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嘉欣
論文名稱: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全成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策略因子得懷術AHP層級分析法
外文關鍵詞: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Strategic Factor, Delphi Techniqu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依據策略規畫的思維模式,建構「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與架構,主要研究方法是得懷術和AHP層級分析法。首先進行文獻探討與整理,建構本研究之理論基礎與概念架構,再透過21位得懷術專家進行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確立「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與層級。最後再進行一次AHP相對權重問卷,依據結果建立權重體系進而提出課程設計策略考量優先順序之評估,做為日後進行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者之參考依據。依據研究實施,得出三個研究結果,分別是:
    一、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與層級架構確立。
    二、 「得懷術調查問卷」建構出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
    三、 「AHP相對權重問卷」建構出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權重體系。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針對「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的運用,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分別是:
    一、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運用,應從第一階層開始逐層參酌,並輔以權重值協助擬定策略優先考量次序。
    二、 得懷術、AHP層級分析實施上之研究建議。
    三、 以策略規畫的新思維進行課程設計可能性之後續建議。
    四、 應用得懷術的施行歷程發展課程設計新模式可能性之後續建議。


    Abstract

    Determined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hrough the thinking model of strategic design to construct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The mainly approach in this study is the Delphi Techniqu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irst, it was set out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cept framework of the study by exploring related literatures. Then three Delphi questionnaire surveys among 21 expert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ategic factors and the hierarchy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 art education”. Finally, it was conducted by another AHP relative weight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establish a weight system, and in turn to put forward an evaluation of the prior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curriculum design, which can be very useful to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er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practice, three results were concluded:

    1. It determined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and hierarchy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2. The “Delphi questionnaire” constructed the pertinence of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3. The “AHP relative weight questionnaire” constructed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level weight system of the strategic factors in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for how to use the strategic factors and hierarchy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it can lead to four conclusions:
    1. Uti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factors and the hierarchy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community-base art education” , should start the framework from the first-level, assists by the weight value to draw up the strategy first to consider the order.
    2.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Delphi Technique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mplementation.
    3.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the new thinking of strategically planning in curriculum design
    4.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Delphi Technique implementation provide specific and feasible new model of curriculum desig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一、 研究目的 5 二、 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一、 研究方法 6 二、 研究步驟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一、 研究範圍 10 二、 研究限制 11 第五節 名詞釋譯 12 一、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 12 二、 課程 12 三、 課程設計 12 四、 策略因子 13 五、 課程策略因子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4 第一節 當代台灣藝術教育之演變 14 一、 二十世紀以來的台灣藝術教育的演變 15 二、 當代藝術教育思潮對台灣藝術教育的影響 17 三、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理念與內涵之探究 20 四、 小結 26 第二節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 27 一、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的定義與特質 27 二、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模式與內涵 30 三、 社區資源的定義與類型 35 四、 小結 39 第三節 學校本位課程 42 一、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定義 42 二、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特點與要項 43 三、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類型與模式 44 四、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課程編製要點 52 五、 小結 58 第四節 課程設計理論研究 61 一、 課程的定義與發展 61 二、 課程設計之理論、模式與程序 64 三、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重要五大步驟 70 四、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之探究 74 五、 小結 84 第五節 策略因子相關理論研究 86 一、 策略的定義與內涵 86 二、 策略規畫的內涵、模式與步驟分析 90 三、 課程設計的策略規畫分析 93 四、 小結 9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97 第一節 研究實施程序與架構 97 一、 研究實施程序 97 二、 研究架構 100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03 一、 得懷術 103 二、 AHP層級分析法 10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1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16 一、 初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與層級關係架構表之發展 116 二、 專家效度之評析與研究工具正式稿確立 122 三、 調查問卷 135 第五節 資料分析 137 一、 第一次得懷術調查問卷之資料分析 137 二、 第二次得懷術調查問卷之資料分析 137 三、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之資料分析 137 四、 AHP相對權重問卷之資料分析 1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39 第一節 第一次得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139 一、 【第一步驟】社區資源踏察與建構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 140 二、 【第二步驟】情境分析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 148 三、 【第三步驟】課程內容的發展與設計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 155 四、 【第四步驟】教學評量與課程評鑑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 165 五、 整體面向綜合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 172 第二節 第二次得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175 一、 第二次得懷術調查問卷意見統計表 176 二、 整體面向綜合意見 185 第三節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187 一、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意見統計表 188 二、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各子面向策略因子之排序情形 197 三、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109個策略因子之排序情形 206 四、 第一次到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表 213 第四節 AHP相對權重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與討論 237 一、 第一階層四大面向之權重體系 238 二、 第二階層22個子面向之權重體系 239 三、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之階層與策略面向權重關係與體系 246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249 一、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與層級架構確立 249 二、 「得懷術調查問卷」建構出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 259 三、 「AHP相對權重問卷」建構出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之權重體系 2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265 一、 對「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運用的建議 265 二、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267 參考文獻 270 附錄 275 附錄一 275 附錄二 296 附錄三 318 附錄四 339 附錄五 355 附錄六 358 圖次 圖1-3-1 研究流程圖 9 圖2-1-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內涵結構圖 22 圖2-2-1 社會資源的分析模式 38 圖2-3-1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類型 45 圖2-3-2 Skilbeck的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模式 46 圖2-3-3 OECD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 47 圖2-3-4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問題解決取向模式 48 圖2-3-5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彈性循環模式 50 圖2-3-6 「社區有教室」方案實施架構 57 圖2-4-1 泰勒模式 66 圖2-4-2 惠勒模式 66 圖2-4-3 Beane、Toefer及Alessi模式 68 圖2-4-4 楊國賜系統分析架構 69 圖2-4-5 課程發展與設計的系統分析簡圖 69 圖2-4-6 各種課程組織型態關係圖 73 圖2-4-6 Kemp的教學設計模式 77 圖2-4-7 單科統整 80 圖2-4-8 複科統整 80 圖2-4-9 多科統整 81 圖2-4-10 科際統整課 81 圖2-4-11 跨科統整 82 圖2-4-12 超學科統整 82 圖2-4-13 IC方案課程 83 圖2-5-1 策略基本三構面 88 圖2-5-2 策略層次 90 圖2-5-3 課程策略營運循環圖 9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101 圖3-2-1 AHP層級結構示意圖 108 圖3-3-1 得懷術專家小組成員分布圖 115 圖3-4-1 初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層級圖正式稿 134 圖 4-3-1 第一階層-四大面向長條圖 225 圖 4-3-2 1-1人的資源長條圖 226 圖 4-3-3 1-2事的資源長條圖 226 圖 4-3-4 1-3地的資源長條圖 227 圖 4-3-5 1-4物的資源長條圖 227 圖 4-3-6 1-5時的資源長條圖 228 圖 4-3-7 2-1教育行政層級長條圖 228 圖 4-3-8 2-2學校條件長條圖 229 圖 4-3-9 2-3學生需求長條圖 229 圖 4-3-10 2-4相關議題之融入長條圖 230 圖 4-3-11 3-1課程的選用長條圖 230 圖 4-3-12 3-2課程目標長條圖 231 圖 4-3-13 3-3課程取向長條圖 231 圖 4-3-14 3-4課程組織模式長條圖 232 圖 4-3-15 3-5課程統整模式長條圖 232 圖 4-3-16 3-6社區互動之教學模式長條圖 233 圖 4-3-17 3-7社區藝術元素轉化成教學模式長條圖 233 圖 4-3-18 4-1教學評量的時機長條圖 234 圖 4-3-19 4-2教學評量的人員長條圖 234 圖 4-3-20 4-3教學評量的方式長條圖 235 圖 4-3-21 4-4教學評量的內容長條圖 235 圖 4-3-22 4-5課程評鑑的時機長條圖 236 圖 4-3-23 4-6課程評鑑的人員長條圖 236 圖 4-4-1 第一階層四大面向權重體系百分比長條圖 239 圖 4-4-2 「社區資源踏查與建構」之子面向權重體系百分比長條圖 240 圖 4-4-3 「情境分析」之子面向權重體系百分比長條圖 241 圖 4-4-4 「課程的發展與實施」之子面向權重體系百分比長條圖 242 圖 4-4-5 「教學評量與課程評鑑」之子面向權重體系百分比長條圖 243 圖 4-4-6 「22個子面向」整體權重體系百分比長條圖 246 圖4-4-7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階層架構權重體系 248 表次 表2-1-1 藝術與人文領域與「社區」相關之能力指標 23 表2-2-1 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實施途徑與策略 34 表3-1-1 學校本位課程的特點 43 表2-3-2 不同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模式比較表 51 表2-4-1 當代國中小藝術教育課程設計新原則 75 表2-5-1 策略三構面與特性 89 表3-1-1 專家效度、三次得懷術問卷及相對權重問卷的實施進度 102 表3-2-1 AHP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表 109 表3-3-1 得懷術專家小組成員表 113 表3-4-1 初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與層級關係初稿 116 表3-4-2 【第一步驟】社區資源踏查與建構之調整與修正 123 表3-4-3 【第二步驟】情境分析之調整與修正 125 表3-4-3 【第三步驟】課程內容的發展與設計之調整與修正 126 表3-4-4 【第四步驟】教學評量與課程評鑑之調整與修正 127 表3-4-6 初步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因子正式稿 128 表4-1-1【第一步驟】社區資源踏察與建構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第一次得懷術) 141 表4-1-2 【第二步驟】情境分析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第一次得懷術) 148 表4-1-3【第三步驟】課程內容的發展與設計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第一次得懷術) 156 表4-1-4【第四步驟】教學評量與課程評鑑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第一次得懷術) 165 表4-1-5 整體面向綜合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第一次得懷術) 173 表4-2-1 第二次得懷術調查問卷意見統計表 176 表4-2-2整體面向綜合意見統計、修正及回應表(第二次得懷術) 185 表4-3-1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意見統計表 188 表4-3-2 1-1人的資源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7 表4-3-3 1-2事的資源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7 表4-3-4 1-3地的資源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8 表4-3-5 1-4物的資源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8 表4-3-6 1-5時的資源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8 表4-3-7 2-1教育行政層級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9 表4-3-8 2-2學校條件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199 表4-3-9 2-3 學生需求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0 表4-3-10 2-4相關議題之融入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0 表4-3-11 3-1課程的選用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1 表4-3-12 3-2課程目標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1 表4-3-13 3-3課程取向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1 表4-3-14 3-4課程組織模式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2 表4-3-15 3-5課程統整模式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2 表4-3-16 3-6社區互動之教學模式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2 表4-3-17 3-7社區藝術元素轉化成教學模式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3 表4-3-18 4-1教學評量的時機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3 表4-3-19 4-2教學評量的人員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3 表4-3-20 4-3教學評量的方式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4 表4-3-21 4-4教學評量的內容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4 表4-3-22 4-5課程評鑑的時機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5 表4-3-23 4-6課程評鑑的人員策略因子之重要性程度排序 205 表4-3-24 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109個策略因子排序情形 206 表4-3-25 第一次到第三次得懷術調查問卷結果分析表 214 表4-4-1 第一階層四大面向權重體系表 238 表4-4-2 「社區資源踏查與建構」之子面向權重體系表 240 表4-4-3 「情境分析」之子面向權重體系表 241 表4-4-4 「課程的發展與實施」之子面向權重體系表 242 表4-4-5 「課程的發展與實施」面向下的子面向權重體系表 243 表4-4-6 22個子面向整體權重體系表與排序 245 表4-4-7 「社區取向的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策略」之權重值與排序 24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初版)。台北市:教育部。
    內政部營業署常用專業用語網站[線上資料],來源:http://www.cpami.gov.tw/lawdata/l6_detail.php?jnno=8&pageno=1[2005, November 12]。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台北市:高等教育。
    余安邦等著(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市:遠流。
    余安邦編著(2005)。社區有教室的批判性實踐一當學校課程與在地文化相遇(初版)。台北市:遠流。
    吳思華(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三版)。臺北市:麥田出版。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367-399。臺北縣:桂冠圖書。
    李子建、黃顯華(1996)。課程:範式、取向和設計。台北:五南。
    李信佑(2003)。宜蘭縣公路建設計畫優先順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NCTU0118034。
    林佩璇(2004)。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教育類,17(2),35-56。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2(3),91-102。
    洪啟昌(2006)。台北縣「社區有教室」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施。學校行政,41,101-113。

    徐秀菊(2001)。社區取向之學校教育統整課程與教學。社區/文化與藝術教育國際研討會資料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徐秀菊(2002)。藝術統整課程設計原理與實務。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401-436。臺北縣:桂冠圖書。
    徐雅琪(2003)。國中七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研究- 以台北市大稻埕社區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CUE0632002。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9)。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2009年12月09日,取自http://140.117.12.91/9CC/index_new.php。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6),9-29。
    張全成(2003)。當代教育思潮與學習理論對網路美術學習的影響。美育,134, 32-41。
    張碩玲(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089NCCU0332020。
    許是祥主譯(1991)。David A. Aaker著。企業策略管理(Strategic Market anagement)。臺北巿: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郭全益(1995)。策略管理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
    郭淑芬(2004)。國小高年級社區取向視覺藝術教育-以桃園市都市景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3NHCT5236011。
    陳伯璋(2003)。新世紀的課程研究與發展。國家政策季刊,2(3),149-167。
    陳建男(2003)。產業情境分析與策略發展關係之研究—以TFT-LCD產業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1CYCU5121116。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二版)。台北市:五南。

    陳箐繡(2002)。社區本位藝術課程與其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嘉義縣: 金三裕印刷科技。
    陳箐繡(2002)。藝術、文化知覺和社區取向藝術教育之探討:以1999年「珈雅 瑪文化藝術夏令營」為例。人文藝術學報,1,435-449。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台北:遠足文化。
    游家政(1996)。得懷術及其在課程研究上的應用。花蓮師院學報,6,1-24 。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 人文教育-上。65-81。臺北縣:桂冠圖書。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初版)。臺北市:五南。
    黃明月、陳瓊花、張雅淨、翁慈憶(2004)。社區本位之社會藝術教育課程規畫模式。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臺北市:臺灣東華。
    黃美賢(2004)。我國社會藝術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會文化取向為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205001。
    黃義良(2002)。學校與社區資源的合作教學模式探討。學校行政,21, 64-77 。
    黃嘉勝(2004)。社區景觀藝術元素的轉化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下。國教輔導,44 (1),50-56。
    黃嘉勝(2005)。國小「社區藝術地圖」課程與創新教學之行動研究。臺中師院學報, 19(1),185-212。

    黃營杉譯(1999)。Charles W. L. Hill, Gareth R. Jones著 。策略管理(第四版) 。臺北市:華泰。
    榮泰生(1997)。策略管理學(第四版)。台北市:華泰書局。
    趙克中(2005)。台南市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4NSYS5331002。
    趙惠玲(2004)。後現代藝術教育思潮:視覺文化藝術教育。臺灣教育,628,14-22。
    劉國兆(2003)。國民小學運用社區教學資源之研究--以無尾港水鳥保護區及關渡自然公園為例。學校行政,27, 117-136 。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提之評析:視覺藝術,4,59-96。
    課程與教學學會編(2000)。課程統整:理論篇。台北:教育部。
    鄭淵全(2005)。學校課程發展策略與實踐之探究。教育學刊,24,23-46。
    鄭進斛(2005)。國民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3NSYS5331017。
    鄧天德(2004)。學校本位課程的運作實務。市師社教學報,3,17-38。
    鄧振源、曾國雄(1989a)。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5-22。
    鄧振源、曾國雄(1989b)。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20。
    戰寶華(2007)。學校經營策略之規畫分析。學校行政,52期,1-19。
    賴光真(1998)。分析層級程序法(AHP)評比尺度縮減可行性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21(上),17-35。
    賴婉媛(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2CCU00331016。
    顏志宏(2004)。網際網路為基礎之德爾菲法。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092NCKU5396002。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美育雙月刊,117卷,84~92,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台北市。

    英文部份
    Blandy, D. & Congdon, K.G. (1987). Art in a democracy.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Blandy,D. & Hoffman, E. (1993). Toward an art education of place.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1),22-33.
    Clark, G. & Zimmerman, E. (1997). Project arts: Programs for ethnically diverse, economicallydisadvantaged, high ability, visual arts stu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Bloomington, IN:Indiana University.
    Davenport,M. (2000) .Culture and Education :Politics the Lens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41(4),361-375 .
    Efland, A., Freedman, K., & Stuhr, P.(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 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London, P. (1994). Step outside: Community-based art education. Portsmouth, NJ: Heinemann.
    Marche, T. (1998). Looking outward. looking in: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51(3), 6-13.
    Moore, C.J. (1987). Group techniques for idea building. CA: SAGE.
    Sturhr, P. (1995). Social reconstructionist multicultural art curriculum design: Using the Powwow as an example. In R. Neperud (Ed). Context, Content, and Community in Art Education (pp.193-221).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