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詹雅宸 Chan, Ya-Chen |
---|---|
論文名稱: |
探討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安置於普通班發展遲緩幼兒社會技巧之成效 The Effects of Table Game Program on Social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in General Classes |
指導教授: |
黃澤洋
Huang, Tse-Yang |
口試委員: |
謝協君
Hsieh, Hsieh-Chun 趙本強 Chao, Pen-Ch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桌上遊戲 、發展遲緩幼兒 、社會技巧 |
外文關鍵詞: | table game program,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social skill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桌上遊戲課程介入對增進就讀於普通班之發展遲緩幼兒社會技巧之成效。研究方法採單一受試A-B-C實驗設計,以三位就讀不同學校普通班之4到5歲發展遲緩幼兒為對象,各搭配兩名同儕,進行每週3次、每次30分鐘,共計10週之桌上遊戲課程。研究使用自編之社會技巧觀察記錄表記錄研究對象於實驗課程中表現目標社會技巧的次數,將所得資料以目視分析與C統計方法分析,瞭解在研究對象社會技巧的變化情形,並在實驗課程結束後訪談研究對象的導師與家長,取得導師和家長對研究對象社會技巧變化的看法,作為社會效度之佐證。研究因受COVID-19疫情影響而未能探討維持效果,需進一步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一、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處己」的社會技巧:「能接受行為結果」有立即效果。
二、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處人」的社會技巧:「能聆聽他人說話」有立即效果。
三、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處人」的社會技巧:「能適當回應他人」有立即效果。
四、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處環境」的社會技巧:「能參與活動」有立即效果。
五、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處環境」的社會技巧:「能遵守團體規則」有立即效果。
六、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發展遲緩幼兒的社會技巧具有社會效度。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與研究過程中之發現,對教學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able game program on social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in general classes. Single-subject of A-B-C design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ree 4~5 years old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in different kindergartens’ general classes were taught social skills with table games. Every participant accepted the table game program with two peers for ten weeks, three times a week, thirty minutes a time. In this study, a self-developed form was used to record three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of social skills and the data was analyzed by visual analysis and C-statistic to determine the changing of participants’ social skills. After the experiment, teachers and parents of thre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viewed to understand their opinions on the changing of participants’ social skills which proving the social validity of this study. Because of the impact from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study couldn’t investigate the retainable effect of social skills which needed 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able game program improved the immediate effect on self- related social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2.Table game program improved the immediate effect on interpersonal related social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3.Table game program improved the immediate effect on environmental-related social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
4.Table game program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had social validit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tudy provided some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social skills and future research.
中文部分
Joe L.Frost, Sue C.Wortham, Stuart Reifel(2008)。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譯)。臺北市:華騰。(原著出版於2004)。
王大延(2005)。自閉症兒童的社會發展。教師天地,136,54-60。
王欣宜(2006)。智能障礙學生之社交技巧訓練內涵分析。特殊教育季刊,98,9-16。
王欣宜、林巾凱(2011)。情境安排之同儕介入策略對自閉症幼兒社會技能表現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季刊,121,1-7。
王欣宜、蔡宛錚(2016)。融合幼兒園社會技巧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學報,9,1-22。
余慧瑩(2018)。虛擬實境與桌上遊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吳佳蒨、鈕文英(2012)。社交技巧訓練對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柏格症者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2),29-57。
吳承翰(2011)。桌上遊戲參與型態對人際溝通改善之研究-以臺北地區桌上遊戲專賣店顧客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吳淑敏(2003)。同儕媒介暨社交技巧教學對增進自閉症兒童社會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雪櫻、陳怡君、湯子瑩、凃富籌(2012)。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評估與診斷-以新竹縣某區域醫院為基礎之病歷探討。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2),88-98。
李雅芬(2003)。受歡迎與被拒絕兒童社交技巧、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李雅雯(2013)。遊戲介入社會技巧訓練對國小自閉症兒童基本互動能力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杜正治(2006)。單一受試研究法。臺北:心理。
協康會(1998)。兒童發展手冊。香港。
孟瑛如(2004)。國民中小學社交技巧行為特徵檢核表-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尚憶薇(2005)。探討幼兒遊戲的類型與價值。學校體育,86,91-96。
林芳如、鈕文英(2006)。國中智能障礙學生社會技巧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4,1-28。
林俞衞(2018)。社會課程結合桌上遊戲對國小泛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效果。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林家如、王慧婷、呂翠華(2019)。社會技巧促進系統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社會技巧表現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4(3),63-92。
林意桓(2018)。數學桌上遊戲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聖曦、林慶仁(2006)。幼兒「同儕遊戲互動評定量表」編製與相關因素研究。兒童與教育研究,2,17-42。
金幼婷、卓妙如(2003)。發展遲緩之概念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1),57-64。
施靜宜(2018)。桌上遊戲對國中資源班學生注意力及社交技巧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
柯鳳娟(2017)。運用桌上遊戲增進特殊需求幼兒數概念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臺中市。
洪仲俞、陳介宇(2019)。教師評選適用於國小資源班教學之桌上遊戲。雲嘉特教期刊,30,46-57。
洪偉翔(2009)。遊戲介入對增進學習障礙兒童社交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洪慈芳(2017)。以桌遊為媒介運用同儕小老師策略對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洪儷瑜(2002a)。社會技巧訓練的理念與實施。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02b)。社會技巧訓練課程實例彙編。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洪儷瑜(2014)。[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專文]邁向融合教育之路-回顧特殊教育法立法三十年。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年刊,103,21-31。
唐懿亭(2017)。桌上遊戲提升語言發展遲緩幼兒口語表達能力之個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新竹市。
翁菁菁、鄒國蘇(2005)。三歲以下發展遲緩兒童之臨床特徵。北市醫學雜誌,2(6),535-544。
常雅珍(2017)。桌上遊戲課程與教學之應用—以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5(2),119-142。
張淑玲(2020年8月31日)。運用鷹架學習模式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以0~2 歲情緒輔導與溝通課程為例(PED1080213)。南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取自http://203.72.2.146/bitstream/987654321/27567/1/PED1080213.pdf
張鈞凱(2017)。詞彙教學結合桌上遊戲活動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詞彙學習之成效。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市。
張嘉琦(2017)。桌上遊戲增進國小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臺北市。
教育部(2013)。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19)。身心障礙相關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綱要。取自 https://www.rootlaw.com.tw/Attach/L-Doc/A040080081022800-1080718-1000-001.pdf
教育部(2020)。一○九年度特殊教育統計年報。取自https://www.set.edu.tw/actclass/fileshare/default.asp
曹真、梁昭鉉(2017)。新北市醫學中心4-6歲兒童言語-語言發展障礙之特徵。北市醫學雜誌,14(2),178-187。
郭怡瑩、張通信(2009)。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資源班學童社會技巧之成效。第十四屆特殊教育課程實務教學研討會優良特殊教育論文暨實務作品集,98-120。
郭雅玲(2016)。桌上遊戲課程對智能障礙兒童社交技巧影響效果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竹市。
陳介宇(2010)。從現代桌上遊戲的特點探討期運用於兒童學習的可行性。國教新知,4(57),40-45。
陳佩玉(2015年12月11日)。社會技巧領域之教學策略與應用。取自http://163.21.204.99/judge/download/%E7%A0%94%E7%BF%92/%E7%A4%BE%E6%9C%83%E6%8A%80%E5%B7%A7%E9%A0%98%E5%9F%9F%E4%B9%8B%E6%95%99%E5%AD%B8%E7%AD%96%E7%95%A5%E8%88%87%E6%87%89%E7%94%A8%E7%A0%94%E7%BF%92%E8%AC%9B%E7%BE%A9.ppt
陳宜萍(2017)。桌上遊戲課程介入對高中特殊需求學生社會技巧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品秀、唐愉君、徐珮昀、李林富(2018)。台南某地區醫院學齡前初次就診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社會情緒初探。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6(2),138-148。
陳姿任(2011)。高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研究─以國立宜蘭高商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民(2018)。以桌上遊戲融入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學習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美慧(2017)。運用桌上遊戲教學促進自閉症兒童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大學身心障礙者轉銜及休閒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陳婷鳳(2013)。遊戲教學於發展遲緩兒童認知學習之應用。台東特教,38,9-13。
陳逸之(2014)。以桌上遊戲課程促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與普通班同儕融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陳雅玲(2010)。高雄市國小學童社會計量地位、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特教碩士班,臺東縣。
陳瑋婷(2019)。桌上遊戲結合社會技巧教學提升國小ADHD兒童社會適應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慧音(2016)。桌上遊戲對智能障礙兒童注意力之影響。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臺北市。
曾筱倩(2011)。運用社會故事提升輕度智能障礙幼兒社交技巧之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鈕文英、吳裕益(2015)。單一個案研究法-研究設計與後設分析。臺北市:心理。
黃心玫(2013)。桌上遊戲在國小資源班的教學應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2,29-41。
黃月霞(1993)。教導兒童社交技巧。臺北市:五南。
黃月霞(2008)。兒童諮商實務導論:兒童 EQ 教育與社會技巧訓練。臺北市:五南。
黃瑜萱(2018)。桌上遊戲課程對提升自閉症學童社會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楊雅婷、林坤燦(2012)。社會技巧訓練方案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課堂學習適應行為成效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4,31-70。
鄒啟蓉、盧台華(2000)。發展遲緩幼兒社會行為及相關問題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71-191。
廖又儀(2006)。淺談幼教新趨勢-學前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文集(八),63-88。
劉依亭(2016)。桌上遊戲應用於國中腦性麻痺學生學習社會技巧之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
蔡佩芬(2015)。「Let’s play」課程對提升國小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同儕互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縣。
蔡明富(2006)。打開「接納」開關―同儕接納情緒或行為問題學生課程彙編。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明富、吳裕益(2016)。學前兒童社會行為評量系統(Social Behavior Assessment System for Preschool, SBASP)指導手冊。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臺北市:五南。
蔡瑜君(2015)。「社交技巧方案結合桌上遊戲課程」對增進ADHD學童社交技巧歷程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花蓮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6)。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綜合報告書」操作手冊。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840&pid=4760
鄭雅莉(2012)。繪本教學介入發展遲緩幼兒同儕互動之個案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季刊,124,37-54。
賴怡伶(2016)。桌上遊戲應用於特殊需求幼兒社會互動技巧之行動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屏東縣。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2-16。
謝佩樺(2015)。桌上遊戲應用在社會技巧訓練課程於國小亞斯伯格症兒童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謝函穎(2019)。桌上遊戲課程方案對提升國小自閉症學生社會技巧之行動研究。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昱蓁、王欣宜、柯玉真(2012)。身心障礙學生社會技巧實施成效分析。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半年刊,8,89-95。
英文部分
Bellman, M., Byrne, O., & Sege, R. (2013).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of childre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46, 31– 35.
Brown, W. H., Odom, S. L. & Conroy, M. A. (2001). An intervention hierarchy for promoting young children’s peer interactions in natural environment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21(3), 162-175.
Caldarella, P., & Merrell, K. W. (1997). Common dimensions of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taxonomy of positive behavior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6(2), 264–278.
Cole, P. M., Armstrong, L. M., & Pemberton, C. K. (2010).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S. D. Calkins & M. A. Bell (Eds.), Child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 (pp. 59–7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Elliot, S. N., Busse, R. T., & Gresham, F. M. (1993). Behavior rating scales: Issues of use and develop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2(2), 313-321.
Gallese, V., Keysers, C., & Rizzolatti, G. (2004). A unifying view of the basis of social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 396–403.
Gallese, V., Rochat, M., Cossu, G., & Sinigaglia, C. (2009). Motor cognition and its role in the phylogeny and ontogeny of action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Journal. 45, 103–113.
Gresham, F. M. (1986).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Implication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5, 3-15.
Gresham, F. M. (1998). Social skills training with children: Social learning and applied behavior analytic approaches. In T. S. Watson, & F. M. Gresham (Eds.), Handbook of child behavior therapy (pp. 475–497).
Gresham, F. M., & MacMillan, D. L. (1997). Social competence and 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with mild disabilit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4), 377–415.
Guralnick, M. J. (2001).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Focus on change. In M. J. Guralnick (Ed.), Social Competence with peers and early childhood inclusion: Need for alternative approaches (pp. 481-502). Baltimore: Brookes.
Kavale, K. A., & Mostert, M. P. (2004). Social skills interventions for individual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27(1), 31–43.
Kenny, L., Hill, E., & Hamilton, A. F. D. C.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motor cognition in primary school age-childre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 228.
Lane, J.D. & Brown, J.A. (2016).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with or at risk for disabilities. In B. Reichow, et al. (Eds.), Handbook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pp. 199-224). Switzerland: Springer, DOI 10.1007/978-3-319-28492-7_12.
Mathur, S. R., & Rutherford, R. B. (1996). Is social skills training effective for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Research issues and needs. Behavioral Disorders, 22(1), 21-28.
Merrell, K. W., & Gimpel, G. (2014). Social skill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nceptualization, assessment, treatment.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National Fragile X Foundation (2019, January).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Guidelines for Children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https://fragilex.org/our-research/treatment-recommendations/fxs-developmental-educational-guidelines-early-childhood/
Norona, A. N., & Baker, B. L. (2016). The effects of early positive parenting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status on child emotion dysregulati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 61(2), 130-143.
Roben, C. K., Cole, P. M., & Armstrong, L. M. (2012).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skills, anger expression, and regulatory strategies in early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84(3), 891-905.
Walker, H. M., McConnell, S., Holmes, D., Todis, B., Walker, J., & Golden, N (1983) .The Walker social skills curriculum: The ACCEPTS program. Austin, Texas: Pro-Ed.
Walkerm, H. Colvin, G. & Ramsey, E. (1995). Antisocial behavior in school: Strategies and best practices. Behavioral Disorders, 21(3), 24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