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娟芝
論文名稱: 漢魏六朝的女性紡織:勞動營生與倫理象徵
指導教授: 李貞德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婦女紡織勞動營生道德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在閱讀漢魏晉南北朝的史料時,發現當時代的女性未必將紡織勞動視為自身成就,而她們的生產所得則大多是在幫助家庭的經濟效益之內。然而,這並不代表女性的勞動沒有經濟效益之外的道德意涵。在研讀史料的過程中,發現當時代婦女最主要的經濟活動為紡織。其產品既可提供家庭使用,亦可以換取財貨,在史料中相關的記載也較多,遂將研究對象定為紡織。此外,在進行研究時,多次看到婦女與道德勸誡連在一起,婦女紡織對家庭的貢獻,不只能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援,也包含母親對子嗣在道德方面的教育。婦女善用紡織作為道德比喻,對家族男性作勸諫,也顯示了紡織不僅代表婦女個人的婦德,亦能放諸於其他道德標準,對整個家庭都有貢獻。本文希望透過觀察婦女紡織,對漢魏六朝的女性生活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此外,婦女紡織對於國家也有積極的幫助,漢魏六朝官吏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勸導人民犁耕與蠶織,紡織不僅能作為婦女與道德的關連,善盡勸導耕織的循吏也被視為有德,顯示紡織在經濟、倫理和社會方面的多重意義。

    婦女紡織的相關文獻,主要出現在正史中的〈后妃傳〉、〈列女傳〉與其他人物列傳中,以及《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與魯迅蒐集魏晉南北朝時期小說的《古小說鉤沉》。前者記載的主角以貴族與官宦家庭的女性為多,但也略提及平民女性的例子;後者則是以社會為寫作題材,對於一般平民婦女的勞動記載較多,藉著材料的多元性,希望能對不同階層的女性進行分析。魏晉六朝雖不是唯一要求婦女紡織勤於紡織的時代,但卻是加強婦女紡織要求與道德關係的重要時期,亦影響隋唐以降婦女的生活。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寫作旨趣 3-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問題意識 5-8 第三節 研究回顧與檢討 8-14 第四節 章節安排與史料運用 14-16 第二章 漢魏六朝的紡織生產 第一節 紡織原料、技術與地理分布 17-22 第二節 女子學習紡織參與勞動 22-26 第三節 紡織工作的空間與時間 26-38 第三章 紡織作為營生方式 第一節 養家活口 39-52 第二節 賦稅 52-57 第四章 紡織作為道德倫理的表現 第一節 以男耕女織勸課農桑 58-69 第二節 皇后行桑蠶禮的象徵意義 69-81 第三節 紡織成為女性倫理角色 81-88 第五章 結論 90-93 參考書目 94-100

    史料: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72。
    (漢)董仲舒,蘇輿著,《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2。
    (漢)韓嬰,(清) 周廷撰,《韓詩外傳校注》,板橋:藝文印書館,1971。
    (漢)桓寬,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漢)毛亨注,(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漢)劉歆,(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漢)戴德,王聘珍撰,王文錦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漢)劉向,(清)梁端校注,《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36。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班固,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漢)衛宏撰,《漢官舊儀》卷下,〈中宮及號位〉,收入(清)孫星衍等輯,《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
    (漢)崔寔,繆啟愉輯釋,萬國鼎審定,《四民月令輯釋》,北京:農業出版社,
    1981。
    (漢)劉珍等撰,吳樹平校注,《東觀漢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1979。
    (晉)葛洪著,楊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1。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1987。
    (晉)劉徽著,(唐)李淳風注釋,(唐)李籍音義,《九章算術音義》卷3,收入紀昀總纂,《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
    (北魏)楊衒之,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
    版社,2001。
    (後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聚珍倣宋版影印),台北:中華書局,1965。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梁)蕭統編,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隋、唐)姚察、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隋、唐)姚察、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
    (唐)李大師、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宋)李昉等撰,王雲五主持,《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1960。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魯迅輯校,《古小說鉤沉》(魯迅輯校古籍手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逯欽立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
    吳下諺聯,(清)李光庭、王有光撰,《鄉言解頤》,北京:中華書局,1982。

    考古材料: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江蘇,安徽,浙江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2000。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2000。
    甘肅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武威漢簡》,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1992。
    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証》,北京:中華書局,2005。

    學者研究成果:
    丁邦友,《漢代物價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王毓銓,〈“民數”與漢代封建政權〉,收入《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出版社,1984),頁223-254。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海:上海書局,1992。
    王仲犖,《金泥玉屑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子今,〈秦漢時期的女工商業主〉《中國文化研究》2004:3,頁88-95。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仲犖,〈關於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及封建關係的形成問題〉,收入《(山昔)華山館叢稿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連儒,〈顏氏家訓中的女性生活狀況及女性教育觀念〉,《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7:6,頁87-91。
    田夫,〈從《列女傳》看中國式母愛的流露〉,《歷史月刊》1988:4,頁106-113。
    仁井田陞著,栗勁等編譯,《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7。
    白馥蘭(Francesca Bray)著,江湄、鄧京力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制中國的權力經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任芬,〈試論《木蘭詩》的時代背景〉,《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6:4,頁44-46。
    朱曉海,〈論劉向《列女傳》的婚姻觀〉,《新史學》18:1(2007),頁1-42。
    呂思勉,《讀史札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全漢昇,〈宋代女子職業與生計〉收入鲍家麟編《中國婦女史論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
    全漢昇,〈中古自然經濟〉,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先秦兩漢經濟史稿)》,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魏晉南北朝隋唐部分》,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
    書局,2008。
    李貞德,〈漢唐之間女性財產權試探〉,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9,頁191-238。
    李成貴,〈《四民月令》探討〉,《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2,頁69-72。
    李伯重,《發展與制約──明清江南生產力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2。
    李伯重,王湘雲譯,《江南農業的發展──1620-185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杜正勝,〈古典的慈母──魯季敬姜〉,《歷史月刊》1988:4,頁114-121。
    杜正勝,〈“編戶齊民論”的剖析〉,收入王建文主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14-41。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1992。
    宋治民,《漢代手工業》,四川:巴蜀書社,1992。
    沙比提,〈從考古發掘資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種植和紡織〉,《文物》1973:10,頁48-51。
    林甘泉,〈「養生」與「送死」: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537-559。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梁滿倉,《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
    徐秉愉,〈正位於內─傳統社會的婦女〉,收入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社會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2,頁141-188。
    范金民、金文,《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93。
    許倬雲,〈從周禮中推測遠古的婦女工作〉《中國婦女史論集》第一輯,台北:稻鄉出版社,1979,頁51-66。
    許倬雲,《漢代農業》,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7。
    陳維稷,《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陳昭容,〈性別、身分與財富──從商周青銅器與墓葬遺物所作的觀察〉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2009年),頁19-86。
    梅家玲,〈依違於婦德與才性之間:世說新語賢媛篇的女性風貌〉,《婦女與兩性學刊》8期,1997,頁1-28。
    崔銳,〈從經濟活動看秦漢女性的經濟地位〉《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6:5,2004年10月,頁63-66。
    黃雲鶴,〈北朝婦女的經濟初探〉,《松江學報(社會科學版)》66:3(1994),頁27-30。
    葉驍軍編,《中國都城歷史圖錄》第二集,蘭州:蘭州大學,1987。
    湯池主編,《江蘇、安徽、浙江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張景書,〈《四民月令》農業教育思想初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1,2003年02月,頁177-180。
    張春輝等,《中國機械工程發明史(第二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張承宗,〈六朝江南婦女的經濟活動〉,《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1:5(2006),頁46-50。
    傅錫壬,〈漢代樂府詩中反映的婦女生活〉,《中山學術文化集刊》31:3(1984),頁289-209。
    童書業,《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6。
    舒仁輝、王學勤,〈漢魏六朝婦女勞動生活簡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1,頁53-57。
    趙丰,〈《敬姜說織》與雙軸織機〉,《中國科技史料》1991:1,頁63-67。
    趙丰主編,《中國絲綢通史》,蘇州:蘇州大學,2005。
    趙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游惠遠,《宋代民婦的角色與地位》,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
    寧欣,〈唐代婦女的社會經濟活動—以《太平廣記》為中心〉,收入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頁235-251。
    鄭雅如,〈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社,2009,頁130-190。
    蔣福亞,《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劉筱紅,〈中國古代婦女的經濟地位》,《中國史研究》1995:4,頁84-92。
    劉增貴,〈畫像與性別──漢畫中的漢代婦女形象〉收入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2009年),頁87-134。
    劉慶柱,〈漢長安城未央宮布局形制初論〉《考古》1995:12,頁1115-1124。
    盧建榮,〈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收入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台北:麥田出版,2001。
    樂調甫,《齊民要術考證》,台北:文史哲,1994。
    繆良雲,《中國衣經》,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
    瞿同祖著,邱立波譯,《漢代社會結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學位論文:
    朱曉鴻,《漢代婦女生活探析》,鄭州: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李孟儒,〈魏晉兒童與魏晉士人的兒童觀〉,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英日文研究成果:
    Bret Hinsch, “Textiles and Female Virtue in Early Imperial Chinese Historical Writing” Nan Nu :男女, 5:2(2003), pp.170-202.
    Jen-der Lee(李貞德),“The Life of Women in the Six Dynasties”, 《婦女與兩性學刊》1993:3,頁47-80。
    上田早苗,〈漢代の家族とその労働夫耕婦績について〉,《史林》62:3(1979),頁329-349。
    佐藤武敏,《中國古代絹織物史研究》上下冊,東京:風間書局,1978。
    新城理惠,〈絹と皇后―中国の国家儀礼と養蚕〉,收入網野善彥主編,《岩波講座 天皇と王権を考える3生産と流通》,東京:岩波書店,200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