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柏嘉
Tseng, Po-Chia
論文名稱: 「看見」技術:台灣盲人棒球的社會技術動員與軌跡
指導教授: 林文源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吳嘉苓
邱大昕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7
中文關鍵詞: 盲人棒球技術實作軌跡行動者網絡理論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盲人棒球在台灣的發展,從1996年自美國引進,至今已邁入第十五年的歷史。本文的核心問題是:這十五年來,台灣盲棒社會動員的轉變過程與動員技術為何?本文對於盲棒社會動員的關心,其意義在於將視障球員的轉變放進其所身處的社群關係與價值理念的轉變中理解。而本文賦予「異質技術」與「軌跡」的概念在社會動員中核心的分析位置,具有兩種意義:其一、技術的關係性與異質性,技術連結了多方的異質行動者,作為動員的基礎;其二、技術的動態性,跟隨著技術的萌生與轉化,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與之相對應的視障球員與社會動員的萌生與轉化。
    然而,在台灣盲棒的脈絡下,異質技術與社會動員如何相互形塑?本文指出,技術在不同場域中與多方異質行動者的互動、協商過程,分別萌生出不同的技術型態,以下分別對四種場域與異質技術做討論。
    一、關於「身體技術」,透過物質、空間、社群、情感、儀式與制度實作等六種異質的身體實作的過程,生理身體與周遭情境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化,「非視力」的身體能力與打球技術因而得以萌生。然而在身體實作的過程中,盲棒「運動員」的出現也意味著「競技導向」的技術型態的確立,它也反向定義了何謂「好的」身體與「對的」技術。二、關於「社群技術」,本文以球隊之間關係的轉變劃分了四個階段的社群關係,它們不僅標誌著社群情感與球隊意義的轉變,也反映了「跨國導向」的技術型態的明確化與台面化。三、關於「制度技術」,我們從球隊與社團之間關係的轉變、「回歸主流教育」政策的影響,以及籌組正式盲棒協會的未果,說明「菁英導向」的技術型態的逐漸穩固。四、關於「論述技術」,多方行動者對於「光明論述」、「公益慈善論述」與「國族論述」的轉換,不僅反映了盲棒作為多方利益的交會處,也使「勵志導向」的技術型態不斷被深化,鞏固了特定的論述類型。
    最後回到本文對於社會動員轉變軌跡的關心,我們以對於社群關係與價值理念的不同發展想像為依據,區分出「擴展-創新」、「擴展-承襲」、「限縮-創新」、「限縮、承襲」四種盲棒的社會動員的類型,說明競技導向、跨國導向、菁英導向與勵志導向等技術型態雖然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成為發展盲棒的必要或必然基礎,然而,若我們不能突破既有的困境、再次轉化動員的技術型態,既有的技術型態將可能成為社會動員的限制。
    本文的主要貢獻有三:其一、在經驗上,本文紀錄了盲棒作為「邊緣」技術與社群的發展過程,並且試圖從歷史經驗指出更多元的對未來發展的想像;其二、在分析上,本文以異質技術與軌跡的概念,不僅指出了技術對於行動者與社會動員的重要意涵,也強調技術萌生、發展與社會動員之間的互動性;其三、本文以技術的異質性與社會動員的多層次性,指出「盲」的多層次性,並反省「明/盲」、「生理/社會」等二分範疇的限制。


    第一章 問題意識 第一節 從打球技術到社會技術:技術的雙重意涵 第二節 問題意識:社會動員的異質技術 第三節 盲棒規則簡介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第一節 文獻回顧與初步回應:盲棒的社會力意涵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研究視野:從實作、軌跡到異質網絡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捷運新埔站五號出口:進入田野 報導人與其他參與者的化名表 第三章 身體技術:異質的身體實作 第一節 「非視力」的萌生:物質的身體實作 感官經驗的物質性,與物質的感官性存在 「物質的身體實作」的情境性條件 在視力與「非視力」之間:「物質的身體實作」的侷限 第二節 「非視力」的擴展:空間的身體實作 對身體、物質與空間三者關係的掌握 身體的外延,空間的擴大 空間阻力 聽覺消失,物質卻沒消失:空間成為身體的外延 第三節 「非視力」的移轉:社群與情感的身體實作 盲盲合作 明盲合作 明盲合作的情感基礎 盲盲合作的情感基礎 第四節 盲棒運動員的出現:儀式與社團的身體實作 儀式與認同 「社團的身體實作」作為界定認同的基礎 第五節 「好的」身體、「對的」技術? 「競技路徑」的成形與穩固 技術發展的累積性與社會動員基礎 本章小結 「競技導向」的身體技術型態 第四章 社群技術:球隊關係的轉變 第一節 「確立典範」時期:球隊關係(1996-2000) 愛盲蝙蝠隊的成立:與NBBA「不解之緣」的開始? 「松山菸廠時代」 百花齊放 第二節 「去結盟」時期:球隊關係(2001-2003) 第三節 「消沈與獨尊」時期:球隊關係(2004-2006) 歷史的轉向 一國兩隊 第二次轉折:各隊逐漸解散 第四節 「再結盟、雙元化與外緣化」:球隊關係(2007-2010) 再結盟:重返國際舞台 雙元化:金錢豹隊 外緣化:閃電隊的出現 第五節 從出國代表隊與媒體代言人看球隊關係的轉變 本章小結 「跨國導向」的社群技術型態 第五章 制度技術:球員、志工與社團的多層次代言關係 第一節 社團行動者的進入與離開 「定義與擴散」時期:社團關係(1996-2000) 「轉移」時期:社團關係(2001-2003) 球隊與社團之間的「依附關係」 「分離」時期:社團關係(2004-2010) 球隊與社團之間的「去依附關係」 第二節 「回歸主流教育」政策的影響 視障學生的減少與分散 運動意願的式微 第三節 盲棒協會成不成立? 試圖成立盲棒協會的三波努力與未果 當前困境與盲棒協會作為「去代言化」的寄託 成立盲棒協會未果的可能外部與內部因素 本章小結 「菁英導向」的制度技術型態 第六章 論述技術:論述的轉換與再生產 第一節 盲棒具有的價值碰撞可能 第二節 盲棒輿論述作為多方利益的交會處 「光明論述」 「公益慈善論述」 「國族論述」 第三節 論述的另類可能 「權利論述」 「口碑交易」 第四節 觀眾、慈善者,還是「台灣人」?論述轉換的結果 「為國爭光」作為方法還是目的? 論述「召喚」行動者 本章小節 「勵志導向」的論述技術型態 第七章 異質技術與社會動員轉變軌跡 第一節 參與者的個人性轉變軌跡 個人性轉變軌跡之一:生理性與心理性 個人性轉變軌跡之二:人際互動性與情感性 第二節 從社會參與到社會衝突 盲棒作為社會參與 出國參賽與在地發展之間衝突的形成 第三節 社群關係與價值理念的集體性轉變軌跡 社群關係的轉變軌跡 價值理念的轉變軌跡 本章小結 社會動員與「盲」的多層次性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結論:社會動員與異質技術 第二節 研究的經驗與理論意涵 第三節 研究貢獻、研究限制與研究反思 研究貢獻 研究限制 研究反思 參考文獻 報導文獻 學術文獻

    學術文獻
    王國羽,1995,〈殘障的定義系統與社會福利政策的運用〉。《公共衛生》,第22卷,1期,頁51-61。
    王國羽,2003,〈身心障礙研究概念之演進:論障礙風險的普同特質〉。發表於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政治大學。
    王國羽,2008,〈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社會對身心障礙經驗想像的改變〉。發表於2008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台北:中研院。
    李丁讚、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台灣環境權感受的歷史形成;1970-86〉,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三十八期,頁133-206。
    李丁讚、林文源,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五十二期,頁57-119。
    吳介民、李丁讚,2005,〈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第9期,頁119-163。
    邱若堯,2007,《視障者參與盲人棒球阻礙因素之研究》。台中: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文源,2007,〈論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行動本體論〉,《科技、醫療與社會》,第四期。
    林文源,2009,〈病患實作經驗與患病軌跡類型:以腹膜透析病患為例〉,《台灣社會學》,第十七期。
    林文源,2010,〈由非現代政治的難題到在地策略:評《我們未曾現代過》〉,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八十期,頁110-132。
    林文源,2011,〈台灣透析醫療社會力的歷史轉變〉,《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1期, 頁 129-186。
    邱大昕,2008,〈「殘障設施」 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第6期,頁21-68。
    邱大昕,2010,〈為什麼馬殺雞?—視障按摩歷史的行動網絡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朝鍵,2000,〈盲人棒球概念是教學法〉。《台灣體育雜誌社》109: 32-34。
    陳朝鍵、謝文芳,2003,〈適應體育教學法—以視障者參與盲人棒球運動為例〉。《大專體育》68: 34-38。
    張恆豪,2007,〈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第十三期,頁71-94。
    黃尹政,2007,《盲人棒訓練對視覺障礙者定向行動能力影響之研究》。台中: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台北:左岸。
    楊弘任,2009,〈社區在行動:從批判者到轉換者〉。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主辦「臺灣社會運動研討會」,2009/06/12。
    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三民書局。
    劉清榮、劉麗雲,2009,〈盲人參與休閒運動之探討-以盲人棒球為例〉。《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 35-56。
    謝文偉,2010,〈運動志工參與臺灣盲人棒球賽會動機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6: 323-327。
    謝文偉,2010,〈臺灣盲人棒球運動推展之探討〉。《大專體育》108: 1-8。
    蕭新煌,1989,《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
    Garrety, Karin,方俊育譯,2004[1997],〈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以膽固醇、飲食中脂肪與心臟病為例〉。頁265-329,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
    Sismondo, Sergio,林宗德譯,2007,《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台北:群學出版社。
    Latour, Bruno and Woolgar, Steve,張伯霖譯,2004[1979],《實驗室生活:科學事實的建構過程》。北京:東方出版社。
    Latour, Bruno,林宗德譯,2001[1983],〈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頁219-263,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出版社。
    Callon, Michel, 1986,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 In Power, Action and Belief: A New Sociology of Knowledge, edited by John Law.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Clarke, Adele E., 1991, “Social worlds/arenas theory as organizational theory.” Pp. 119-158 in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Process: Essays in Honor of Anselm Strauss, edited by D. R. Maines. New York: Aldine de Gruyter.
    Clarke, Adele E. and Fujimura, Joan, 1992, “What tools? Which jobs? Why right?” Pp. 3-44 in The Right Tools for the Job: At Work in Twentieth-century Life Sciences, edited by A. Clarke and J. Fujimur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larke, Adele E. and Casper, Monica J., 1996, “From Simple Technology to Complex Arena: Classification of Pap Smears, 1917-90.”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10(4): 601-623.
    Gieryn, Thomas F., 1995, “Boundaries of science.” Pp. 393-443 in Handboo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dited by S. Jasanoff, G.E. Markle, J.C. Petersen and T. Pin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raway, Donna, 1998, “Situated Knowledges: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 and the Privilege of Partial Perspective.”Feminist Studies 14(3): 575–599.
    Law, John, 1987, “Technology and heterogeneous engineering: The case of Portugese expansion.” Pp. 111-134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ical Systems: New Directions in the Sociology and History of Technology, edited by W. E. Bijker, T. P. Hughes and T. J. Pinch. Cambridge, MA: MIT Press.
    Law, John, 1992. “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 Ordering, Strategy, and Heterogeneity.”Systems Practice 5(4): 379-393.
    Law, John, 2008. Actor-network theory and material semiotics. Pp.141-158 in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3rd Edition, edited by Bryan Turner. Oxford: Blackwell.
    Schillmeier, Michael, 2007a, “Dis/abling spaces of calculation: blindness and money in everyday lif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25(4): 594 – 609.
    Schillmeier, Michael, 2007, “Dis/abling practices: rethinking disability.” Human Affairs 17: 195–208.
    Schillmeier, Michael, 2008b, “(Visual) Disability - from exclusive perspectives to inclusive differences.” Disability & Society 23(6): 611-623.
    Strauss, Anselm L., 1993, Continual Permutations of Action. New York, Aldine De Guyer.
    Timmermans, Stefan, 1999, “Closed-Chest Cardiac Massage: The Emergence of a Discovery Trajectory.”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Values 24(2): 213-24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