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時桓
SHIN-HUAN LO
論文名稱: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
A Study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Miaoli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李文政
WEN-CHENG LEE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3
中文關鍵詞: 攜手計畫課後輔導教育機會均等
外文關鍵詞: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learning support after school,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苗栗縣國民小學執行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的
    實施現況,分析學校在執行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建議,藉以作為教育行
    政主管機關及學校推動相關計畫之參考。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以
    問卷調查為主要研究工具,並輔以訪談調查來進行。
    本研究之調查對象為學校承辦計畫的行政人員與授課教師,選取
    68所學校,每所學校寄發問卷行政人員一份授課教師三份,共計四份
    問卷。總計發出行政人員問卷68份,回收可用66份,發出授課教師問
    卷198份,回收可用191份。訪談對象為行政人員2位,授課教師2位,
    共計有4位。問卷資料蒐集以後,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 考
    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就所得資料加以分析討論。
    本研究之結論歸納如下:
    一、行政人員與授課教師在實施現況較偏向同意的看法。
    二、不同學校規模與地區之行政人員對實施現況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學校規模之授課教師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之看法,
    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教學年段授課教師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之看法,
    部分達顯著差異。
    五、學校在行政作業方面最大的問題為填寫的表件太多。
    六、學校在師資進用方面最大的問題為校內教師缺乏意願。
    七、學校在學生篩選方面最大的問題為學習低成就的學生,受限於人
    數百分比規定而無法參加。
    八、授課教師在輔導學生課業方面,最大的問題為學生程度差異太大。
    九、影響授課教師在上課意願方面,最大的問題為要填寫的表件
    太多。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與學
    校後續研究之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execu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in Miaoli Elementary Schools, analyze the school's treatment when
    faced with difficulty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ush similar plans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 and schools for reference. To accomplish the above goal, the
    main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analysis will be based on the use of survey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interviews to investigate.
    This study and analysis is toward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teachers of schools
    that have undertaken the plan, chosen are 68 schools, which every school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s sent one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three for teachers, together four survey
    questionnaires. Total survey questionnaires sent to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comes to 68,
    with 66 returned and used, 198 survey questionnaires sent to teachers, of which 191
    returned and used. Interviewees consisted of 2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2 teachers, total of
    4 interviewees. After the collection of survey questionnaire, the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interpret and discuss the data.
    The study's inductiv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Schools which undertake the plan, its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and
    teachers' view towards the present execu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lean partially towards common agreement.
    2. Difference in scale of schools, its teachers' view towards the the present execu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apparent distinction.
    3. Difference in teaching grade, its teachers' view towards the the present execution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partial istinction.
    4.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schools' administration work is filling in too many forms.
    5.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schools' use of teacher is there is no price incentive system
    existent.
    6. The main problem with the schools' student screening is students with lesser learning
    ability is limited as a percentage of pupils set and unable to enter.
    7. The main problem with teachers when assisting students' work is the major difference of
    the different students' learning degree.
    8. The main problem influencing the in-class teaching expectation of the teachers is the
    large amount of filling of forms.
    Finally, to bring up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outcomes as
    references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he entire
    junior high and primary schools, and the follow-up study in the future.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教育機會均等 ……………………………………………7 第二節 學習低成就學生與補救教學 ……………………………9 第三節 國、內外的弱勢教育政策與措施 ………………………11 第三章 研究方法……………………………………………………30 第一節 研究對象…………………………………………………30 第二節 研究工具…………………………………………………31 第三節 實施程序…………………………………………………42 第四節 資料處理及統計方法……………………………………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45 第一節 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分析………………………………45 第二節 行政人員對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差異性分析…………61 第三節 授課教師對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差異性分析…………64 第四節 攜手計畫實施困境與建議之意見分析…………………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6 第一節 結論………………………………………………………86 第二節 建議………………………………………………………92 參考書目 ………………………………………………………………99 附 錄………………………………………………………………103 附錄一 苗栗縣九十六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計畫摘要…103 附錄二 苗栗縣國中小學96 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訪視績 效評估檢核表………………………………………… 108 IV 附錄三 行政人員調查問卷…………………………………… 109 附錄四 授課教師調查問卷…………………………………… 113 附錄五 行政人員訪談大綱…………………………………… 118 附錄六 授課教師訪談大綱…………………………………… 119 附錄七 專家學者審核名單…………………………………… 120 附錄八 訪談記錄……………………………………………… 121 V 表 次 表 2-1 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15 表 2-2 不同師資類別的優勢與問題……………………………………………21 表 3-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表……………………………………………………31 表 3-2 預試問卷調查學校基本資料一覽表……………………………………34 表 3-3 行政人員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36 表 3-4 行政人員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37 表 3-5 行政人員問卷題項分配表………………………………………………37 表 3-6 授課教師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40 表 3-7 授課教師問卷信度分析摘要表…………………………………………41 表 3-8 授課教師問卷題項分配表………………………………………………41 表 4-1 行政人員在實施現況上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45 表 4-2 行政人員執行情形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48 表 4-3 行政人員行政流程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49 表 4-4 行政人員實施成效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50 表 4-5 行政人員行政支援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52 表 4-6 授課教師在實施現況上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55 表 4-7 授課教師教學情形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56 表 4-8 授課教師實施成效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58 表 4-9 授課教師行政支援之各題項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60 表 4-10 不同學校規模之行政人員在實施現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2 表 4-11 不同學校地區之行政人員在實施現況之t 考驗分析摘要表………63 表 4-12 不同學校規模之授課教師在實施現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6 表 4-13 不同學校地區之授課教師在實施現況之 t考驗分析摘要表………66 表 4-14 不同教學年段之授課教師在實施現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7 表 4-15 不同師資類別之授課教師在實施現況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9 表 4-16 行政作業遭遇問題統計表……………………………………………71 表 4-17 師資進用遭遇問題統計表……………………………………………72 表 4-18 篩選受輔學生遭遇問題統計表………………………………………75 表 4-19 輔導學生課業遭遇問題統計表………………………………………79 表 4-20 影響上課意願問題統計表……………………………………………82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家通(1998)。論教育機會的均等與公平—以概念分析為中心。教
    育政策論壇,1(2),5-15。
    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
    究。國立臺中師院學報,12,55-101。
    立法院(1999)。教育基本法全文。台北:立法院。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灣: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李咏吟(2000)。改進國中低成就學生學習技巧之團體輔導模式。彰
    化師大輔導學報,13,53-77。
    李明村(2003)。高雄縣國民中小學執行教育優先區計畫現況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
    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7(43),213-242。
    吳武典(1983)。「低成就」輔導的原則。資優教育季刊,9,13。
    吳明清、沈姍姍、林新發、許勝雄、張煌熙(1996)。教育優先區計畫
    之檢討與規劃研究期中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林建呈(2005)。宜蘭縣辦理國民小學弱勢學生學習輔導現況之調查
    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花蓮。
    洪麗雯(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
    國語科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雲林。
    苗栗縣政府(2007)。苗栗縣九十六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成果專輯。
    陳奎憙(1996)。如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彰化文教,37,4-6。
    陳嘉彌、李翠萍(2002)。青少年課後學習方案概念與策略之探析。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139-162。
    2
    陳淑麗(2004):轉介前介入對原住民閱讀障礙診斷區辨效度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陳淑麗、熊同鑫(2007)。台東地區弱勢國中學生課輔現況與困境之
    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6,108。
    陳淑麗、曾世杰、洪儷瑜(2006)。原住民國語文低成就學童文化與
    經驗本位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師大學報,51(2),147-171。
    陳淑麗、曾世杰(2006)。我國弱勢學童補救教學現況調查—以台東
    縣為例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
    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4-2413-H-143-002-SSS)。
    陳麗珠(2007)。解析「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政策與補救教學歷程。
    2007年7月28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6/29.doc
    許庭瑜(200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與發展策略之研究─以新
    竹縣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教育部(2003)。增進弱勢族群教育機會確保社會公平。2007年8月15
    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
    1/2003/discuss/index31.pdf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
    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
    號:NSC88-2614-H-017-011)。
    張煌熙 (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之經驗與啟示。
    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學校行政雙月刊,5,
    123-134。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1997)。社區、族群、
    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
    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 ,27-52。
    3
    張俊欽(2005)。我國教育優先區計畫執行成效滿意度及其改進策略
    之研究-以台南高雄縣市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嘉義。
    黃昆輝(1972)。論教育機會均等。載於方炳林、賈馥茗、黃昆輝(主
    編),教育論叢,89-110。台北市:文景。
    黃俊英、林震岩(1994)。SAS 精析與實例,611。台北:華泰。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
    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彭富源(2007)。提升學習弱勢學童學習成就之策略與作法-以苗栗縣
    國民中小學為例。2007年7月25日,取自: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JE/EDU8777001/96h
    and/17.doc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肅棟(1997)。原漢族別、智力與國小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以台
    東縣為例。東台灣研究,2,197-216。
    臺北市教育局(2006)。臺北市95 年度國民小學推動「攜手計畫-課
    後扶助」實施計畫。
    劉榕茱(2001)。國民中學潛能開發班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二、英文部分
    Coleman, J. S. (1968). 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7-22.
    Evetts, J.(1973).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 London:RKP.
    Otto, W.McMenemy , R.A., & Smith, R.J.(1973).Corrective and remedial
    teaching.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Nicholson, T.(1997). Closing the gap on reading faliure: Social
    4
    Background, Phonemic Awareness, and Learning ti read. In
    Benita A, B.,(Eds)Foundations of reading acquistion and
    dyslexia. 381-408.Mahwah, New Jersey3.
    Shanahan, T., & Barr, R. (1995). Reading Recovery: An independent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an early instructional intervention for
    at risk learne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0 , 958-996.
    Washington, J. A. (2001). Early literacy skills in African-American
    children: Research considerations. Learning Disabilities
    Research & Practice, 16(4), 213-22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