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冠旭 |
---|---|
論文名稱: |
近十年來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變遷與教師因應歷程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鄭世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5 |
中文關鍵詞: | 管教 、零體罰 、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因應策略 |
外文關鍵詞: | discipline, no physical punishment, counseling and managing, coping strateg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在管教法令變遷的過程中,如何調適自己的心
境、調整自己的管教方式,以符合管教法令的規範及社會大眾對校園零體罰的期待。
研究方法中的資料蒐集,是以觀察訪談為主,並輔以其他方式,如:其他文
獻、在教育現場流傳的言論、研究日誌等為輔,訪談是以八位國小教師為對象,透過觀察與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是分析時的主要材料,而其他方式所蒐集到的資料則是作為主要材料的支持與呼應之用,據此鋪陳出本研究的發現。
研究結果顯示,一、在管教法令變遷以及社會環境變遷的雙重作用下,教師
在從事管教工作時會有壓力感和無力感產生。二、教師認為教書是良心事業,管教學生是老師責無旁貸的工作,但是管教工作的成敗卻不該由老師負全責。三、教師對管教法令的變遷多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對於相關細節仍多所疑惑,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親上火線,內心難免有所衝突。四管教法令變遷使得教師傳統權威江河日下,教師需另覓因應之道以達教育使命,並因此改變自己對教師角色之期許。五、教師殷殷期待管教法令的制定能符合國情、民族性及階段性;不要用簡單而籠統的文字涵括一切,讓適法者摸不著頭緒;相關的配套也應該事先備妥並符合教師實際的需求。
最後,根據本研究的觀察結果,研究者據以提出本研究在教育實際應用上之
建議,建議對象包括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和第一線國小教師群,此外也針對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加強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how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djustthemselves in mind as well as in their own teaching approaches to meet the norms of the
managing and teaching codes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no physical punishments of the generalpublic.
The collected materials in this research method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interview along with other documentations, discourse on the educational scene and researchjournals, hoping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through more diverse channels.
The subjects of th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are eight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is the main material in analysis,while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other means serves as the backup of the main materials.
According to which comes the discoveries in this research.
The study shows:
1.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change in managing and teaching codes and environment,teachers feel stressful educating students.
2. Teachers think teaching as a business of conscience. Teachers are held responsible forteaching students, but not for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eaching itself.
3. Teachers hold a positive view on the changes in the Managing and Teaching Law, but arestill confused about the details of the Law.
4. The changes in the Managing and Teaching Law diminish teachers’ authority, therefore,teachers must search for other solutions to meet the educational goals and change theirexpectations of teachers’ roles.
5. Teachers expect Managing and Teaching Law to accord with our nation’s state andnationality instead of being too simple and general to be understood. Meanwhile,
supplementary measures should be at hand to meet teachers’ practical needs.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observation of this study , research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on th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of this research to legislative institutions, educationalorganizations, schools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The researcher also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follow-up study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family and social educ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5)。2005 年人本體罰問卷結果分析。2006 年2 月26 日,
取自 http://hef.yam.org.tw/research/94/1020tfar/941020.doc
人本教育基金會(1991)九二九再見體罰活動發起聲明。《人本教育札記》:第二
十八期,14~15 。
人本教育基金會(1999)。國中小學校園體罰狀況問卷調查。《人本教育札記》:
第一二三期,73~79。
人本教育基金會(1989)。準教師們的體罰態度問卷分析。《人本教育札記》:第
八期, 24~27。
文 軒(1995)。管教、懲戒和適度體罰。師友月刊,339 期,23-25。
方紫薇(1993)。國中教師氣憤情緒相關因素分析暨氣憤情緒管理策略成效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史 英(1989)。我們為什麼籌組人本教育基金會。《人本教育札記》:試刊號,
4~6。
申慧媛(1997 年5 月10 日)。管學生有辦法,不明文禁止體罰。自由時報,第六
版。
朱筱新(1994)。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初版。
江昭青(1996)。不滿體罰合法化,教改團體赴教部抗議。中國時報,第 7 版。
李宗誼(2002)。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天健(1991)。辦教育,不要辦小孩。《人本教育札記》:第八十三期,36~41。
李旻陽(1992)。國中學生學業成績、師生互動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中國文
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坤崇(1996)。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健興(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 卷,
1 期,51-55。
金耀基(1990)。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第二版。
刑泰釗(1999)。校師法律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吳清山(1987)。台北市國民中學導師專業教育背景與管教態度對學生生活適應
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舜惠(民 83)。一個國民中學學生行為管理制度的民族誌研究。國立清華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 期,123-136。
吳武典、陳秀蓉(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第十一期,87~104。
吳武典(1997)。輔導原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康寧(1998)。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吳麗雲(2001)。衝突情境中的師生互動。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沈姍姍(1997)。教師專業與教師自主權之社會學探討。國立新竹師竹師範學院。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台灣商務書局。
林靜淑(1997)。臺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金悔(1977)。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集刊,19,399-482 。
林美伶(1999 )。國中教師對管教權的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文瑛 (1992)中國社會的體罰現象及其意涵:載於「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
文化、教化及病理篇」。楊國賜、余安邦主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林淑華(1998)。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社會適應之比較研究。
台東師院學報:第九期,307~345。
林琴芳(2000)。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純文(1996)。國民小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思妙(1983)。從認知評估、因應方式看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歷程。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行為的合理界限。師說,84 期,9-23。
周志宏(1996)。論學生懲戒制度的改革。教育研究與資料,10 期,40-41。
187
宜蘭縣國民中小學輔導學生改過遷善實施懲戒要點(1989)。
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台北。
韋政通(1972)。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初版。
韋政通(1974)。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台北:水牛,初版。
徐湛(1995)。管而教之,讓教育的價值突顯出來。師友,339 期,6-8。
高金桂(1992)。問題行為學生類型及其成因之研究。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秦夢群(1997)。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施淑芬(1990)。大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方式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國立彰
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施啟揚(1987)。民法總則。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新轉(1997):管教學生不只是良心工作。師友,361 期,32-35。
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1993)。民法親屬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陳玉鈴(2001)。國民小學教師常規管理信念與違規行為處理策略之關係。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錦織(2001)。干擾性學生在教室內之師生互動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陳榮華、林坤燦(1991)。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36 期,
65-116。
陳正昌(1993)。國小教師之專業自主及其影響因素。現代教育,30 期,53-73。
張沛雯(2002)。那條荊棘路:特殊兒童干擾行為後的師生互動歷程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張育嫻(2003)。國中實習教師師生互動策略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馮觀富(1984)。國民學校輔導活動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馮觀富(1997)。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馮莉雅(1996)。高雄市國中教師體罰觀念與教師角色自我觀念之調查研究。教育
資料文摘,38 卷,3 期,53-78。
彭煥勝(1998b)。體罰問題的探究-從西洋教育史的角度觀察。載於教育改革理
念與作法,73-106,新竹:國立新竹師院。
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
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188
曾吉雄(2000)。國小教師參與開放教育之工作壓力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明珠(2001)。國小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德祥(1996,4 月13 日)。體罰是對教育制度的反諷。中國時報,11 版。
黃德祥(1998)。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合理權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
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武雄(1994)。臺灣教育的現代性與人性化。《人本教育札記》:第五十七期,
8~12。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利與偏差行為關係
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第二三六期,114~134。
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
院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傅木龍(1999)。讓我們攜手落實「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之精神。學生輔導
雙月刊,601 期,102-113。
董保誠(1997)。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載於教育法與學術自由,
273-280。台北:元照。
楊守全、王正偉(1990)。教育人員法律責任之研究。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楊桂杰(1993)。賦予教師懲戒權之探討。立法院院聞,21 卷,3 期,66-73。
楊國樞(1991)。中國人的社會取向 —社會互動的觀點。楊國樞、余安邦編:《中
國人的心理與行為(一九八九)》。台北:桂冠,初版,87~142。
楊國賜、余安邦(2002)。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
楊昌裕(2000)。學生輔導與管教學生的基本觀念。訓育研究,66 期,77-81。
蓋允萍(2003)。跨領域個案班級中師生互動的話語類型與過程技能教學的分析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潘志煌(1996)。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未出版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管教學生。收錄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所編
189
「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
劉焜輝(1983)。輔導原理與實施。台北:天馬出版社。
劉春榮(1996)。教師專業自主權與學生受教權之關聯。教育資料與研究,10 期,
42-44。
劉作揖(1997)。法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
教育部公報(1977)。2 7,15。
教育部公報(1995a)。242,28。
教育部公報(1995b)。246,34。
教育部公報(1995c)。248,47。
教育部公報(1995d)。252,49-50。
教育部公報(1996a)。257,29-30。
教育部公報(1996b)。259,34。
盧嵐蘭譯,諾曼‧古德曼(Norman Goodman)著(1996)。社會學導論。台北:
桂冠,初版。
謝琇玲(1990)。國民中學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書局。
薛曉華(1996)。臺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臺北:前衛。
顏國樑(2001)。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的內容分析、特色及建議。學校行政,
13,89-100。
瞿同祖(198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初版。
魏千峰(2004)。教師有權利對學生施以體罰嗎?。網址:b3m .netfirm s .com/chi
nese/articles/ar_ 2004/ar_2004_wei_law. ht m,950614 。
蘇麗春(1996 )。宜蘭縣教育發展策略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簡茂發(1997)。「教師管教學生範圍的界定」座談會。師說,105 期,16-1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 1946)。秋字44 期,697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1947)。夏字36 期,607。
臺灣省政府公報(1949)。冬字59 期,763。
臺灣省政府公報(1951)。春字59 期,839
臺灣省政府公報(1978)。冬字43 期,2。
190
臺灣省政府公報(1980)。秋字17 期,3。
二、英文部分
Billings, A. G.,& Moos,R. H.(1981). The Role of Coping Responsesand
Social Resources in Attenuating the Stress of Life Events.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4,139-157.
Billings, A.G.,&Moos, R. H.(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6 (4),877-891.
Catanzaro, S. J.,Horaney, F.& Creasey, G.(1995). Hassles,coping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n elderly community sample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2(3) ,259-265.
Delamont, S.(1985).Interaction in the classroom(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Folkman, S.& Lazarus, R. S. (1980). An analysis of coping in a middleaged
community sample .Journal of Health and Behavior 21 ,219-239.
Folkman, S.& Lazarus, R. S. (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A
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ere Stages College Examination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1), 150-170.
Folkman,S.&Lazarus,R. S. ,Dunkel-Schetter, C. ,Delongis, A. ,&Grune,
R.J.(1986).Dynamics of a stressful encounter : appraisal,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0(5), 992-1003..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4(3),466-475.
Gmelch , W. H. , et al. (1982). What stresses school administrator and
howthey cop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tting of the American
E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s
No. ED 218760).
191
Lindgren, H. C., & Suter,W.N.(1985).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Lutton, T.A.(1988). A study of burnout,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among elementary principals.(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LaVerne,1988).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50(03A), 586.
Margraves, D. H.(1972).Interpersonal relation education.London; Boston:
Rout ledge and Paul.
Miller, S. L. (1981). Teacher Burnout .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s No. ED 204317)
Moos, R. H. (1992).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eces and
processes .In L.Goldberger & S.Breznitz (Eds.) ,Handbook of stress
(pp.212-230) .New York :The Free Press.Pervin, L.A.(1984).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issues in personality.Canada :John Wiley.
Pearlin, L.L. ,&Schooler, Carmi (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2-21.
Siberman, M:`Behavioral Expression of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69), pp.402-407.
Simpson, J. A., &Weiner, E.S.C.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rinen, M. (1994). Duties of the teacher. 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 (pp151-184.)
Wynne, E. A.: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C. Moles(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 (pp.20-23) (New York:State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