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彥慈
Liao,Yen-Tzu
論文名稱: 我與自己的共生模式-廖彥慈創作論述
The Coexistent Mode of Me and Myself-Art Works by Liao,Yen-Tzu
指導教授: 黃銘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中文關鍵詞: 機轉式抽象自我認同內視鏡存在主義
外文關鍵詞: mechanical abstract, self-identify, endoscope, existentialism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我與自己的共生模式─廖彥慈創作論述》是就個人在二ΟΟ三年至二ΟΟ六年間創作作品為主體。創作方式是以機轉式抽象進行,內容則以探索自己體內中所有組織結構來當作陳述之重點。簡而言之,即是用自我熱愛的藝術創作行為與抽象形式方法來探究身體內部的空間。
    本創作研究目的在於探討自我體內組織與個體的聯繫,並透過直覺與想法來開拓更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為美術史、文獻探究法和行動研究法。
    在理論基礎探析方面,運用存在主義來佐證將個人視為主體而衍生出的思緒,並證明自我認同與自我肯定的存在價值。第二節中針對自己在進行對體內器官鑽研之餘,用內視鏡隱喻手法來探究與此相關的創作思想與態度。而第三節則是分析了個人作品畫面中出現的抽象語彙,藉機了解自身從事藝術的思維。
    本研究第三章的媒材、形式、技法與內容意涵部份,說明了個人以壓克力水彩、油畫、鉛筆、簽字筆與複合媒材為主要表現的形式,並利用拼貼、自動性技法為呈現的手法,及線條、色彩與圖像造形所代表的象徵和隱含意義。
    第四章則針對個人作品,區分成兩系列主軸來解析。分別為「有機體之內-流竄」系列與「有機體之內-滿佈」系列。
    沙特曾言人的自我存在與人的主觀意識才是真正的存在,也唯有自覺的人才是真正的自我,是故,人的存在和意識並不可分。鑑於此,個人便以創作的方式來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本研究係走向非一的內視鏡探索,透過自體透視達到自我滿足,並以醫學的角度觀看自己,來找尋生命的意義。


    Abstract
    《The Coexistence Mode of Me and Myself-Art Works by Liao, Yen-Tzu》, the exposition mainly aims at my personal creation works during 2003 to 2006. The way of creation is proceeded by mechanical abstract. The main content of creation works is based on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inside of my body. Simply speaking, I apply my favour arts creation behaviours and the way of abstract expressionism to explore cells inside of my body.
    Regarding to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to my creation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unit and inside-body organization, and open up more rich way of art behavior through instinct and mind.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clude Art-history,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
    In terms of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I use existentialism to prove that the mind is borne from taking unit as a main body. Then prove that it is worthy existing of self-identify and self-affirmation. In section 2, it is said that I explore the concerned creation mind and attitude by endoscopic metaphor during the rest of time while proceeding my study of body inside. In section 3, it is an analysis of abstract lexicon appears in my creation works, and to understand myself thinking of art by this chance.
    Of chapter III, the material, form, artistry and content, said that I take Acrylic, Oil, Pencil, Paint marker and Mixed media as mainly performance. Then take use of collage, automatism as display. Line, color and shape represents symbol and implicative meaning.
    Chapter IV, my representative works practically proceed in two principle aspect.
    Including “ Organism inside-transflux ” serial and “ Organism inside-all over ” serial.
    Sartre once commented that self existence and peopl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the real existentialism, and only people with consciousness are the real ego; therefore, existentialism and consciousness are not separable. Consequently, I make my creation to prove the value of my existence. This research is about non-single endoscope explore and to content myself by see through myself body. Then look on myself in medicine point of view to search the meaning of life.

    我與自己的共生模式─廖彥慈創作論述 The Coexistent Mode of Me and Myself -Art Works by Liao,Yen-Tzu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致謝詞Ⅲ 目次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5 第三節 名詞解釋9 第二章 創作之學理基礎剖析 第一節 我存在,正因為我生存著12 一、唯有自覺的個人才是真正的自我13 二、人的存在和意識的存在密不可分14 三、創作是直率的表現15 第二節 走向非一的內視鏡探索之路16 一、探討自體透視與自我滿足18 二、透過醫學角度探討自我並尋找生命20 三、探討身體意識與知覺美學的關係23 第三節 有機式的抽象繪畫語言24 一、探討擬似生物圖像的單純詮釋25 二、有機圖樣與線條的探究26 三、裝飾性圖案表現的探索29 四、構成滿溢畫面的解析31 第三章 作品形式內容與技法分析 第一節 個人創作理念33 一、自我意識的追尋(創作前的審視)36 二、透視體內的世界(創作時的釋放)37 三、作品文脈的思索與持續(創作後的內省)38 第二節 創作的內容及圖像意涵39 一、有機體之內-流竄39 二、有機體之內-滿佈45 第三節 創作的媒材形式與技法46 一、線條、造形、色彩、文字與空間的相互關係46 二、拼貼技法的表現與構成49 三、隨機自動性技巧的湧現50 第四章 作品解說 第一節 有機體之內-流竄52 第二節 有機體之內-滿佈78 第三節 流竄系列與滿佈系列比較86 一、流竄系列與滿佈系列相同點86 二、流竄系列與滿佈系列相異點86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88 第二節 研究心得與未來方向90 參考書目91 圖表附錄96

    參考書目

    (一)書籍(含論文)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創造•視覺與造型心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
    平田寬著,陳秀蓮譯,《圖說科學技術史(上)》,台北市:牛頓出版社,1987。
    朱剛,《20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2。
    李幼蒸,《結構的時代---結構主義論析》,台北縣:谷風出版社,1988。
    李既鳴、林吉峰,《詩、夢、自然---米羅的藝術》,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李賢文,《雄獅中國美術辭典》,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出版社,2000。
    吳方正,《議藝份子》,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學生會,2000。
    何政廣,《米羅---載詩載夢的畫家》,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
    何政廣,《康丁斯基---抽象派繪畫先驅》,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
    何政廣著,《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
    林珮淳,《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市:女書文化,1998。
    林惺嶽,《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1988。
    周文欽,《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縣:空中大學出版,1990。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市:究竟出版社,2001。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
    時實利彥著,林秀靜譯,《人的奧秘》,台北:錦繡出版社,1995。
    馬諦斯著,蘇美玉整理翻譯,《馬諦斯話語錄》,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2。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3。
    陳姿靜,《一位五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數理研究所碩士班數學組碩士論文,2004。
    陳鼓應,《存在主義》,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陸蓉之,《「破」後現代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張心龍,《西洋美術史之旅》,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張春興,《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出版,1983。
    鄔昆如,《現代西洋哲學思潮》,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喬納森卡勒(Jonathan Culler)著,方謙一譯,《羅蘭•巴特》,台北市:桂冠出版社,1994。
    黃晨淳,《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中市:好讀出版社,2001。
    曾長生,《克林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楊大春,《解構理論》,台北市:揚智文化,1994。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1996。
    楊培中,《墨西哥的生命之花 卡蘿》,台北市:閣林國際圖書有限公司,2001。
    虞君質,《藝術概論》,台北縣:大中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2002。
    謝鴻均,《台灣當代美術大系---陰性•酷語》,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3。
    蘇慧慈,《人體組織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98。
    羅蘭•巴特,《寫作的零度》,台北市:時報出版社,1991。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2004。
    Alastair Duncan著,翁德明譯,《裝飾派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Andre Lefebvre(中文名李安德)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台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Anna Moszynska著,黃麗絹譯,《抽象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9。
    Benedikt Taschen著,周佩華譯,《米羅》,德國:塔森出版公司,1998。
    Carol S.Pearson著,徐慎恕、朱侃如、龔卓軍譯,蔡昌雄導讀/校訂,《內在英雄》,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Cassell Illustrated編輯部主編,王紹婷譯,《人體驚異大奇航》,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2005。
    Eddie Wolfram著,傅嘉暉譯,《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Frank Whitford著,項又榕譯,《克林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Herschel 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Herschel 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Hugh Honour&John Fleming合著,莊育旺譯,《世界藝術史》,台北縣:木馬文化,2001。
    Johannes Itten著,江金石譯,《色彩論》,台南市,信宏出版社,1999。
    JUAN PUNYET MIRO&GLORIA LOLIVIER合著,李桂蜜譯,《星宿畫家米羅》,台北:時報出版社,2001。
    Jurgen Schilling著,吳瑪悧譯,《行動藝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3。
    Lawrence Gowing著,羅竹茜譯,《馬諦斯》,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Linda Nochlin著,游惠貞譯,《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5。
    Marcel Giry著,李松泰譯,《野獸派》,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2。
    Marclebot著,湯皇珍譯,《身體的意象》,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容格心靈地圖》,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
    Norma Broude&Mary D.Garrard編,謝鴻均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Norma Broude&Mary D.Garrard編,陳香君等譯,《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Paul M.Churchland著,汪益譯,《物質與意識---當代心靈哲學導讀》,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Robert Stam、Robert Burgoyne、Sandy Flitterman-Lewis著,張梨美譯,《電影符號學的新語彙》,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7。
    Rollo May著,傅佩榮譯,《創造的勇氣》,台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Steven Best、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馬彥彬、方孝鼎、張崇熙、李世明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2。
    Suzi Gablik著,王雅各譯,《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8。
    XAVIER GIRARD著,陳太乙譯,《揮灑絢麗色彩馬諦斯》,台北:時報出版社,2002。

    (二)期刊
    朱崇儀,〈伊希迦赫的內視鏡-向視覺中心主義挑戰的第一步〉,《當代》,112期,1995。
    朱崇儀,〈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另一種(理論)書寫/實踐〉,《中外文學》,24卷11期1月號,1996。
    汪聞賓,〈水彩與水墨的邂逅-李澤藩水墨畫作的探討〉,《李澤藩與台灣美術研討會-慶祝李澤藩美術館創立十週年》2004。
    林惺嶽,〈藍色的回憶-記女畫家黃潤色〉,《藝術家雜誌》,6月號,1975。
    蔡振興,〈法國女性主義:伊莉佳萊論他者〉,《中外文學》,21卷9期,1992。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伊蕊格萊〉,《中外文學》,24卷11期1月號,1996。
    藝術家編委會,《藝術家雜誌》,59卷5期354號,2004,廣告頁。

    (三)網路資料
    小小神經科學 http://www.dls.ym.edu.tw/neuroscience/neurok_c.html。
    女性生殖系統http://home.netteens.net/~tczmc/ie/sexed/physio/femrep.html。
    心臟的生理功能http://www.daifumd.com/_daifumd/artdetails_23425.html。
    呼吸法http://www.nhk.or.jp/gatten/archive/2005q4/20051116.html。
    典藏今藝術電子報 http://paper.udn.com/udnpaper/POF0007/82596/web/。
    科技園地http://www.ihep.ac.cn/kejiyuandi/news/10-faxian/new_page_5.html。
    郭慧禪擬態展覽網站http://www.etat.com/slyart/expo2005/0723/kao.htm。
    教育部國語辭典 http://140.111.34.46/dict/。
    教育部頒教科書http://content.edu.tw/junior/bio/tc_wc/textbook/textbook00.html。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6%E9%A1%B5。
    劉世芬網站 http://art.network.com.tw/JohnLu/V/people/Law-Shih-Fen/main.htm。
    應用心理小站 http://stmail.fju.edu.tw/~a8635612/clinical/theory/freud.htm。
    CO2台灣前衛文件展 http://www.tad.org.tw/c02/index-1.htm。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