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梁文鎮 |
---|---|
論文名稱: |
一位五年級教師小數教學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fifth-grade teacher’s decimal teaching |
指導教授: | 林碧珍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8 |
中文關鍵詞: | 小數教學 、行動研究 、小數乘法 、小數除法 、數學專業成長團體 |
外文關鍵詞: | decimal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multiplication of decimal, division of decimal,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描述研究者個人在進行五年級小數教學的行動研究歷程,以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及解決方法,進而探究影響教學者改變教學策略的因素以及教學行動過程中自我反思的歷程。
研究者以自身任教的五年A班為研究場域,使用九年一貫A版本數學領域第九冊、第十冊的小數單元進行教學,包含「三位以上小數」、「小數乘法」、「小數除法與分數」三個小數教材,並分別從教學前的行動與反思、教學現場的實踐和教學後的反思三個行動層面來呈現行動研究中的反思歷程。研究期間,研究者以分析小數教材、蒐集並分析學生解題記錄、撰寫教學反思日誌、進行學生晤談等方式作為行動策略來源,另外,也同時參加「跨校教師的數學專業成長團體」,藉由相關小數議題討論會、小數教室觀察、撰寫教學案例、數學日誌和閱讀相關文獻,促使自身對於小數的教學能有更進一步的掌握。
本研究中,研究者透過三個「小數」教學單元的實踐,提出具體的教學處理策略,並從實際的行動策略:教材的分析、學生教學前測與晤談、分析學生各種解題策略、雙向細目表的設計、教室觀察及參與數學專業成長團體說明對教師教學上的幫助。對於教師教學的建議是:建立班級的討論文化增進學生學習,並依照學生的舊經驗做數學的延伸學習,教師本身也可以透過同儕的幫忙提升專業能力;對未來的建議則是針對不同年級或不同主題的小數教學做擴大研究,及數學教材銜接問題的深入探究。
This thesis was to describe a teacher’s teaching process on fifth-grade decimal. In this case were studied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and its solutions ,and further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er’s changing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his self-reflections were also studied.
The content of this thesis was the teacher’s class. Teaching contents included three units of decimal teaching in 9th and 10th of A edition mathematic material included “above decimals –thousandths””multiplication of decimal””division of decimal and fraction”. The reflections were shown in the report from three levels of the procedure, (1) the action and reflection before teaching, (2) practicing at teaching sense, and (3) the reflection after teaching. The teacher’s action strategies included that analyzing teaching material,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solution records, indicting reflecting notes and interviewing students. The teacher also attend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 discussing decimal teaching cases.
In this study, investigator through teaching three units of decimal to offer the concrete teaching processing strategy—analyz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student’s solution records and attending “mathematical professional team” which helped for his teaching.
Finally, base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research makes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詩惠(2004)。教學法上的好夥伴-理論與實務。教師之友,45(1),88-94。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小數的數概念與
運算。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朱仲謀譯(Jean McNiff & Jack Whitehead著)(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
台北市:五南。
艾如昀(1994)。國小學生處理小數的歷程與困難。國立中正大學心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教改檔案CN05。行政院教育改
革審議委員會:台北。
吳明清(1982)。教育的科學研究方法。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金聰(1999)。應用數學新課程教學理念於三年級小數教學之研究。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昭容(1996)。先前知事對國小學童小數概念學習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花(2005)。一位四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建台(1996)。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小數概念」理解之研究。國立台中師
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罕驕蘭(2005)。一位六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筱亭(1990)。電子計算器對於國民小學小數運算學習之影響(Ⅰ)。國
教學報,3,273-287。
房昔梅(2004)。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軍治(1986)。兒童數學學習之心理基礎。台灣省教育廳。
林原宏(1994)。國小高年級學生解決乘除法文字題之研究-以列式策略與
試題分析為探討基礎。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林素卿(2001)。學校行動研究在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與實施上之應用。載於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49-74頁)。
台北:揚智。
林碧珍(2001a)。發展國小教師之學生數學認知知識~~~理論結合實務研究
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2001b)。協助教師實踐學生數學學習歷程檔案之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學報,14,163-213。
林碧珍(2002)。協助教師撰寫數學日誌以促進反思能力之協同行動研究。
國立新竹師院學報,15,149-180。
林碧珍、蔡文煥(1999)。以學校為中心的小學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模式,發
表於1999「數學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南一教科書(2006)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十冊教師手冊。台南:南一。
胡夢鯨、張世平(1988)。行動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研究
法的討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倪玫娟(2003)。一位國小教師實施乘法教學的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
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林清譯(1997)。(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
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國立編譯館教科書(1996)。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第十一冊。台北:台灣書店。
康軒教科書(2004)。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十一冊教師手冊。台北:康
軒。
康軒教科書(2005)。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九冊教師手冊。台北:康軒。
康軒教科書(2005)。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八冊教師手冊。台北:康軒。
康軒教科書(2006)。國民小學數學學習領域第十冊教師手冊。台北:康軒。
張世平(1993)。行動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341-372
頁)。台北:師大書苑。
張民杰(2001)。案例教學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張金淑、楊淑妃(1990)。行動研究法。載於蔡保田主編:教育研究法(251-273
頁)。高雄:復文。
張惠津(2002)。一個國小班級師生反省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數學科為例。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卿(2005)。利用小組討論促進國小五年級一般智能優異資優生問題解
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
育部。
梁惠珍(2003)。國小四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孟儒(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及其成因之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景昭(2004)。情境認知理論在國小數學教學應用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利(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峰(1998)。國小六年級學童小數知識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輝(2003)。促進數學課室班級討論活動之行動研究-以三年級為例。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伯璋(1988)。行動研究法。載於陳伯璋編著: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
台北:南宏。
陳姿靜(2004)。一位五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玉(1999)。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麗珍(2003)。國小四年級學童小數概念學習的偵測。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靖雯(2003)。以表徵觀點看國小三年級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臺東師範
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論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研
究集刊,3,31~45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與思考。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1989)。課程改革。台北市:漢文。
甯自強(199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觀點來
看。科學教育學刊,1(1),101-108。
甯自強(1996)。由多單位系統看中年級的數與計算教材。載於甯自強主編:
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66-77。國立嘉義
師範學院。。
葉信宏(2002)。教案編修之行動研究:以九年一貫一年級數學學習領域為
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廖瓊雯(1998)。探討四位一年級教師在協同行動研究取向的成長團體之下
的數學信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1)。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革新。台北市:元照。
劉曼麗(1996)。師院生的小數知識。載於甯自強主編:八十四學年度數學
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錄彙編,237-246。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劉曼麗(1998a)。國小數學新課程對「小數」概念的處理方式。屏師科學教育,7,41-48。
劉曼麗(1998b)。國小數學教學實踐課程開發研究—小數認識及加減部分。八十七年度數學教育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摘要,國科會科學教育發展處。(NSC 87-2511-S-153-011)。
劉曼麗(1999)。國小新數學-小數的教材與教學。載於高雄市政府公教人
力資源發展中心主編:新典範數學,240-253。高雄:高市府人發中心。
劉曼麗(2001)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小數概念研究(I)國小學童「小數與小數運算」概念量測工具發展研究。國科會補助之專題計劃成果報告。(NSC89-2511-S-153-012)。
劉曼麗(2003)。從小數符號的問題探討學生之小數概念。屏東師院學報,18,459-494。
劉曼麗(2004)。國小學生對小數計算的了解。科學教育,19,17-27。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部指導。1999行動研究
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1-16
頁)。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實驗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論文發表
於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蔡保田(1990)。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蔡清田(2000)。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
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蔡寶桂(2002)。數學成長團體「教師促發者」之行動策略與反思歷程。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崑瑜(2003)。一位三年級在職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麗玉(1998)。如何改變學生的迷思概念。教師之友,39(5),28-36
戴政吉(1999)。四年級學童的小數迷思概念~由學童習作所犯之錯誤談起。
國教天地,134,106–112。
戴絹穎(2005)。一位二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紅珠(1997)。案例教學法在發展教師專業知能上的價值與應用。中華民
國師範教育學會八十六年度年會暨教學專業與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師大。
簡茂發、劉湘川(1993)。八十一學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學習成就評
量國小組試題編製及抽測結果報告。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饒見維(1997)。教師專業發展與學校教育革新,載於學校教育改革新專輯,
40-67。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二、 英文部份
Behr, M. J., Lesh, R., Post, T. R., & Silver, E. A. (1983). Rational- number
concepts. In R. Lesh & M. Landau (Eds.), 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pp.91-126). Orlando : Academic.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Carpenter, T. P., Corbitt, M, K., Kepner, H. S. Jr., Lindquist, M. M., & Reys R.
E.(1981). Decimals: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from national assessment.
Arithmetic Teacher, 28(8), 34-37.
Elliott ,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Frobisher, L., Monaghan , J., Orton, A., Orton, J., Roper, T., & Therlfall, J.(1999) Learning to teach number.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the primary school. Cheltenham, United Kingdom:Nelson Thornes Ltd.
Hiebert J., & Carpenter,T. P.(1992).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understanding. In Grouws, D. A.(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pp.65-97). New York:Macmillan.
Hiebert, J. , & Wearne , D.(1983). Student’s conceptions of decimal number.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Montrea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30415)
Hiebert, J., & Wearne, D. (1984). Decimal computation : A divorce between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A. Bell, B. Low, & J. Kilpatrick(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p. 207-214).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 PMENA.
Liu,M.L.(1995).Nonscience-major preservice elementary teachers’
knowledge of decimals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Markovits, Z & Even,R(1999).The decimal point situation : a close look at the
use of mathematics-classroom-situat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5, 653-665.
McKernan , J.(1991).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NY: St. Martin’s Press Inc.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5), 371-384.
Mckernan , J.(1991). Principles of procedure for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Curriculum. 12(3), 156-164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Author.
Resnick, L. B., Nesher , P., Leonard , F., Magone , M., Omanson ,S.,& Peled ,
I.(1989). Conceptual base of arithmetic errors:The case of decimal
fraction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20(1),8-27.
Sackur-Grisvard ,C. & Leonard, F.(1985). Intermediate cognitive organiz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 mathematical concept : the order of positive
decimal number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2(2),157-174.
Schon , D. A.(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 Basic Books.
Vygotsky , L. S.(1987).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 Vygotsky. Vol. 1. New York : Plenum.
Wearne D. & Hiebert, J.(1986). Learning decimal numbers: A study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67 973)
Wearne, D. & Hiebert, J. (1988).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aningful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 Testing a local theory using decimal numbers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5), 37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