探討數位音樂在教學上的實踐。人文社會學報,6,85-107。
Elvira Jiménez, Erlend Tellnes (2016)。為北極,演奏一曲絕美悲歌【線上論壇】。2018年3月22日取自http://www.greenpeace.org/taiwan/zh/news/stories/climate_energy/climate/2016/Ludovico-Einaudi-grand-piano-Arctic-ocean/
二、英文部分
Challe, T. (2015). Ecomusicology: Back to the roots of sound/music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master's thesis,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Retrieved from the internet, May 11, 2018 at https://academicworks.cuny.edu/gc_etds/883/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CD.
Stimeling, T. D. (2014). Ecomusicology: Rock, Folk, and the Environment. Music Library Associztion. Notes, 70, 452-455.
Suraco, T. L. (2006).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in the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master's thesis,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Ulbricht, J. (1998). Interdisciplinary art education reconsidered. Art Education; 51(4), 13-17.
Sams. J., & Sams, D. (2017). Arts Education a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An Empirical Study of Eco Arts in the K-12 Classroom.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3(2), 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