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佩儒 |
---|---|
論文名稱: |
九年一貫國語文第二階段教科書語文統整練習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詹惠雪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9 |
中文關鍵詞: | 九年一貫 、國語教科書 、語文統整練習 |
外文關鍵詞: | Grade 1-9, Mandarin Textbook,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係在探討九年一貫國語文第二階段教科書語文統整練習之數量分佈及內涵。研究對象為民國97年版依據教育部頒的「九十二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所編輯的南一、康軒、翰林三個版本第二階段國語教科書的語文統整練習,總計十八冊,共300個小練習。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依據研究者透過相關文獻所建構的「能力指標類目」和「質性分析規準」進行量化和質性分析,以了解三個版本語文統整練習的數量分佈及內涵,並提出相關建議。
本研究結果發現,先從語文統整練習數量分佈來看,三個版本的統整練習數量超過半數集中於寫作類目,所介紹的內容多偏向語文基礎知識的介紹,各版本在不同年段的語文統整練習數量有明顯落差。其次,討論語文統整練習內涵,從教材的豐富性來看,三個版本在不同類目的內容安排各有所長,但整體而言仍不夠豐富。從教材與能力指標的符合性來看,三個版本的內容多數能符合第二階段的要求,少部分有未達到或超出第二階段指標要求的情形。從教材的順序性來看,三個版本的語文統整練習在寫字與識字類目較能注意到順序性的安排,其他類目並未全面性的依照國語文學科內涵,以有系統、有規劃的順序安排。從教材的延續性來看,三個版本有開始注意到語文統整練習的延續性,但對於語文知識在各階段如何適度加深加廣仍需加強。從教材的實用性來看,語文統整練習仍偏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傳達,和生活情境連結的實用性練習所佔的比例仍低。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建議專家學者能針對課程綱要的語文能力指標做詳細清楚的解釋和界定,避免模糊空間產生。其次,在教材編輯方面,建議各版本能規劃有系統的語文統整練習課程,注意教材的連貫性和延續性,教材的取材上應兼顧各個次類目,編輯的內容應注意學生的程度和興趣。再次,建議教師選書時能將語文統整練習教材的編輯情形納入考慮要素,針對是否豐富、符合能力指標、考慮到教材的順序性、延續性等。最後,建議未來研究者可以擴大研究範圍,進行國小到國中的研究;或透過編輯者的訪談和教學現場的訪談和觀察,了解老師和學生進行語文統整練習時的現狀。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about the amount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the 2nd stage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of Mandarin textbooks for Grade1-9 Curriculum. The targets of study are the 2nd stage in Mandarin textbooks which were edited by ‘Nan-yi’ ‘Kang-siuen’ and ‘Han-lin’, including 18 volumes and 300 sample practices. Th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are edited according to the “2003 Grade 1-9 Curriculum Guidelines” which was published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08.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e and practice amount distribution of 3 different editions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are applied for ‘competence indicators standard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categories’ by using the cont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studying results, there are more than 50% of the sample practices for writing category in 3 different editions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The main contents are the introduction of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Each edition of integrated practices h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grades. Moreover, from abundance of the field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have each own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However, the variety is not enough. From the field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mpetence Indicators, the most of contents in th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cor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2nd stage publishing model, and only a few fields are above or below it. From the order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se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keep eyes on the writing and word recognition categories, but the other categories couldn’t fully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ontent knowledge. And from the field of continuity, although these three editions are all focus on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the applications for depth and range in different grades are still need to improve. And finally, from the fields of application, the most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focu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basic language knowledge, but the practicality for living applications still not enough.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 concluded some opinions. First, to avoid the situation in an equivocal way, clearly defined the Chinese Competence Indicators for Curriculum Guidelines is necessary. Second, the teaching materials need to edit systematically in the fields of order and continuity. Hopefully, the contents should notice that the level and interesting of students. Third, the edition of Chinese integrated practices is an important concern for a teacher in the choice of textbook, and considering the order and continuity of teaching materials. Finally, in the future study, the studying range could be ranged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o ju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integrated practic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uld be understood by interviewing or local investigating.
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1999)。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查之研究。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幼獅文化。
王家珍(2005)。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轉化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發展新作文教學。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班。
王珩等著(2008)。國語文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市:洪葉。
王熙元(1992)。國語文教學的層次與國文教育的未來發展。載於第一屆台灣地區國語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王慧靜(2001)。國民小學國語科教科書中父母角色之內容分析。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司琦(2005)。小學教科書發展史-小學教科書紙上博物館。臺北市:華泰。
朱作仁(1993)小學作文教學心理學。福建省:福建教育出版社。
江文瑜等(1995)。體驗國小教科書-國語科。臺北市:前衛。
何三本(1999)。九年一貫語文教材之編選與教學之設計。載於民國以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何三本(2005)。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及教材之研究。東師語文學刊,13,78-104。
余應源(1996)。語文教育學。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吳朝輝(1995)。編一套真正的語文課本。載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臺東師院語教系。
吳錦釵(1990)。如何欣賞和鼓勵兒童創作。國教世紀,23(5),43-45。
李戈北(1993)。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科書價值觀之分析研究。載於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委員會主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專題研究第三輯。台北市:三民。
李玉梅(2003)。國民中學語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班。
李志強在(1995)。學生聽說能力測評之研究。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編,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
李忠耀(1999)。語言知識及運用。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
李淑媛(1999)。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鍌(2002)。悠悠歲月十二年-主編國立編譯館國小國語教科書的回顧及檢討。人文及社會科教學通訊,13(1),7-15。
杜淑貞(2001)。小學作文教學探究。臺北市:文津。
沈冬(1997)。情志的感發與投射-新課程編審訂本國小國語課本文學性的省思。國立編譯館通訊,10(2),47-56。
周容敏(2006)。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以第二學期階段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季刊,8(4),91-116。
林于弘(2006)。九年一貫教科書的檢驗與省思。台北市:洪葉。
林于弘(2007)。九年一貫國語文分段能力指標內涵統整研究。花蓮市:慈濟大學。
林于弘、許慧玉(2002)。國小一年級國語識字量之比較觀察研究。國民教育,43(1),65-69。
林怡如(2008)。國小語文學習領域第二階段聆聽能力測驗編制與分析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學碩士學位暑期在職進修專班碩士。
林若男、李錦英(1996)。小學語文教育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林國樑(1994)。淺談國語科課程結構的原理。國立編譯館通訊,7(4),9-11。
林國樑(2001)。編審教科用書的故事-以小學國語科為例。國立編譯管通訊,14(3),23-32
林淑玲(2008)。九年一貫國小國語教科書本土文化內容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教育語文教育系碩士班。
林曉茹(2007)。國小國語教科書語文統整練習之句型建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南一書局企業(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五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六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四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五下。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六下。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四下。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教材評鑑報告書。台南市: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柯志忠(1998)。國語科教科書第三冊不同版本之比較分析。教師之友,39(15),48-56。
洪文瓊(1997)。語文教育:小學國語科「教材分析」深層研究。國教之聲,31(1),12-21。
胡哲生、毛禮興(2005)。產業網路觀點下的教科書出版業經營策略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3(4),2-17。
高敏麗(2004)。從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國語文能力指標探討國小國語文閱讀教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
康軒(2007)。國民小學國語課本五上。台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六上。台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四上。台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五下。台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六下。台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四下。台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國小國語教材簡介。台北縣: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玉成(1993)。國小國語課本練習和習作簿內容之思考技能分析。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行政院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張素碧(2005)。國小一二年級國語教科書比較研究-以八二課程標準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鴻苓主編(1993)。語文教育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編(2000)。我國中小學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完整版。台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教育部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育部編印。
梁崇輝(2005)。九年一貫語文領域第二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說明文與議論文篇章結構分析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郭為藩(1995)。開幕典禮致詞。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實錄。
陳弘昌(1998)。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正治(1996)。國小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妍君(2007)。兩岸國小三年級國語教科書之比較研究-以康軒版及人教版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陳美慧(2007)。國小三年級學童國語文語文關聯詞語知識結構之探究。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班。
陳香如(1997)。國小六年級兒童作文之修辭技巧分析-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陳浙雲等(2004)。臺北縣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版本分析專輯。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教育局。
陳順和(1994)。中華民國、日本、中共、韓國、新加坡、香港小學國語教科書比較研究-以小學六年級教科書為例。國教輔導,33(5),7-27。
陳榮華等(1985)。現行國小國語教學指引分析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彭森明(1995)。國小語文教學成果之策略與方針,載於台東師院主編,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市:台東師院。
游家政(1996)。教科書選用的問題與改進。北縣教育,75-83。
湯維玲、楊慶祥編輯(1994)。教育百科辭典。台北市:五南。
馮永敏(2001)。展開過程揭示規律-試探九年一貫本國語文統整。載於九年一貫語文統整教學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馮永敏(2003)。九年一貫國語文綱要序列。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國語文)學習領域研習手冊暨教學示例。台北市:教育部。
馮永敏(2003)。試論九年一貫《國語文課程綱要》內涵與特色。載於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語文(國語文)學習領域研習手冊暨教學示例。台北市:教育部。
黃秀霜、方金雅、曾雅瑛、宋文菊(2001)。國小四年級國語科各審定版本教科書之評析。台南師院學報,119-154。
黃秀霜、方金雅、呂淑梅、郭澤寬、陳佩誼、曾雅瑛等人(2007)。九年一貫課程之教科書總評鑑:設計理念、能力指標與統整性。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黃政傑(1996)。課程。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郁婷(2003)。國小六年級學生利用網路寫作系統之個案分析。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郁婷(2003)。寫作教學的理論。國教輔導,42(5),30-35。
黃瑞枝(2009)。國語教師手冊六下。南一書局。
黃嘉雄等(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指標。台北市:教育部。
楊再隋(民國87年8月12日)。小學語文教材建設亟待加強。光明日報。
楊孝濚(1978)。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楊靜芳(2007)。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第一階段統整練習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
董菊初(1998)。語文教育研究方法學。北京:語文出版社。
蒲基維(2008)。語文能力系統與九年一貫本國語文分段能力指標的對照與呼應-以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為考察範圍。國文天地,24(5),57-65
趙鏡中(1999)。國小語文教材編制之理論與實務探討。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主編,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趙鏡中(2002)。解除教科書的魔咒-對教材編制與選用的探討。研習資訊,19(3),20-25。
歐用生 (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上的應用。載於莊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1993)。教科書之旅。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1995)。內容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等(1996)。國民小學教科書評鑑標準。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陽教等(1999)。我國中小學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課程發展議會編(2002)。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博士論文。
鄭蕤、韓楷檉(2001)。國民小學審定本國語教科書之比較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翰林(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五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六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2008)。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四上。台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五下。台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六下。台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2009)。國民小學國語課本四下。台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國小國語教材簡介。台南市: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賴宣羽(2003)。新課程國語教科書內容走向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戴寶雲(1993)。小學語文教育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謝象賢(1993)。語文教育學。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藍順德(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25。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
魏美娟(2007)。國語教科書首冊學習項目及學習順序之比較分析。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
羅秋昭(2001)。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課程大綱的內涵與轉化。國民教育,42(2),11-14。
龔淑芬(1999)。國民小學聆聽教學教材分析及教學方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