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仲瑤 Huang, Chung-Yao |
---|---|
論文名稱: |
中國職業中專的制度多元性:以成都民辦學校與重慶合辦學校為例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in China’s Vocational School:Case Study of Chengdu Private School and ChongQing Cooperatively-run School |
指導教授: | 林宗弘 |
口試委員: |
陳明祺
鄭志鵬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2 |
中文關鍵詞: | 中國職業中專 、公辦職業學校 、民辦職業學校 、歷史制度論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2012富士康連跳事件爆發後,媒體與學者開始爭相報導中國職業中專的實習怪象,學生進入企業單位實習不僅與原本所學無關,甚至淪為被剝削的對象。但經筆者調查發現,這些媒體報導出來的職業中專多半是公辦的職業學校,因此民辦的職業中專是否存在的不同於公辦學校的發展模式,成了本文的研究目的與動機。本文藉由筆者在四川成都與重慶蹲點的兩家民辦與合辦學校創辦人與師生的訪談,來判別公辦與民辦學校在辦學、教學和學生實習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如何影響民辦學校創造出不同於公辦學校的制度模式。
本文的研究觀點是跳脫過去對中國職業學校一元化的研究,而將民辦學校的制度模式呈現,以制度論的角度出發,將民辦與公辦學校從各個方面進行訪談比較,企圖中國職業學校的多元化描述清楚。本文以兩所民辦和合辦職業中專為個案,從訪談結果看的學生對於自己學校無論是在教育、師資、生活管理的評價皆比公辦學校來得要高。另外,透過對民辦學校師生的訪談,認為民辦職業中專在發展上仍是有所突破,即便民辦職業中專的數量減少,但學校創辦人的態度和遠見仍深深影響辦學品質,也能夠為中國的職業教育注入不同的活力,達到制度多元化的發展形式。
Bowles, Samuel and Herbert Gintis著,李錦旭譯(1989)《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教育改革與經濟生活的矛盾》。台北:桂冠。
Freire Paulo著,方永泉譯(1969)《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Fred Block著,林宗弘等譯(2004)《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台北:群學出版社。
Karl Heinrich Marx、Friedrich Engeles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1988)《資本論:第一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KathIeen TheIen著,王星譯.(2010)《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Matthew B. Crawford著,林茂昌譯(2010)《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通往美好生活的手工精神與趨勢》。台北:大塊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計劃財務局(1988)《中國教育統計年鑑1987》。北京:北京工業大革出版社。
中國教育網(2013),民辦教育十年發展回顧。11月29日。取自: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edu.china.com.cn/node_7194882.htm
中華論壇(2012),富士康學生工維權持續關注中。2月12日。取自: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7/15/94/1_1.html
中國網綜合(2013),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攀升,趕超大學生。4月19日。取自:http://edu.china.com.cn/2013-04/19/content_28590579.htm
王明論(2004)《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概論》。北京:教育出版社。
石之瑜(1997)〈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36(11)。
江文雄等著(2004)《兩岸技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何明修(2002) 〈介紹:保羅‧威立斯《學做工》〉,教育社會通訊,41:3-7
呂瓊萱(2005)〈教師抗拒文化再製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0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分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台灣社會學,21,51-99。
吳偉立(2007) 〈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柏儀 (2007)〈求學作為勞動:一個學校教育的馬克思主義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論文。
范信賢(1997) 〈文化資本與學校教育:波狄爾觀點的探討〉,研習資訊,14(2),70-78。
范信賢 (1995) 〈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研究所社會學組碩士論文。
范海燕(2007)〈淺談當代大中專學生職業生涯規畫〉,《中國青年研究》,8,
71-73。
南方周末(2007),職業教育:非主流的主流教育。10月10日。取自:http://www.infzm.com/content/6960,
苦勞網(2010),《富士康調查報告》,系列一。10月15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55067
苦勞網(2011),梁淑美:中國學生工─全球供應練下的廉價勞力。12月22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5583
苦勞網(2012),《2011-12年電子行業學生工調查報告》系列報告。5月29日。取
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8889
郭笙編(1989)《新中國教育四十年》。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翁百成 (2012) 〈掩蓋在建教合作制度下的勞動真相─台灣建教合作實況解讀〉。台北:政治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
徐文濤(2009)〈中等職業學校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教育與教學研究》,23(5),115-117。
高宣揚(1991)〈論波爾迪厄的「生存心態」概念〉,《思與言》,29(3):19-76。
涂曉蝶 (2012) 〈扭曲的學生,變調的勞工:以美容美髮為例理解建教合作制度〉。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君輝 (2012)〈高職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與探究〉。山東:山東大學製藥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運(1986)〈端正教育思想,技展破棠教育〉,載於職業技術教育學,上海師範 大學教育科呈研究所。
財新網(2011),用工荒催生學生工,貴陽國防學校遭遇維權衝突。8月24日。取自:http://china.caixin.com/2011-08-24/100294148.html
張鍵等編(1984)《中國教育年鑑1949-1981》。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張彬 (2012)〈論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以眉山職業技術學院中專部酒店服務與管理專業為個案〉。四川:四川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論文。
曾國憲、陳淑美、許芳然(2007)〈中國大陸技職教育現狀之探討〉,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學報。
黃毅志 (1997)《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集文化
資本》。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博士論文。
新京報電子報(2012),林其玲:富士康承認煙台廠有未成年實習生。10月18日。取自: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2-10/18/content_380555.htm?div=-1
劉福軍、成文章(2007)《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軼(2011)〈促進昆明市民辦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研究〉。雲南:雲南大學碩士論
文。
潘毅(2006)《中國女工 新興打工階級的呼喚》。香港:明報出版社。
潘毅、盧暉臨、郭于華、沈原主編(2011)《富士康輝煌背後的連環跳》。香港:商務印書館。
臨沂電力工程技術教育學報(2013),公辦職業學校都免費了,這樣的學校你還敢
讀嗎。8月3日。取自:http://www.sdlydl.cn/rxdy/1375496194.htm
鍾明倫 (2009)〈國中好小子同儕文化研究:paul willis「文化創生」理論之應用 與評析〉。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
Bourdieu, P.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90).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Sage.
Bowles, S., &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Giroux, H. A. (1988). Teachers as intellectuals: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Hodgson, G. M., & Screpanti, E. (1991). Rethinking economics: markets,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evolution: Edward Elgar Pub.
Hopper, E. I. (1968). A typolog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systems. Sociology, 2, 29-46.
Liang, S. (2011). Cheap Labour In Essence, Students In Name: Vocational School Interns In China. Asian Labour Update, 44.
Thelen, K. (2004). How institutions evolv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kills in Germany,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J. B. (1990). Ideology and modern culture: critical theory i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Turner, R. H. (1971). Sponsored and contest mobility and the school system.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systems, 71-90.
Willis, P. E.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