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唐孟協
論文名稱: 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對球賽收視意願影響之研究-以大學生為例
指導教授: 黃煜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4
中文關鍵詞: 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收視意願
外文關鍵詞: Super Basketball League, Television Commercial, intentions of wat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對於大學生收看超級籃球聯賽電視轉播之間的影響。研究對象為桃園地區大學生共300位,並利用自編之「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對球迷收視意願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根據本研究問卷調查所得到的資料,經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果:一、受訪者以男性、所得6001~9000元、支持台灣啤酒隊、無現場觀賞過球賽、於ESPN體育台見過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由電視獲得賽事資訊、每週從事籃球運動時數低於3小時、沒有參加過籃球社團為主。有四成六的受訪者知道此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是偶像李威代言。整體的廣告溝通效果為2.98、廣告效果為2.83,反應普通。二、不同支持球隊、有無觀賞過球賽、不同每週平均從事籃球運動時數、有無參加籃球社團對廣告認知、廣告態度與收視意願有顯著差異存在。三、廣告認知、廣告態度、收視意願、涉入程度之間有顯著相關。四、提高涉入程度與廣告認知可增加受訪者對超級籃球聯賽電視轉播的收視意願。研究結論顯示:一、ESPN體育台的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對受訪者之收視意願有影響。二、高涉入程度與高廣告認知受訪者在收視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有較高的收視意願。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mainly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TV advertisement of Super Basketball League (hereafter as SBL) among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300 undergraduates at Tao-yuan County; 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designed by the effect of SBL advertisements to the intentions of watching. By being Analyzed with several statistics technique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way ANOVA, Post-hoc Scheffe etc., it was mentioned three points: First of all, there were 46% survey candidates who are male, 6001-9000 NTD income, specific to Taiwan Beer Basketball Team, never Live experiences but ESPN STAR Sports, meanwhile they have seen the advertisements of SBL and gotten information from them, less then three hours a week playing basketball, and never basketball club attending know Wei Li as the spokesperson of SBL advertisements. The Mean on the communication was 2.98 and on the advertisement were 2.83. Secondly, there were apparently differences between survey candidates with different supporting and different weekly expenditures on playing basketball. Whether basketball games Live watching experiences effects the conclusion was considered, also how to recognize the advertisements, what the attitudes to the advertisements were and how the intension of watching the advertisements was. Thirdly, recognitions, attitudes, intensions and involving in the advertisements were entwined with each other. Last but not the least, higher involving and higher recognitions to the advertisements would get higher intension of watching SBL. The conclusions were: First, TV advertisements of SBL on ESPN enforced the intension of watching. Secondly, higher influence and recognitions of TV advertisements got higher intension of watching SBL.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6 第六節 操作性定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廣告的理論 10 第二節 涉入理論 35 第三節 廣告效果研究 44 第四節 超級籃球聯賽的發展 55 第五節 本章小節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問卷設計 66 第三節 抽樣設計與資料蒐集 69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7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受訪者之背景資料 77 第二節 溝通效果與廣告效果之差異分析 84 第三節 涉入程度、溝通效果、廣告效果之間的相關分析 100 第四節 涉入程度與溝通效果對廣告效果的預測分析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04 第二節 建議 10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8 英文部分 114 附錄 一、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對球賽收視意願調查預試問卷- 117 二、超級籃球聯賽電視廣告對球賽收視意願調查正式問卷- 12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ESPNSTAR中文網(2006)。SBL總冠軍封王戰收視破新高超越中華職棒。2006年5月8日,取自http://www.espnstar.com.tw/StaticNews/2006-05-08/news67a7749.htm
    王人生(2005)。淺談超級籃球聯賽(SBL)賽會之經營管理。大專體育,77,45-50。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年燦、陳訓平(2004)。視覺與聽覺網路廣告型態對消費者態度之影響。藝術學報,75,71-86。
    王志剛、謝文雀(1995)。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書局。
    王永銘(2004)。國小學童金錢態度、消費行為與電視廣告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王敦韋(2005)。贊助效益之研究-以第二屆超級籃球聯賽(SBL)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中華民國籃球協會(2003)。中華民國超級籃球聯賽執行企畫案。台北市。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網站(2007)。中華民國籃球協會簡介。2006年12月3日,取自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7_page.asp?file=D62806112611.htm
    全國社會甲組聯賽網站(2003)。七十九年度社會甲組籃球聯賽精彩歷史鏡頭。2003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sports-hotline.com.tw/ct-bkn/2003sbc/history
    伍世揚(1989)。冰箱定位及其電視廣告型態偏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同工學院,台北市。
    江孟能(2006)。產品涉入程度對廣告代言人可信度與消費者購買意願間關係之干擾效應-以華人地區房屋與洗髮精市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社會指標統計。台北市。
    行政院體委會(2003)。本會積極推動超級籃球聯賽。國民體育季刊,32(2),96。
    李宜倫(2005)。兩岸廣告訴求與媒體類型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秉憲(2006)。運動員代言商品對棒球運動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以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隊球員王建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振妮(1999)。網路消費者購買決策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後宗(1999)。追憶流逝的球迷-中華職籃的回顧與展望。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呂冠瑩(2006)。廣告學,三版。台北:新文京書局。
    周郁翔(2003)。台灣地區企業廣告使用概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皓康(2007)。台灣職業籃球聯盟視覺形象製作。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桃園縣。
    林千源(1995)。兄弟象職業棒球隊消費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本聰(1995)。廣告推薦人國際組合之廣告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林岳民(2003)。不同產品涉入下廣告比較策略與廣告訴求方式對購買意願的影響之研究。真理大學,台北縣。
    林芳如(2001)。國小學童金錢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林秀芬(1999)。國小兒童對電視廣告中意識型態的解讀-以性別刻板印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院,新竹市。
    林淑娟、林房儧(2005)。職業棒球與運動傳播媒體關係之研究。大專體育,78,130-135。
    林裕恩(2005)。台灣師大學生品牌偏好對adidas及NIKE電視運動廣告效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婷婷(2003)。台灣、香港、中國大陸三地華文網路廣告型態與訊息特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林靈宏(1994)。消費者行為。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彥磊、楊忠和(2005)。企業贊助國內高爾夫賽會之概況剖析。大專體育,78,136-141。
    吳協昌(2003)。台灣籃運再出發超級籃球聯賽將是轉捩點。2003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sports-hotline.com.tw/ct-bkn/2003sbc/histor
    洪煌佳(2003)。大眾傳播媒體與運動商品化的省思。台東大學體育學報,1,211-223。
    唐廉智(2006)。網路廣告型態及計價方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孫傳賢(2003)。超級籃球聯賽賽程計畫出爐。2003年11月12日,取自http://sports.yam.com/show.php?id=0000013984
    施致平(2001)。2000年雪梨奧運電視廣告之內容分析。體育學報,31,293-304。
    施致平(2004)。解構2003年亞洲棒球錦標賽收視與廣告特性分析。體育學報,37,229-240。
    許安琪、樊志育(2002)。廣告學原理。台北市:揚智文化。
    許秩維(2005)。超級籃球聯賽整合行銷傳播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許樹淵(2003)。運動賽會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梁偉銘、蔡明政(2006)。淺談高中籃球聯賽(HBL)之運動行銷與贊助管理。大專體育,86,48-53。
    陳巧燕(2001)。國小兒童廣告解讀型態與家庭文化之研究-以全球化廣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弘慶(2007)。2006年全國大專運動會參與者之涉入程度、體驗行銷、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相關實証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14-33。
    陳怡錚(2005)。行動簡訊類型對廣告效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台北市。
    陳虹吟(2005)。佳姿氧身工程館廣告媒體使用策略初探。大專體育,79,32-39。
    陳忠誠(2005)。大學生參與現場觀賞SBL超級籃球聯賽行為意圖之研究-以文化大學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盈汝(1999)。強迫性網路廣告的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陳筱雁(2004)。收視率之運用。第七屆尼爾森校園種子營書面資料,台北市。
    程紹同(1998)。運動贊助策略學。台北市:漢文書店。
    程紹同(2003)。運動行銷與贊助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等譯(2003)。運動行銷學。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超級籃球聯賽官方網站(2007)。萬人見證,又是黑暗的第四節!2007年3月17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SBL0607&article_id=17892095
    黃俊英(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
    黃淑玫(1986)。明示品牌比較的廣告效果-廣告型態、產品參與度、訊息量的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張家豪(2004)。中華民國92年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眾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郁卿(2006)。保險公司電視廣告訴求對象差異對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台灣某保險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張耿介(1993)。臺灣光復後的早期籃球運動發展概況(西元1945年-1963年)。台灣體育,74,23-26。
    張瓊尹(2005)。保險公司電視廣告效果之研究-以台灣某人壽保險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台中市。
    黃恆祥(2006)。SBL超級籃球聯賽廣告效益實証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2),19-31。
    童曉君(1999)。廣告訴求、廣告代言人、自我監控程度、消費者與廣告代言人的人格一致性程度對廣告效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彭玉賢(2007)。美國職棒大聯盟熱賽台灣觀眾收視分析。PTS NEXT季刊,7,11-13。
    彭金燕(2000)。代言人可信度對廣告效果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孟蘭(2002)。消費者對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葉芝伶(2000)。電視酒類廣告與識讀教學對國小學童喝酒信念相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楊婉怡(2002)。國小學童電視廣告識讀課程與教學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
    楊慧玲(1994)。民眾對電視廣告之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經濟部商業司網站(2004)。公司登記資料及申請案件查詢系統。2004年6月13日,取自http://www.moea.gov.tw/%E2%88%BCdoc/ce/cesc1110.html%00%00
    蔡瑤昇、郭雅盈、洪韻翔、廖苡秀(2001)。電視廣告與網路標題廣告的廣告效果比較-以易利信鯊魚機為例。2001年科技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66-274。
    蔡翔証(2005)。臺灣超級籃球聯賽現場觀賞潛在顧客生活型態與未消費行為導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翟敬宜(1986)。家庭傳播型態與兒童對電視廣告之反應的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劉世珍(1984)。籃球的觀眾哪裡去了。民生報,A2版。
    劉俊卿、王信良(1999)。時光隧道─台灣籃運六十年。台北:民生報。
    劉倉賓(1997)。產品廣告訴求、涉入程度及高、低自我監控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交通大學,新竹市。
    劉昌德(2005)。明天依然愛我?電視運動轉播權金的發展與分析(1990-2005)。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1-22。
    劉純綺(2006)。運動產業電視廣告類型之效果研究:以耐吉(NIKE)三起廣告型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滕青芬(1998)。探索新世代的媒體接觸行為。動腦,269,53-56。
    鄭貞銘等(1989)。傳播媒介與社會。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鄭伯壎編譯(1997)。消費者心理學。台北市:大洋出版社。
    蕃薯藤體育網站(2007)。UBA大專籃球聯賽26日開打。2007年11月22日,取自http://news.yam.com/cna/sports/200711/20071122976286.html
    藍三印、羅文坤(1980)。廣告心理學。台北市:天馬出版社。
    蘇麗婷(2005)。伏擊行銷與運動贊助之廣告效果研究-以雅典奧運期間台灣的電視媒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iting Social Behavior. Eng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Appel, V. (1971.). On Advertising Wearou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1, 11-13.
    Brackett, L. K., & Carr, B. N. (2001). Cyberspace Advertising vs. Other Media:Consumer vs. Mature Student Attitud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3-32.
    Baker, M. J., & Churchill, G. A. (1977). The Impact of Physically Attractive Models on Advertising Evalu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38-555,.
    Calder, B. J., & Sternthal, B. (1980). Television Commercial Wearout: 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View, Journal Marketing Research,17, 173-186.
    Celsi, R. L., & Olson, J. C. (1988),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210-224.
    Engel, J. F., Roger D. B. & David T. K. (1993). Concumer Behavior. ( 7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ishbein, M., & Ajzen, I. (1989). Sport, Programming: Scheduling, costs, and competition. In L. Wenner (Ed.), Media, Sport, and Society, (pp. 97-110). London: Sage.
    Fishbein, M., & Icek, A.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lynn, L. R., & Goldsmith, R. E. (1993). Application of 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in Marketing, Psychology and Marketing, 10(4), 357-366.
    Hair, J. F., Black, B., B., Anderson, R. E., & Tatham, R. L. (2006).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Houston, Michael J., & Rothschild, Michael L. (1978).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in Involvement, Research Forntiers in Marketing: Dialogues and Directions, Chicago, IL: America Marketing Association, 84-187.
    Kotler, P. (1992).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i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Lavidge, R. (1961). A Model for Predictive Measurement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Marketing, 25(4), 59-62.
    Lutz, R. J. (1986). The Role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 Test of Competing explan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3, 130-143.
    Mackenzie, Scott. B., & Lutz, J. R. (1989).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tructural Antecedents of Attitude Toward the Ad in an Advertising Pretesting Context. Journal of Marketing,53, 48-65.
    Potter, W. J. (2001), Sociological theory. New York: Mcgraw Hill.
    Petty, R. E., & Cacioppo, John, T., & David, S. (1983). Central and Peripheral Routes to 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volvemen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0(2), 135-146.
    Rothschild, Michael L. (1979). Advertising Strategies for High and Low Involvement Siturations. In Attitude Research Plays for High Stakes, J.C. Maloney and B. Silverman ed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74-93.
    Rotzoll., Kum., Haefner, James E., & Sandage, Charles, J. (1989). Advertising and the Classical Liberal World View. In Advertising in Society, Roxanne Hovlan and Gary Wilcox, (eds.), Lincolnwood, IL:NTC Pubilshing Group.
    Sage, G.. (2002). Global sport and global mass media. In A. Laker(Ed.), The soci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 introductory reader (pp.211-233).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Shavitt, S., Pamela L., & James H. (1998).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Advertising: More Favorable Than You Might Think,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38(4), 7-22.
    Sheth, Jagdish N., & Venkatesan M. (1968). Risk Reduction Process in Repetitive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5, 307-310.
    Shiffman, L. &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ditions,1999.
    Shimp, & Terence, A. (1981). Attitude Toward the Ad as a Mediator of Consumer Brand Choice,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0(2), 9-15
    Sproull, L. (1986). Using Electronic Mail for Data Collection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9(1).
    Wagner L. C. (1914). Advertising and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Marketing, 8,124-135.
    Wright, P. L. (1973).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Mediating Acceptance of Advertis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0, 53-62.
    Yavas, U., & Babakus E. (1995). Purchasing Involvement in Saudi Arabia:Measu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8(1): 23-41.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
    Zaichkowsky, J. L. (1986). 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5(2), 4-14.
    Zaichkowsky, J. L. (1994). Research Notes: 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ventory: Reduction, Revision, and Application to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23, 59-7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