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秀儀
Wang, Hsiu-Yi
論文名稱: 發展、非正式經濟與性別: 台灣街頭攤販的社會學考察1951-2019
Development, Informal Economy, and Gender: Street Vendors in Taiwan 1951-2019
指導教授: 陳瑞樺
Chen, Jui-Hua
口試委員: 余舜德
周碧娥
許甘霖
謝斐宇
鄭志鵬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4
中文關鍵詞: 全球化發展非正式經濟性別街頭攤販數位方法
外文關鍵詞: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informal economy, gender, street vendors, digital methods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採用創新數位方法--語料庫為主的數位新聞文本分析 (a corpus-based text
    analysis in digital news)--以台灣街頭攤販為個案研究,檢視發展、非正式經濟與性別的
    互動,來解釋 “為什麼全球化下市場越趨統一,從事非正式經濟的人卻越來越多”?

    本研究資料來源為「聯合知識庫」1資料庫。主要以關鍵字 “攤販”,過濾出民國
    40年至108年 (1951-2019) 近70年,一共42,637筆2全文數位新聞。藉由Python程式
    語法,整合為單一語料庫 (corpus) 後,將它視作一個「整體」,首先建構台灣非正式經
    濟街頭攤販史。立基此歷史物質基礎上,輔以MAXQDA質性與混合方法軟體分析,
    指認台灣非正式經濟現象與趨勢、考察其長期經濟社會變遷,建構其發展模式與解釋
    機制。

    研究發現,無論全球化之前或之後,台灣非正式經濟街頭攤販在數量上都是持續
    地增加且發展的。它是一個透過政治、社會「行動」影響「結構」的經濟發展過程。
    這個公民社會發展模式中,女性扮演經濟與社會改革的角色。而當全球化下市場越趨
    統一,從事非正式經濟者卻越來越多是因為:內部的社會邏輯與外部的經濟邏輯,同
    時為「降低交易成本」雙向運動 (double movement) 的契合,形成集中與堆疊,導致非
    正式經濟成為一種全球化的現象與趨勢。


    This dissertation employs an innovative corpus-based text analysis in digital news, taking
    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street vendors, to examine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Informal Economy, and Gender to answer why is it that the more united the
    market is under globalization, the more workers there are who work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The source of data for this research is collected systematically from the UDNDATA.
    There is a total of 42,637 full-text digital news articles from 1951 to 2019 were filtered by the
    keywords “street vendors”. Using Python and MAXQDA5, I merged the data into a single
    corpus and regarded it as a "whole" to identify its phenomenon and trend, to construct its
    history, to build up its developmental paradigm, and to explain its mechanism.

    I conclude that the emerging of the more united the marke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is,
    the more informal economy workers engage in are the double movement between the internal
    social logic and the external economic logic of homogeneity for reduction of transaction cost
    to mount and centralize the volume of the global informal economy as a trend and
    phenomenon.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發展、非正式經濟與性別 1 第二節 方法論的典範轉移 6 一、 什麼是數位方法 6 二、 數位方法作為一新認識論 7 第三節 數位方法的開發、應用與侷限 8 一、 數位方法的開發與應用 8 二、 研究範疇的界定 9 三、 資料處理 10 四、 資料整合 11 五、 數位方法的優勢 13 六、 數位方法的侷限 15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8 第五節 資料處理的說明 21 第二章 西方文獻回顧 25 第一節 為什麼要研究非正式經濟? 25 第二節 研究非正式經濟,為什麼要研究街頭攤販? 26 第三節 什麼是非正式經濟? 28 一、 國際勞工組織的標準化定義 28 二、 國際學術社群的非標準化定義 29 第四節 非正式經濟理論 32 一、 經濟二元論 (ECONOMIC DUALISM) 33 二、 社會邊緣論 (SOCIAL MARGINALISM) 33 三、 國家管制論 (STATE REGULATION) 34 四、 法治論者 (LEGALIST) 34 五、 義務論者(VOLUNTARIST) 35 六、 女性批判理論 (CRITICAL FEMINISM) 36 第五節 為什麼概念化非正式經濟 41 一、 50-69年代根源期 (GENESIS) 43 二、 70-80年代醞釀期 (INCUBATION YEARS) 44 三、 81-90年代傳散期 (DISPERSION YEARS) 44 四、 91-00年代官方化時期 (OFFICIALIZATION YEARS) 45 第六節 還原肯亞報告 46 第七節 非正式經濟概念的政治意涵 49 一、 發展研究的包容 49 二、 組織的革新 49 三、 重新的分類 50 四、 異質性發展模式的可能 50 第八節 新發展典範路徑 51 一、「由上而下」權利為主的路徑 (RIGHT-BASED APPROACH) 51 二、「由下而上」以人類發展路徑 (HUMAN DEVELOPMENT APPROACH) 51 三、「由下而上」的自由路徑 (LIBERTY-BASED APPROACH) 52 四、 以權利為主的女性賦權路徑 (FEMALE EMPOWER RIGHT-BASED APPROACH) 52 五、 女性主義的「自由與歸屬」的路徑 (LIBERTY AND BELONGING) 52 第九節 本章小結 53 第三章 台灣文獻回顧 55 第一節 台灣街頭攤販是非正式經濟嗎? 55 第二節 台灣非正式經濟研究文獻回顧 55 一、 非正式部門作為一種制度調節 57 二、 非正式部門作為一種過程 60 三、 非正式部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61 四、 非正式部門作為一種機會 62 第三節 語料庫中「攤販分類」的長期變遷 65 一、 殖民時期的特種營業分類--露店 68 二、 光復時期的社會分類--義舖 69 三、 確保政權的政治分類--攤與販 70 四、 全球化時期的經濟分類--地下經濟 70 五、 全球化時期的經濟分類--非正式部門 72 六、 發展時期的職業分類--自營業者 74 七、 發展時期的職業分類--微型企業 75 第四節 本章小結 75 第四章 非正式經濟發展史 78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78 第二節 攤販行動的政治根源 86 第三節 台灣經濟與攤販發展史 87 第四節 行動改變結構 96 第五節 非正式經濟效應--攤販化 97 第六節 本章小結 98 第五章 非正式經濟與發展 100 第一節 非正式經濟、發展與民主 100 第二節 政治控制時期,民國40年至46年 (1951-1957) 104 第三節 政治認可時期,民國47年至61年 (1958-1972) 107 一、 政治認可的第一階段,民國47年至53年 (1958-1964) 107 二、 政治認可的第二階段,民國54年至61年 (1965-1972) 114 第四節 經濟認可時期,民國62年至82年(1973-1993) 117 一、 整頓期,民國62年至70年 (1973-1981) 118 二、 黑暗期,民國71年至80年 (1982-1991) 120 三、 光明期,民國81年至82年 (1992-1993) 129 第五節 社會認可期,民國83年至90年 (1994-2001) 130 第六節 全球化發展時期,民國91年至108年(2002-2019) 136 一、 全球在地化發展 138 二、 在地全球化發展 138 第七節 本章小結 144 第六章 非正式經濟與性別 146 第一節 語料庫中女攤販的統計分析 147 第二節 政治認可時期的雙重弱勢 148 第三節 經濟認可時期的性別光譜 151 第四節 台灣檳榔攤發展簡史 155 第五節 經濟認可時期的雙重剝削 164 第六節 社會與全球發展時期的多元認可 177 第七節 本章小結 183 第七章 非正式經濟崛起的成因 185 第一節 描述性統計分析 186 第二節 歷史的成因 190 一、 殖民歷史的延續 190 二、 中國歷史的延續 192 (一)中國政治條件說 192 (二)中國的歷史文化 193 第三節 經濟的成因 196 一、 國際勞動組織的經濟二元論 198 二、 現代化與勞動吸收理論 199 三、 勞動市場的低薪結構 199 四、 地下經濟 201 五、 非正式部門概念 202 六、 商業體制不健全 203 七、 勞動市場的對立與互補 203 八、 經濟因素的例外主義 204 第四節 政治的成因 208 一、 地方主義的興起 208 二、 國家積極建設 209 三、 執政的政績 211 四、 政策模稜兩可 211 五、 政府治理不彰 213 第五節 法制的成因 214 第六節 社會與文化的成因 217 一、 社會正當性 217 二、 文化認同 217 第七節 性別的成因 219 一、 消費方面 220 二、 生產方面 221 第八節 本章小結 222 第八章 非正式經濟發展典範與結論 224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25 第二節 理論省思 228 第三節 台灣的兩種非正式經濟 231 第四節 非正式經濟與民主 235 第五節 非正式經濟作為一異質性的經濟發展典範 235 第六節 結論 涓滴理論(TRICKLE DOWN)還是雨露均霑(TRICKLE UP)? 236 附錄 (章標題) 238 附錄1 台灣攤販制度的法律位階 238 附錄2 台灣省各縣市攤販營業管理通則 239 附錄3 違警罰法 241 附錄4 台灣省攤販管理規則 251 附錄5 臺中市攤販集中區設置管理自治條例 254 附錄6 臺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 258 附錄7 新北市集合攤販管理辦法 261 附錄8 「花蓮縣管理自治條例」草案 264 附錄9 高雄市攤販臨時集中場管理自治條例 271 附錄10 基隆市攤販輔導管理自治條例 275 附錄11 嘉義縣攤販管理自治條例 280 參考文獻 284 中文書目 284 英文書目 293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丁于真, 2014, 《我國非正式部門就業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探討》。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hzwus3
    2. 王俍方, 2019, 《國家法規制度與夜市文化存續之互動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u6fys
    3. 王振霄, 2005, 《臺北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筱媛, 2015, 《台南市鄉鎮地區流動夜市遊戲類攤販經營樣態與空間》。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fr3n5
    5. 王菲雯, 2014, 《印尼泗水流動攤販與攤販集中市場活動狀況之初探》。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6. 成令方, 1993,〈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 近代中國史研究(1), 217-240。
    7. 朱淑茗, 1992, 《臺北市攤販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何一凡, 2002, 《從公共政策探討台灣地下經濟管理--雲林縣攤販(夜市)管理為例》
    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余舜德, 1991, 〈從夜市的消費文化論夜市的存廢問題〉。論文發表於休閒與大眾文化研究會。
    10. 余舜德, 黃應貴編, 1992, 〈結構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代表 葛德利爾〉。 台北: 正中書局。
    11. — 1994, 〈夜市與文化系統的空間分類〉。 論文發表於「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 宜蘭。
    12. — 1996,〈夜市與妥協 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 115-174。
    13. — 1999, 〈夜市研究與台灣社會〉。人類學在台灣發展的經驗研究篇 (頁 89-16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 余舜德, 黃應貴編, 1999, 〈空間、論述與樂趣 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空間、力與社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 — 2006, 〈夜市小吃的傳統與台灣社會〉。 論文發表於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6. 余舜德、周耿生, 1994。〈台灣夜市市場系統的發展:以台北都會區及台南縣為例〉。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8, 1-42。
    17. 李姿儀, 2012, 《IOS 智慧型系統在電子商務之應用研究-以流動攤販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8. 李常生, 2005, 《以零售市場與攤販經營發展探討公共設施市場用地存在適宜性----以台中市為例》。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3upc9v
    19. 李悅端、柯志明, 1994。 〈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17卷,頁41-81 。
    20. 李本誠, 2001, 《台灣中型都市攤販管理之研究》。桃園縣: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uv28h
    21. 李美穎, 2003, 《黃昏市場之空間活動-以大里市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李阮蘋, 2006, 《西螺果菜市場經營現況之探討》。彰化縣: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林丹威, 2019, 《鄉村中的移動成市:臺南東山巡迴販車的日常實踐》。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za445g
    24. 林佳君, 2013, 《鄉鎮型夜市攤販經營者的經濟行為─以高雄市路竹區竹滬夜市為例》。台南市:長榮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碩士論文。
    25. 林光彩, 2008, 《花蓮市果菜市場經營績效之分析》。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26. 林其民, 2009, 《戰後三重市都市發展下的非正式部門》。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f484h9
    27. 林宗弘, 李宗榮編, 2017, 《未竟的奇蹟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8. 林家裕, 2003, 《祕魯非正式部門經濟與發展─布霍德爾歷史方法論的詮釋與德索托經濟發展理念的探討》。新北市: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esff2c
    29. 林幸枝, 2012, 《探討公共政策網絡機制下的攤販管理問題-以新制度主義之觀點》。台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碩士論文。
    30. 林心如, 1998, 〈聯合國與女性人權〉。 新世紀智庫論壇(4), 22-31。
    31. 林恭漢, 2011, 《戒嚴時期高雄市鹽埕區大溝頂攤販集中市場之研究(1949-198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林敏郎, 1991, 《都市公共空間使用轉變之社會分析-以饒河街觀光夜市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33. 林昆岳, 2012, 《新店檳榔路傳統市場地方感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34. 林柏任, 2008, 《企業家創業與營商過程的動態研究:以台灣攤販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經濟學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hqga8v
    35. 林秋怡, 2016, 《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7qsgnj
    36. 柯呈枋, 1998, 《非正式經濟之部分工時勞動者--嘉義東石漁村之個案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柯志明, 1993, 《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 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8. 吳幸如, 2015, 《攤販集中區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通霄慈惠宮前攤販集中區為例》。新竹市: 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 吳豐山、楊美玲、余騰芳, 2010, 〈攤販輔導管理問題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台北: 監察院。
    40. 吳永毅, 1987, 〈試評〈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台灣關於「非正式部門」研究的一些誤解。〉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185-191)。
    41. — 1988,〈論營造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 -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論〉。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2-(3), 211-230。
    42. 吳淑淨, 2010, 《台灣西部傳統零售市場選址之研究—以童裝成衣業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吳蕙君, 2011, 《台灣攤販的經濟分析實證(1988-2008)》。南投縣: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44. 呂珮慈, 2018, 《臺中市舊城區騎樓與廣告招牌發展─以中區中山路為例》台中市: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dewpv7
    45. 卓立寰, 《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23ztys
    46. 周利蘭, 2017, 《夜市小販 催生艱苦人條款》。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8000335-260106
    47. 周鳳,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台中: 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紀世訓, 1985, 《台北市政府處理攤販問題之研究-從政策過程觀點探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金潤泰, 1993, 《台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50. 胡高子賢, 2006, 《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檢視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51. 徐貴雀, 1986, 〈台灣地區都市攤販問題與解決方案的研究〉。 台北銀行季刊, 37(3), 174-204。
    52. 郭維倫, 2003, 《攤販夜市空間屬性對使用者消費時間之影響研究-以台灣台中市逢甲商圈文華夜市與日本九州福岡市西新商店街為例》。台中市: 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anau5x
    53. 莊啟文, 2006, 《鳳山地區攤商家庭升學主義意識形態與成就價值觀之歷史社會學分析》。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n949zj
    54. 郭蕙綺, 2017, 《都市事件紋理改變之飲食攤販與節慶開放空間分析 ─以慈聖宮、香堤大道、花博圓山廣場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55. 殷寶寧, 1994, 《台北市公有零售市場政策與婦女:以謙和市場為個案》。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顧超, 2013, 《擺脫山寨:非正式經濟下的創業轉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莊婷婷, 2010, 《台灣傳統市場的場所精神之研究》。桃園縣: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58. 黃仁德。 1994。〈台灣地區非勞動力、非正式部門就業與失業率關係:1978-1990年〉。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8), 201-222。
    59. 黃元民, 2019, 《兩岸經濟行政法制之比較研究-以攤販管理行政為中心》。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8gqugh
    60. 黃國維, 2008, 《台南市夜市餐飲攤販衛生現況與知識落實之探討》台南市:立德大學食品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ssyt3y
    61. 黃淑娥, 2010, 《植基於多評準決策方法與重要度滿意度分攜系析之觀光夜市改善策略研究》。台中市:逢甲大學土木暨水利工程博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497hgk
    62. 黃淑慧, 2008, 《高雄市攤販對攤販輔導管理政策滿意度之評估---以六合觀光夜市為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63. 黃金生, 1986, 《台灣工業外包制之實證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崔紹忠, 2016, 《女性主義論綱》。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65. 陳小紅, 1987, 對<吳永毅評台北市路邊洗車業>之回答。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195-196)。
    66. — 1994,〈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0), 79-109。
    67. — 1997, 〈都市中的非正式部門〉In 蔡。 章英華編, 台灣的都市社會學 (頁 287-312)。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68. 陳小紅、周鳳, 1987, 〈台北市路邊洗車業之研究:以非正式部門觀〉。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 167-178)。
    69. 陳應芬,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業為例》。台中市: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67hs24
    70. 陳昌平, 2017, 《公有市場外圍臨時攤販經營管理之研究-以竹東中央市場為例》。新竹市: 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1. 陳昱宏, 2019, 《警察取締違規攤販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為例》。桃園縣: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47789q
    72. 陳柏學, 2019, 《非正式建築-城市閒置市場的模組空間實驗》。桃園縣: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pnf5u3
    73. 陳淑君, 2010, 《默許違法行為之形成:以台灣無照攤販為例》。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qg455m
    74. 陳玟伶, 2011, 《臺南市花園夜市攤販移動及其社會資本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5bt8f4
    75. 陳珮文, 2007, 《高雄市黃昏市場的社會空間意涵:女性生活時空的衝突與調適》。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76. 陳雅婷, 2015, 《食品安全管制政策中被管制者之態度與意見分析—以臺北市夜市攤販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7. 許勝嵐, 2019, 《街頭販售商品購買意願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h827h6
    78. 張仕沛, 2012, 《攤販空間形態之研究-以台中市一中街與日本福岡屋台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79. 張君熒, 2012, 《「但求立錐之地」:士林挽面攤販的民族誌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0. 張子若, 2017, 《日日新鮮的街道市場:攤位繫留的跨市場攤販移動與市場形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fyj3fv
    81. 張晉芬, 2001, 〈性與性別社會學〉。 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台北。
    82. 張立綦, 2005, 《探討台北市攤販飲食文化及其坐椅造型功能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3. 彭倫偉, 2008, 《移動建築-以士林夜市攤販生態為設計概念》。台北市: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4. 徐仙達, 2009, 《台中市果菜市場有機廢棄回收最佳化政策之APP》。台中市: 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85. 游雅茗, 2020, 《傳統市場化妝品行銷方式之探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g85h4q
    86. 葉寶娟, 2016, 《底層女性移民與非正式部門:胡志明市女性攤販的形成》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4w8vv3
    87. 葉錠坤, 1981, 《從行為模式探討流動攤販夜間的特質》。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8. 楊政舉, 2014, 《攤販管理法制研究-以臺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為例》。台南市: 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89. 楊文榮, 1993, 《非正式部門中拾荒業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中: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90. 楊樺, 2018, 《夜市對周遭房價有影響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3648mk
    91. 楊秉煌, 2000, 《都市發展下的正義問題-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個個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58kyps
    92. 廖翊筌, 2019,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j8df7u
    93. 蔡幸璇, 2014, 《以成本、效益與理性行為探討消費者在黃昏市場之購買決策-以台灣南部地區民有黃昏市場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94. 蔡振華, 2008, 《三重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營運模式之經營診斷與意見調查》。新北市:淡江大學碩士管理科學研究所論文。
    95. 蔡育暹, 2013, 《台灣攤販業獲利決定因素-人力資本的影響》。桃園縣: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鄭碩亮。 1994。〈攤販經營概況調查結果報告〉。 主計月報, 78(5), 36-39。
    97. 錢釧燈、 李庸三著, 2009, 《台灣地下經濟論文集》。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98. 潘坤銓, 2007, 《青果承銷人通路結構與通路權力關係之研究-以燕巢鄉果菜市場為例》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99. 劉嘉惠, 2013, 《傳統市場在歷史區域再生中的角色扮演-以台南市東菜市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100. 劉正元, 1991, 《非正式經濟與外籍勞工--以北部地區為主之實例分析》。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1. 糠沛柔, 2011, 《遊客對流動攤販購買動機之研究—以彰化縣觀光節慶活動為例》。彰化縣: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z37k9
    102. 賴霖佑, 2013, 《公私協力機制應用於攤販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集中場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2m7a8y
    103. 鍾承志, 2008, 《違規攤販設攤生態與警察執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為例》。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碩士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tvg6zw
    104. 戴伯芬, 1993, 《流動攤販與都會趕集夜市的形成--台灣非正式經濟的個案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105. 謝國雄, 1989, 〈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1), 29-69。 doi:10.29816/TARQSS.198907.0002
    106. — 1989, 〈"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 11-54。
    107. 謝德成, 1987, 《台北市非正式部門中建築工人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08. 謝英俊, 1997, 《台北地區攤販之空間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z4z8r3
    109. 瞿宛文, 2017, 〈回應:如何解讀台灣戰後經濟發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7), 227-232。
    110. 簡正穎, 2019, 《傳統夜市中的銅板經濟-以旱溪夜市為例》。彰化縣: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n45gu
    111. 蕭新煌編, 1985, 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112. 蕭曉強, 2019, 《探討服務品質對瑞豐夜市消費者忠誠度之影響-以體驗為中介變項》。高雄市: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673p6
    113. 蕭浩孟, 2017, 《傳統食品攤販經營轉型之探討》。高雄市: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114. 蕭興南, 1994, 《台灣「檳榔西施」的符號與社會意義》。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 簡辰全, 2006, 《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從舊社街到舊菜市場的空間變遷》。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16. 羅雅惠, 2018, 《台灣夜市營運計畫之擬定-以旱溪夜市為例》。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企管系高階產業經營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rarpc8
    117. 蘇進雄, 1996, 《台北市攤販管理績效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丁于真, 2014, 《我國非正式部門就業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探討》。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hzwus3
    2. 王俍方, 2019, 《國家法規制度與夜市文化存續之互動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u6fys
    3. 王振霄, 2005, 《臺北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筱媛, 2015, 《台南市鄉鎮地區流動夜市遊戲類攤販經營樣態與空間》。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fr3n5
    5. 王菲雯, 2014, 《印尼泗水流動攤販與攤販集中市場活動狀況之初探》。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6. 成令方, 1993,〈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 近代中國史研究(1), 217-240。
    7. 朱淑茗, 1992, 《臺北市攤販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何一凡, 2002, 《從公共政策探討台灣地下經濟管理--雲林縣攤販(夜市)管理為例》
    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余舜德, 1991, 〈從夜市的消費文化論夜市的存廢問題〉。論文發表於休閒與大眾文化研究會。
    10. 余舜德, 黃應貴編, 1992, 〈結構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代表 葛德利爾〉。 台北: 正中書局。
    11. — 1994, 〈夜市與文化系統的空間分類〉。 論文發表於「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 宜蘭。
    12. — 1996,〈夜市與妥協 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 115-174。
    13. — 1999, 〈夜市研究與台灣社會〉。人類學在台灣發展的經驗研究篇 (頁 89-16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 余舜德, 黃應貴編, 1999, 〈空間、論述與樂趣 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空間、力與社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 — 2006, 〈夜市小吃的傳統與台灣社會〉。 論文發表於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6. 余舜德、周耿生, 1994。〈台灣夜市市場系統的發展:以台北都會區及台南縣為例〉。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8, 1-42。
    17. 李姿儀, 2012, 《IOS 智慧型系統在電子商務之應用研究-以流動攤販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8. 李常生, 2005, 《以零售市場與攤販經營發展探討公共設施市場用地存在適宜性----以台中市為例》。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3upc9v
    19. 李悅端、柯志明, 1994。 〈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17卷,頁41-81 。
    20. 李本誠, 2001, 《台灣中型都市攤販管理之研究》。桃園縣: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uv28h
    21. 李美穎, 2003, 《黃昏市場之空間活動-以大里市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李阮蘋, 2006, 《西螺果菜市場經營現況之探討》。彰化縣: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林丹威, 2019, 《鄉村中的移動成市:臺南東山巡迴販車的日常實踐》。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za445g
    24. 林佳君, 2013, 《鄉鎮型夜市攤販經營者的經濟行為─以高雄市路竹區竹滬夜市為例》。台南市:長榮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碩士論文。
    25. 林光彩, 2008, 《花蓮市果菜市場經營績效之分析》。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26. 林其民, 2009, 《戰後三重市都市發展下的非正式部門》。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f484h9
    27. 林宗弘, 李宗榮編, 2017, 《未竟的奇蹟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8. 林家裕, 2003, 《祕魯非正式部門經濟與發展─布霍德爾歷史方法論的詮釋與德索托經濟發展理念的探討》。新北市: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esff2c
    29. 林幸枝, 2012, 《探討公共政策網絡機制下的攤販管理問題-以新制度主義之觀點》。台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碩士論文。
    30. 林心如, 1998, 〈聯合國與女性人權〉。 新世紀智庫論壇(4), 22-31。
    31. 林恭漢, 2011, 《戒嚴時期高雄市鹽埕區大溝頂攤販集中市場之研究(1949-198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林敏郎, 1991, 《都市公共空間使用轉變之社會分析-以饒河街觀光夜市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33. 林昆岳, 2012, 《新店檳榔路傳統市場地方感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34. 林柏任, 2008, 《企業家創業與營商過程的動態研究:以台灣攤販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經濟學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hqga8v
    35. 林秋怡, 2016, 《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7qsgnj
    36. 柯呈枋, 1998, 《非正式經濟之部分工時勞動者--嘉義東石漁村之個案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柯志明, 1993, 《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 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8. 吳幸如, 2015, 《攤販集中區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通霄慈惠宮前攤販集中區為例》。新竹市: 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 吳豐山、楊美玲、余騰芳, 2010, 〈攤販輔導管理問題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台北: 監察院。
    40. 吳永毅, 1987, 〈試評〈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台灣關於「非正式部門」研究的一些誤解。〉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185-191)。
    41. — 1988,〈論營造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 -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論〉。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2-(3), 211-230。
    42. 吳淑淨, 2010, 《台灣西部傳統零售市場選址之研究—以童裝成衣業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吳蕙君, 2011, 《台灣攤販的經濟分析實證(1988-2008)》。南投縣: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44. 呂珮慈, 2018, 《臺中市舊城區騎樓與廣告招牌發展─以中區中山路為例》台中市: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dewpv7
    45. 卓立寰, 《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23ztys
    46. 周利蘭, 2017, 《夜市小販 催生艱苦人條款》。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8000335-260106
    47. 周鳳,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台中: 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紀世訓, 1985, 《台北市政府處理攤販問題之研究-從政策過程觀點探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金潤泰, 1993, 《台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50. 胡高子賢, 2006, 《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檢視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51. 徐貴雀, 1986, 〈台灣地區都市攤販問題與解決方案的研究〉。 台北銀行季刊, 37(3), 174-204。
    52. 郭維倫, 2003, 《攤販夜市空間屬性對使用者消費時間之影響研究-以台灣台中市逢甲商圈文華夜市與日本九州福岡市西新商店街為例》。台中市: 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anau5x
    53. 莊啟文, 2006, 《鳳山地區攤商家庭升學主義意識形態與成就價值觀之歷史社會學分析》。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n949zj
    54. 郭蕙綺, 2017, 《都市事件紋理改變之飲食攤販與節慶開放空間分析 ─以慈聖宮、香堤大道、花博圓山廣場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55. 殷寶寧, 1994, 《台北市公有零售市場政策與婦女:以謙和市場為個案》。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顧超, 2013, 《擺脫山寨:非正式經濟下的創業轉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莊婷婷, 2010, 《台灣傳統市場的場所精神之研究》。桃園縣: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58. 黃仁德。 1994。〈台灣地區非勞動力、非正式部門就業與失業率關係:1978-1990年〉。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8), 201-222。
    59. 黃元民, 2019, 《兩岸經濟行政法制之比較研究-以攤販管理行政為中心》。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8gqugh
    60. 黃國維, 2008, 《台南市夜市餐飲攤販衛生現況與知識落實之探討》台南市:立德大學食品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ssyt3y
    61. 黃淑娥, 2010, 《植基於多評準決策方法與重要度滿意度分攜系析之觀光夜市改善策略研究》。台中市:逢甲大學土木暨水利工程博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497hgk
    62. 黃淑慧, 2008, 《高雄市攤販對攤販輔導管理政策滿意度之評估---以六合觀光夜市為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63. 黃金生, 1986, 《台灣工業外包制之實證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崔紹忠, 2016, 《女性主義論綱》。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65. 陳小紅, 1987, 對<吳永毅評台北市路邊洗車業>之回答。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195-196)。
    66. — 1994,〈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0), 79-109。
    67. — 1997, 〈都市中的非正式部門〉In 蔡。 章英華編, 台灣的都市社會學 (頁 287-312)。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68. 陳小紅、周鳳, 1987, 〈台北市路邊洗車業之研究:以非正式部門觀〉。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 167-178)。
    69. 陳應芬,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業為例》。台中市: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67hs24
    70. 陳昌平, 2017, 《公有市場外圍臨時攤販經營管理之研究-以竹東中央市場為例》。新竹市: 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1. 陳昱宏, 2019, 《警察取締違規攤販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為例》。桃園縣: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47789q
    72. 陳柏學, 2019, 《非正式建築-城市閒置市場的模組空間實驗》。桃園縣: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pnf5u3
    73. 陳淑君, 2010, 《默許違法行為之形成:以台灣無照攤販為例》。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qg455m
    74. 陳玟伶, 2011, 《臺南市花園夜市攤販移動及其社會資本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5bt8f4
    75. 陳珮文, 2007, 《高雄市黃昏市場的社會空間意涵:女性生活時空的衝突與調適》。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76. 陳雅婷, 2015, 《食品安全管制政策中被管制者之態度與意見分析—以臺北市夜市攤販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7. 許勝嵐, 2019, 《街頭販售商品購買意願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h827h6
    78. 張仕沛, 2012, 《攤販空間形態之研究-以台中市一中街與日本福岡屋台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79. 張君熒, 2012, 《「但求立錐之地」:士林挽面攤販的民族誌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0. 張子若, 2017, 《日日新鮮的街道市場:攤位繫留的跨市場攤販移動與市場形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fyj3fv
    81. 張晉芬, 2001, 〈性與性別社會學〉。 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台北。
    82. 張立綦, 2005, 《探討台北市攤販飲食文化及其坐椅造型功能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3. 彭倫偉, 2008, 《移動建築-以士林夜市攤販生態為設計概念》。台北市: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4. 徐仙達, 2009, 《台中市果菜市場有機廢棄回收最佳化政策之APP》。台中市: 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85. 游雅茗, 2020, 《傳統市場化妝品行銷方式之探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g85h4q
    86. 葉寶娟, 2016, 《底層女性移民與非正式部門:胡志明市女性攤販的形成》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4w8vv3
    87. 葉錠坤, 1981, 《從行為模式探討流動攤販夜間的特質》。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8. 楊政舉, 2014, 《攤販管理法制研究-以臺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為例》。台南市: 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89. 楊文榮, 1993, 《非正式部門中拾荒業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中: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90. 楊樺, 2018, 《夜市對周遭房價有影響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3648mk
    91. 楊秉煌, 2000, 《都市發展下的正義問題-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個個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58kyps
    92. 廖翊筌, 2019,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j8df7u
    93. 蔡幸璇, 2014, 《以成本、效益與理性行為探討消費者在黃昏市場之購買決策-以台灣南部地區民有黃昏市場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94. 蔡振華, 2008, 《三重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營運模式之經營診斷與意見調查》。新北市:淡江大學碩士管理科學研究所論文。
    95. 蔡育暹, 2013, 《台灣攤販業獲利決定因素-人力資本的影響》。桃園縣: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鄭碩亮。 1994。〈攤販經營概況調查結果報告〉。 主計月報, 78(5), 36-39。
    97. 錢釧燈、 李庸三著, 2009, 《台灣地下經濟論文集》。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98. 潘坤銓, 2007, 《青果承銷人通路結構與通路權力關係之研究-以燕巢鄉果菜市場為例》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99. 劉嘉惠, 2013, 《傳統市場在歷史區域再生中的角色扮演-以台南市東菜市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100. 劉正元, 1991, 《非正式經濟與外籍勞工--以北部地區為主之實例分析》。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1. 糠沛柔, 2011, 《遊客對流動攤販購買動機之研究—以彰化縣觀光節慶活動為例》。彰化縣: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z37k9
    102. 賴霖佑, 2013, 《公私協力機制應用於攤販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集中場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2m7a8y
    103. 鍾承志, 2008, 《違規攤販設攤生態與警察執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為例》。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碩士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tvg6zw
    104. 戴伯芬, 1993, 《流動攤販與都會趕集夜市的形成--台灣非正式經濟的個案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105. 謝國雄, 1989, 〈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1), 29-69。 doi:10.29816/TARQSS.198907.0002
    106. — 1989, 〈"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 11-54。
    107. 謝德成, 1987, 《台北市非正式部門中建築工人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08. 謝英俊, 1997, 《台北地區攤販之空間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z4z8r3
    109. 瞿宛文, 2017, 〈回應:如何解讀台灣戰後經濟發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7), 227-232。
    110. 簡正穎, 2019, 《傳統夜市中的銅板經濟-以旱溪夜市為例》。彰化縣: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n45gu
    111. 蕭新煌編, 1985, 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112. 蕭曉強, 2019, 《探討服務品質對瑞豐夜市消費者忠誠度之影響-以體驗為中介變項》。高雄市: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673p6
    113. 蕭浩孟, 2017, 《傳統食品攤販經營轉型之探討》。高雄市: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114. 蕭興南, 1994, 《台灣「檳榔西施」的符號與社會意義》。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 簡辰全, 2006, 《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從舊社街到舊菜市場的空間變遷》。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16. 羅雅惠, 2018, 《台灣夜市營運計畫之擬定-以旱溪夜市為例》。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企管系高階產業經營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rarpc8
    117. 蘇進雄, 1996, 《台北市攤販管理績效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丁于真, 2014, 《我國非正式部門就業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之探討》。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hzwus3
    2. 王俍方, 2019, 《國家法規制度與夜市文化存續之互動關係》。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u6fys
    3. 王振霄, 2005, 《臺北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王筱媛, 2015, 《台南市鄉鎮地區流動夜市遊戲類攤販經營樣態與空間》。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fr3n5
    5. 王菲雯, 2014, 《印尼泗水流動攤販與攤販集中市場活動狀況之初探》。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6. 成令方, 1993,〈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和理論〉。 近代中國史研究(1), 217-240。
    7. 朱淑茗, 1992, 《臺北市攤販管理策略之研究》。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8. 何一凡, 2002, 《從公共政策探討台灣地下經濟管理--雲林縣攤販(夜市)管理為例》
    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9. 余舜德, 1991, 〈從夜市的消費文化論夜市的存廢問題〉。論文發表於休閒與大眾文化研究會。
    10. 余舜德, 黃應貴編, 1992, 〈結構馬克思主義人類學的代表 葛德利爾〉。 台北: 正中書局。
    11. — 1994, 〈夜市與文化系統的空間分類〉。 論文發表於「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 宜蘭。
    12. — 1996,〈夜市與妥協 試論夜市與國家的關係〉。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 115-174。
    13. — 1999, 〈夜市研究與台灣社會〉。人類學在台灣發展的經驗研究篇 (頁 89-162):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4. 余舜德, 黃應貴編, 1999, 〈空間、論述與樂趣 夜市在台灣社會的定位〉。空間、力與社會: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5. — 2006, 〈夜市小吃的傳統與台灣社會〉。 論文發表於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6. 余舜德、周耿生, 1994。〈台灣夜市市場系統的發展:以台北都會區及台南縣為例〉。 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 18, 1-42。
    17. 李姿儀, 2012, 《IOS 智慧型系統在電子商務之應用研究-以流動攤販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8. 李常生, 2005, 《以零售市場與攤販經營發展探討公共設施市場用地存在適宜性----以台中市為例》。台北市: 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3upc9v
    19. 李悅端、柯志明, 1994。 〈小型企業的經營與性別分工:以五分埔成衣業社區為案例的分析〉。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17卷,頁41-81 。
    20. 李本誠, 2001, 《台灣中型都市攤販管理之研究》。桃園縣: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uv28h
    21. 李美穎, 2003, 《黃昏市場之空間活動-以大里市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李阮蘋, 2006, 《西螺果菜市場經營現況之探討》。彰化縣: 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23. 林丹威, 2019, 《鄉村中的移動成市:臺南東山巡迴販車的日常實踐》。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za445g
    24. 林佳君, 2013, 《鄉鎮型夜市攤販經營者的經濟行為─以高雄市路竹區竹滬夜市為例》。台南市:長榮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碩士論文。
    25. 林光彩, 2008, 《花蓮市果菜市場經營績效之分析》。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26. 林其民, 2009, 《戰後三重市都市發展下的非正式部門》。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f484h9
    27. 林宗弘, 李宗榮編, 2017, 《未竟的奇蹟 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台北: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8. 林家裕, 2003, 《祕魯非正式部門經濟與發展─布霍德爾歷史方法論的詮釋與德索托經濟發展理念的探討》。新北市: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esff2c
    29. 林幸枝, 2012, 《探討公共政策網絡機制下的攤販管理問題-以新制度主義之觀點》。台北市: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碩士論文。
    30. 林心如, 1998, 〈聯合國與女性人權〉。 新世紀智庫論壇(4), 22-31。
    31. 林恭漢, 2011, 《戒嚴時期高雄市鹽埕區大溝頂攤販集中市場之研究(1949-198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林敏郎, 1991, 《都市公共空間使用轉變之社會分析-以饒河街觀光夜市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33. 林昆岳, 2012, 《新店檳榔路傳統市場地方感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34. 林柏任, 2008, 《企業家創業與營商過程的動態研究:以台灣攤販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經濟學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hqga8v
    35. 林秋怡, 2016, 《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之研究》。台中市:東海大學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7qsgnj
    36. 柯呈枋, 1998, 《非正式經濟之部分工時勞動者--嘉義東石漁村之個案分析》。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柯志明, 1993, 《台灣都市小型製造業的創業、經營與生產組織 以五分埔成衣製造業為案例的分析》。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8. 吳幸如, 2015, 《攤販集中區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通霄慈惠宮前攤販集中區為例》。新竹市: 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9. 吳豐山、楊美玲、余騰芳, 2010, 〈攤販輔導管理問題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 台北: 監察院。
    40. 吳永毅, 1987, 〈試評〈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台灣關於「非正式部門」研究的一些誤解。〉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185-191)。
    41. — 1988,〈論營造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 -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論〉。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2-(3), 211-230。
    42. 吳淑淨, 2010, 《台灣西部傳統零售市場選址之研究—以童裝成衣業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3. 吳蕙君, 2011, 《台灣攤販的經濟分析實證(1988-2008)》。南投縣: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系碩士論文。
    44. 呂珮慈, 2018, 《臺中市舊城區騎樓與廣告招牌發展─以中區中山路為例》台中市: 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dewpv7
    45. 卓立寰, 《攤販與街道:非正式經濟的空間與日常生活關係--以台北市為例》。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23ztys
    46. 周利蘭, 2017, 《夜市小販 催生艱苦人條款》。 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28000335-260106
    47. 周鳳,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發展之研究-以路邊洗車業為例》。台中: 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48. 紀世訓, 1985, 《台北市政府處理攤販問題之研究-從政策過程觀點探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49. 金潤泰, 1993, 《台灣地區都市非正式部門『小商品生產』之研究-以成衣業為例》。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50. 胡高子賢, 2006, 《從羅爾斯的正義論檢視臺中市攤販管理政策》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51. 徐貴雀, 1986, 〈台灣地區都市攤販問題與解決方案的研究〉。 台北銀行季刊, 37(3), 174-204。
    52. 郭維倫, 2003, 《攤販夜市空間屬性對使用者消費時間之影響研究-以台灣台中市逢甲商圈文華夜市與日本九州福岡市西新商店街為例》。台中市: 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anau5x
    53. 莊啟文, 2006, 《鳳山地區攤商家庭升學主義意識形態與成就價值觀之歷史社會學分析》。屏東縣: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n949zj
    54. 郭蕙綺, 2017, 《都市事件紋理改變之飲食攤販與節慶開放空間分析 ─以慈聖宮、香堤大道、花博圓山廣場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55. 殷寶寧, 1994, 《台北市公有零售市場政策與婦女:以謙和市場為個案》。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顧超, 2013, 《擺脫山寨:非正式經濟下的創業轉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 莊婷婷, 2010, 《台灣傳統市場的場所精神之研究》。桃園縣: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碩士論文。
    58. 黃仁德。 1994。〈台灣地區非勞動力、非正式部門就業與失業率關係:1978-1990年〉。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8), 201-222。
    59. 黃元民, 2019, 《兩岸經濟行政法制之比較研究-以攤販管理行政為中心》。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8gqugh
    60. 黃國維, 2008, 《台南市夜市餐飲攤販衛生現況與知識落實之探討》台南市:立德大學食品餐飲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ssyt3y
    61. 黃淑娥, 2010, 《植基於多評準決策方法與重要度滿意度分攜系析之觀光夜市改善策略研究》。台中市:逢甲大學土木暨水利工程博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497hgk
    62. 黃淑慧, 2008, 《高雄市攤販對攤販輔導管理政策滿意度之評估---以六合觀光夜市為例》。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63. 黃金生, 1986, 《台灣工業外包制之實證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台北:東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64. 崔紹忠, 2016, 《女性主義論綱》。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65. 陳小紅, 1987, 對<吳永毅評台北市路邊洗車業>之回答。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195-196)。
    66. — 1994,〈開發中國家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50), 79-109。
    67. — 1997, 〈都市中的非正式部門〉In 蔡。 章英華編, 台灣的都市社會學 (頁 287-312)。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68. 陳小紅、周鳳, 1987, 〈台北市路邊洗車業之研究:以非正式部門觀〉。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建築與城鄉規劃組編,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 (第三卷, 頁 167-178)。
    69. 陳應芬, 1986, 《都市非正式部門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業為例》。台中市: 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67hs24
    70. 陳昌平, 2017, 《公有市場外圍臨時攤販經營管理之研究-以竹東中央市場為例》。新竹市: 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1. 陳昱宏, 2019, 《警察取締違規攤販問題與對策之研究-以臺北市松山區為例》。桃園縣: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47789q
    72. 陳柏學, 2019, 《非正式建築-城市閒置市場的模組空間實驗》。桃園縣: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pnf5u3
    73. 陳淑君, 2010, 《默許違法行為之形成:以台灣無照攤販為例》。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qg455m
    74. 陳玟伶, 2011, 《臺南市花園夜市攤販移動及其社會資本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5bt8f4
    75. 陳珮文, 2007, 《高雄市黃昏市場的社會空間意涵:女性生活時空的衝突與調適》。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76. 陳雅婷, 2015, 《食品安全管制政策中被管制者之態度與意見分析—以臺北市夜市攤販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7. 許勝嵐, 2019, 《街頭販售商品購買意願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h827h6
    78. 張仕沛, 2012, 《攤販空間形態之研究-以台中市一中街與日本福岡屋台為例》台中市:逢甲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
    79. 張君熒, 2012, 《「但求立錐之地」:士林挽面攤販的民族誌研究》。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0. 張子若, 2017, 《日日新鮮的街道市場:攤位繫留的跨市場攤販移動與市場形構》。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fyj3fv
    81. 張晉芬, 2001, 〈性與性別社會學〉。 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台北。
    82. 張立綦, 2005, 《探討台北市攤販飲食文化及其坐椅造型功能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3. 彭倫偉, 2008, 《移動建築-以士林夜市攤販生態為設計概念》。台北市: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84. 徐仙達, 2009, 《台中市果菜市場有機廢棄回收最佳化政策之APP》。台中市: 朝陽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85. 游雅茗, 2020, 《傳統市場化妝品行銷方式之探究》。台北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g85h4q
    86. 葉寶娟, 2016, 《底層女性移民與非正式部門:胡志明市女性攤販的形成》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4w8vv3
    87. 葉錠坤, 1981, 《從行為模式探討流動攤販夜間的特質》。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88. 楊政舉, 2014, 《攤販管理法制研究-以臺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為例》。台南市: 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89. 楊文榮, 1993, 《非正式部門中拾荒業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台中: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90. 楊樺, 2018, 《夜市對周遭房價有影響嗎?》。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3648mk
    91. 楊秉煌, 2000, 《都市發展下的正義問題-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個個案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https://hdl.handle.net/11296/58kyps
    92. 廖翊筌, 2019, 《快慢移動的介中∕中介:台北市「橋下市場」的空間生產》。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j8df7u
    93. 蔡幸璇, 2014, 《以成本、效益與理性行為探討消費者在黃昏市場之購買決策-以台灣南部地區民有黃昏市場為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經營管理碩士論文。
    94. 蔡振華, 2008, 《三重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營運模式之經營診斷與意見調查》。新北市:淡江大學碩士管理科學研究所論文。
    95. 蔡育暹, 2013, 《台灣攤販業獲利決定因素-人力資本的影響》。桃園縣: 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96. 鄭碩亮。 1994。〈攤販經營概況調查結果報告〉。 主計月報, 78(5), 36-39。
    97. 錢釧燈、 李庸三著, 2009, 《台灣地下經濟論文集》。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
    98. 潘坤銓, 2007, 《青果承銷人通路結構與通路權力關係之研究-以燕巢鄉果菜市場為例》屏東縣: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所碩士論文。
    99. 劉嘉惠, 2013, 《傳統市場在歷史區域再生中的角色扮演-以台南市東菜市為例》。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
    100. 劉正元, 1991, 《非正式經濟與外籍勞工--以北部地區為主之實例分析》。新竹: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01. 糠沛柔, 2011, 《遊客對流動攤販購買動機之研究—以彰化縣觀光節慶活動為例》。彰化縣: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z37k9
    102. 賴霖佑, 2013, 《公私協力機制應用於攤販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攤販集中場為例》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2m7a8y
    103. 鍾承志, 2008, 《違規攤販設攤生態與警察執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大安區為例》。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碩士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tvg6zw
    104. 戴伯芬, 1993, 《流動攤販與都會趕集夜市的形成--台灣非正式經濟的個案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105. 謝國雄, 1989, 〈外包制度-比較歷史的回顧〉。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1), 29-69。 doi:10.29816/TARQSS.198907.0002
    106. — 1989, 〈"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 11-54。
    107. 謝德成, 1987, 《台北市非正式部門中建築工人之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08. 謝英俊, 1997, 《台北地區攤販之空間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班。https://hdl.handle.net/11296/z4z8r3
    109. 瞿宛文, 2017, 〈回應:如何解讀台灣戰後經濟發展〉。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7), 227-232。
    110. 簡正穎, 2019, 《傳統夜市中的銅板經濟-以旱溪夜市為例》。彰化縣:建國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暨媒體與遊戲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bn45gu
    111. 蕭新煌編, 1985, 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112. 蕭曉強, 2019, 《探討服務品質對瑞豐夜市消費者忠誠度之影響-以體驗為中介變項》。高雄市: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9673p6
    113. 蕭浩孟, 2017, 《傳統食品攤販經營轉型之探討》。高雄市: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論文。
    114. 蕭興南, 1994, 《台灣「檳榔西施」的符號與社會意義》。高雄: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15. 簡辰全, 2006, 《終戰前歸仁市街之發展--從舊社街到舊菜市場的空間變遷》。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116. 羅雅惠, 2018, 《台灣夜市營運計畫之擬定-以旱溪夜市為例》。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企管系高階產業經營碩士論文。https://hdl.handle.net/11296/rarpc8
    117. 蘇進雄, 1996, 《台北市攤販管理績效之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1. Bakker, I. (Ed.), 1994, Engendering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the era of global restructuring and adjustment. in The strategic silence: Gender and economic policy. London: Zed Books.
    2. Baksi, S., & Bose, P. 2016. Informal sector, regulatory compliance, and leakag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21, 166-176 doi:10.1016/j.jdeveco.2016.03.008
    3. Bangasser, P. E., 2000, The ILO and the informal sector: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4. Beaud, M., 2001, History of capitalism, 1500-1980: Monthly Review Press.
    5. Beckert, J., 2009,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of embeddedness: Karl Polanyi and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in C. a. H. Hahn, Keith (Ed.), Market and society. Cambridge, New York, Melbourne, Madrid, Cape Town, Singapore, Sao Paul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Benanav, A. 2019. The origins of informality: The ILO at the limit of the concept of unemployment.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14), 107-125. doi:10.1017/S1740022818000372
    7. Benhabib, S., 1992, Models of public space: Hannah Ardendt,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Jurgen Habermas. In C. Calhoun (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8. Benton, L. A., 1990, Invisible factories: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Spain.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9. Berneria, L. M. A. M. S. D.,(Ed.) 2011, Feminist economics (Vol. I, II, III).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10. Bhowmik, S. K. 2005. Street vendors in Asia: A review. Economic and Pollical Weekly, 40(22), 2256-2264.
    11. Block, F. 2003. Karl Polanyi and the writing of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Society 32(3), 275-306.
    12. Block, F. L., & Somers, M. R., 2014, The power of market fundamentalism: Karl Polanyi's critiqu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 Boels, D., 2016, The informal economy: Seasonal work, street selling and sex work.
    14. Bourdieu, P., 2011,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M. S. Granovetter, R. (E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pp. 96-111.). Cambridge: Westview Press.
    15. Boyd, S. B., (Ed.) 1997, Challenging the public/private divide feminism, law and public policy.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ncorporated.
    16. Braudel, F., 1992, 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vol. I the structure of everyday life (S. Reynold, Trans.). in Civilization & capitalism, 15th-18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7. Breman, J., 1996, Footloose labor: Working in India’s informal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Bridges, W. P. N., R. L., 2011, Economic and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to gender inequality in pay. In M. S. Granovetter, R. (Ed.), The sociology of economic life: Westview Press.
    19. Brodie, J., 1994, Shifting the boundaries: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structuring. in I. Bakker (Ed.), The strategic silence: Gender and economic policy: London: Zed Books.
    20. Brodie, J., 1994, Politics on the boundaries: Restructuring the Canadian women's movement: Robarts Centre for Canadian Studies lecture series.
    21. Bromley, R., 2000, Street Vending and Public Policy: A Global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Vol. 20 (No. 1/2), 1-28.
    22. Bromley Ray and Wilson, T. D. 2018. 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revisited.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45, No. 1(218), 4-23.
    23. Brown, D., & McGranahan, G. 2016. 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local inclusion and achieving a global green transformation. HABITAT INTERNATIONAL, 53, 97-105. doi:10.1016/j.habitatint.2015.11.002
    24. Bruton, G. D., Ireland, R. D., & Ketchen, D. J. 2012. Toward a research agenda on the informal economy.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6(3), 1-11. doi:10.5465/amp.2012.0079
    25. Buck, C., 2005, Engendering the political for feminism: Citizenship and American motherhood. in J. Motiejunaite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26. Bunch, C. F., Samantha 2005 (2000), Women's human rights: An introduction. in J. Motiejunaite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pp. 77-87).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27. Burawoy, M. & O.Wright, Erik 1994, Coercion and consent in contested exchange
    in Essays on class analysis, socialism and Marxism (pp. 72-78).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8. Burt, R., 1992,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in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pp. 8-49).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9. Carla, F. 2001. Is local: Global as feminine: Masculine? And gender equality in the global arena.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30 (3)), 1801-1825.
    30. Carr, M. C., Martha Alter and Tate, Jane, 2011, Globalization and home-based workers. in L. Beneriá, A. M. May, & D. L. Strassmann (Eds.), Feminist economics volume iii (Vol. 248.). Northampton, Mass;Cheltenham, U.K;: Edward Elgar.
    31. Castells, M. P., A., 1989, World underneath: The origins, dynamics, and effect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A. C. Portes, M; Benton L.A. (Ed.), The infor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32. Charlesworth, H., 2005, Worlds apart: Public/private distinctions in international law. in J. Motiejunaite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pp. 123-141).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33. Charmes, J., 2016, The Informal Economy Definitions, Size, Contributio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 Chen, M. A. 2016. The informal economy: Recent trends, future directions. New solutions: 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occupational health policy: NS U6 - Journal Article, 26(2), 155.
    35. Chen, Martha, et. al., 2017, Informal workers and collective action a global perspective. Ith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36. Chen, M. A., Françoise, C. (Ed.) 2020, The informal economy revisited examining the past, envisioning the fu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7. Cheng, L.-l., & Gereffi, G., 1994,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 London - Book: E. Arnold.
    38. Chinkin, C., 2005, Gender and globalization. in J. Motiejunaite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pp. 117-112).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39. Coletto, D., & Palgrave, C., 2010,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employment in Brazil: Latin America, moder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s (1st ed.).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40. Connell, R. W. 2005. Change among the gatekeepers: Men, masculinities, and gender equality in the global arena.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30(3), 1801-1825.
    41. Danesh, A. H., 1991, The informal economy: Underground economy, moonlighting, subcontracting, household economy, unorganized sector, barter, ghetto economy, second economy: A research guide (Vol. 624.;2.;). New York: Garland Pub.
    42. De Soto Polar, H., 2002, The other path: The economic answer to terrorism: Basic Books.
    43. Dierwechter, Y. 2002. Six cities of the informal sector - and beyo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REVIEW, 24(1), 21-40.
    44. Duarte, P.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DP and the size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45. Durkheim, E., 1893,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1893] New York: Free Press.
    46. Elbahnasawy, N. G., Ellis, M. A., & Adom, A. D. 2016.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WORLD DEVELOPMENT, 85, 31-42. doi:10.1016/j.worlddev.2016.04.009
    47. Elgin, C. 2012. Unionization and informal economy. Economics Bulletin - Journal Article, 32(3), 2615-2623.
    48. —2015. Informal economy in a dynamic political framework. MACROECONOMIC DYNAMICS, 19(3), 578-617. doi:10.1017/S1365100513000497
    49. Elgin, C., & Oyvat, C. 2013. Lurking in the cities: Urbanization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7, 36-47. doi:10.1016/j.strueco.2013.06.003
    50. Elshtain, J. B., The displacement of politics, 1981, Public man, private 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NJ: Princeton: Princeton.
    51. Engels, F., 1884,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download/pdf/origin_family.pdf
    52. Fajana, S. 2008. The Nigerian informal economy. Employee Relations, 30(4), 372-390. doi:10.1108/01425450810879358
    53. Ferman, L. A., Henry, S., Hoyman, M., American Academy of, P., & Social, S., 1987, The informal economy.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54. Fester, G. 1994. 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 agenda: Empowering women for gender equity. Power and Democracy (No.20), 4. doi:10.2307/4065874
    55. Fligstein, N. 1996. Market as politics: A political-cultural approach to market 239 instituti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656-673.
    56. Fraser, N., 1992,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 in C. Calhoun (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57. Fraser, N., 2013, Fortunes of feminism. London & New York: Verso.
    58. Friedman, M. F., R., 1990,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Mariner Books.
    59. Funk, R. E., 2005, A peace activist reflects on women's right as human rights. in J. Motiejunaite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pp. 89-93).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60. Galbraith, J. K., 1977, The age of uncertaint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61. Gang, I. N., & Gangopadhyay, S. 1990. A model of the informal sector i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7(5), 19.
    62. Geertz, C. 1978. The bazaar economy: Information and search in peasant marketing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68(2), 28-32.
    63. Godfrey, P. C. 2011. Toward a theory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5(1), 231-277. doi:10.1080/19416520.2011.585818
    64. Granovetter, M. S. 1979.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Review (78), 1360-1380.
    65. – M. S. 1985.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3)), 481-510.
    66. Grimmer, J. R., Margaret E.; and Stewart, Brandon M., 2022, Text as Data: A New Framework for Machine Learn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67. Guha-Khasnobis, B., Kanbur, R., Ostrom, E., & Oxford University, P., 2006, Linking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economy: Concepts and policies. I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8. Gupta, M. R. 1993. Rural-urban migration, informal sector, and development polic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41(1), 137.
    69. Hann, C. H., Keith, (Ed.) 2009, Market and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0. Harris, J. R., & Todaro, M. P. 1970. Migration, 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A two-sector analysi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0(1), 126-142.
    71. Hart, K. 1973. Informal income opportunities and urban employment in Ghana. The 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 11(1), 61-89.
    72. – 2007. The African revolution: Urban commerce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Economia Global e Gestão [online], 12(3), 93-104.
    73. Harvey, David,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4. Hays-Mitchell, M., 2006, Informal economy. in (pp. 254-257).Hedstrèom, P., & Swedberg, R., 1998, Social mechanisms :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5. Hillenkamp, I., Lapeyre, F., & Lemaitre, A., 2013, Securing livelihoods: Informal economy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1st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6. ILO, 2009,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l jobs in development countries. Retrieved from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77. – 2013, 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tatistical picture (2nd ed.). Geneva,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Laboure Organization.
    78. – 2018, Women and men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tatistical picture third edition. Retrieved from Geneva: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79. Jeemol, U. 2004. Globalization and securing rights for women informal workers in Asia.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5(3).
    80. Johnson, C., 1982,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81. Jurate, M., 2005, Women's right: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82. Kabeer, N., 2008, Mainstreaming gender in social protection for the informal economy. London: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
    83. Kabeer, N., Milward, K., & Sudarshan, R. 2013. Organizing women workers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Gender and Development, 21(2), 249-263. doi:10.1080/13552074.2013.802145
    84. Keen, M., 2017). Why we need to rethink the informal econom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authors/michael-keen
    85. King, L. P. a. A. S. 2006. The state-led transition to liberal capitalism: Neoliberal, organizational, world-system and social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of Poland’s economic success. American Journal Sociology, 112(3), 802-837.
    86. Koshan, J., 2005, Sounds of silence: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violence, and aboriginal women. In J. Millbank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pp. 211-234).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87. Kraemer-Mbula, E., & Wunsch-Vincent, S., 2016,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developing nations: Hidden engine of innovation?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8. Krippner, G. 2001. The elusive market: Embeddedness and the paradigm of economic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30(6), 775-810.
    89. Krstić, G., & Sanfey, P. 2011. Earnings inequality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9(1), 179-199. doi:10.1111/j.1468-0351.2010.00400.x
    90. Kus, B. 2014. The informal road to markets: Neoliberal reforms, priv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Turke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41(4), 278-293. doi:10.1108/IJSE-11-2012-0209
    91. Laguerre, M. S., 1994, The informal c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92. Landes, J. B., (Ed.) 1998, Feminism,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3. Leach, F. 1996. Women in the informal sector.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6(1), 25-36. doi:10.1080/0961452961000157584
    94. Lee, C.-K., & Hung, S.-C. 2014.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China's shan-zhai mobile phones.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8(1), 16-36. doi:10.1002/sej.1174
    95. Leitner, H., 2002, 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global trade. in E. B. Sheppard, R. J. (Ed.), A companion to economic geography (pp. 450-467): Wiley-Blackwell.
    96. Leonard, M., 1998, Invisible work, invisible workers: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Europe and the u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97. Lewis, S., Zamith, R. and Hermida, A. . 2013. Content analysis in an era of big data: A hybrid approach to computational and manual methods.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 Emergin Methods for Digital Media Research, 57.1, 34-52.
    98. Lewis, W. A., 1954,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 The Manchester School, 22(2).
    99. Linda, N. J.,(Ed.) 1997, The second wave.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00. Lund, F. J., Nicholson, J., & University of Natal. School of Development, S., 2003, Chains of production, ladders of protection: Social protection for workers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Durban, South Africa: Schoo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University of Natal.
    101. Lyotard, J.-F., 1979,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02. Macanovic, A. , 2022, Text mining for soical science-The state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ational text analysis in Sociology.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vol 108.
    103. Macharia, K., 1997, Social and political dynamic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African cities: Nairobi and Harare.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04. Macharia, S. a. B., Mario, (Ed.) 2007, Asian informal workers global risks, local prote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05. Mapp, T., & Moore, W. 2015.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economic volatility.
    106. Martinez, L., Short, J. R., & Estrada, D. 2017. 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Street vendors in Cali, Colombia. CITIES, 66, 34-43. doi:10.1016/j.cities.2017.03.010
    107. Marx, K., 1887, C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Moscow, USSR: Progress Publishers.
    108. Mauro, G. C. R. E., P. and Meyer, M., 2002, The revival of economic sociology. In G. C. R. E. Mauro, P. and Meyer, M. (Ed.), The new economic sociology: Developments in an emerging field (pp. 1-32):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09. McFarlane, C., & Waibel, M., 2011, Urban informal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Farnham ; Burlington, VT: Ashgate.
    110. McGee, T. G. 1996. On the utility of dualism: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mega-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egional Development Dialogue, 17(1), 1-17.
    111. Merton, R. M. 1987. Three fragments from a sociologist's notebooks: Establishing the phenomenon, specified ignorance, and strategic research material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3, 1-29.
    112. Mill, J. S., 1870, The subjection of women.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
    113. Miller, S. M. 1987. The pursuit of informal economies.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93, 26-35.
    114. Milner, H. V., & Rudra, N. 2015.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benefit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17(4), 664-669. doi:10.1111/misr.12268
    115. Mirta, A. 2006. Size of informal sector. Economic & Political Weekly, 41(25), 2682-2683.
    116. Mona, D. a. Y. G. 2003. Free markets and state control: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Davos man and big brother. Gender and Development, 11(1), 82-90.
    117. Morales, A., & Balkin, S., 2000, The informal economy: Concepts and culture. Hull, N. Humberside Book: Barmarick Publications.
    118. Morgan, J., 2005, Sexual harassment and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Equality, morality and manners. in J. Millbank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pp. 187-210).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119. Mukherjee, D. 2016. Informal economy in emerging economies: Not a substitute but a compl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JBED), 4(3), 16-27.
    120. Mullaney, S. T. S.-R., Jeffrey; Henriot, Christian., 2024. The Chinese Deathscape Grave Reform in Moder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Library, the Center for Interdiciplinary Digital Research
    121. Nagac, K. 2015. Tax system and informal economy: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Applied Economics, 47(17), 1775-1787. doi:10.1080/00036846.2014.1002893
    122. Neve, G. d., 2005, The everyday politics of labor: Working lives in India’s informal economy. New Delhi; Social Science Press.
    123. North, D. C., 1990, A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of exchange. In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4. Offe, C., & Heinze, R. G., 1992, Beyond employment: Time, work,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25. Otobe, N., 2017, Gender and the informal economy: Key challenges and policy response. Retrieved from
    126. Pateman, C., 1983, The disorder of women: Democracy, feminism,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S. I. Benn, and Gaus, G. F. (Ed.), Public and private in social life (pp. 119): London: Croom Helm; New York : St. Martin's Press.
    127. Pateman, C., 1989, Feminist critiques of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In The disorder of wome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8. Pathak, S., Xavier-Oliveira, E., & Laplume, A. O. 2016. Technology use and availability in entrepreneurship: Informal economy as moderator of institutions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41(3), 506-529. doi:10.1007/s10961-015-9423-x
    129. Patricia Grimshaw, K. H. a. M. L.,(Ed.) 2001, Women’s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ian.
    130. Polanyi, K., 2001,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Boston: Beacon Press.
    131. Portes, A., Castells, M., & Benton, L. A., 1989, The informal economy: Studies in advanc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32. Powell, W. W. a. L. S.-D., 1994, Networks and economic life. In N. a. R. S. Smelster (Ed.),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p. 368-402).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33. Rapu, S., & Ebrary, I., 2013, Alleviating poverty in Nigeria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abor conditions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A socio-ethical enquiry (Vol. 932.; Bd. 932.;). Frankfurt am Main; New York; Peter Lang (pp. 202-223): Wiley-Blackwell.
    134. Rogers, R. (2012). Digital Methods. Cambridge: MA:MIT Press.
    135. Roberts, A. 2013. Peripheral accumula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 informal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54(5-6), 420-444. doi:10.1177/0020715213519458
    136. Rooney, E., 2004, A semiprivate room. in D. Scott W. Scott and Keates (Ed.), Going public feminism and the shifting boundaries of the private sphere. Urbana and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37. Saunders, S., & Loots, E. 2015. Measuring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south Africa.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ciences, 8(1), 92-101. doi:10.4102/sajems.v8i1.1286
    138. Schneider, F. 2015.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te - the informal economy and informal economy labor force. DANUBE: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 5(4), 227-248. doi:10.2478/danb-2014-0013
    139. – (Ed.) 2017, Handbook on the shadow economy. Chltenham, Massachusett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140. Scott W. Scott and Keates, D.,(Ed.) 2004, Going public feminism and the shifting boundaries of the private sphere. Urbana and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41. Shieh, G. S., 1992, "Boss" island the subcontracting network and micro-entrepreneurship in Taiwan’s development. New York
    142. Smelser, N. S., R., 2005, Introducing economic sociology. In R. Smelser. N; Swedberg (Ed.),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pp. 3-2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43. Standing, G. 1999. Global feminization through flexible labor. WORLD DEVELOPMENT, 27(3), 583-602. Steward, M., 1999, Keynes and after: Penguin.
    144. Swedberg, R., 1990,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Redefining their boundaries: Conversations with economists and sociologist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41-59): Wiley-Blackwell.
    145. Tetreault, M. A., 2005, Frontier politics: Sex, gender, an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in J. Motiejunaite (Ed.), Women's rights: The public/private dichotomy. New York: International Debate Education Association.
    146. Tokman, V. E., 1992, Beyond regulation: The informal economy in Latin America. Boulder: Lynne Rienner.
    147. Tripp, A. M., 1997, Changing the rules: The politics of liberalization and the urban informal economy in Tanzani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48. Turner, S., 2009, Economy, informal. in (Vol. 3, pp. 367-371).United State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nual report on small, b., competition of the, U. S. S. B. A., United States. Small Business, A., & President, U. S., 1982, The state of small business: A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ransmitted to the congress.
    149. Victor, N. a. I., Paul, 1998, Embeddedness and beyond: Institutions, exchange, and social structures In M. C. a. V. N. Brinton (Ed.),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sociology (pp. 19-45).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150. Webb, J. W., Ireland, R. D., & Ketchen, D. J. 2014. Toward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8(1), 1-15. doi:10.1002/sej.1176
    151. Webb, J. W., Tihanyi, L., Ireland, R. D., & Sirmon, D. G. 2009. You say illegal, i say legitimate: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nformal economy.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4(3), 492-510. doi:10.5465/AMR.2009.40632826
    152. Weber, M., 1978, Economy and society. Berkeley Loa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53. Weber, M., & Swedberg, R., 1999, Essays in economic sociolog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54. Weber, M., 2005,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 Parsons, Tra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55. Wegren, S. K., Nikulin, A., Trotsuk, I., & Golovina, S. 2017. Gender inequality in Russia’s rural informal economy.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50(2), 87-98. doi:10.1016/j.postcomstud.2017.05.007
    156. Weintraub, J. a. K. K., (Ed.) 1997, Public and private in thought and practice: Perspective on a grand dichotom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7. WIEGO, 2006, Informal economy. in.Williams, C. C., 2004, Cash-in-hand work : The underground sector and the hidden economy of favors. Hounds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158. Williams, C. C., Horodnic, I. A., & Burkinshaw, L. 2016. Evaluating competing public policy approaches towards the informal economy: Some lessons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29(4), 365-380. doi:10.1108/IJPSM-01-2016-0005
    159. Yuval-Davis, N., 1997, Citizenship and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nation (pp. 68-92). London Thousand Oaks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